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生死观对幼儿园生命教育内涵发展的启示

2017-07-06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海德格尔本真生命

侯 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陕西西安 710100)



■学前教育理论

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生死观对幼儿园生命教育内涵发展的启示

侯 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陕西西安 710100)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思想立足于现象学视角,深入阐释了死亡与存在的关系,启发教师重视生命教育中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深入挖掘兼顾生死主题的教育目标,注重生命教育内容选择的整体性、适宜性及生活化,关注幼儿教师在生命教育教学中角色的特殊性及“宽容”的师幼关系的建构,为师幼生命个体价值追寻及终身幸福奠定基础,进而促进全人类实现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向死存在;生命教育

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正如泰戈尔所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与存在形态,蕴有深刻而广博的哲学内涵:即真正人道的教育,它关涉一切“有生之命”,是真正对传统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1]。通过理解死亡来窥探当下生命的意义,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化哲学共通融合的一个基点[2]。海德格尔基于现象学视角将人作为一种向着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death),将死亡的本质提升到了对人的本真存在的思考,关注人自我人生筹划并履现的积极意义。这对于我国当前关注幼儿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关注幼儿期独特的生命价值体验与领悟,以及追求教育终极关怀的生命教育的内涵挖掘与实施具有深远意义。

一、海德格尔“本真的向死存在”的诠释

(一)人(Dasein)的本真与非本真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将人区分为:“本真”与“非本真”的存在方式[3]63。“非本真的”存在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在世方式,它处于人云亦云,追随着“常人”的脚步[3]161,人们遮盖了真实的自己,将自己异化于常人中寻求安全感。此在(Dasein)的个别性、属己性被压抑下来,共同构成此在的存在—“此在的沉沦”(陷落)。非本真的此在在“常人”中沉沦,以别人的看法为看法,别人的意见为意见,而“沉沦的起引诱和安定作用的异化在它自己的动荡不定之中导致的结果是:此在自拘于它本身之中了。”[3]243此在跌落于非本真的日常生活的无根基与虚无中。总是在被抛状态中,被卷入非本真的旋涡。“本真的生存,并不是任何漂浮在沉沦着的日常生活上空的东西,它在生存论上只是通过式变来对沉沦着的日常生活的掌握。”[3]243换言之,本真的存在是从非本真的迷失中转为本真生命的自我掌握[4]。本真的存在是指对于自己的生命内容是在现在就加以把握,能够认清自己是在世存有,知道自己所真正要的是什么。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此在大都以非本真的方式面对自己的死亡与生存。

(二)本真的死亡概念意涵

海德格尔指出,本真的向死而在不能逃避死亡这种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可能性,也不能因为逃避死亡而掩盖这个可能性,也不是迁就常人的理解力而错误的解释这种可能性,而是“如其本来面目地把死了解为此在的一种最突出的可能性,是在人生旅程中被揭示出来的可能性。”[5]海德格尔说:“死亡是此在本身向来不得不承担下来的存在可能性。随着死亡,此在本身在其最本己的能在中悬临于自身之前。此在的死亡是不再能此在的可能性。”死亡是最本已的,是不可取代的,是解除所有关联的,死亡是无法踰越的可能性,死亡是一种确知的不确定。这就启示我们,人不能仅仅注视着死亡或是去经验死亡,而是指出此在最本真的可能性是死亡,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将来的可能性即死亡,人要体会自身存在的整体性,理解死亡是最本已的可能性,是不可逃避的问题。把死亡的可能性纳入自己的生命中来,再面对生命的有限性及随时可能死亡的情况下,更积极的为自己筹划和抉择,反思生命的存在意义与价值[6]。

