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家庭结构破裂后其子女的心理发展问题

2017-07-06郭一建

山东工业技术 2017年12期

摘 要:本文以小君心理社会生活史为案例,探索家庭结构破裂后其子女的心理发展状况,并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基础上,围绕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乃至大学阶段,分析家庭结构破裂对其子女自我认同、同伴交往、婚姻观念、目标实现等都产生较为深远影响。

关键词:家庭结构破裂;心理社会发展;深远影响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2.201

1 案主基本情况介绍

2 心理社会生活史

2.1 小学阶段(7-13岁)

(1)重大事件:父母离异,案主搬去跟着二舅和二舅妈一起住。

(2)躯体感受:头痛、后背痛。

(3)情绪观点:无奈、无所谓,案主觉得父母离异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4)应对方式:1)个人经验:父母吵架时案主在一旁看着,不想上前劝阻;案主母亲脾气比较暴躁,当母亲发火动手时,案主只有挨打,无能为力;如果父母亲再婚了或者有交往的对象,案主持不反对的态度。2)他人帮助:父母亲离异后,先是案主的二舅和二舅妈收留了案主,小学毕业后案主和案主的母亲搬回到了姥姥家住。3)解决的:父母离异后,双方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互不干涉。案主跟着二舅和二舅妈一起生活,在这段期间里,案主不会再遭到母亲的打骂,也能够正常地去上学,生活得比较开心。4)未解决的:案主母亲的脾气还是如同往常的暴躁,小學毕业后案主搬回到姥姥家生活,在这段期间里,每当案主犯错误时,案主的母亲还是会对案主动手,尤其是案主的后背被打得很严重。

2.2 中学阶段(13-19岁)

(1)重大事件:结交人生最好的三个朋友。

(2)躯体感受:放松、后背痛。

(3)情绪观点:为和好朋友在一起吃鱼丸过程中发生的小插曲而开心、快乐;也为好朋友女友怀孕筹钱堕胎而着急、担心;同样再遭受到了母亲的打骂后感到无助和烦躁。

(4)应对方式:1)个人经验:案主和朋友在一起打游戏时很开心、很快乐、很轻松,希望能和同伴多多在一起;当案主好朋友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案主会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忙;面对母亲发脾气动手时,案主只有挨打,无能为力。2)他人帮助:中学期间,案主和母亲搬去了姥姥家寄住。3)解决的:当好朋友需要帮忙的时候,案主挺身而出。4)未解决的:案主在这一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正处于构建之中,因此,对某些问题的认知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导致案主没有能力较好处理同伴女友怀孕堕胎这类事件。

2.3 大学阶段(19-23岁)

(1)重大事件:考上研究生。

(2)躯体感受:轻松。

(3)情绪观点:为考上研究生而高兴;为实现理想迈出了第一步而开心。

(4)应对方式:1)个人经验:案主为考研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和努力;案主把考研当做是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第一步,并为顺利地迈出第一步而感到欣慰。2)他人帮助:案主在考研期间,得到了姥姥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3)解决的:案主经过了5个多月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案主的母亲没有再经常的责打案主。4)未解决的:虽然案主的母亲也为案主考上研究生而高兴,但是案主母亲的脾气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案主与其母亲的关系也没有得到质的改善。

3 主要特点与分析

3.1 小学阶段

根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将人的成长分为八个阶段,6岁到12岁这一阶段称作是“潜伏期”,即儿童的学龄时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友谊、进行自我评价、开展技能学习和创建团队游戏。案主在学龄时期,经历了家庭结构的分裂,父母从吵架、动手到最后的离婚,家庭关系的破裂,对案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案主的家庭关系结构图中,父母角色的失调、职责的缺失、权力的失衡,使案主没有能够在家庭系统结构中完成初步的社会化。母亲脾气暴躁,责打案主,没有很好地调整与案主之间的关系,这对案主身体上和心理上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不利于案主个人的社会性和独立性的形成与发展。家庭这个首属群体没有成为案主的寄托、依靠和归宿,虽然这一时期案主的二舅和二舅妈对案主给予了很大的关爱和帮助,但是并不能替代首属家庭的功能,因此案主也就不会对其生活的家庭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由于受到了自身家庭关系结构破裂和母亲对其家庭暴力的影响,导致了案主人格特质出现了偏差,表现出急躁、焦虑的情绪和与同学争吵、打架的行为。案主没有在同龄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也没有能在与同龄群体交往过程中提高对自身的认知和对他人、社会的交往、适应能力,反而感到失望、愤怒、孤独和自卑,从而将这种负面的情绪转化为对其他同伴的敌意以及对学校和社会的仇恨,也因此导致了案主早期社会化的失败。

