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对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

2017-07-06王薏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歌唱旋律

王薏萍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



■儿童学习与发展

歌唱对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

王薏萍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

歌唱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幼儿思维的发展包括直觉行动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三个阶段。通过幼儿学习歌唱的过程发展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通过歌唱的不同形式提升幼儿思维能力。

歌唱;幼儿思维;学前教育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概括的反映。“幼儿音乐教育是一种通过音乐审美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它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幼儿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歌唱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一部分,歌唱是人类最早的语言表达方式。正是因为歌唱赋予旋律,用词赋予韵律。幼儿是歌谣、诗歌的最早期的传播者。这种学习早在学堂教育之前,是对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早期教育。

思维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包括直觉行动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幼儿能通过对物体的直接感知进行思维活动,并懂得用动作来表达意愿,表明幼儿初步具备了直觉行动思维能力。“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除了表现在动作中之外,还表现为感知的概括性。小孩子常以外部相似点为依据进行直觉判断”。[2]形象思维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思维,是幼儿期的典型思维方式。它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无论是直觉行动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都体现了幼儿主体意识的参与。幼儿有了自己的立场与观点,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步的显现出来了。这种思维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幼儿对动作越来越熟练,一些失误性的无效动作逐渐减少,只凭借经验即可做出对事物的判断。思维的缜密性是判断一个人的智慧与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各种思维能力。

一、歌唱对幼儿思维发展的具体作用

中国古代就有“乐由心生”一说,音乐是从人的内心发出。“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头的事情,它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3]音乐和其它的艺术形式一样,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们喜爱音乐并获得美的感受。乐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的高低,时值的长短都是抽象的。因此,欣赏音乐需具备想象、感觉和感受,才能使音乐具有形象和意义。孩子们天生有丰富的想象,具备创造的潜能。幼儿在咿呀学语时就学会不自主的歌唱,学习说话与歌唱几乎是无法严格区分的。

(一)歌唱激发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

孩子未出生时,他们的听觉已经开始发育。听觉器官是胎儿第一个得到充分发展的高级感官。从母亲身体里传出的声音,如心跳、呼吸、水声、话语声,对胎儿的听觉有着刺激与影响。母亲温柔的话语能让胎儿感受到舒适与轻松。胎教音乐也有其重要意义,愉快亲切的音乐对胎儿有着积极作用,能激发其最初的音乐潜能,从而胎儿有了最原始的音乐听觉与感受。“音乐胎教是通过对胎儿不断地施以适当的乐声刺激促使其神经元的轴突、树突及突触的发育,为优化后天的智力及发展音乐天赋奠定基础。”[4]婴儿受到遗传或胎教的影响,在大脑中具有音乐的记忆与思维,婴儿将其表现出来,萌生出了歌唱,这种歌唱能力是天生的。但这种歌唱能力基本上局限于一种音高上的歌唱,无节奏无旋律,只是单纯的音高。音高关系简单,音程距离短且单一。

幼儿对环境中的声音极为感兴趣,一切有鲜明特征的声响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音乐能以自己特有的语言影响幼儿,是启迪幼儿心灵之窗的金钥匙”。[5]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当幼儿听到音乐时,不自觉的就会高兴的手舞足蹈,这正是音乐视听效果的特殊性所带来的。节奏、音色、旋律带来了动听的声响,声音丰富而和谐,是其它自然界的声音或是其它声响所不具有的。可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以合适的音乐和音响效果来吸引幼儿的参与并随之做出动作,孩子与生俱来的音乐潜能就能被唤醒,这种歌唱和律动是所有孩子天生的本能。

歌唱本能,乐由心生,歌唱本身就是一种直觉思维的表现方式。人的喜怒哀乐都可用歌唱表现出来。它的直接性是其它音乐表现方式所不能达到的。舞蹈、乐器演奏都需要借助外力,而歌唱张嘴即来。儿童在歌唱时会调动肢体的语言跟随歌唱进行动作。比如手势,手势是跟随歌唱而表现出的无意识动作。幼儿的手势往往表现了其对音乐的感受,听到热烈高亢的音乐,他的手势幅度会增大;听到轻柔、细腻的音乐,幅度会收小,甚至只有手指在敲击节奏;当音乐的情绪更大的触动幼儿时,会激发幼儿活跃的思维,跟随音乐蹦跳、扭动,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行动思维参与到了歌唱中。因此,在幼儿歌唱教学中,可将游戏与歌唱结合起来,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感官的直觉体验来获得对歌唱的认知。幼儿阶段的歌唱活动是将音乐、动作、歌唱融为一体的综合行为。歌唱与动作自然结合,相辅相成,通过辅助手段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歌唱,同样通过歌唱自主发展幼儿动作与音乐感。

