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U-S”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互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究
——以幼儿园墙饰设计活动《海底世界》为例

2017-07-06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墙饰美术幼儿园

关 云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甘肃成县 742500)



■学前教学研究前沿

“U-S”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互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究
——以幼儿园墙饰设计活动《海底世界》为例

关 云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甘肃成县 742500)

基于“u-s”合作模式背景,主要论述了“互动教学法”在幼儿园环创设计活动中开展的意义、有效价值及具体的实践探究过程。该教学法不仅对幼儿发挥自我主体的作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幼儿形成“美术”及“美”的视知觉,构建审美心理有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这种教学法让幼儿在语言、社会、艺术等领域全方位的得到锻炼,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形成、发展与提高。

“u-s” 合作模式;互动教学法;墙饰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日益勃兴的教师教育在学历升级、体系的开放多元、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整、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等方面已成为普遍共识,并开始进入政策的视野和实践形态。与此同时,教师受教学校(大学)和任教学校(中小学)由二元分离走向整合,形成教师教育的“ U-S合作(University-School Joint)模式”。这将从宏观的体制和结构上建立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和双向建构的机制,连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桥梁。[1]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相关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又要掌握一定的幼儿教育技能的相关训练,目的是为以后从事幼儿园的工作做好准备。借鉴“U-S合作模式”的优点和指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就应该和幼儿园建立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幼儿园里得到实践锻炼,同时,幼儿园也可以通过与高校学前专业合作定向培养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就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活动而言,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符合幼儿园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目的,找出一条幼儿喜欢的并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二、“互动教学法” 在幼儿园墙饰设计活动中的意义

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提出十七条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让他自己想等等,分组学习、积极鼓励、积极暗示等等的思想内容。其中心思想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真正参与到“做”中去。

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儿童要在使用语言方面、社会适应性方面以及在艺术领域感受与欣赏方面、表现与创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初步人际交往能力,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等等。[2]为了实现这些基本要求,实现儿童的健康和谐发展,就需要教师和学习者之间搭建一种良好的沟通桥梁和灵活机智的教学模式。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一种互动模式,即:教师学生之间、学生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一种教学行为模式,它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法,由于各种语言、行为、思想情感、知识传递等方法的交流使用,是儿童受到某种知识或思维意识的启发。但是,这种互动教学方法有时候也会扰乱和影响正常的秩序和教学效果,但是只要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机智,一般情况下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互动教学法”在幼儿园墙饰设计活动中的价值

墙饰设计在幼儿园活动中有主题墙饰、互动墙饰等类型。主题墙饰是教师单一行为,是根据明确的主题而设计制作的墙饰,对幼儿园环境有装饰美化的功能。互动墙饰是教师和幼儿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设计制作的墙饰,它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作品,体现着师生共同的智慧和才华。此墙饰不以纯粹的视觉美化为目标,它重点在于师生游戏的随机化设计,以及引导儿童参与展示的创意设计,以儿童为主体,最大限度地促进其发展需要为目的。互动墙饰活动能激发幼儿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对美术学习的求知热情与想象空间,使他们能主动思考此活动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或知识,让儿童成为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此文为了论述方便也将互动墙饰活动统称为墙饰活动。

(一)激发幼儿的情感价值

在师生互动方面,师生之间因为多方面的交流,使彼此的内心产生微妙的情感变化,使之由以前纯粹的师生关系变为幼儿的“知心哥哥”或“知心姐姐”,儿童也愿意与教师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一些“小秘密”等等。

在生生互动方面,儿童之间也会因为在美术活动中的互动,使彼此关系更为亲近,在心理上因为受到了相互关注而增强了交往能力。就整体而言形成了班级团队合作精神,班级具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他们也因此有了集体荣誉感。

(二)提升幼儿的自我能力发展价值

从发展角度看,在互动中儿童因受到教师启发而对美术知识的某一问题积极展开联想、想象与回应。这一过程也无形中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组织能力和美术的想象能力。并且在具体的过程中,他们通过感受、欣赏、讨论、表达等方式,内化知识,构建审美心理结构。所以,互动运用的成功与否,不仅影响美术活动的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在互动美术活动中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认识和体验,陶冶了儿童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美好的心灵和自我能力的发展。

(三)促进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价值

幼儿在童年时期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感官单独或相互参与完成的。一般情况下,幼儿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亲身体会才得出对事物的大体认识与映象。从他们这种认识规律来看,使用互动模式教育幼儿,已成为在幼儿园课程活动中的必然趋势。可以说这是幼儿参与到其中,并真正了解和获得丰富经验最好的途径之一。幼儿在此活动中通过其他小朋友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认识和看法,从而积累了自己丰富的第一手感性认识资料,将会对他们进一步认识其他事物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帮助。