3.2 中学阶段

埃里克森将12岁到20岁这个阶段,看作是儿童到成人的一个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关注的问题在于“我是谁”。自我认同的难以达成和角色认知的混乱往往是青少年遇到的主要问题,社会中的同辈是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案主正处于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青春期,更多地是关注自身个体的发展,往往忽视了对母亲的理解与回报,无法与母亲达成良好的沟通和合作的关系,因而案主不再认为亲子关系能满足自己所有的情感需要,因而转向对同龄群体友情的渴望,即在中学期间结交了人生中最要好的三个朋友,并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尤其是从游戏当中,获得了自己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可见,同龄群体满足了案主情感交流的需要,促进了案主情感发展成熟,同样也成为了案主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同龄群体的性质对案主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案主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性的成熟。性成熟使得青春期男女产生着强烈的生理冲动,但由于其性心理的薄弱、性道德的匮乏、性观念的混乱,使得青年男女无法正确把握性行为,这对青年男女自身以及他们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案主及其同伴缺乏良好的性教育,缺少对性的正确认知能力和发生性行为后的责任感,因此,当同伴女友出现未婚先孕的情况时,也没有能够理性地对待这件事情,而是用筹钱的方式为同伴女友进行堕胎,忽略了堕胎对女性身心带来的巨大创伤。因此,虽然案主与同龄群体形成了群体亚文化,但是在这个群体亚文化中却缺少了一种正能量的引导作用。

3.3 大学阶段

埃里克森将19岁到23岁这一阶段认为是成年早期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与人结成友谊和伙伴关系,追求爱的感觉,并有能力进行工作调适、结婚育儿等活动,从而获得温暖的友情和美满的婚姻,最终获得亲密感。这种亲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自我认同能力,如果达不到亲密程度,一个人将不得不生活在孤独感之中,因此,亲密感的发展程度对个人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阶段属于案主成年的早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当前的价值系统,并开始关注社会对于自身的意义及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其中独立决策成為了案主在这一阶段发展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在学业选择和两性交往方面。认同的持续发展,导致案主开始不断地探索生活、追求目标和不懈努力,这表现为案主坚持了原有考研的理想,并积极地投身于考研复习当中,希望通过考研来获得自我肯定与认同。同时,案主正处于恋爱时期,有着自己希望能够结婚的伴侣,同时鉴于案主学龄时期的家庭关系结构破裂的影响,案主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希望通过组建自己的婚姻家庭来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弥补原有家庭所造成的情感上的缺失,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作为人生伴侣,从而在婚姻与家庭中进行角色的转换,丰富自身的阅历,并学会承担更多的责任。

4 小结

从案主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每一时期都可以看出案主身心成长的过程。虽然案主在学龄时期,由于父母的离异导致了家庭关系结构的破坏,对案主来说造成了身心上的重大创伤,但案主更多地是希望从母亲身上得到肯定与认同,希望能够在家庭关系结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且希望从家庭这个首属群体中获得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案主在与同伴群体交往的过程中,从最初表现为与同学打架到最终与同学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这说明案主对同龄群体这种亚文化的肯定与认同,从而获得自我认同感,进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案主的认知能力也逐步提高,对自我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与认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案主姥姥对其的帮助,无论是物质上的帮助,还是精神上的支持,都为案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支持网络,推动了案主的成长。从案主成年早期的婚姻家庭观念可以看出,案主希望能够尽快地成立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并拥有一个健康合理的亲子关系网络,可见在案主心中,传统的家庭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案主的成长。因此,案主也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2]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郭一建(1989-),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社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