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对建筑施工“五大伤害”发生原因及控制措施的研究

2017-07-06煜,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建筑施工危险能量

韩 煜, 李 冉

(天津城建大学 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天津 300384)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对建筑施工“五大伤害”发生原因及控制措施的研究

韩 煜, 李 冉

(天津城建大学 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天津 300384)

本文针对建筑施工领域发生数量大、频率高的“五大伤害”事故,综合采用博德事故致因理论,详细分析了“五大伤害”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依据瑟利模型和能量释放理论,确定了控制事故发生的具体目标,制定了预防和减少危险和事故发生的具体措施.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原因;五大伤害;建筑安全;控制措施

0 引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展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因建筑安全事故频发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巨大.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综合运用事故致因理论深入分析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进而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强化建筑安全管理,使事故发生及损失降低至可以接受的范围,对建筑安全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1 我国建筑施工领域事故发生现状及特点

由于建筑产品及建筑施工环境的复杂性、生产方式多样性、从业人员流动性、高空作业等特点,使建筑行业成为重大事故频发的高风险行业,建筑安全事故每年都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生命及财产的巨大损失[1].据有关资料统计,建筑施工在高处坠落、塌坍、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这五个方面发生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5%以上,因此,业内把这五大事故类型,称为“五大伤害”[2].本人根据住建部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3],对2014-2016年连续三年的的建筑安全事故进行分析,不含触电事故,仅其他四类事故平均每年发生533起,占事故总数的87.9%(见表1),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因此,深入探究“五大伤害”发生原因,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加以控制,不但可以有效降低建筑施工中发生事故的数量,而且可以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回报的效果.

表1 2014-2016年全国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数量及分布统计

2 基于事故致因原理对“五大伤害”事故原因的分析

2.1 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从20世纪初事故频发倾向论问世,在此之后,国内外学者已研究并提出了十几种不同的事故致因理论.有关文献将这些理论分为三大类[4],一类是以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为代表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第二类是以威格里斯沃思模型、瑟利模型、劳伦斯模型、撒利模型为代表的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第三类是能量转移论.

2.2 采用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分析“五大伤害”发生的原因

表2 建筑施工“五大伤害”发生原因分析及集中发生部位统计表

在所有事故致因理论中,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是反映了现代安全观点的事故致因理论,因此被国内外广泛用于进行事故原因调查与分析.该理论把事故发生的原因划分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三个层次,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个人因素及与工作有关的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管理缺陷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三者的关系,根本原因导致间接原因的存在,间接原因又导致直接原因的存在,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结合实际,对建筑施工“五大伤害”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管理原因进行梳理、分类、分析(见表2).

从表2看出,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导致“五大伤害”出现的直接原因非常复杂,所有与施工活动相关的机械、设备、设施、工具、物品的缺陷和防护缺陷以及人员操作失误(或错误)、不良的作业环境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导致这些直接原因出现与企业在设计、订货、施工等环节中不能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行业、公司所制定的技术规程、技术标准、安全规程、反事故措,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技术水平差等间接原因施息息相关.导致这些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出现的根本原因则是企业制度不健全、劳动组织不合理、安全责任、安全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监督检查不严格等失误造成的.在进行事故原因分析的同时,表中还梳理了“五大伤害”集中发生于某些施工活动和部位的特点,对于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施工活动事故的防范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3.采用瑟利模型、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制定事故预防和控制的目标

根据瑟利模型,事故的发生过程分为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在危险出现阶段,如果能够准确地感觉、认识并实施正确的行为响应,危险就能被消除或控制.同样,在危险释放阶段,如果能够准确地感觉、认识并实施正确的行为响应,尽管危险已经显现出来,但仍然可以避免危险的释放,从而避免伤害或损害的发生.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事故的物理本质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因此通过使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限制能量、防止能量蓄积、缓慢地释放能量、设置能量屏蔽等措施,就可以防止能量的意外释放或防止人体接触过量能量,从而避免事故发生.

在博得事故致因机理对事故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瑟利模型和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事故预防和控制的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提高操作人员发现危险、认识危险的能力,了解危险的后果,从而形成避免危险、防止事故的技能,自觉形成安全动机.

二是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设计、制造、施工、使用及维护等各方面入手,全面消除不安全因素,创造本质安全条件.在施工现场安全措施方面,要努力做到使物的危险状态提前充分地显现,使操作者能够感觉到危险的出现或释放,为预防或控制危险或事故赢得时间和可能.当危险物的能量释放不可避免时,要注意通过控制能源,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防止能量向人体的转移.

