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美学规格的认知与把握

2017-07-05李礼

艺术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声音整体性民族声乐

李礼

摘 要:对于我国的现代声乐艺术发展来说,明晰和确立自身的艺术美学标准与规格也是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潮流与趋势的必然要求。首先,对完美咬字与声音的极致追求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显著美学特征。第二,对声乐演唱的思想性与情感性的充分重视与推崇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主旨审美标准与审美规格所在。第三,整体性与立体性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突出审美魅力、审美气质与美学规格。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我国民族声乐艺的美学规格,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真正展现出自身独特的气质与魅力,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

关键词:民族声乐 美学规格 声音 情感 整体性 立体性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深厚文化艺术积淀衍生出独具特色的,具有鲜明演唱风格及美学特质与格调的民族声乐艺术。尤其是在近几十年以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了进一步的革新与发展,以沈阳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一批我国的声乐人们在传统民族声乐基础上行融入现代声乐艺术元素形成了一种更加具有时代特性的,更加具有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特性与审美规格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摆脱了以往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各自为政”的艺术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股合力,成为一种更加具有广泛代表性与传播性的专业声乐学科。这就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现代音乐学的艺术概念上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当前,广义上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包括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及近几十年以来所形成的新民族声乐艺术,而当前学术研究上被更多专门提及的民族声乐艺术则专指新民族声乐艺术,或可称之为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更是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世纪和全新的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与背景之下,每种文化,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及每种艺术种类与形式都在积极的寻求更加的确立和突出的彰显自身的艺术个性与美学理念及规格,这也是多元文化的最显著特质与必然要求,那么,面对此种状况,在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认知和理解,把握和对待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就成为其能在新的文化发展趋势下继续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性因素与问题。

世界上任何一种声乐艺术形式,其核心都是演唱。一种声乐艺术的文化积淀、艺术特质、民族个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衍生出的演唱美学特质与格调都要通过演唱来最终实现。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更是如此,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尤其是对于演唱者来说,如何树立清晰的,和高标准的演唱审美规格,并通过自身的歌唱能力准确的,完美的将其表现出来就成为演唱艺术水准与层次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对于我国的现代声乐艺术发展来说,明晰和确立自身的艺术美学标准与规格也是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潮流与趋势的必然要求。

一、对完美咬字与声音的极致追求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显著美学特征

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一脉相称。虽然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并不是完全脱胎于任何一种单一的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如民歌、戏曲、曲艺、陕北民歌、东北名歌、京剧,抑或是弹词等等,但在核心的美学特质与审美标准上却十分统一。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一向十分注重音色的变化与表现,这与东方人以及东方文化所特有的细腻的思维方式与情感表现方式有着直接的关联。元代文人燕南芝庵所作的《唱论》是我国音乐史学界公认的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专门论述声乐演唱的理论性专著,全篇简明节要,提纲挈领,只有一千八百余字,但却具有很高的理论性与专业性,因此也奠定了其在我国声乐发展史中的里程碑地位。虽然简短,但《唱论》却在开篇便对于歌唱咬字与音色有着较大篇幅论述,从而也更加验证和说明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对于声音的重视与追求,而这种审美特质与要求也鲜明的额体现在了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演唱中。“凡歌一句,声韵有一声平,一声背,一声圆。声要圆熟,腔要彻满。声韵有,辍耕录本作‘句有声韵,词林须知本作‘声自有。凡一曲中,各有其声:变声,敦声,杌声,啀声,困声,三过声;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歌声变件,有:慢,滚,序,引,三台,破子,遍子,攧落,实催,全篇。尾声,有:赚煞,随煞,隔煞,羯煞,本调煞,拐子煞,三煞,七煞。”①大意为,歌唱首先要做到声音饱满、圆润,同时指出了许多需要注意和避免的声音,如“散、焦、干、冽”等等,同时还特别之处,在演唱雄壮的歌曲时声音不能“村沙”(村沙意味粗鲁和粗鄙),而演唱抒情性的作品,要求抑扬顿挫的时候,要做到“轻巧而不可闲贱”,(闲贱意为轻佻而谄媚),这些声乐审美理念与规格都对后来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尤其是戏曲中的声乐演唱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可以说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乃至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审美基调与基准。同时也充分的说明,我国的声乐艺术在咬字、声音或音色的审美层面在很早便已经摆脱了单纯的感官上的音色审美,而上升到了从文化和心里层面出发的审美境界与层次。而这也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所传承和秉持下来的,能够鲜明体现自身民族性与艺术个性的审美特质与审美规格之一。在我们日常的民族声乐实践活动中,无论是实际的演唱还是学术探讨与研究活动,都要首先明确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这一美学特质与规格,做到全面、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这样无论是在演唱中还是研究中才都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了然于胸,有的放矢。南宋词人张焱所著的《词源》,虽然不是专业的声乐论著,但也在其中涉及很多声乐理论,在其论述词作音律时开篇同样是以论述声音腔体为主题,“第一要择腔。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第二要择律。律不应月,则不美。如十一月调须用正宫,元宵词必用仙吕官为宜也。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能依句者已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協,奚取焉。或谓善歌者,融化其字,则无疵。殊不知详制转折,用或不当,即失律,正旁偏侧,凌犯他宫,非复本调矣。”②从而更加说明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理念与审美习惯中,始终是十分注重歌唱的咬字、声音与音色的,甚至可以说是放在首位的。

