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文心雕龙·体性》中写作主体的素养和能力

2017-07-04刘嘉乐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素养能力

刘嘉乐

山西师范大学

摘要:《文心雕龙·体性》提出了关于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才”“气”“学”“习”等的观点。本文将以这四个方面论述为基础,并结合《文心雕龙》中其他篇目的相关论述,试图从写作主体的角度阐发其对写作主体提高自身写作素质和能力的意义,进而提出刘勰关于“才、气、学、习”的观点和现代写作理论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文心雕龙·体性》;写作主体;素养;能力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体大而虑周”的著作,也是一部理论体系、结构严密、论述全面的文学理论专著。对古典文学的创作和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对于现代写作依然有指导作用,并且和现代写作原理中的写作主体素质能力观有很多契合点。本文以《体性》篇为主,并结合书中其他篇目分析写作主体所需的素质和能力。

《体性》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篇,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体性》的札记对“体”与“性”做出了解释,云:“体斥文章形状,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为之文异状。然性由天定,亦可以人力辅助之,是故慎于所习。此篇大旨在斯。”①这段话一方面说明该篇是讲风格和作者个性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写作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包含先天和后天培养这两个阶段。篇中把个性的形成分为“才”、“气”、“学”、“习”,这四个方面跟写作主体的素质和能力紧密相关。

一、“才”“气”与写作主体的能力

“才”者,才能也。“气”者,气质也。刘勰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是为“情性所砾”,故认为在“才、气、学、习”中这前两者更侧重于先天因素。

才,是写作主体在创作活动中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如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才力居中,罩自血气”“才由天资”,说明才与先天的资质的关系。由作家的创作我们也不难看出,写作与学识、生活经历虽有密切联系,但也确有天资的因素在内,每个人的各方面能力分布侧重不同。自古至今,有着和文学大家相似学识和生活经历的人应该不占少数,但并不是都能写出同样优秀的文学作品,可见确存在天资不同的影响。但刘勰也说“因性以练才”,说明才能还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这一点在《神思》篇中的“酌理以富才”中可以得到印证。结合现代写作观点来看,这也是我们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观察、感受、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原因。以观察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选择观察的角度,既有空间位置、时间推移的角度,如远近高低、阴晴四季等,也有认识的角度,如文化的、历史的、政治的、道德的等。其次,涉及观察的順序,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等。通过一定的训练,我们认为观察能力是能够有所提高的。

气,《体性》篇中对“气”的提及并不多,“气有刚柔”,说明个人风格的刚柔和作家气质关系紧密。“才力居中,罩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血气,气质②,说明气质是个人内蕴的才能最初的成因,是写作主体先天能力构成的重要因素。按《左传·绍公九年》:“味以行气,气以实志。”杜注:“气和则志充;在心为志,发口为言”。③可以看出气质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密切联系,作家的“气”越足,作品的思想内容就表现的越充分,所以也说“气以实志”。这里的“气”跟曹丕的“文以气为主”的“文气”是相同的,说明气质跟写作主体的能力和文章的思想都有密切联系。

二、“学”与学识修养

刘勰在天资的基础上也强调学识修养。他所谓的“学”,是学识,主要是指书本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体现在文章中就是写作主体的引事引言,因而说“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

他把事义、情、辞作为作品的“三准”(《熔裁》),可见他对于事义的重视,同时又认为“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至于刀笔”(《事类》),也就是说在引用典故时需要有所斟酌,贵在精当。“八体履迁,功以学成”的“学”指的就是学识修养,可以看出刘勰对于学习的看重。在现代写作理论中,我们同样提到写作主体学识修养,这里的学识,是指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④。两者的内涵是基本等同的。

强调学识修养,是因为学识是文章内容的组成部分,知识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文章内容的丰富程度。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作者,一般都是博彩群科,细大不捐地涉猎各方面知识的。司马迁写《史记》阅读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俄国作家果戈里悉心记录各种景物,天文地理花鸟鱼虫,俗语及富有哲思的语言,最终进行了成功的文学创作。马克思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种以上的书籍,并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法律、文学等几十个学科。所以,写作主体应广泛涉猎综合知识,扩大阅读量,丰富自身学识修养。

三、“习”与生活素养

“习”,习染,体现着外在环境对写作主体的影响和写作主体自身习惯培养。“体式雅正,鲜有反其习”这说明了风格的雅正和作者习染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刘勰十分重视后天的培养。如果说“学”侧重于学识素养,那么“习”这种外在环境是指生活素养的一部分,但生活素养的内涵更为广阔。生活素养来自丰富的经历,广阔的视野,也来自主体对生活的钟情与投入,产生的感受、体验。老舍曾经说过,写小说最保险的一种方式,就是了解“全海”,然后去写海上的一个“岛”。这个比喻实际上强调的是生活积累的广度。

“学”“习”是“陶染所凝”,风俗习惯的陶冶感染,可以看出这两者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写作主体的创作方面刘勰提出“宜摹体以定习”,从模仿各种体裁风格中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又以“因性以练才”作为补充,经过多次的模仿、实践,再结合自己的性格进行创作,就会有利于写作主体形成个人的创作风格,并以此总结到“习宜凝真,功沿渐靡”,可以充分地看出刘勰对于后天的学识素养和生活素养的看重,也渗透着我们现代对写作主体的培养观念。

四、其他篇目

在其他很多篇目中,也体现着能力素养观。如《神思》篇中能力观的体现就尤为明显,写作主体的构思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眉睫之前卷疏风云之色”的“神与物游”就是把眼前的事物和脑海中想象到的事物艺术地融合,是想象能力的具体体现。“骏发之士”“覃思之人”的文思快慢、感觉敏锐程度不同,这些都跟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和感受能力有关。“积学”“博见”也涉及到作者的学识素养和生活素养。

在《神思》《丽辞》《比兴》《练字》等篇目中,或多或少的提及到写作主体素养能力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表达修养和语言能力。表达修养是指作者用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良好修养⑤。这也就是所说的“意和言”的关系,“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我们要尽可能地使语言达到和文思贴切,这就要求有良好的表达修养和语言能力,一方面写作主体能尽可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另一方面恰当的语言能使读者最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同时,这种语言能力也可以借助一些训练和技巧,对偶——“辞动有配”、比兴——“拟容取心,断辞必敢”、练字等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本文归纳整理了以《体性》为主的篇目中体现的写作主体的素养和能力,通过“才、气、学、习”等与现代写作理论中的写作主体能力素养观相对应,体会《文心雕龙》对于写作主体的意义。

注释:

①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94-98.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6.259.

③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⑤路庆德.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7.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代写作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路庆德.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素养能力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