(二)歌唱带动幼儿的形象思维

幼儿音乐最显著的特点是直观形象。歌曲是由音乐语汇组成的。曲调、歌词、节奏是幼儿歌曲的组成部分。幼儿歌曲生动活泼、情绪热烈,极大地丰富了歌曲的外在形象。曲调的高低使歌曲有了起伏、抑扬顿挫的音乐色彩;歌词的语言具有有生动的画面形象与概念意义;而节奏是构起这两方面的桥梁。这三个方面组成了音乐视听所描摹的丰富色彩,使音乐从抽象转为具象,在儿童的眼前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画面。在幼儿园大班放幼儿歌曲“我有一个家”,请小朋友根据歌曲展开联想画出画面,50%的小朋友能够画出相应的内容,30%的小朋友能画出丰富的色彩,可见音乐与色彩、画面的关联性。音乐所呈现的画面感是流动的、不单一性的,它跟随旋律、歌词、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声音的想象可以称为听觉的视象,也就是说把时间域的声音具象转变成空间域的声音表象。这是对听到过的实际音响形成的经验。通过听觉的理解功能,与记忆中的表象相联系,使其近似地再现,或者加工、改组形成新的形象。”[6]画面影像是极具形象性的,幼儿对画面的想象与创造能力代表了幼儿形象思维水平。“长期从事这些听辨、识谱、演唱、演奏等音乐活动,会对个体的运动皮层、听觉皮层、感觉运动皮层、胼胝体以及边缘系统等多个脑区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个体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敏捷反应能力等智力因素得到强化和提高。”[7]

1.歌曲旋律——幼儿形象思维的想象空间

声音有乐音与噪音之分,而乐音与噪音的区别是乐音有音高与音色,达到乐音的要求是有固定的音高、声音和谐。“歌唱家对音乐都有一种独特而敏锐的感觉,这种美感只能意会、不好言传,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心理感觉,是歌唱审美感觉的重要方面。”[8]跳动的音符组成了优美的旋律,或悠扬、或活泼、或抒情,旋律是离开语言却能表述万物的最为直接的无词曲,是人类创造的和谐声响。从古典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音乐旋律没有时代与国界之分。只要是优美,符合人们欣赏的,都能够引起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人的共鸣,这是音乐旋律直观形象的功能所带来的。它能在听觉上产生视域色彩。鲜明的音乐色彩能与儿童的形象思维相契合。在幼儿园中班播放维瓦尔第的“春”,有20%的孩子能根据音乐想象大自然的风光,有30%的孩子能联想到游戏玩耍。音乐与文学的共性在于它们都能使人产生联想获得立体画面,而音乐的想象空间更为宽广。音乐是赋予旋律的,而旋律是流动的,是具备悠扬、跳动、抒情特质的。

2.歌唱语言——幼儿形象思维的具象表现

“歌曲是文学与音乐联姻的结晶,具有双重的审美价值。歌曲可以向学前儿童展示出更为生动、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9]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音乐之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属末。”幼儿歌曲有歌唱大自然的:如《小白船》、《四季歌》;有歌唱小动物的:《小兔子乖乖歌》、《两只老虎》;有尊敬师长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老师老师,我爱你》等等。歌曲中的歌词是儿童学习、理解事物潜移默化的工具。在歌唱的过程中,世间的万物便在其中了。学习与领会的过程是润物无声的。歌唱的方式是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方式,这是儿童与成人学习最大的区别。语言是最为直观的教育方式,儿童通过歌词这种最直接的教育手段,能更快速的作用于大脑,从而来加深幼儿的形象思维。音乐语言的作用在于它是非属于音乐之内的,却能与音乐相融合,与旋律、节奏共同组成歌曲。语言对歌唱中形象思维的培养极为重要,脱离了语言,旋律与节奏的形象变得模糊而多变,语言能将这一形象具象化。