(四)启迪幼儿潜在的隐形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不仅为儿童提供了具有丰富视觉和语言刺激的学习环境,而且更注重儿童通过与成人或同伴的互动发展语言、社交逻辑等方面的能力”[3]。现在幼儿园教学都以幼儿园五大领域中幼儿喜闻乐见的内容展开的。教师根据幼儿园课程目标、要求与幼儿喜闻乐见的内容相融合。将教育的目标、价值和理念及幼儿要学习的哪些能力通过具体有趣的游戏课程活动展开。就像社会领域里的角色游戏、娃娃家等活动、艺术领域里的创意手工活动、科学领域里的识数识颜色等,对幼儿潜在的、隐形的、可发展的内在价值都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或许这些因启迪而对某一问题有了混沌的觉悟,当然也有可能这些混沌的觉悟很长时间都不会表现出来,但是他们因为参与到某些具体游戏活动中,心灵便有了参与的记忆和痕迹,于是在幼儿未来的发展中便会出现各种无限的、可塑造的可能性。

四、“互动教学法”在幼儿园墙饰《海底世界》设计活动中的实践探究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教师是主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其学习方式呆板、缺少灵活性,仅仅以书本为主就能完成一节课程的讲授,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学机智要求简单。而以互动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者,是真正参与到具体过程中的主人。这一方法的使用,对教师自身知识和素质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从宏观设计整体课程,而且还要具有较好的课堂组织和引导能力,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活动中,以此激发出他们求知欲和养成主动探索知识的习惯。从这个程度上说,它同“翻转课堂”有某种相通之处:“它不是简单地将课前课后顺序进行翻转,而是整个教学思维和观念的改变。它将课堂教学由教师独白式的‘讲授’模式转变为师生交互式的‘对话’模式。教师由知识的‘告知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认真地区观察学生,意识到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并指导他们去提高自身的水平”[4]。

此教学方法共分为四个阶段,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往复循环。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经验,后一阶段为新的第一阶段的学习又提供更多的基础和经验,他们共同形成有机的宏观整体,学习趋势也呈现出上升、递进的动态发展。

(一)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中的互动

这一阶段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事先设计《海底世界》的教学情境,让幼儿根据自己对这一主题的所见、所识、所闻展开情境想象。这是因为:积极有效的情境设计,除了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激发求知欲和探索欲,以便更好的让学生投入到美术的学习中。其次,教师还要把握好问题的导向设计。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程度、经验和思维水平,所以教师设计问题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趣味性,学生也容易就此展开一定的生发、联想、表达。

当教师问到幼儿他们见过海?有的说在海边,有的说在电视上,有的说在图片上,有的说在书上。关于“海”的颜色,有的说是蓝色,偶的说是蓝绿色,有的说是黑色,而对于海中的物体,他们说的更多:有鲨鱼、海豚、乌龟、水草、石头、螃蟹、海星、有章鱼、乌贼、水蛇、潜水员、潜水艇、珊瑚、甚至有人类人为产生的垃圾、鱼类的尸体和沉船的残骸……。在教师不断的启发中,幼儿不断回忆场景、收集与之有关的物体、交流分享彼此对这一主题的信息,其联想和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提高和强化。

(二)第二阶段:实践操作中的互动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提供制作互动墙饰的适当工具、材料,还要鼓励他们大胆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制作、表现在讨论阶段所提到的海底某一物体,比如在讨论阶段有的学生说了“海底有水草”,那么教师启发这位学生:可以在纸上先勾画出水草基本形状,然后用剪刀将其剪出,自己动手贴到他认为合适的位置,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水草在画面中位置的高低,大小,多少等,最后让学生给水草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样既训练了他使用工具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自我的决策能力;另一种方法是让他直接在彩色纸上撕出水草的形状,自己粘贴或者和其他同学共同粘贴;还有的小朋友说“海底有石头”,希望用真实的石头表现。结果这位小朋友兴高采烈的将石头涂上不同颜色,并请求老师和他的好朋友一起用胶贴到了合适的位置。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小朋友将海底的物体做成平面的、有的做成半立体的、有的做成完全立体的形式,完全是异彩纷呈、形式各异。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丰富生动的情境创设,从他们熟悉的场景出发,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儿童对海洋世界的向往和好奇心理,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让儿童积极主动的探索教学内容,促进了儿童的思维、心理空间和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更重要的体验到美术活动的愉快和美好,所有这些对“美术”及“美”的美妙情感体验又会托射、迁移到下一次的美术活动中,对构建儿童审美心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第三阶段:回忆巩固中的互动