二、对声乐演唱的思想性与情感性的充分重视与推崇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主旨审美标准与审美规格所在

在我国的传统音乐美学理念与标准中,音乐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其必然要包含和表现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目的性,包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伦理道德、社会规范、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精神追求等等思想上的诸多层面。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音乐的娱乐性,但同时得失守恒,我国的传统音乐在思想性与情感性上却更加突出和鲜明。作为受众最广,同时也最易传播的声乐艺术形式,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无疑也会更加突出和鲜明的蕴含和表现出了这种东方文化所特有的艺术审美特质与格调。《乐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和记录音乐美学理论的音乐专著,为西汉成帝时期史学家戴圣所撰《礼记》的第十九篇。在此书来源上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另外两种流传较广的说法一为孔子嫡传弟子公孙尼所著,另一说法为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二人根据先秦遗留古籍所编撰而成,更精确的史实只能依靠史学家们继续考证,但我们可以断定的是《乐记》一书可以说是儒家音乐美学观点与理论的集大成者,同时也可以说是我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绝对主流,其美学理念、美学理论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此后千百年的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主要音乐美学观点为强调音乐与人们的情感及思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歌为心声”声乐,乃至音乐其最終目的都是为了表现人们的情感与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音乐是人类思想与情感表现的一种工具和载体,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古典音乐历来十分强调音乐与国家意识形态及政治的关联,认为:“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③第二,强调音乐在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功能,也就是强调音乐对于黎民百姓的教化功能。倡导音乐不仅仅要局限于治理朝政的庙堂之上,同时还要对百姓起到伦理教化的作用,能够肃清社会风气,甚至与整体的国家治理相配合。所谓“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④第三,强调情感及音乐美感认知对于音乐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⑤这与欧洲古典音乐认为音乐是上帝赐予的神圣创造说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认为人类的情感与心灵是音乐的核心,外事外物会使人们的情感与思想产生很多变化,当人们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的“音”不能够足以表达这种情感变化时便会寄予“乐”,这样才形成了完整的音乐,心之所想、情之所欲、音之所发、乐之所至。当前,我国无论是声乐界抑或诸多的音乐器乐表现形式之中,都存在着一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技术至上的美学观念,以及由此所衍生出的音乐实践活动方式与风格,这在很大程度上早已背离了音乐精神的初衷,甚至也完全落后于几千年前我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这不能不说是荒谬且令人遗憾的,因此,可以说,时至今日,乐记,或者说我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的民族声演唱、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乃至我国整体的音乐艺术发展仍然具有极强的实用与参考价值及意义,仍然值得我们对其继承、思考、研究和发扬。

虽然与诸多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形式相比,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现代艺术与音乐的元素,但在其对于声乐演唱情感方面的审美标准、审美规格、审美趋向等等核心的美学理念上却有着完全的同一性与一致性,真正的做到了一脉相承,同时这也可以说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核心审美气质所在。

