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

2017-07-05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战备基数储备

黄 斌

(装甲兵工程学院技术保障工程系, 北京 100072)



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

黄 斌

(装甲兵工程学院技术保障工程系, 北京 100072)

针对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难以满足战时装备器材保障需求的问题,分析了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现状,界定了战备器材储备模式的概念,从战备器材储备机制、储备布局和储备形式3个方面规划了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建设路径,构建了新型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为提升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效益提供了借鉴。

装甲装备; 战备器材; 储备模式

随着部队使命任务与作战样式的多样化、军队编制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高新装备的大规模列装,对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涉及的装备型号越来越丰富,储备规模持续增大,对储备环境及储备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战备器材轮换与报废过程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也越来越多,战备器材储备越来越难以满足长储常新与质量状态完好的要求,迫切需要对现行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加以改革。

目前,战备器材储备研究相对较为宽泛,涉及战备储备物资轮换、储备布局等。如:王桂强等[1]在分析我军战备储备物资轮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战备物资储备结构预测模型,为轮换更新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黄俊等[2]研究了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布局与供应方式;刘旭阳等[3]以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改革动因为基础,从调整战备器材储备标准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和创新器材保障手段等方面论述了战备器材改革思路;申立等[4]讨论了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所需的战备器材储备体系问题。

上述研究为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的调整提供了有益借鉴,笔者以战备器材储备机制、储备布局与储备形式为基础,对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进行研究。

1 基本概念

首先对文中涉及的概念进行界定。

1)装甲车辆战备器材。装甲车辆战备器材是指为保证完成装甲车辆战时维修任务需要而储备的器材,分为战略储备器材、战役储备器材和战术储备器材[5]。

2)战备储备物资。战备储备物资是指为保证完成作战任务或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专项物资储备[6]。

3)战备器材基数。战备器材基数是指为保障修理机构在战时对规定数量的装甲装备实施修理所需器材品种和数量的计量单位,包括重损基数、中损基数和轻损基数。

4)储备模式。储备模式是指具有稳定的特定结构形态和运行方式的标准化储备规范的样式,其可为实施器材储备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涵盖储备主体及样式、储备机制、储备布局和储备形式等方面,但其核心要素为器材储备主体及样式,并通过核心要素的不同组合来确定储备样式,称为基本的储备模式。现阶段,战备器材储备的主体包括国家、企业以及军队,而储备的样式包括合同、技术、实物以及生产能力储备等,如图1所示。

图1 战备器材基本储备模式

笔者以装甲车辆战备储备物资中的器材为研究对象,为便于描述,统称“装甲装备战备器材”。

2 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现状分析

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效益的实现,需依托储备机制、储备布局与储备形式等多个要素的配套与完善。因此,笔者主要从战备器材储备机制、储备布局与储备形式3个方面来分析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现状。

2.1 储备机制

储备机制是指战备器材储备的相关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目前,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机制主要存在如下2个问题:

1)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管理体制机制不通畅导致周转器材与战备器材轮换难以实质性展开。经费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更是我军战备器材进行更新换代的坚实基础,但在现行体制下,由于装甲装备战备器材经费管理与周转器材经费管理隶属于不同部门,且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战备与周转器材轮换机制,因此,难以有效推动现行装甲装备战备器材的充分流动,大多数器材储备到期后作报废处理,影响了装甲装备器材保障的整体效益。

2)装甲装备周转器材储备与战备器材储备品种差异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平战轮换机制的推进。由于实战化训练正处于推进展开的初始阶段,平战一体化机制还尚未形成,现行装甲装备周转器材储备还处于以零部件储备为主,而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多以部组件储备为主,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甲装备器材储备平战轮换机制的推进。

2.2 储备布局

储备布局是指对战备器材储备地点的全面规划。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前轻后重”的储备布局已难以满足战时装备保障需求,且许多后方仓库仍处于交通闭塞的边远山区,地理环境相对恶劣,若以现行储备布局为基础的装甲装备战时器材保障,不但难以满足战时装甲装备器材保障的时效性要求,且运输难度大,器材保障效益低。

2.3 储备形式

储备形式是指战备器材储备于仓库的表现样式。现行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多采用实物储备与经费储备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实物储备全部由军队仓库来承担,储备方式相对单一,难以适应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种类与数量剧增的需求,储备效益低。此外,还存在装甲装备战备维修器材基数储备种类划分与不断变化的修理任务、修理方式不相适应,基数标准的集装形式与保障力量组配模式不相适应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结构与现行装备保障力量的组配模式相脱节。随着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同级别维修保障机构的任务职能、实力编配、维修范围以及修理方式均进行了相应调整,主要是依据专业进行装备保障力量划分,并以此为基础组配装备保障力量单元。但目前装甲装备战备器材订货过程,尚未结合维修保障体制机制调整契机来优化器材储备结构,限制了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效益的提高。