三是强化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制定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减少或消除引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条件,从而不出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四是创造适宜的作业环境.使环境不影响和妨碍作业人员对危险、事故发生的感觉、认识、行为响应和工程作业.

3 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的控制措施

3.1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

(1)构建企业安全文化.普及安全常识,强化对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

(2)做好人员的选用与配置[6].做好岗位用人条件分析,编制岗位说明书,做到人员安全素质与岗位要求相适应.

(3)做好员工岗前和在岗培训和教育.使员工认识危险状态,具备感觉到危险警告后能迅速、敏捷、正确地作出行为响应的能力.尤其是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具备岗位要求的危险源辨识处理能力,做到持证上岗.对已经上岗的员工坚持开展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4)强化对工程作业人员作业过程的监管.通过加强对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监督、作业方法的监督、机械设备操作过程的监督,减少或避免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

(5)要求员工坚持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2 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

(1)强化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确保机械、设备、设施、工具以及防护保险措施、物的放置方法、作业方法等不存在缺陷.

(2)强化事故预警能力建设.切实做到主体工程与安全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生产和使用.确保机械设备及物品能自动保证安全,当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发现并自动消除或发出预警信号.

(3)强化对重点部位、重点作业活动的安全防护.严格按规定摆放现场物料,并设置必要的防护网,防止坠落物伤人.严格按要求搭设脚手架,保证支护措施符合要求,并采取监控措施,支架拆装作业应有安全员现场监督指挥.在临边洞口设置警示牌,并安装防护围栏.

(4)强化对危险部位的隔离防护.在人与设备、电能、危险物料等操作界面,设置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将操作人员与危险源隔离,消除危险能量的释放途径.

(5)强化先进技术的应用.通过技术措施的采用,消除危险或使人不可能接近危险区,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6)强化机械设备管护和维修.通过应用故障诊断技术,定期开展机械设备检测和校验、维护保养和预防性维修,对运行中的机械设备和安全装置进行状态监测,及早发现机械设备故障.

(7)强化对机械设备操作、维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其发现机械设备缺陷和处理设备紧急情况的能力.

3.3 不良作业环境的控制

(1)打造整洁、有序作业环境.认真做好对施工现场环境和秩序的监管,坚决治理施工材料、机具、物品乱摆乱放,作业环境脏乱差和跑冒滴漏现象,生产生活用电私拉乱扯行为,严防不良环境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人员情绪.

(2)保障良好的施工条件.施工中设置好各种警示、防护、隔离等设施,设置必要的防护网,夜间施工要有充足的照明.遇大风、雷、雨、雪等恶劣天气应暂停施工.

3.4 建筑安全管理失误的控制

(1)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包括计划、实施、运行、检査、评审等指挥系统和安全检査系统.做到人员、职责、措施、工作条件四到位.各机构相互独立、分工明确.

(2)建立并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管理制度、特种作业厂区管理制度、交通运输管理制度、防火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等.制定并落实各种事故防范预案.

(3)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切实落实主体责任,推行标准化、规范化施工.

(4)强化对危大工程、建筑起重机械和模板脚手架工程的专项整治.制定危险性较大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实施工方案,加强对起重机械、升降式脚手架等建筑施工设备的使用管理,严控高大模板支架、高大脚手架等工程中使用钢管、扣件质量.

(5)加大安全投入,确保安全防护设备的数量充足、质量可靠.

4 结论

本文综合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对建筑施工领域“五大伤害”事故发生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原因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详细的分析、归类,这在之前的各类资料中很少见到.在事故致因理论指导下,从减少或消除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出发,确定了事故预防和控制的具体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控制措施,对完善和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减少事故发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黄艳,何应伟.浅析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5).

〔2〕刘一平.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探讨[J].研究与探讨,2014(09).

〔3〕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4-2016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

〔4〕罗春红,谢贤平.事故致因理论的比较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5).

〔5〕刘桂林.建筑施工中“五大伤害”分析及预防措施[J].工程质量,2004(08).

〔6〕苏强.事故致因理论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施工,2014(1).

TU712;X92

A

1673-260X(2017)06-0123-04

2017-04-09

猜你喜欢

建筑施工危险能量
建筑施工及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初探
能量之源
喝水也会有危险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拥挤的危险(三)
开年就要正能量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