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西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对策研究

2017-07-05何洪华

绿色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机遇工业对策

何洪华

摘要:指出了渝西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有重庆自贸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渝城市群的建设等,基于此,提出了渝西新型工业化发展应科学地编制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渝西工业产业发展;建设渝西特色工业园区,打造重庆西部工业中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川渝中间地带科技创新中心;努力促进工业与城市融合,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渝西城市群;创新渝西合作机制,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关键词:渝西; 工业; 机遇;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25905

1 引言

经济新常态下,渝西工业快速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成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第二驱动力,渝西工业已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但渝西工业总体上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工业规模还不大,实力还不强,后劲还不足,工业化水平还不高,需要牢牢抓住新机遇,补足这些短板,推动渝西新型工业化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2 渝西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渝西地区,即重庆西部地区,包括永川区、江津区、合川区、大足区、綦江区、南川区、荣昌区、铜梁区、璧山区、潼南区、万盛经开区等11个区,总面积18828 km2,262个乡镇(街道),总(户籍)人口1040.32万人,占重庆的31.36%,属于重庆城市发展新区,是重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

目前,重庆推动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构建“一心多极网络化”高度融合的空间格局,为渝西新型工业化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

2.1 重庆自贸区发展机遇

2017年4月1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重庆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达119.98 km2,涵盖两江、西永、果园港3个片区。渝西地区是重庆市主城之外工业发展条件相对较优、产业基础较好、增长速度较快、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区域,在重庆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未来,渝西地区要创新工业园区与重庆自贸区对接发展模式,加快渝西园区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和统筹发展。到2025年,渝西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将超过6万亿元,电子、装备、材料、消费品等四大产业将成为支撑渝西工业的主导产业。

2.2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将给渝西带来新的市场和机遇。基建方面,钢铁等原材料需求较大;旅游方面,出境旅游将迎来利好;外贸方面,企业会热衷农产品出口;物流方面,汽车物流或成增长极;农业方面,将带动配套领域发展;汽车产业方面,将利于渝西抢占全球市场。受益产业将集中在交通运输、建筑建材、能源建设、商旅文化,以及受益与走出去的高铁核电工程承包等比较优势项目。

2.3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机遇

2015年11月7日中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同意选择重庆直辖市作为项目运营中心,将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作为重点合作领域,确定项目名称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有利于渝西产业布局和新型工业化的创新与发展。渝西要以开放、创新的理念,对接重庆的中新合作项目,大力推进金融服务、运输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等重点领域发展,集聚要素、培育产业,辐射带动、促进发展。

2.4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机遇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位于成都简阳市芦葭镇附近,距成都市中心51 km,定位为中国第4个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航空港,将负责成都出港的全部国际航线。未来将成为中国面向欧洲、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中亚的国际空中门户;成为国际客货西进东出、东进西出、西进西出我国大陆的重要中转站。渝西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很近,永川、荣昌、大足、潼南、合川等未来半小时可以到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渝西除了对接基础设施建设外,也要主动承接成都的城市功能疏解,积极承接成都产业转移,进行产业合作、园区共建。渝西还可以在重大项目的包装、规划方面打好组合拳,共同争取川渝政策,成为川渝区域合作的先行示范区。

2.5 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

2016年5月4日,《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提出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提升成都核心功能,包括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等。规划要求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林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对渝西产业发展十分有利。

3 渝西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3.1 渝西新型工业化发展成效

3.1.1 渝西工业提速发展

从表1可以看出,2016年渝西国民生产总值为4131亿元,渝西占重庆市GDP的23.2%。渝西工业总产值9942.8亿元,渝西占重庆市工业总产值(2.6万亿元)的38.2%。

从实踐上看,渝西产业集中在汽摩及装备制造、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消费品等产业产值占渝西工业的98.7%,汽摩及装备制造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3.1.2 渝西工业园区快速发展

2016年,渝西11个区(含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21%,增幅高于全市工业1%。电子、装备、材料、消费品等四大产业将成为支撑渝西工业的主导产业。在这些园区中,江津、璧山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了1000亿元;永川、合川、铜梁、大足、双桥、荣昌园区突破了500亿元,其他园区均突破了200亿元。去年,渝西新增永川工业园区装备制造(机器人)国家新型化产业示范基地。江津以双福、德感、珞璜、白沙四大工业园为工业经济主体支撑的布局基本成型,工业园区产值居全市特色园区之首。