2)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基数组成部件未及时调整。随着高新技术装备的相继列装,不同型号装备的可通用部组件越来越多,装备的系列化与组合化程度愈发明显,但由于目前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基数组配多以型号划分为基础,造成了器材资源的重复储备,难以适应新时期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要求,影响了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效益的提升。如:某型步兵战车、突击车和轮式自行榴弹炮底盘型号相同,故其器材的通用性较高,若其电气、武器等专业的部组件可通用,则可进一步提升器材的通用性。此外,现行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在集装、运输、野战保障和信息化管控等保障手段建设方面,仍大量存在以人力、手工为主的器材分拣、出库和组配等问题,使现行的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难以满足以精确保障为目标的装甲装备战备器材保障的要求。

3 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规划

现行的以零部件为主的战备器材基数组成和军队实物自储为主的装甲装备储备模式已难以适应战时装甲装备器材保障需求,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深入,大大丰富了军队战备器材储备样式,为多方位存储、多渠道保障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装甲装备战备器材的基本储备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基本储备模式

3.1 储备机制

3.1.1 战备器材更新轮换机制

依据不同储备主体的储备特点,建立不同的装甲装备战备器材更新轮换机制。

1)储备主体为军队。以实战化训练为依托,抓住维修保障体制调整契机,结合装甲装备周转器材储备种类、数量的调整过程,统筹考虑周转器材与战备器材的储备标准,推进周转器材与战备器材的统储、统用与统管机制的建设,着力构建装甲装备战备器材适时消耗与周转器材适时补充相结合的战备器材更新轮换机制。

2)储备主体为企业。结合军队周转器材的筹措计划,依据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合同储备要求和器材在储期间的质量变化规律,实现装甲装备战备器材轮换与周转器材筹措计划的合理衔接。

3.1.2 战备器材联储联供机制

战备器材与周转器材联储联供的目的是实现两类器材的常态化轮转。

1)联动机制。依据装甲装备战备器材的需求规律,以及筹措、储备和供应的特点,将装甲装备战备器材轮换计划纳入其周转器材使用计划。

2)联合储备机制。在隶属关系明确的前提下,同库存储装甲装备战备器材与周转器材,从而实现装甲装备整体储备规模的有效调控。

3)联合供应机制。实现平时维修联供与战时保障联供,从而形成两种器材的保障合力,更好地完成装甲装备战备器材保障任务。

3.1.3 战备器材以厂代储机制

随着高新技术装备的不断列装,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需求持续增加、储存条件更加苛刻,主要依靠军队进行实物自储的器材储备形式的局限性进一步凸显,应结合军民融合契机,转变局部、封闭性储备为全局、多方位储备,从而控制器材储备规模,实现军民共储,提升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效益。

3.2 储备布局

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应紧紧围绕主要方向的作战需求,坚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和注重效益的原则,构建工厂、战区和部队3级战备器材储备体系,科学合理的规划储备布局,提高体系作战中装甲装备战备器材综合保障能力。结合部队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战区装甲部队所面临的作战任务与可能采取的作战样式,分析其战备器材需求,并统筹考虑交通便利程度、工业潜能、隐蔽性以及规模大小,调整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布局。

3.3 储备形式

装甲装备列装的系列化和装备维修保障力量的单元模块化,迫切需要通过调整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基数标准体系(重损基数、中损基数、轻损基数)、创新装甲装备器材储备形式来压缩储备规模、提高储备效益,实现以模块化为基础的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的新型储备形式。

战备器材储备模块是依据装备结构所划分的、能够与维修力量模块相匹配的、且可组合成多种装备保障系统的、标准化的战备器材保障单元。装甲装备器材模块化是以模块化思想为指导,以满足战时装甲装备保障需求为前提,依据相应规则划分和设计装甲装备战备器材模块,并进行组合与装箱的过程,可为构建可完成不同保障任务的装甲装备战备器材保障系统奠定基础。装甲装备战备器材的模块化设计既是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转型的前提,也是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效益提升的基础。模块化设计内容包括模块构建和模块运用(组合及集装)2个方面,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模块化设计的基本内容

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的模块化设计应以需求为牵引,充分把握通用性和可扩充性等原则,按照“任务需求-功能需求-器材供应”相协调、战备器材模块化组合与维修保障力量单元组合相协调的思路进行模块分解与组合。具体设计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模块组合设计流程

1)结合不同级别维修保障机构的战时修理任务及修理范围进行功能需求划分;

2)分析能够完成某一独立修理任务的战备器材功能模块,并结合装备实体结构确定与功能模块相对应的实体模块;

3)将实体模块进行组合,形成组合模块。

4 新型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构建

结合战备器材储备模式规划过程,构建新型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主要包括2方面的内容:

