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对照分析

2017-07-07高太波

当代医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艾司西帕罗西普兰

高太波

(辽宁省抚顺市第五医院,辽宁抚顺113003)

--临床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对照分析

高太波

(辽宁省抚顺市第五医院,辽宁抚顺113003)

目的对比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2月本院接收的102例老年性抑郁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把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51例。甲组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乙组应用帕罗西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甲组HAMD评分在第1周与乙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组临床总有效率是96.1%,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9.6%,乙组临床总有效率是82.4%,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9.2%,甲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要显著优于乙组(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要显著好于帕罗西汀治疗,见效快且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老年性抑郁症

老年性抑郁症是仅次于老年痴呆的一种最为常见的老年精神障碍,指的是年龄超过55岁或60岁的抑郁症患者,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均存在特殊性,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照料和心理疏导,极易发生轻度抑郁症,对老年人的危害较大[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比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2月本院接收的102例老年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详细分析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2月本院接收的102例老年性抑郁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本次所选患者均通过抑郁症的相关诊断标准予以确诊。把全部患者随机分成甲、乙两组,各51例。甲组男23例,女28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69.7±4.8)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8.3±1.1)年。乙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9.2±4.3)岁;病程3~17年,平均病程(8.1±1.4)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予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1)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抑郁症的相关诊断标准[2]予以确诊;(2)年龄在60岁以上且既往无精神病发作史的患者;(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评分在18分以上;(4)没有严重全身疾病、酒精依赖和药物过敏史患者;(5)此次研究均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1.3 治疗方法甲51例患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具体治疗方法:每天早上服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J20100165),起始用药剂量为每次5 mg,随后再按照患者实际反应情况,适度调增药物用量到每次10~20 mg,每天服用1次,1个疗程为4 w,持续治疗3个疗程。乙组患者采用帕罗西汀治疗,具体治疗方法:每天早上服用盐酸帕罗西汀片(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10950043),起始用药剂量为每次10 mg,再按照患者实际反应情况,适度调增药物用量到每次20~40 mg,1 d服用1次,1个疗程为4 w,持续治疗3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属于单一用药,未使用其余类型的抗抑郁症或是抗精神病药物。如果患者睡眠质量不佳,可考虑短期内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辅助睡眠。

1.4 观察指标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在用药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心悸、失眠嗜睡、排便困难以及口干等表现。应用HAMD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周、2周、3周以及4周后的抑郁量评分并予以比较。

1.5 评价指标依据HAMD减分率(治疗前抑郁量评分与治疗后抑郁量评分之差)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愈:患者通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HAMD减分率超过75%;显效:患者通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HAMD减分率为51%~75%;有效:患者通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HAMD减分率为25%~50%;无效:患者通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抑郁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变,HAMD减分率低于25%。

1.5 统计学方法借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全部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有所降低,甲组HAMD评分在第1周与乙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对比(x±s)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甲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是96.1%,乙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是82.4%,组间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3,P=0.02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分析[n(%)]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9.6%,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9.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722,P=0.030)。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3 讨论

老年性抑郁症如果没能得到及时诊治,会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严重时还会出现轻生与自杀想法,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所以为老年性抑郁症患者选择一种安全性高、药物副作用少以及老年患者适用的抗抑郁药物,是临床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探讨重点。因为老年人心理与生理条件的特殊性,对药物的代谢功能差,对药物副作用的承受能力不佳,所以临床在治疗该患者时,不但要注重临床疗效,更要考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程度[5]。

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6],艾司西酞普兰和三环类或是其余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物的疗效相当,但艾司西酞普兰的药物反应更少,且见效时间要明显短于其余SSRIs类药物。艾司西酞普兰的治疗机制和药效学特征具有密切联系,艾司西酞普兰属于SSRIs之一,具有高选择性,对5-HT转运体的选择性强,对D1-5、胆碱能以及肾上腺素受体的亲和力均非常小,其也是该药物见效快以及药物副反应少的主要原因[7]。此外,艾司西酞普兰的蛋白结合力小,对肝药酶不具诱导功能,能够让多种肝药酶同时代谢,从而使得该药物难以与其余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因而更适宜老年患者使用[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甲组HAMD评分在第一周与乙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组临床总有效率是96.1%,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9.6%,乙组临床总有效率是82.4%,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9.2%,甲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要显著优于乙组(P<0.05)。结果表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要显著好于帕罗西汀治疗,见效快且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1]安彦敏,赵惠芳,刘亚丽,等.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河北医药,2011,33(5):711-713.

[2]谌德荣,栾晓英.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5):420-421,433.

[3]向永红,田小元.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3):56-57.

[4]邵国艳,刘军.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9-20.

[5]陈桂根.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首发老年抑郁症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8(z2):207-208.

[6]张莹.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72例对照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3(7):1633-1634.

[7]张焱.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6):75-76,101.

[8]潘海燕.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9 (14):11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9.017

猜你喜欢

艾司西帕罗西普兰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及药物安全性分析
米氮平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对照研究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在紧张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地西泮联合帕罗西汀预防紧张型头痛的临床应用
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比较
帕罗西汀联合护理干预治疗成人抑郁症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