(三)歌唱提升幼儿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产生是幼儿思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表现为幼儿通过歌唱能理解事物,能判断事物,创造情境。

1.歌唱发展幼儿的理解能力

歌曲所能表达的意义是美好的,歌唱的过程使得低龄期幼儿理解事物、学习规则。幼儿能够通过歌唱感知、体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和意义。幼儿早期,直观的教育往往不能达到实际的效果,通过辅助手段收效更甚。“思想主题的深化靠什么来完成呢?靠逻辑思维。没有闪烁哲学光辉的至理名言,作品常常缺乏震撼人心的灵魂,即使有其华丽的词藻,也掩饰不了空洞的内容。”[10]一方面,通过歌唱懂得道理、理解事物,能潜移默化的受到歌曲的教育影响,养成认真观察、学会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在歌唱中学会用好听、自然的声音正确演唱歌曲。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方式进行一定的歌唱表现,运用歌声以及眼神、体态等与同伴合作交流等社会行为能力。如演唱儿歌《苹果》,在这首歌曲的演绎中,小朋友可以懂得苹果是树上结的,而且吃苹果有益身体健康。

歌曲创作的意义在这首儿歌里充分表现出来,促进了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形象而生动的表现了生活中的点滴。

2.歌唱发展幼儿的判断力

“在教学实践中,应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语言及图画等为儿童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反之也可引导儿童用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11]社会的特性决定了事物的本质,事物所反映出的表象与本质是需要在实践与经验中去判断的。幼儿对事物往往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通过歌唱能给予幼儿判断事物的能力,是非美丑、思想品德通过歌唱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对幼儿期孩子的教育不能直白的说教,应通过故事、歌曲、画面等间接形式给予孩子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来完善。

二、通过不同的歌唱形式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幼儿的歌唱无处不在,在玩耍中,在马路上,在幼儿园里,幼儿能愉快的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同小朋友的交流。“音乐能刺激作用于儿童的大脑,使右脑中棘突触数增加,从而促进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12]歌曲是作曲家将各种思想与情感谱写成优美而绚丽的华章。在歌唱中通过创编动作、节奏朗诵、画面效果来达到对幼儿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潜在作用。

(一)创编动作

歌唱与动作相结合,可以促进歌唱的学习,促进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为幼儿编排动作,应易于幼儿的动作表现。可依据歌词创编,每个乐句编一个动作,动作简单明了,有利于幼儿记忆和再现,也利于幼儿形成概括性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如歌曲《小鱼歌》。

歌词 动作

河里小鱼游游游, 做小鱼游的动作

摇摇尾巴点点头。 做摇尾巴和点头的动作

一会上一会下, 做表示向上和向下的动作

好像快乐的小朋友。 做表示高兴的动作

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幼儿可以通过动作的高低起伏来感受声音的高低,这样能使幼儿在音乐行进中,自然而顺畅的感知、理解和表现歌曲。幼儿的肢体动作比幼儿语言能力发育的要早。“动作本身是人体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从人的个体生命开始,动作的发展就是评价身心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幼儿动作是反应他们自身发展的主要方面。”[13]

创编动作是儿童的天性。到了学龄前,儿童已经拥有了创造的潜能。当儿童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时,创造性就开始潜滋暗长了。幼儿咿呀哼唱或表演就是创造性的开始,在对外界的接触中,在丰富的想象中,幼儿开始创造性的运用各种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对生活的想象。在歌唱中,体会旋律的变化,畅想于歌词形象的描绘中。积极探索创造性的音乐表现方式,表现他们对音乐对歌唱的理解与想象。如幼儿园大班演唱的儿歌《洗手帕》。

(二)节奏朗诵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节奏对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节奏与旋律构成了音乐语汇,没有节奏的旋律,是不完整的音乐。同样一首歌曲用不同的节奏会有截然不同的音乐效果。节奏往往能充分代表事物的形象。事物中不乏具备一定规律的节奏声响,如用刀板切菜声音、敲击键盘的声音等等。这种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节奏在音乐的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节奏在音乐整体表现上具有重要意义,但节奏的魅力经常因旋律进行而被掩盖。然而,在音乐作品中,节奏常常起着独立的、有时是主导的作用。”[14]