3.1.3 渝西工业与城市协调发展

渝西形成了江津、永川、合川三个城市区域中心。其中璧山区青杠—璧城片区、江津区几江—双福片区、合川区合阳—草街片区与主城“粘连”,步入重庆主城区一体化。永川区工业产值居渝西地区第二,重庆全域第九,新兴工业区,电子信息、纸业、能源发展迅速。工业产值2020年将达2000亿元。代表有华科事业群、理文纸业、重庆煤工、恒安工业、台川、致伸科技、川扬等。江津区工业产值居渝西第一,中央直辖市重庆全域第七,传统以装备建材食品工业为主,现在向汽车、电子信息转变。工业产值2020年将达2500亿元。代表有华能能源、东风小康、ABB、腾辉地维、玖龙纸业、重齿、国际潍柴、SK、拉法基、中粮、益海嘉里、东方光大、群光电子等。合川区(金九建材、希尔安药业等)、璧山区(奥康、嘉陵工业、笔电配套等)、铜梁区、綦江区(齿轮、能源)、大足区(龙水五金、双桥重型汽车)工业发展迅猛,在重庆市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4 渝西工业与生态协调发展

渝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每年新增绿化面积100万m2,绿化率达到40%。如璧山、潼南、大足、江津、永川等城市密切结合山水景观资源丰富的实际,从增加绿地,改善自然环境的“浅绿”,走向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的“深绿”城市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把生态城市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形成作为重庆卫星城的城市吸引力。比如江津的双福已经初步形成汽摩整车及零部件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双福工业化城市化中,绿地面积总和达到5.6 km2,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1.5 m2。璧山绿岛新区建成区面积10 km2,完成绿化总量526.5万m2。

3.2 渝西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部分工业企业增长乏力

受国际国内严峻经济形势影响,部分行业、企业订单下滑、产量下降。比如材料行业卫生陶瓷制品下降31.5%,装备行业减速机下降39.3%、齿轮下降23.2%。从去产能看,一些传统产业面临淘汰。2016年统计显示,大足区产能9万t及以下煤矿全部关闭退出、去产能99万t,关闭钢铁企业2家、去产能13万t,消化商品房库存50万m2,清理“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26家。永川区关闭煤矿31家、钢铁企业8家,分别去除产能200万t和175.5万t。合川区化解钢铁过剩产能54万t,关闭煤矿25个、淘汰落后产能129万t。

3.2.2 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能力弱

产业布局未严格按照市级相关规划执行,存在区域间的同质和恶性竞争。渝西各区都把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作为主导产业,发展定位趋同,不当竞争在所难免。同时,产业集聚能力不强。渝西在全国知名的品牌产品不多,世界知名的品牌产品几乎没有;产业集群化发展能力弱。产品关联度低,产业链较短;产业集聚度不高。支柱产业没有一个超过全市同行业比重10%的。渝西现有产业集群及其支柱企業规模较小,缺乏上100亿元或500亿元级的大产业项目带动,以及其带来的相关配套企业并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例如铝镁产业是南川的支柱产业,具有全市最大氧化铝生产能力,但电解铝等关键环节一直未能实现突破,铝产业链条未能延伸、产业未能做大。

3.2.3 工业产业竞争能力较弱

渝西产业集群大部分企业处于传统价值低端,技术创新能力弱,主要靠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参与竞争,难以及时消化经营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又因为企业单个规模小,体量不大,分布散,缺乏行业龙头,所以竞争力较弱。又因为渝西与重庆主城和成都市区距离都相对较远,企业运输成本高,制约了渝西企业发展。比如成渝高速重庆段收费基准价为0.5元/km,而四川段收费基准价才0.35元/km。在大型桥遂另行计费的前提下重庆段基准价比四川段高了42%。目前渝西工业企业产品多以配套产品的主,如汽车零部件、笔电零部件等,缺乏整机或终端产品生产商,处于产业链下端,以致竞争力不强,带动性不够。

3.2.4 工业产业要素保障不够

一是渝西工业用地缺口大。例如荣昌区目前“一区三园”每年取得指标120 hm2,实际需求200 hm2,每年缺口在80 hm2以上。二是土地利用总规同城市利用总规不相符,用地性质与用地条件存在极大矛盾。三是企业融资难,且融资成本高。四是天然气供应紧张。潼南、铜梁、荣昌、合川等区工业天然气缺口将在30~50万m2/d以上。五是渝西璧山、荣昌、大足、永川等资源性和工程缺水仍然是未来长期面临的问题。

3.3 渝西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交通费引发工业成本高

受地理条件的制约,渝西地区交通过路费明显偏高。以小车为例,潼南至重庆沙坪坝高速路每公里约0.8元,荣昌至重庆陈家坪高速每公里约0.90元。而成都到遂宁南高速仅0.4元,同样山地多桥隧多的云南高速也在0.5元/km左右,过高的物流费用,使得渝西工业成本上升。

