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疆留学生中级汉语口语课程课堂互动调查研究

2017-07-06菁,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话语口语汉语

俞 菁, 王 芳

(新疆师范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来疆留学生中级汉语口语课程课堂互动调查研究

俞 菁, 王 芳

(新疆师范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课堂互动是开展汉语教学的基本方式,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本研究调查了新疆三所高校短期留学生班汉语口语课课堂互动情况,从互动形式、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三个方面展开统计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中级汉语口语课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对构建并形成良好课堂互动提出建议,以期提高中级汉语口语课的效率,同时为汉语教学研究提供教学参考.

对外汉语;中级;汉语口语课;师生互动;定量分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第二语言教学界得到重视,课堂互动理论随之得到发展.佐斌(2001)认为“课堂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1]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新疆三所高校中级汉语口语课课堂的师生言语互动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对教学的启示,以期提高中级汉语口语课的效率,也希望为汉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1 研究设计

本文借助COLT量表,观察新疆三所高校短期留学生班的汉语口语课课堂互动情况.并对3个班的一节口语课(A班一节课90分钟,B班和C班一节课100分钟)课堂进行录音,并做了随堂听课笔记.三个班的学生汉语水平大多集中在HSK3-4级,A班教师教龄10年,B班教师教龄8年,C班教师教龄1年.作为语料的这节课均是该学期的第十三个教学周的课程,根据事前的长期观察,三堂课都比价符合教学的常态,可以作为典型数据使用于本研究.笔者对照课堂听课笔记对每次课的课堂录音进行了转录,并对语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2 课堂互动基本情况

2.1 互动形式

吴康宁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行为根据教师行为对象,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分别是师班互动、师组互动和师个互动.[2]本文按照吴康宁等学者对师生互动行为的分类的划分标准,进一步的了解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形式.

从统计结果来看,三个班的师生言语互动比率都很高,且师班互动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小组活动比重较小.“分组练习被认为是发展交际能力的基本方法.”[3]在小组互动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协商,鼓励学生运用语言形式和功能来培养交际技能.师组互动和师个互动是练习汉语进行交际的好机会,师班互动中全班同学回答问题,或者部分同学回答问题,性格内向的同学在倾向于师班互动的课堂中就减少了交际练习的机会.

表1 师生互动话语量及形式统计

2.2 教师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主要有课堂口语、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4]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课堂口语.

1.话语量

教师语言是影响师生互动质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也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5]据调查,A班教师话语量是59.23分钟,教师话语比重占67.48%;B班教师话语量是56.95分钟,教师话语比重占59.06%%;A班教师话语量是54.57分钟,教师话语比重占60.64%%.

教师在一整堂课中的话语所占时间长短是考查课堂互动中教师语言的一项标准.学者们普遍认为教师尽量少说,而让学生尽量多说.“在传统的汉语教学中,教师讲解占用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据统计,大多数汉语课堂上教师的话语量占70%以上.”[6]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三个班的教师话语量都较多,学生语言输入量远远超过了语言输出量.课堂互动理论强调语言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互动强调学生开口表达的几率和学生的语言输出量.而根据调查可知,中级汉语口语课的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二语课堂模式,上课依然以集体的讲授式教学为主,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语言选择

汉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以恰当的语言组织开展汉语教学.根据调查显示,A班和B班教师全程使用汉语,C班的教师话语中,使用汉语的话语量是48.81分钟,占比95.63%;使用俄语的话语量是1.83分钟,占比3.59%;使用维吾尔语的话语量是0.40分钟,占比0.78%.

梁宁辉(1998)认为汉语教师,在汉语课堂教学中尽量不使用媒介语.[7]根据调查显示,三个班较少或不使用媒介语,这比较符合中级阶段的学生.“用中文教中文”是对外汉语专业教师的重要实践能力之一.教师的课堂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也为学生使用汉语提供了真实的范式.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汉语输入量.使用汉语教汉语,尽量不使用媒介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目的语进行思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够较好地避免媒介语教学时出现的错误和偏颇.

