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本科生实习适应状况调查

2017-07-06索长清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身心实习生幼儿园

索长清,黄 昕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学前教师专业发展

学前教育本科生实习适应状况调查

索长清,黄 昕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幼儿园教育实习是幼儿园师资培育过程的重要阶段,是职前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环节。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幼儿园实习适应对准教师的社会化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也奠定其未来的教育生涯基础。本研究通过问卷法对辽宁省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实习生的身心适应、工作适应、人际适应、生活适应等内容。调查发现,对实习生身心适应状况关注不够,实习生实习期间的角色定位不清,双导师对实习生的指导质量不高等问题。对此应建立并完善“U-G-K”的实习协同机制,加强对实习过程的有效指导与管理,明确实习生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通过多种途径以改善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适应。

教育实习;实习生;实习适应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习是职前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幼教师资质量的重要保障,又是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由学生角色向幼儿教师角色转变,获得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加强落实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已经成为师范院校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师资培育制度的重要课题。本科实习生刚进入幼教现场,尤其他们可能面对与过去理论学习完全不同的实践场域,再加上幼教组织文化与幼儿园教师文化等带来的情境冲击,常常造成实习生的挫折与焦虑。诸多研究都发现,本科实习生在教育现场的确有种种的适应问题,而且很多问题与其自身的心理准备度,以及外在的支持系统有关。过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习适应状况虽然受到很多关注,但是大部分是由实习教学负责部门单独处理学生的实习适应问题,较少由其他单位来参与。鉴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是一个高等院校与幼教机构协同合作的过程,而且实习所面对的对象是人,因此有必要在了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习适应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与人性化的实习辅导策略,以促进学生的良好实习适应。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实习适应状况,并探寻有效促进教育实习的实施路径,研究对辽宁省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除了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自然情况(包括实习幼儿园性质、规模、等级、班型)之外,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生的身心适应、工作适应、人际适应、生活适应等方面。研究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问卷有效率89%。研究收集的数据主要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习适应的现状

实习适应是实习生与实习环境的互动关系,这种“环境”是与实习生有关的各种外在事物,例如实习生所在幼教机构的管理者、同事、家长、实习同伴等有工作和生活接触的人、事、物。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实习生常常产生身心、工作、人际、生活等多方面的适应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身心适应

情绪适应是实习生镇定、稳健,行事考虑周全,有耐心地处理冗长枯燥的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会因角色和环境的改变而出现正向(快乐)、负向(疲惫、焦虑)、混合(充实)等身心状态。

图1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身心适应状况

调查发现,有52.53%的实习生对实习感到充实,18.18%的实习生对实习保持积极快乐的身心状态,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感到疲惫(24.25%),甚至是焦虑(4.40%)。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工作适应

实习工作适应是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环境、实习工作形态、实习工作成就感、工作压力的应变力及调试能力。实习生处于“转型期震撼”(Transition Shock)的重要阶段,在彼此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下,经过与幼儿园园长与教师长时间的频繁接触,将对实习生的教学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教学信念、未来的任教意愿、与同事相处的人际关系,以及自身专业成长都有重要影响。

图2 实习生对实习过程中组织教育教学能力的满意度

组织教育教学能力是理论与实践在幼儿园的有机结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拥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在真实教育情境中实践操作的经验,结果导致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对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满意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的实习生对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感到非常满意,35%的实习生比较满意,而有近一半(53%)的实习生感到一般满意,甚至是不满意 (10%)。

图3 实习后实习生认为自身应提升的能力

实习结束后,通过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反思也可以发现,实习生最想弥补的也是各类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占到总比中的35%;其次是与老师和幼儿家长的沟通能力(26%)。这也说明,在实习过程中,活动设计与组织和人际沟通是实习生比较欠缺的。

(三)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人际适应

实习生在实习情境中除了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外,如果能够与幼儿园的其他教师群体展开良好的互动,不仅可以获得与不同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和扩展实习生的教学实践性知识,避免陷于师徒教学观点不一致的困境,在实习园所中得到支援与协助。因此,实习生能够在实习园所有良好的人际适应,有助于实习生建立对园所以及教师群体的归属感,进而促进自身角色的转变。

图4 实习生对实习中人际关系的适应

调查中发现,实习生对于幼儿园中的人际关系适应较为良好。有近70%的实习生对人际关系适应满意程度较高,其中非常满意的占到14%,比较满意的占到53%。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实习生对人际关系适应满意程度一般(29%),也有4%的实习生表示不满意。