3.3.2 工业园区相似,缺乏吸引力

渝西现有的招商引资政策,更多只是复制发达地区资金投入、土地便宜等政策优惠模式,这些政策没有考虑到渝西区与区之间不同的区位、人文等特征,缺乏自己的产业特色。

3.3.3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渝西财政困难,使得对科技投入极少,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渝西的工业多为中小企业,几乎没有设置专门的科研和技术开发部门,少数拥有科研部门的大企业,也大都把研发中心放在教育基础好、科技创新条件好的重庆市主城区,这进一步加剧了渝西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局面。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总量小、占比低,渝西总体上还处于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动力培育转换的初始阶段。

3.3.4 产业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科研投入及科技转化力度不够。例如荣昌作为国家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目前尽管拥有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但就整体的科研投入及有效科技转化来说仍然水平不高。二是高新企业比重低,企业创新能力弱,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不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够。渝西产业集群中,轻工业比重较小,仅占28.9%;产业集群以资源加工型为主。例如南川区以煤炭挖掘及洗选为主的能源,以铸造为主的冶金,以石材、石英砂、水泥为主的建材占了工业的“半壁河山”;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仍较缓慢。南川区高新技术企业仅5户,占规上工业的1.6%;产业链条不长。三是创新发展意识落后、氛围不浓,尤其是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

4 渝西新型工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新时期,渝西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问题,需要抢抓新机遇,解决新问题,建设渝西新型工业化发展新高地。

4.1 科学编制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渝西工业产业发展

4.1.1 规划先行

根据《重庆市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十三五”规划》,高起点编制《渝西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认真分析研究渝西特色优势产业,高起点定位、大手笔规划、大规模发展工业产业。工业产业发展规划与川渝规划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川渝产业对渝西工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川渝发展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按照有利于渝西产业发展的原则,有序推进渝西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业一体化。

4.1.2 明确发展思路

根据重庆“十三五”时期,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任务,加强渝西工业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着力探索创新渝西发展新模式。

以“永川—大足—荣昌”为干线,形成川渝合作桥头堡。该地区要着力培育城市高端功能,积极引进区域性总部机构,建立金融、信息、科技等高端生产要素集聚中心,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以“江津—璧山”的为干线,按照产城融合的模式,有机疏解了重庆主城过密的城市功能,共同打造成新的重庆西部新城。该片区重点打造装备制造、汽摩及零部件、新型材料,成为重庆西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以“合川—铜梁—潼南”为干线,依托渝遂、渝武高速和遂渝铁路等发展轴线,将打造机械加工、轻纺食品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

以“綦江—南川—万盛”为干线,依托渝怀铁路、渝黔铁路和渝黔、渝湘高速公路等发展轴,将加大对其产业转型的扶持力度,构建“载能型产业”和“城郊休闲旅游”集群。着力培育齿轮机械、煤化工、冶金、能源、食品加工、IT配套等支柱产业

4.1.3 研究制定渝西优化工业布局的相关配套政策

从组织体制、运作机制、优惠政策、投融资平台建设、专项资金扶持、招商引资、项目准入、考核评价、行政效能等方面,制定优化渝西工业产业布局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渝西工业布局调整。

4.2 建设渝西特色工业园区,打造重庆西部工业中心

4.2.1 加快渝西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永川、璧山、江津、合川、铜梁、大足、潼南、綦江、南川、荣昌等工业园区建设,建设渝西工业制造业高地,打造千亿元级工业园区。在核心零部件、汽车轻质化、新能源汽车及汽车后市场等方面,延长产业链条,建成以汽摩为主的千亿元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全力打造重庆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协调推进轻工、食品等产业,形成以医药健康为主的千亿级消费品产业集群。坚持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深度结合,强化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研发产业化,打造重庆乃至全国信息安全产业高地,形成以信息安全为主的千亿元级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4.2.2 “内培外引”两轮驱动,促进渝西工业产业集群发展

創新方法,调整和完善渝西招商引资考核办法,不以一时的数量取胜,侧重于长远的产业发展,通过专业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有针对性地引进川渝主导企业。积极对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中国(重庆)自由贸易区,充分运用“渝新欧”辐射带动功能,推动重庆海关设立渝西监管站,培育和发展中外产业合作园、产业集群“区中园”,全方位融入全市大通道、大通关、大流通体系。高度重视招商引资,主动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理顺招商体制机制,丰富完善招商方式方法,优化招商环境,提升招商成效,努力扩大利用内资、外资规模。

4.2.3 创新政府投融资体制,加大工业扶持力度

创新政府投融资体制,建立500亿元规模渝西工业产业发展母基金,逐步改变原来直接负债推动发展的模式,政府投资主要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推动发展。

4.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川渝中间地带科技创新中心

4.3.1 规划建设渝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渝西在成渝经济区属中心腹地,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必须担当撑起川渝“塌陷”地带的重任。规划渝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川渝中间地带崛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着力打造川渝中间地带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辐射带动川渝中间地带创新发展。科学规划各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形成江津、永川、合川为龙头,渝西其他7个区为支撑的“1+1+1+7”渝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格局。渝西以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现代种业、移动互联、绿色制造等领域为重点,依托优势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对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的川渝中间地带技术创新中心。