(三)非本真转向本真向死存在的转化—实现尽责的人生

“向死的存在”意旨: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人类无法改变,关键是怎样实现尽责的人生。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良心”所隐含的是人能否为自己生命负责及进行合理的自我抉择。此在把“非本真”的自己召唤回面对“本真”的自我即是“良心的声音”。这种“良心的召唤”不提供任何具体的内容,不依靠人意志控制或预先预想,“呼声什么也没有说出,没有给出任何关于世间事务的讯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讲述。”[3]367此在在日常中,因此,在日常中,由于无法控制和无法预知的死亡,人自身会对生命心生“敬畏”。不再迷失自己,而只关心自己的存在的可能性。然而,人是否愿意听从“良心”的召唤,是个人个别的抉择。当此在愿意听从良心的召唤,回到真实的自己,承担自己的存在责任,就生起了本真存在的“决心”。所谓决心,不只是普遍意义下的存在,而是透过恐惧、忧心、良心所做的抉择,从而变成一种生命的转化行动。本真的此在有了本真存在的决心,他所面对的就是属于自己的存在。当此在以本真的态度面对种种存在状况时,种种状况也就成为种种有特殊意义的真实处境。海德格尔所谓“先行的决心”指涉的是先行的看清生命的有限性与虚无性。

综上可知,海德格尔强调,只有获得一个充分的“死亡概念”时,我们才能对“此在之存在所可能具有的本真性与整体性”即“存在的意义”有一种源始的洞察。只有厘清死亡与存在的本质时,才能真正克服自我死亡的恐惧,获得本真存有的可能性,从而呼唤良知及做出决断,逐渐履现本真的向死存有的意义。然而,当今幼儿园的生命教育则更多关注在探究动植物生命及生长规律,避讳谈论生死,忽视对生命教育内涵本质的关注[7]。生命教育不应仅教给孩子关于生命的客观、理性的知识,如幼儿自我保护等,生命教育应该是充满爱和希望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幼儿把对生命的神圣敬意与积极的生命态度内化于心[8]。海德格尔从现象学角度深入探讨个体的生命价值,不仅阐明对于死亡的认知与定义,更为关注的是个体自我人生筹划并履现的积极意义,对挖掘幼儿园生命教育价值内涵及实施方面有着深刻的启发。

二、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生死观对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启发

(一)明晰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概念界定

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历程的关键时期,卢梭将幼儿天性与人的生命灵性相联系,强调教育要保护幼儿的“自然”、“纯真”等天性的自由发展。现实生活中,幼儿也对人的生老病死、花草树木的生长和凋敝产生兴趣与疑问,引发众多学者探讨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内涵发展。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及生命价值取向的差异,至今尚未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统一界定。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针对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等生命伤害现象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思想,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及完满追求。澳大利亚学者格里夫认为:“生命教育强调对生命的敬重与理解,让我们为生命的存在而感到快乐,进而引导我们帮助别人。”冯建军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9];王海英认为:“幼儿教育应有的价值诉求是以生命呼唤生命,以生命呼唤生命的幼儿教育是一种唤醒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体验、培育生命能量、提升生命意义的具有“时空交汇”特征的“生命全域”活动”[10];王云峰等认为:“幼儿生命教育是教育幼儿从观察与分享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通过知、情、意、行的整合初步体会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完成生命教育的幼小衔接的任务,初步达成人生第一阶段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标”[11];秦奕认为:“从生命角度为幼儿教育定位就是关注幼儿个体本身,幼儿教育理念应遵循并按照幼儿生命本身所蕴涵的特征引导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色彩,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生活的延续和生命质量的提高[12]”。

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内涵的超越、丰富和发展需要有效统整及融合生死教育的理念,不仅要强调以生命的发展和完善为教育的核心,也应突出生命的完整性,重视对个体生命的整个过程的教育—即从探究死亡的角度出发到关怀生命、建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激发幼儿对生命价值的体验与思考,萌发出对生命的神圣感和敬畏感,更加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二)制定适宜幼儿的兼顾生命与死亡的生命教育目标