3.教师提问

笔者统计了三个班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总数,结果如下:

目前教师的提问频率多少合适,对外汉语学界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笔者与多篇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的数据进行对比,曾玉(2003)统计出教师提问频率为1.34个/分钟.王秋雨(2003)统计出教师提问频率为1.69个/分钟.候晓慧(2012)统计出教师提问频率为0.69个/分钟.张译(2014)统计出教师提问频率为0.34个/分钟.通过对比可知,三个班的教师提问频率居中,不足最高数据的一半,但也是最低数据的两倍.且三个班参考性问题和展示型问题数量有一定差异.参考性问题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交际的能力的A班的教师提问对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有帮助,也更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表2 教师问题类型统计

2.3 学生语言

1.话语量

此次调查的学生话语量包括学生使用汉语、俄语、英语和学生母语的所有话语.学生话语比率是学生话语量在师生话语总量中所占的比重.A班学生话语量是28.55分钟,学生话语比重占32.52%;B班学生话语量是39.48分钟,学生话语比重占40.94%;A班学生话语量是35.41分钟,学生话语比重占39.35%.

学生话语比重均在30%—40%,Swain认为语言的输入只能通过语言内容意义上对语言信息进行调整加工,而这种改变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影响是有限的,还不足以充分开发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的流利和准确表达的能力.要想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学习者不仅需要输入,也需要输出.她认为只有语言产出才能真正地促进语言习得.因为只有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才能意识到语言形式,才能在产出语言的过程中加工自己的语言形式.课堂中学生的话语量是学生的语言输出,是运用已掌握的语言形式对头脑中的信息进行表达的过程.

表3 学生语言选择统计

2.语言选择

对外汉语课堂中,学生使用的汉语话语量就是学生的汉语输出.学生的汉语输出能够引起他们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在表达的过程中,学习者有可能意识到其母语和汉语的差异.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不断对二者进行比较、检验和修正,体会汉语语言结构特征,从而促进汉语的习得.学生的汉语选择是考查学生课堂上更多使用汉语还是媒介语.

从调查结果来看,三个班的学生在语言选择上更多使用的是汉语,媒介语使用的较少.这是与学生的汉语水平相符的,这也与教师的语言选择有关,三个班的教师在口语课堂中较少使用媒介语.课堂上更多地使用汉语输出,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汉语语言形式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3.学生提问

此次调查只在师生教学话语量中统计学生提问次数,不统计管理话语和其他话语中学生的提问次数.与教师提问相同,学生提问类型也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

表4 学生提问次数统计

根据上表可知,从学生提问的总次数来看,学生的提问次数是远远少于教师提问次数的.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的模式,学生向教师提问的次数较少.崔永华、杨寄洲(1997)指出“提问能力是最基本的交际能力之一,特别是汉语的提问方式,尤其特指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为最复杂,不像英语、日语等语言中的问句那么有规律,因此有的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汉语后,提问能力还不是很强.”[8]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从课堂活动、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对课堂互动现状进行了描述,了解到目前来疆留学生中级汉语口语课课堂互动情况如下:

一、师生言语互动比率高,课堂活动略有差异.来疆留学生中级汉语口语课师生言语互动比率高,而且互动形式以师班互动和师个互动为主,师组互动较少.课堂上的小组练习是发展交际能力的基本方法.师组互动的缺乏不利于培养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教师话语量远远多于学生,师生多使用汉语,较少使用媒介语.来疆留学生中级汉语口语课教师和学生话语量基本上是3:2.教师的话语量远远高于学生话语量.

三、教师提问较多,学生提问较少.课堂上教师提问较多,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教师提问从偏重提出展示性问题逐步转变为偏重提出参考性问题.学生提问次数较少,且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展示性问题.

3.2 构建良好课堂互动的建议

来疆留学生中级汉语口语课师生互动较高,然而依然存在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介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构建良好的课堂互动提出一些建议.

一、增加师组互动.小组活动是完成课堂任务的有效手段.小组活动减轻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害羞、怕出错等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语言练习的时间和机会.小组活动中学生可向同伴学习,增加学生学习汉语的机会,同时增加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小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

二、注重有效的语言输出.Van Patten&Sanz于1995年提出语言习得中语言转变处理过程的模式,即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促使语言吸收,而后组合重新发展建立起中介语发展系统,最后经过提取、控制和调节达到语言输出.学生只有获得足够的可理解输入才能输出语言.汉语口语课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有效的输出练习才能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1〕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孙慧莉.基于COLT量表的对外汉语课堂观察化工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6.

〔4〕李珠,姜丽萍.怎样教外国人汉语[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12.

〔5〕马青.意大利汉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5.

〔6〕祖晓梅.汉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模式与第二语言习得[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1)

〔7〕梁宁辉.不用媒介语从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探讨[J].汉语学习,1998(3).

〔8〕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145.

G642.421;H19

A

1673-260X(2017)06-0218-03

2017-02-14

猜你喜欢

话语口语汉语
学汉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酒中的口语诗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