APP下载

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分析

2017-07-07杜斌许湘

当代医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致死率例数脑出血

杜斌,许湘

(1.南昌急救中心急救科,江西南昌330038;2.南昌市第一医院急创中心,江西南昌330006)

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分析

杜斌1,许湘2

(1.南昌急救中心急救科,江西南昌330038;2.南昌市第一医院急创中心,江西南昌33000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南昌市第一医院收取的60例脑出血患者,根据是否接受院前急救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直接入院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后入院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致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好转率、致残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并发症少,效果更加理想;另外观察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身体功能、生活能力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康复状态佳,生活质量明显较高(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3.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6.7%,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治疗非常有必要,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院前急救;脑出血患者;疗效;影响

脑出血为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发病急促,病情凶险,若得不到及时科学的治疗,致死率高,近年来心脑血管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笔者主要探讨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选取的60例研究对象均为南昌市第一医院于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根据是否接受院前急救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4.4±6.5)岁;既往病史:其中2型糖尿病10例,原发性高血压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2例。观察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1.3±7.2)岁;既往病史:其中2型糖尿病7例,原发性高血压1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脑出血的诊断标准,伴随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偏瘫、呕吐以及嗜睡、昏迷症状。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直接入院治疗,不进行院前急救;观察组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后送往医院治疗,具体急救内容如下。

1.2.1 院前急救准备接到急救电话后,院前急救小组要在5 min之内准备完毕,迅速赶往发病现场。这个过程中,可以与患者家属或者同事等知情人进行通话,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精神状况,指导知情人员对患者施加简单急救措施,例如帮助患者保持仰卧位,避免晃动其头部;清除患者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通畅;施加物理降温等。

1.2.2 院前具体急救措施急救小组到达发病现场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科学有效评估,利用医疗设备检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做好现场记录工作。(1)进行患者体位调整,帮助患者保持仰卧位躺平及肢体功能位。(2)保持呼吸道通畅,关键清除患者口腔内、呼吸道异物,给予适当的吸氧处理,保证患者呼吸正常。(3)降压。急性脑出血患者常常伴有血压急促升高的现象,主要是为了匹配平衡已升高的颅内压。急救人员需要对患者实施降压治疗,但是注意不能降压过度,一般降低至100 mmHg(1 mmHg=0.133 kPa)比较适宜。(4)控制脑水肿。患者发病后2 d内脑水肿升至巅峰值,5 d左右逐渐消退。因此早期进行脑水肿控制至关重要,可予以患者40 mg呋塞米与250 mL的20%甘露醇注射液融合静脉滴注,并辅助冰袋冷敷。(5)镇静处理。在急救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如果患者出现情绪异常,可采用镇静药物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可采用苯巴比妥100 mg或地西泮10 mg进行肌内注射,如果镇静效果不理想,可继续采用地西泮肌内注射,不过要适量。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包括好转率、致残率、致死率及生命质量。患者治疗后身体指标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康复出院、未致残,表名患者好转。生活质量采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进行评分,主要包括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身体功能、生活能力,每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血压恢复机体正常水平,患者症状全部消失,可自行活动,意识清醒;显效:患者血压基本恢复正常水平,部分临床症状消失,意识清醒;有效:患者生命体征各指标趋于稳定,血压值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意识状态无障碍;无效:患者生命体征指标不稳定,血压下降不明显,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恶化,意识不清醒,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好转率、致伤率、致死率对比两组患者致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好转率、致残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好转率、致伤率、致死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身体功能、生活能力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x±s,分)

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理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对照组患者30例,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2例(6.7%)、12例(40%)、5例(16.7%)、11例(37.6%),总有效率63.3%;观察组患者30例,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例(10%)、15例(50%)、8例(26.7%)、4例(13.3%),总有效率86.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

3 讨论

脑出血患者发病急促,恢复速度慢,容易出现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1]。由于脑出血患者个体差异性,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存在不同,导致神经系统受损程度各不相同,治疗预后效果也存在差异,轻者出现偏瘫等后遗症,严重者甚至死亡[2]。因此在患者发病初期,科学有效评估患者病情,确定出血部位,是提升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效果的重要因素[3]。然而脑出血患者发病到送往医院中间耗费时间过多,容易丧失最佳治疗时机,应用院前急救措施,急救小组能够快速到达患者发病现场,在途中可以和知情人员通话,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知情人员对患者实施简单护理,可以减少后期治疗中不利因素[4]。急救小组到达现场后,会对患者病情进行科学诊断和评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控制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可优化后期治疗效果,减少后遗症发生率。另外急救人员将患者送往医院途中,可及时向医院反馈患者的诊断结果,可以节省时间,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5]。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致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好转率、致残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更加理想;另外观察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身体功能、生活能力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较高(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3.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6.7%,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治疗非常有必要,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程丹莉,田维娜,胡萍,等.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0(20):174-175.

[2]刘晓静,卢立春.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4):647-648.

[3]王西莲.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22(30):133-134.

[4]廖湘斌.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1):1845.

[5]程雪峰.院前急救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125-12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9.033

猜你喜欢

致死率例数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低毒高效空仓烟雾杀虫技术应用探究
台湾致死率升至5.2%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月圆之夜车祸致死率高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S. longicaudum X—7线虫对草坪地下害虫小云斑鳃金龟幼虫的致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