对于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者来说,虽然我们学习和演唱的专业从一开始便充满了我国艺术的传统与古典主义内涵与气质,但其本身又带有一定的现代性,现代生活方式对于演唱者的影响很容易会使演唱者在声乐实践的过程中对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核心审美要素与规格的把握上产生一定的游离,这就要求民族声乐歌者,尤其是现代民族声乐歌者一定要注重自身传统艺术理论知识的修养,加强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美学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艺术之根,找到自身正确的,具有更高审美规格的艺术表现方式与方法。这并不是要否定当前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和演唱中现代性的彰显与表现的价值和魅力,而是要说明,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尤其是表演性的艺术形式来说,其自身的民族性与传统性与现代性在本质上是并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统一、相互促进的,艺术的传统与根基决定了艺术的审美规格,而是否具有现代性则体现了一种艺术形式是否能够持续的发展,是否具有足够的艺术生命力与影响力。

三、整体性与立体性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突出审美魅力、审美气质与美学规格

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对其定义与理解也莫衷一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时期、每个不同的文化学派都有着自身不同的解读与说明。而无论如何解释,文化也无外乎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民,由于特定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及生存状态所形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精神气质,以及情感表现方式等等,所综合而成的一种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这一理解上东西方都有着相同的认知与阐释。我国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与西方文化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自身的文化特征与气质。虽然我国地域辽阔、风土民情也有很大不同,但从有完整历史记载的时代开始,我国便是一个始终追求“大一统”的国家,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两魏,从五胡乱华到隋唐鼎盛,直至清末民国,莫不是如此,因此,从最具宏观国家文化角度来讲,整体性与完整性便浸透了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骨髓,具体到中华民族传统上对于文化的态度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几千年来,我国对于文人的要求始终是琴棋书画四艺俱佳,只有这样才能称其为一个真正的文人,再具体到我们的音乐,尤其是对于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来说,如果要找一个能够准确概括的词来形容的话,那就只有“声情并貌”最为贴切。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即兴改写的成语,但却只有如此才能准确地描述和阐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几项核心审美标准、审美内涵与审美规格。所谓“声情并貌”,看似简单的词汇却包含着极具整体性与综合性的审美内涵与审美标准,望文生义,既声、情、貌,三者并之。声与情在之前已经论述过,而所谓貌指的便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过程中的肢体与表情的表现,或者说表演与声音与情感的完美配合或者融合,这看似无足轻重,但正如我国的烹饪艺术讲求色香味俱全一样,是演唱成功与否,评定演唱水准优劣,衡量审美规格的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我国的传统音乐艺术审美中,尤其是对于声乐艺术来说,对于演唱者的肢体与表情表演有着极高的标准,要求演唱者除了要在听觉上能够带给观众美好的声音与真挚的情感以外,还有在视觉上带给观众美好的感官享受,使表演成为演唱的有机整体与组成部分,带给观众立体化的演唱,要真正做到演与唱完美统一,这样才是真正高水准的,具有高规格审美标准与审美情趣的声乐演唱。这一审美特质在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中也得到了完整的继承与体现。因此,要想准确的、全面的、深刻的展现出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真正魅力,现代民族声乐歌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声音与生动的情感表现能力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肢体与表情上的表现力,尤其重要的是这种表演一定要能够与声音与情感完美的融为一体,这样才是真正的民族声乐演唱表演能力与表演魅力。因此,可以说,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完整性与立体性深刻的蕴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同时也鲜明的,具象的体现在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之中,成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重要审美标准、审美特质与美学规格之一,尤其作为现代民族声乐歌者来说要对其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与准确的把握。

回眸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正如一颗参天大树的高度除了需要流动的氧气以外,更取决于其根的深度一样,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要想在全新的时代与文化潮流中继续发展和进步就必须找准和明晰自身的文化定位,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我国民族声乐艺的审美标准、审美特质、审美趋向等美学规格,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真正展现出自身独特的气质与魅力,使其屹立于21世纪的世界艺术之林,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

注释:

①白宁.燕南芝庵《唱论》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②③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④⑤薛永武,牛月明:《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白宁.燕南芝庵《唱论》研究[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2014.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

[3]薛永武,牛月明.《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C].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 2012.

[4]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1.

[5]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 2000(3).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声音整体性民族声乐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声音在动态图形中的应用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