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再让高校人才一江春水向东流

2017-07-06熊丙奇

环球时报 2017-07-06
关键词:经常性头衔中西部

熊丙奇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一场座谈会上表示,要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反对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和引进人才,反对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抢挖人才。

我国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人才向东部发达地区高校聚集的问题,已经有目共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排名前10的高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前10所高校拥有的人才占全国总数的比例达40%至45%,而前10名高校中没有一所西部高校。解决这一问题,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不能靠口头倡导,指望东部高校主动高抬贵手,而必须由教育部门采取实际行动。

首先,必须在“双一流”建设中,改变对高校、学科的评价方式。不能用一所学校、一个学科有多少有显赫学术头衔的人,来评价学科的实力,而要对学科进行综合、动态、持续的评价,关注学科对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的培养,以及实际的教育贡献和学术贡献。近年来,我国在评价一所学校和学科的实力时,特别重视一些显性指标,采取数量评价方式。具体到师资评价上,就是看某一学科有多少院士、“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等。这种评价导向,不仅引导高校教师追名逐利,争相获得某一学术头衔,而且也使高校间展开头衔争夺战。

在一些中西部高校,如果某位青年学者成为长江学者,马上就有东部高校去挖。表面上是高校重视人才,实质是看重头衔,而看重头衔背后,是学术评价“头衔化”。只有淡化头衔,回归到关注学术本身,强调学者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才能引导所有学者安心做学术,同时也让高校有正确的人才观。

舆论普遍预测,随着“双一流”建设推进,相关学校、学科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量大增,会让原本已经“东强西弱”的情况进一步严峻。但如果在“双一流”建设中,不以头衔论人才,而采取专业同行评价方式,关注学科本身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贡献,就会遏制争抢有显赫学术头衔人才的恶性竞争。

其次,从国家层面,要更大程度保障所有公办学校的基本办学、科研经费投入,即经常性拨款,减少通过项目申请方式的项目拨款。目前,国家对重点大学的投入,有很大比例资金是通过项目申请方式,如985、211。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但也容易加剧行政化和制造“马太效应”。不改变这种教育拨款方式,中西部高校根本无法与东部高校竞争,东部高校所有挖人的行动都可被描绘为合理的人才流动。

增加经常性拨款,减少但保留项目拨款,审批项目由独立的专业机构进行,这是扭转高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促进公平竞争的必然选择。增加经常性拨款后,中西部高校将获得更多保障性经费,用于教育和科研,留住并培养优秀人才。▲

(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经常性头衔中西部
加强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几点思考
破除教师头衔功利化倾向需“名”“利”分开
对中西部高校多用些心
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东北和中西部人才流失严重
农民工回流释放中西部崛起积极信号
闲聊“头衔”
对中西部高校多用些心
我的团长我的团
“过去常常”困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