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

2017-07-05黄一宁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2期

黄一宁

内容摘要:随着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愈发重大,对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的讨论也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对流通效应理论进行分析,同时分别阐释了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以及信息化下的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并对其中的观点运用数学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流通产业 流通效应 发展及结构调整

随着流通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流通业在各个领域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纽带的流通业显得更加重要,流通产业的稳定发展也将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对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进行分析。

流通效应的理论分析

流通效应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流通最为本质的功能——流通价值实现效应;第二部分为由增值活动所创造出的额外价值——流通价值增值效应;第三部分为流通业通过其他方面作用所创造的价值——流通优化效应。实现生产的价值是流通业最基本的目的,也是流通的原始效应——流通价值实现效应。以上所提到的流通业价值是从流通业刚刚生成时就存在的,也会在将来一直产生作用。此外,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流通业又产生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作用。比如,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直接的财富增值等,也就是产生了流通优化效应。商业与流通存在着一定的共生关系,张超在《确立流通业的战略性产业地位》中提到,无论一个国家的特性是如何的,但其中必然存在着商业。这意味着流通业对于一个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工业化下的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

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流通业的发展,同时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可以为我国经济创造十分巨大的价值,但如果没有流通业作为工业的依托,工业的价值将无从实现。根据流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流通业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增加应该导致工业占比的减少,同时流通业所占国民经济比重应随工业化进程而增加,且增加速度大于第三产业的整体增加速度(徐从才,2006)。这也就变相证明了流通业的发展是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流通业会促进工业的进一步进化与发展。但工业的高速发展会带来生产供给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会使得产能过剩的问题愈发明显。通过发展流通业,便可解决这一问题。

城市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

城市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它既推动城乡分离,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又会促进城乡结合。关于城市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整合问题,谢朝斌(2000)认为:“城市化过程是现代商品流通发展与变革的直接推动力量,而现代产品流通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也反过来构成城市化过程的基本内容”。1978-2016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7.92%上升至57.35%,国民经济与城市化同步增长,且增长十分明显。根据1978-2000年商业GDP(SYGDP)和城市化率(CSHL),推算出两者的回归方程如下:SYGDP=1690477CSHL-412863(R^2=0.929685)。通过GDP以及城市化率之间的回归方程以及相关系数,可以知道城市化率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且两者关联密切。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商品流通率逐年上升,而乡镇商品流通率处于逐年下降的状态。然而,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不但可以加速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达的进程,而且具有实现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十三五”战略规划的重要意义(张艳丽,2016)。因此,我国应将现有流通模式进行整合、改善,并且将新技术应用到流通产业中,从而达到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目标。

通过Fujita-Krugman模型,并且考虑城市内部流通效率等因素,可以得到流通效率对于工业化以及城市化有一定的影响。流通效率的提升可以降低流通成本,也就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讲提升流通效率可以直接提升效益(汤向俊等,2014)。

市场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

市场化的本质在于以市场为核心,以交换为手段,进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流通产業作为市场化手段的交换载体,成为市场实现的根本。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讨论了分工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并且指出了限制市场交换能力的一些因素,比如市场范围以及分工程度等。流通产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方的经济学家利用边际分析法证明了市场是流通产业最有效的体现。市场化同样可以带来流通产业的发展。分工的细致程度决定了交易的效率,而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又来源于交易的效率,因此分工、交易效率都是影响流通产业增长的重要因素。

国际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我国流通产业向着国际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流通产业也发生了三个方面的改变、调整及改革。首先是在政策方面进行了国际化的调整;其次改变了流通产业原始的竞争格局,向着全面开放的格局迈进;最后流通产业本身也在寻求着改革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多层次的政策调整。从1979-1992年的转换所有制结构,到1993-2001年的流通产业现代化建设,再到2002年以后的流通产业全面开放。从这些政策的变化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目标的改变。2004年6月,商务部颁发了《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该办法在经营形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突破。同时“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了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十二五”期间物流产业的重要性以及地位正式确立。2009年,物流业进入了我国十大重点扶持行业;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建设法制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以上政策都可以明显看出流通产业在我国越发重要的地位。

在大环境的引导下,流通产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先导产业。同时,流通产业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影响流通产业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产业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流通产业也正寻求改革,从而更好地面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信息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

在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发展势头迅猛。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流通产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愈发强烈。流通产业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流通产业中的应用,通过信息化带动流通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进而提升收益。总体来看,我国流通产业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电算化阶段;其次是系统网络化阶段;最后是信息化全面应用阶段。快递行业中就存在着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信息技术在流通产业中的应用。比如,在运输快递的途中要交货跟踪,在每一个交货点都需要记录包裹,以便接收方随时了解货物所在地并且预测交货时间。基于GPS技术在实时数据库中记录包裹位置也是信息技术在流通产业中的重要应用。

虽然信息技术在我国流通领域已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其中仍有很多问题。比如,与西方国家流通产业信息化相比,我国始终处在一种低层次的模仿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从源头对流通产业进行调整。首先,我国流通产业体制并不完善,存在着政策法规监管不当、市场分割、地区封锁等问题。解决此问题应该重视政策法律法规的监管,避免无法可依无据可查的状况。其次,信息技术与流通产业发展融合战略模糊。模糊的发展战略导致流通产业缺乏合理的评估体系,并且发展格局混乱。因此,我国目前急需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以解决上述问题。最后,流通产业工作者普遍对流通产业信息化认识不足。在信息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的时代,缺乏对信息化的认识会导致行业内部相比软件设施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硬件部分的建设;更加看重网络格局而轻视对于资源的收集;专注发展技术却忽略了产业内部的管理。以上这些现象都将为流通产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加强流通产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通过研究信息技术与流通产业内部的需求问题,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价值最大化;提高流通产业的发展可以使流通产业有目标的去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流通产业融合的更加紧密;培养专业领域人才,可以使流通产业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并且提高流通产业信息化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張超.确立流通业的战略性产业地位[J].市场周刊,2005(8)

2.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谢朝斌.工业化过程与现代商品流通[M].东方出版社,2000

4.张艳丽.关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6(13)

5.汤向俊,任保平.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J]. 经济经纬,2014,31(3)

6.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楠译.国富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9

7.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S].国发[2012]39号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S].国办发[2014]51号

9.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国发[2015]49号

10.周剑锋.信息化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影响作用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