1)后勤保障部将经费下拨至军种装备部门,军种装备部门向生产工厂筹措器材零部件,并将其运送至工厂(一般为装备大修厂)进行模块化组配;

2)构建与作战方向、预设作战样式和装备保障能力密切相关的重损基数、中损基数和轻损基数,并将重损基数储存于代储工厂(一般为装备大修厂),中损基数储存于代储工厂与战区级预置储存点,轻损基数存储于代储工厂、战区级预置储存点和队属仓库,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新型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

4.1 储备机制

新型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机制涵盖更新轮换机制、联储联供机制和以厂代储机制3个方面。

1)更新轮换机制。随着以厂代储机制的完善,代储工厂能够结合装甲装备送大修计划和战备器材代储情况,定期轮换战备器材,从而提高装甲装备战备器材的使用效益;

2)联储联供机制。实战化训练的持续推进、战备器材模块化的储备模式的构建以及供应保障能力的提升,为完善新型装甲装备周转器材与战备器材联储联供机制奠定了基础;

3)以厂代储机制。将重损基数、部分中损基数和轻损基数储存于代储工厂,并根据战时器材需求供应到器材需求点。

4.2 储备布局

依据储备体系可将储备布局进一步区分为代储工厂储备布局、战区级预置储备点布局和队属仓库储备点布局。

1)代储工厂储备布局一般为装备大修厂,故其候选范围相对较小。

2)战区级预置储备点布局。战区级预置储备点的选取与战场生存能力要素、保障能力要素和供应能力要素密切相关,需要考虑作战预案、部队分布、预置战场和重点方向等,构建区域化保障模式,发挥战区器材仓库作用,加大战区仓库战备器材的储备量,统一调配使用战备器材;根据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可能面临的军事威胁,依托现有储备设施有重点地在战略敏感地域和突发事件多发区域,建立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基地,针对体系作战装备保障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形成灵敏的前沿预置储备格局。

3)队属仓库储备点布局。队属仓库与其隶属部队紧密关联,需要统筹不同装甲部队编配的装备特点及作战任务需要,有计划地调整部队储备,加大应急机动作战部队、边海防部队的战备器材储备,并调整其他部队的战备器材储备。

4.3 储备形式

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形式创新涵盖具体储备形式和战备器材基数构成2个方面。

1)储备于战区级预置储备点与部队级队属仓库的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其储备形式为基于模块的实物储备,而代储工厂的装甲装备战备器材为实物储备与合同储备相结合的储备形式,且战备器材生产能力与组配能力是战备器材的实物储备与合同储备规模划分的重要依据;

2)不同战略方向的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基数构成不同,模块化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为构建灵活的基数构成方式奠定了基础。

5 结论

针对当前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难以适应战时装备器材保障需求的问题,着重从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储备布局、创新储备形式3个方面,对新型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构建进行了探索,该研究为调整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但本文并未涉及储备机制完善、储备布局优化与储备形式创新的具体实现过程,下一步将重点开展此方面的研究。

[1] 王桂强,吴震,齐继东.战储物资轮换状态空间模型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2,14(8):71-74.

[2] 黄俊,刘兴,徐东.装甲装备器材战备储备布局与供应研究[C]∥马世宁,甘茂治.应用高新技术提高维修保障能力会议论文集.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830-834.

[3] 刘旭阳,梁婧,于洪敏,等.装甲装备战备器材储备改革思路探析[J].装备学院学报,2016,27(2):47-50.

[4] 申立,汤庆钊.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战备储备浅析[J].昆明陆军学院学报,2009(1):37.

[5] 全军军事学术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全本)[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706.

[6] 陈学军,王丰,张连武,等.战储管理学[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2.

(责任编辑: 王生凤)

Reserve Mode of Combat Readiness Materials for Armored Equipment

HUANG Bin

(Department of Technical Support Engineering,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72,China)

In allusion to the difficulty of the reserve mode of combat readiness materials for armored equipment in meeting the demands of equipment support in wartime, the reserve situation of combat readiness materials for armored equipment is analyzed, and the concept of reserve mode of combat readiness materials is defined, the reserve mode construction path of combat readiness materials is plann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reserve mechanism, reserve layout and reserve form, a new reserve mode of combat readiness materials for armored equipment is established, which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reserve efficiency of combat readiness materials for armored equipment.

armored equipment; combat readiness materials; reserve mode

1672-1497(2017)03-0023-05

2017-01-14

黄 斌(1981-),男,博士研究生。

E92; TJ089

A

10.3969/j.issn.1672-1497.2017.03.005

猜你喜欢

战备基数储备
战备拉动考核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千万不要乱翻番
美国国防战备体制特点浅析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社保缴费基数合理化可探索更多路径
巧妙推算星期几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关于一个有限集合基数定理的归纳法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