由于受传统文化重生忌死观念的影响以及当今教育功利色彩的凸显,成人更多注重幼儿知识技能的获得及学习结果的强调,淡化了对幼儿社会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也使得幼儿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生命异化现象。然而,探究生命本身终究离不开探讨死亡,对死亡的认知关系到对生命意义追寻,绝不仅是对临终现象的研究与剖析,重要的是从生命去探讨死亡问题,领悟到人生的有限性与暂时性,以及如何在急迫而来的死亡压力中彰显自身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因此,在现实的幼儿园生命教育过程中也需转变观念,兼顾生命与死亡为教育的目标,应涵盖多种死亡主题,包括死亡的定义与本质(包含各学科的主张)、悲伤辅导、绘本教学、表演游戏、社会议题(例如恐怖袭击、安乐死、自杀)等。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死亡的本质与特性,体会到“死亡是人完全不再能在此的可能性,及其呈现出的最切身的、无所关联的、无法逃脱的可能性”,认识到死亡终究是自己存有的一种可能性,是无法逃脱的、个体性的一种生命状态,应当关心死亡与自我生命的关系,反思死亡对自身存在的意义而仅仅让幼儿陷入对死亡的陌生、冷漠及恐慌中。当幼儿体会到死亡专属于自身,无从归咎时,他才会重新去面对自己的生命,体悟到生命有限,应该珍惜生命及周遭一切,积极的筹划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并付诸实践,追求本真存在的意义,这也是海德格尔生死教育积极谈生的目标。

(三)注重生命教育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基础性、完整性与生活化

海德格尔扩增了生死教育的内涵,其对死亡与存在之间的论述弥补了对于探讨死亡时的跨学科断层及跨越生命与死亡之间的断层。其论述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如何在生命中谈论死亡,又从死亡在生命的定位回到如何追求生命的价值及意义,实为一种整体性、全面性的观点。因此幼儿园生命教育内容选择与设计上应当注重生死主题之间的基础性与系统性:首先,扩大课程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从现行的以心理学、生物学为主,进而纳入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文学、医学等对于死亡的论述,以多视角的内容开拓和丰富幼儿对生死的认知,例如:关注自然的生命循环、植物及动物的生命循环;人类从出生、生长、老化及死亡的生命循环;生物层面的关于死因、死亡的界定;社会和文化层面的不同丧葬的风俗及有关死亡的用语;经济的和法律层面的诸如保险、遗嘱、葬礼安排事宜;有关于哀伤、丧礼、守丧等心理学层面的内容;美学及文学角度的儿童文学、音乐及艺术中的死亡描写;不同宗教的死亡观点;关于道德和伦理的主题如自杀及安乐死等;与生死相关的个人价值如牺牲与舍身取义等[13];此外,还应注重课程内容组织的完整性,鉴于生命教育中生死并重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的组织应当要以“由生论死,再由死论生”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主。由于当今社会对“死亡”的忌讳及幼儿心智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内容组织与编排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方面需要教师集思广益,周全考量,注重教育的直观性、生活化,利用幼儿生活中发生的关于生命与死亡的事件如宠物的死亡、老人的病故、同伴的冲突等为契机,深入浅出地引导幼儿对生命的价值的思考。

(四)关注生命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特殊性

海德格尔死亡与存在之间的探讨,启发教师不断向内反省自己的陷落与迷思,在重新面对自我生命的同时,也尊重幼儿本身的独特性存在。因此基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生命教育的探讨不仅引导幼儿关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给予幼儿教师深刻的启示,在引导幼儿的过程中形成多元开放的思想及对教育的深刻反省。首先,生命教育中更凸显“宽容”的师幼关系。海德格尔提出人对事物的态度是一种“照料”的关系,同时也“关切”着他人,体现着“体贴”、“宽容”。所谓的“体贴”他人,在于我们只在于关心他与当时世界的关系,指导对方甚至决定了对方未来应该走的方向,会剥夺别人本真的存在,让他难以真正了解自己的存在把握在自己手中。另外一种“宽容”的关系则是让他真正去了解自己的存在,并进一步自己筹划自己的未来。抱有生命教育理念的教师,会抱持着“宽容”的立场与态度,更关注幼儿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其教育会充满温度与尊重,注重引导幼儿自我生命意义的建构[14]。其次,实施生命教育应具有开放弹性的教学理念,不功利不消极,从幼儿的生活出发,综合欣赏讨论、榜样示范、模拟活动、角色游戏、随机教学等方式,灵活地引导幼儿理解生命的价值,如运用儿童熟悉的绘本故事《爷爷变成了幽灵》、《獾的礼物》、《再见了,爱玛奶奶》、《猪外婆》、《活了 100 万次的猫》等开展阅读活动。最后,重视幼儿的反馈,珍视幼儿的“童言智语”。幼儿期人类灵性萌发的时期,幼儿对世界生命的解析虽显童真却不乏哲思与智慧,在生命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内心的感触,并进行记录与反思,既可以促进幼儿知足惜福惜时观念的形成,增近师幼关系,也引导幼儿教师关注到幼儿的闪光点,深化其对教育真谛的领悟。