4.3.2 规划建设渝西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以渝西科技资源交易共享平台为载体,以网络服务体系为支撑,建设有形平台与全社会市场体系相结合的科技资源大市场,通过服务大厅、门户网站等,提供设备共享、技术交易、政策落实和合作交流等服务。同时,与重庆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互通,逐步拓展业务职能,面向川渝中间地带,建设区域科技资源服务枢纽。

4.3.3 加速培育创新主体

渝西要加快众创空间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和新型科技平台培育。鼓励现有各类孵化平台通过“互联网 ”、“创投基金 ”等方式提升完善服务功能,改造建设一批众创空间。鼓励渝西各类高等学校、研发机构调整自有土地、科研楼宇等存量资产的用途与功能,引入市场化机构,拓展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等。要发掘遴选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并组织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以及商业银行、担保机构等与之对接并开展相关服务,增强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企业、高校、院所自主新建、改建提升或从外引进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和服务平台,提升渝西科技平台的资源开放共享、协同创新能力。

4.3.4 搞好科技服务

在科技成果交易服务方面,渝西要搭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川渝中间地带科技服务大市场,培育一批科技咨询、技术评估等科技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科技金融支撑服务方面,大力发展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各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建立覆盖企业成长全过程的资金链。在科技人才保障服务方面,完善创新人才分类评价等体制机制,为经济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在科技奖励方面,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按不低于50%的比例奖励给科研人员(团队),将科技成果作价份额按不低于20%的比例奖励给科研人员(团队)和重要管理人员,上不封顶。

4.4 努力促进工业与城市融合,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渝西城市群

4.4.1 以“城市绿肺”为灵魂,实施景城一体战略

渝西工业景区建设与旅游目的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体化出发,城市建筑风貌改造和园林绿化提升都必须围绕旅游目的地建设,围绕成为宜旅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态文明城市进行综合整治。同时在渝西城市建设中,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挖掘与提炼,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城市建设中,构筑渝西生态文化之魂。

4.4.2 以“建园”促“建城”,实施产城联动

渝西有10多个工业园区,推进“园中城,城中园”,形成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一体的,积极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联动发展。璧山绿岛新区规划定位除了医疗器械、电子信息及其他材料加工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类型,同时规划居住、商贸、科研、生活等综合配套功能区。按照打造宜居宜业园区的战略要求,严禁园区布局化工类产业,并严格执行工业污(废)水与生活污水分开处理,声环境二类标准的要求。

4.4.3 “产促城、城聚产”,实施产城一体化

在渝西工业园区建设中,合理配套园区生活性公共设施、生产性服务设施(如科研机构、商务洽谈区等)、广场绿地等,在保證生产顺利的同时,要注重居住区、体育活动区、生活服务区等用地分配及布局。提高居住环境品质,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园区创业,促进产业转型,并可适当分流部分城区人力,减轻城区压力。

4.5 创新渝西合作机制,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4.5.1 建立渝西区级政府高层决策合作协调机制

渝西应建立“重庆西部制造业中心”的高层决策合作协调机制,重点研究渝西地区的战略地位、发展潜力、制约瓶颈、工业发展对策措施等,发挥渝西各区的比较优势,增强“中心”地带的经济网络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渝西在成渝西经济圈竞合的内生力。

4.5.2 建立渝西工业联合发展办公室

渝西工业联合发展办公室的职责是提出渝西工业及相关产业研究的发展战略、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政策,衔接平衡渝西工业园区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渝西工业产业的中长期规划。监测分析渝西工业产业的发展建设、生产力布局和产品市场供需情况。

4.5.3 完善渝西川东“8+3”区县合作机制

2007年4月,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作与发展,全力打造川渝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由重庆市荣昌区发起,地处川渝结合部的四川省安岳县、东兴区、隆昌县、泸县、顺县、龙马潭区和重庆大足区、永川区、荣昌区、双桥经济开发区、潼南区建立了经济社会发展协作会,从区县层面积极推进川渝合作。渝西川东八区县应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做到错位发展工业,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4.5.4 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 ”,打造渝西行政服务“一张网”

“一张网”就是构建渝西各区政府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实体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机相结合的便民服务“一张网”,让渝西群众和企业利用“一张网”在异地能办很多事。通过渝西行政服务一体化,形成“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工作新模式,改善渝西企业的审批环境。

参考文献:

[1]戴 娟,张 燕.寻找渝西“突围”路径》[N].重庆日报,2013-10-29.

[2]佚 名.重庆市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十三五”规划[N].重庆日报,2017-01-20.

[3]黄雪梅.渝西地区域镇群发展与特色工业园区布局[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3).

猜你喜欢

机遇工业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机遇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