《海底世界》墙饰设计完成后,教师为了强化在教学活动中某些个体儿童表现出来的优点和良好思维,将这种优点和思维普适化,以便让其他儿童借鉴学习,达到共同学习、进步的目的。因此在本阶段教师要带领儿童“回忆”此活动中的相关内容,这种方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小结,而是在轻缓的音乐背景中,要求儿童放松心理,闭起眼睛,畅游在对此次活动的情境中。我们知道音乐具有渲染气氛的作用,能带给我们强烈的情感体验,在回忆中运用音乐能给课堂和幼儿营造出相应的情感意境,更加有效地激发出他们对美的感受与体验。正如阿恩海姆在《艺术心理学新论》中的“音乐表现中的知觉动力”一文中说:“对耳朵来说,这是一种象征:不管是运动着还是静止着,它所采用的对象既不模仿也不描述,却以一种完全个别和难以捉摸的方式在想象中产生”[5]。

这一阶段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教师应该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调提出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供儿童回答,以强化这种影响:此次完成的《海底世界》中,有哪些生物?这些生物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现实中它们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性?在本次活动中它们用了什么方法、什么材料制作而成?你们在此次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如何?心情高兴吗?

同时此阶段还应伴有相应的评价环节,“学生可以按小组交流意见,组内互评、组组互评,学生间的互评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目的都是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培养其思考能力,推动批判性精神的发展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6]。

(四)第四阶段:拓展创新中的互动

儿童的学习和拓展环节的场所不仅包括幼儿园,也包括家庭。这里的“拓展”强调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拓展——思维拓展、人格拓展、能力拓展、心理素质拓展……”[7]。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就是儿童早期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角色、职责、良好的知识储备、艺术氛围及邻里关系都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达到儿童巩固已有知识学习的价值和进一步学习的目的,从这一角度出发安排了“家庭美术亲子活动”内容:可以是美术绘画活动可以是手工制作活动。在家庭美术亲子活动中儿童可以和爷爷奶、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规定的美术活动,要求他们以互动的方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拓展表现同一种物体,起到知识消化、内省和创新作用[8]。

这一阶段家庭中家长和儿童之间美术活动的互动行为,将对孩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孩子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可以由点到面自由发挥、发散,加深了儿童对事物想象、感受和认知能力,做到举一反三,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他们的变通能力。另一方面增进家长和孩子亲密的情感交流,家庭各成员具有天然密切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使相互之间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容易引起共鸣:家长通过和孩子的互动行为,了解到孩子某种需求,明白了完成活动需要付出的艰辛,进一步理解了孩子的不易;同时家长自身也能提升对儿童美术的理解,更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孩子,使其朝向更好方向发展。

五、结语

尊重并关注每个孩子的天赋秉性和个性发展是每一个教师的天职,也是构筑互动课堂活动的有效必要条件。在坚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我们应当对每个孩子都充满赞许和关爱,启迪他们的潜质,激发其探索学习的欲望,信心和勇气。因此将“互动教学法”运用在幼儿园墙饰设计活动中可以激发出儿童无限的各种可能性,美术教师必须以儿童为主体,了解儿童特点,运用教学智慧和教学机智为儿童创设特定的互动主题课程和教学环境,以此构建儿童良性发展的审美心理及各个领域里能力的培养、提高,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1] 阮成武.论教师教育的“ U-S合作模式”及其中介[J].皖西学院学报,2003(2).

[2]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2012.

[3] 熊伟.“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与“早期教育”等本概念内涵界定及应用[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1):114.

[4] 齐军.美国“翻转课堂”的兴起、发展、模块设计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1):24.

[5] 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郭小平,翟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295.

[6] 吕萌.基于翻转课堂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希望英语〉课程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5):91-92.

[7] 许春芳.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拓展训练〉课程的研发与实施[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2):44.

[8] 张友.把最美好的世界留给孩子——主题墙饰与幼儿“对话”的自信心再度审视[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2(4).

[责任编辑 熊 伟]

An Exploration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U-S”——Take a Wall Decoration Design Activity in Kindergarten Underwater World as an Example

GUAN Yun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Longnan Teachers college,Cheng County,Gansu 742500,China)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value and practice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creation activities on the basis of “University-School” cooperation model.It finds that interactive teaching approach promotes children to give full play of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to form their own perception for “art” and “beauty”,and to construct aesthetic psychology in them.The approach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contributes to an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helps the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University-School” cooperation model; interactive teaching approach;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creation activities

2017-01-05;

2017-04-29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院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关云,男,甘肃成县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幼儿园环境创设。

G613.5

A

2095-770X(2017)07-0056-04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7.013

猜你喜欢

墙饰美术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爱“上”幼儿园
墙饰教育的有效策略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墙饰设计的探索
幼儿园墙饰创设的思考与实践
如何科学设计幼儿园墙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