(五)注重生命教育实施成效评估的开放性、深入性及真实性

海德格尔主张的生死观念认为涵养是一种历程性的转化,想要真正探究幼儿内心历程的改变,用以评估生死教育课程实施成效时,应当质性、量化工具并重,如此更能够确认生命教育实施的成效。我国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缺乏严谨规范的研究设计及科学的研究工具,因此无法观测到生命教育对于幼儿期的特殊价值,导致轻视生命教育活动,或教育活动开展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时,应适时进行后续施测及追踪访谈,进一步了解幼儿生命教育过程中观念转变的历程及后续影响,也更能证明生命教育推行的必要性,关注到对生命内省关照的积极意义。

三、结语

海德格尔存在观的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它永远在召唤有心人去倾听死亡对于建构和谐生活的意义。这对于我国幼儿园现行所倡导的生命教育的思考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本身经验死亡并不是要人去死亡,而是让生者在现实生活中去思考死亡,化为一种虚在的力量使人们的生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教育者应站在哲思高度去贯彻落实生命教育对于社会大众的教化功能,让人们愿意且主动地去发现自我的可能性以及培养个人生命关怀的价值观念,作为幼儿心灵守护者的教师们,更应关注到幼儿独特的生命价值,引导幼儿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等各方力量应共同协调和积极倡导,唯有如此,社会的组成才能更具有活力具有正向积极的动力。只有基于儿童现实的、为了儿童的将来或将来的儿童作出教育观念的革新与教育行为的改变才是回归儿童世界的重要途径[15]。当生命教育根生于人的心灵力量时,便真正“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中了。

[1] 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4):30-36.

[2] 甘祥满.死亡与此在的澄明——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的诠释意旨[J].兰州学刊,2010(2):17-20.

[3]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6.

[4] 王佩琼.死亡:存在问题的终极解——海德格尔“存在”问题求解之研究[J].哲学分析,2012( 2):56-73,197-198.

[5] 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12。

[6] 屠兴勇.存在·此在·人——海德格尔“死亡”现象学的三个维度[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8.

[7] 潘多灵,夏成.论幼儿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1):116-122.

[8] 贺琳霞.清明节是幼儿生命教育的极好契机[N].中国教育报,2016-04-03(002).

[9] 冯建军.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教育研究,2014 (6):33-40.

[10] 古秀蓉.正视幼儿的生死观教育[J].幼儿教育,2006(6):16-18.

[11] 朱莉琪,方富熹.学前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91-93.

[12] 韩映虹,孙静妍,梁霄.学前儿童生命认知现状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76.

[13] Corr,C.A.;&Nabe,CM.;&Corr,D.M.(eds.).Death&Dying:Life&Living.(2nded.).Brooks/Cole Pub.tom,1997:17- 18.

[14] 刘艳金.生命哲学视域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其路径重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 1):89-93.

[15] 李旭,李静.现象学视域下儿童生活世界的含义及认识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14(7):83-90.

[责任编辑 熊 伟]

View of Heidegger's Ontology Enlightenment on Life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HOU Jia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Heidegger's view of death which based on the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expl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ath and existence,inspired teachers attentions to the education of life and death theoretical philosophy foundation,studied deeply about theeducational necessary of life and death theme,paid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 selection and suitabilityof life education,and attention to the particularity role of teachers in life education teaching,and the "toler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eidegger; being-toward-death; life education

2017-03-23;

2017-04-06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6JG005Q)

侯佳,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儿童学习与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G625.1

A

2095-770X(2017)07-0001-04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7.001

猜你喜欢

海德格尔本真生命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