图5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人际沟通状况

从实习生人际沟通的具体情况看,实习生与幼儿沟通状况最好,总体良好的状况达到近90%,没有数据显示与幼儿沟通不良;其次是实习生与幼儿园指导老师的沟通,总体良好的状况占到80%左右,其中沟通非常好的占25%,沟通比较好的55%;实习生与实习带队教师的沟通次之,总体良好情况占到75%左右,其中沟通非常好的占到28%,比较好的占46%;而实习生与幼儿园领导的沟通中50%的实习生反映沟通状况一般,沟通不好的也占到10%左右。

在幼儿园的人际沟通中,除了园内幼儿、教师、园长,以及实习带队教师之外,幼儿家长也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对象。然而,调查结果显示:22%的实习生与幼儿家长不沟通,40%的实习生偶尔与幼儿家长沟通。显然,在人际沟通方面,实习生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

(四)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生活适应

实习生的实习不仅是身份、环境的转变,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尽管从学校到幼儿园在环境上有所变化,但实习生的生活适应相对于身心适应、工作适应、人际适应相比,生活适应状况良好,整体满意度达到38%。

图6 实习生在实习适应各方面的满意度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习适应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习生身心适应状况关注不够

实习生的实习适应是一个全方面的整体适应,包含着工作、人际、日常生活,以及身心的适应。实习期间,实习生的角色由学生转换为一名准教师,而幼儿园教师经常早出晚归、工作时间长、保教任务琐碎、责任繁重。在幼儿园的日常保教中,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开展、班级环境的创设、幼儿生活的照料,与幼儿家长的沟通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每天工作期间,幼儿园教师还必须以声音和身体语言长时间、高频率地与幼儿互动,与幼儿家长接触。而且,幼儿园教师的作息时间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从幼儿一进入班级教室到离园回家,所有的工作时间都统整在一起没有分隔。教师要同时扮演教育者和照料者的角色,一天中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给幼儿园教师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压力[1]。实习生和幼儿园教师一样要遵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实习生要努力调节自我情绪状态,持续保持积极有活力的身心状态。长久下来,对其体力也是一大考验。

然而,实习生面对新的工作所表现出的身心不适应常常会被忽视,调查的结果显示实习生身心适应良好的比例最少。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时间被各种刺激充斥着,他们的精力与体力被琐碎的事情消耗着,密集性的情绪劳动不仅造成其身心的疲惫,也限制了专业学习与发展。实习生的身心如果适应不良便对实习生的实习效果、学习状态及准教师的职业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身心适应不应被忽视。

(二)实习生实习期间的角色定位不清

在幼儿园实习情境中,实习生是学生,还是幼儿园老师?在实习过程中,一个人能否将两种角色统一起来?扮演的角色不同会不自觉地满足周围人们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在调查中发现,实习单位通常会期待实习生能够像幼儿园中的正式员工一样扮演幼儿教师的角色,并能够担当自身工作中应有的职责,不断地正确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甚至是帮助幼儿园提升价值。但事实上,实习生在幼儿园班级教学情境中,并没有像幼儿园班级中的主班配班教师一样具有全面广泛的教学自主权。例如,由于实习生缺乏与幼儿家长沟通交流的经验以及对幼儿的全面深入了解,实习生与幼儿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内容总会被限制,这也就导致了实习生缺乏与幼儿家长沟通交流的经验,而在实习中也少有锻炼的机会。

不同的角色定位也会影响实习生的专业身份认同,而专业身份的认同为实习生建构“如何成为自己”、“如何表现自我”和“如何理解自身的工作和社会地位”的理想观念提供一个参考框架[2]。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以幼儿园正式员工的角色参与到园所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然而由于实践能力的缺乏和经验的不足,往往达不到园所的角色期望;与此同时,实习生进入到幼儿园实习情境就不再是见习或观摩情况中的学生角色,必须要将自己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情境和参与到保教活动之中,但一般而言,实习生的工作强度与工作范围与幼儿园正式员工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专业自主的受限以及薪资绩效的不明确都造成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阻碍。实习生在实习中如何全面深入地成为幼儿教师,更好地表现为专业的教师等等因此也都缺乏充分的信任与机会,角色定位不清使得实习生在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期待中摇摆不定,角色认同也无所适从。

(三)双导师对实习生的指导质量不高

实习生的实习需要高校与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协同机制,以促进实习生在实习单位获得实践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实习生的实习效果,高校与一些优质的幼儿园都建立了实习基地,并为每位实习生安排了理论指导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然而,从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人际沟通来看,除了与幼儿家长缺乏沟通的机会,实习生与带队教师的沟通也明显偏少。首先,从带队教师的学科背景来看,有一部分教师具有专业的学科背景和理论知识,能够对实习生进行深入的指导,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指导教师有限,不能惠及多数的实习生;还有部分年轻理论指导教师,尽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对于幼儿园教育实践缺乏深入的体察与认识,进而对实习生的指导缺乏针对性。从指导内容来看,多数的理论指导教师起到的仅仅是后勤保障、带队管理的作用,很少真正走入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现场,与实习生以及班级教师一起学习研讨。