在歌唱时,幼儿需要把握音准,往往不能协调好节奏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单独的节奏训练更有效的使儿童掌握歌曲节奏。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着密切的联系,将歌词按照节奏进行朗诵,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歌词的内容形象鲜明且符合儿童特征,如动物、植物、大自然的描写等等。文字生动有趣,歌词押韵,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幼儿通过这些记忆与再现完成对事物逻辑关系的认知。

在幼儿歌曲中,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时,通常会用二拍子,而表现抒情类的歌曲时通常会使用四拍子、三拍子。欢快的儿歌《我爱我的幼儿园》,抒情类的儿歌《小白船》就是不同节奏表现的不同风格的歌曲。在朗诵时要注意用不同的强弱拍规律,二拍子的歌曲是强弱强弱的节奏,三拍子的歌曲是强弱弱的节奏。(见谱例,“● ○”表示强弱。)

(三)画面效果

画面是最为直观而形象的视觉认知。在幼儿学习歌唱的过程中,通过图画、动画等视觉材料来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歌曲。在选择画面材料时要从音乐和歌曲的本身出发,与歌曲内容一致。如演唱《四季歌》,所提供的画面应有层次感,展示春、夏、秋、冬的变换。根据相应的时节画出相应的色彩、景色、动物等等。

歌唱与其它的音乐表现形式不同在于,它是人自身乐器的表演,能极大的调动自我的情感,不仅能切身的抒发情感,同样可以从歌唱中体会情感。艺术之美正是因为它是其它学科不能取代的最为直观的情感体验。它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在情感中升华了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热爱。在形象的音乐语汇中,幼儿能直观的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义与情感,音乐的色彩直接映入幼儿的形象思维。如舒伯特的歌曲《摇篮曲》,优美的四拍子旋律符合人内心安静与甜蜜的表达,歌词中妈妈对孩子的那份母爱,让儿童深切感受母亲对于孩子无私的爱,音乐同样能映射出画面效果。

歌唱与其它音乐表现形式相比较,对幼儿形象思维的作用更具有鲜明性与全面性。因歌唱需要切身的演绎音乐中的语言,表现音乐的节奏,这是几种音乐形式的综合体现,需要协调好其中的关系,运用画面情景描绘出立体的结构,将旋律、歌词、节奏巧妙的结合并演绎。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大脑的形象思维,用声音描绘大脑中已形成的景象,歌唱的情感、语调、语气及音色的运用都与要表现的歌曲形象紧密相连,这种画面效果更多的是大脑想象出的抽象的画面。人生来会歌唱。唱歌是孩子们最轻松自在的表达、抒发和交流情感的艺术活动。从优秀经典的歌曲中体验伟大作曲家们超乎常人的思维美,还可以从歌唱中来体验音乐的创造性价值。在歌唱中潜移默化的激发、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1] 吴冬梅.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功能[J].南方论刊,2011(1):169-170.

[2] 汪乃铭,钱峰.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 杨立梅.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 李学君.试述我国音乐胎教[C].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5] 周革新,宋二华.幼儿音乐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3):55-57.

[6] 彭小玲.歌唱的创造性思维探析[J].中国音乐,2005(1):171-203.

[7] 宋蓓,侯建成.音乐训练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J].黄钟,2013(1):170-175.

[8] 张云娥.论声乐艺术的思维特征[J].艺术教育,2009(11):72-73.

[9]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0] 马丽娜.开启儿童智慧的大门——试论学前音乐教育[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2):40-42.

[11] 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 王爱丹.2-6岁幼儿动作能力在自身发展中的作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69-71.

[13] 王千一,赵洪艳.音乐中节奏的独立审美意义[J].音乐创作,2007(3):83-85.

[14] 苏越,李建华.论逻辑思维对文艺作品的渗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3):27-31.

[责任编辑 朱毅然]

The Effects of Sing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hinking

WANG Yi-ping

(Fuyang Teacher College,Fuyang 236041,China)

Sing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thinking.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hinking ability generally includes 3 stages,namely,action thinking,imagery thinking and logical thinking.Children’s action thinking,imagery thinking and logical thinking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learning to sing.Different forms of singing also contribute to the promotion of children’s thinking ability.

singing; children’s thinking;preschool education

2016-12-28;

2017-02-22

阜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5WBZX03);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610371033);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7A0280)

王薏萍,女,安徽池州人,阜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前教育。

G613.5

A

2095-770X(2017)07-0070-05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7.017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歌唱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