幼儿园中的实践指导教师在遴选、评价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机制。幼儿园的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与经验等直接影响到实习生的实习效果。然而,在幼儿园中实践指导教师并没有规范的选派制度,实践指导的内容也没有体系化的标准,多数实践指导教师是根据自身的经验给予一定的指导,缺乏发展性的指导。实习生在实习场所更多时候是像影子一样贴身学习,实习的效果缺乏必要的评价。所以,在实习指导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将实习生的实习成绩放在首位,只重视终结性的评价,而忽视实习适应过程的指导。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习适应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实习生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

对于实习生来说,角色和身份问题关系到他们如何理解教育教学、理解幼儿园教师职业以及教师专业角色,回答自己是否适合或愿意成为幼儿园教师与成为怎样的幼儿园教师等一系列问题。实习过程是实习生对自身身份概念与当下所处专业情境相互“协商”的过程。实习生认为,在实习情境中最主要因素是学生的回应、指导教师的行为以及学校、同侪与自我期待。很多情况下,专业情境的期许与其身份前概念并不相符,甚至相悖,这使得实习生在已有角色认知与现实角色期待的协商中反复拷问和建构自身的角色和身份[3]。为此,实习工作前,实习单位应对实习生作出明确的角色定位和工作安排,促进实习生对自身的角色认同。与此同时,从调整实习生对自身角色认同的角度以满足实习单位的角色期望出发,应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并根据实习生的工作状态和努力程度等方面对实习生实习期间进行量化考核。突破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也应适当增加实习生实践的机会,这种机会不仅是时间的机会,也包括行为的机会,就是实习单位和实践指导教师要给予实习生以充分的信任,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保教活动,参与班级管理,并在同班教师与班外教师的交流互动中达到良好的实习适应。

(二)加强对实习过程的有效指导与管理

教育实习的实施,正是希望借由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生适时提供支持,协助实习生从事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能够从较为全面的保教工作中学习如何设计及组织开展活动,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实习单位是师资培育的一环,幼儿园中的行政人员、实践指导教师甚至其他幼儿教师都应对教育实习有清楚的认识和配合,提供准教师一个理论和实践相互印证的实践环境,给实习生适当的引导及心理上的支持、理解、鼓励。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提供实习生必要的支持之余,更重要的是能自我揭露其在保育教育活动决定背后的思路历程,借以引导实习生统整既有知识与经验,并从中获取新的实践性知识,进而提高实习生在实习过程的适应状况和实习效果。

(三)建立并完善“U-G-K”的实习协同机制

落实实习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已成为师资培育制度重要的课题,而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政府、高校、实习基地之间的协同机制是巩固和完善实习制度的重要举措。新制实习制度采取美国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的精神,强调高校与中小学缔结特约实习学校,建立伙伴关系,由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实习辅导教师与实习教师三者共同努力,以培育实习教师[4]。参照世界教育先进国家的教师培育制度,结合我国国情,构建政府、高校、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机制与协同机制,完善“双导师”的指导教师配备,明确实习过程中高校理论指导教师、实习基地实践指导教师、以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使高校、实习基地、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与保障。

[1] Alison L.Kelly & Donna C.Berthelsen.Preschool teachers’ experiences of stress [J].Teacher & Teacher Education,1995(4):345-357.

[2] 张倩.职前教师的专业身份建构——对职前教师实习经历的实证研究[J].教育教育研究,2013(8):106-110.

[3] 张释元,陈向明,邱霞燕.师范实习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5(4):74-79.

[4] 姜宇.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运作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143-145.

[责任编辑 王亚婷]

Study on Practicing Teacher’s Adaptation in Teaching Practice

SUO Chang-qing,HUANG Xin

(Preschool & Primary Education Colleg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034,China)

Teaching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er education,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btaining practical knowledge for pre-service teachers.Practicing teacher’ practicing adaptation has a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socialization of prospective teachers,and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educational career.The study is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ing teacher’s practicing adaptation with questionnaire survey.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acticing adaptation,the paper proposes a variety of ways to improve and upgrade the teaching practic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preschool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practicing teacher;practicing adaptation

2017-03-05;

2017-03-06

辽宁省教育“十三五”规划 2016 年度立项课题(JG16CB355)

索长清,男,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G615

A

2095-770X(2017)07-0105-05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7.023

猜你喜欢

身心实习生幼儿园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给身心降个温
中草药房实习生带教工作探讨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