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对比研究

2017-07-04倪筠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日儿童文学

倪筠

鞍山师范学院

摘要: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为了便于理解和尽可能引起小朋友们的阅读兴趣,这类作品中往往会引入较多的动物形象并将其拟人化。但由于历史、政治、文化等环境氛围不同,中日两国的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儿童文学的特点和价值入手,以狐狸、狗两种动物为代表对中日儿童文学中的动物形象进行简要对比研究。

关键词:儿童文学;动物形象;中日

由于儿童文学中的故事通俗易懂、结构单纯,导致很多人对其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儿童文学创作非常简单,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受众的特殊性,儿童文学要求作品有鲜明的主体和鲜活的角色,除语言要幽默风趣外,故事本身还要有教导意义,同时还要把握少年儿童的心理活动及性格特点,因此,儿童文学的创作并不简单。众所周知,儿童纯洁、好奇的特质让这个群体总是对动物情有独钟,因而无论是在现当代的专业儿童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古代民间故事和传说中,都会有较多的动物形象,这些动物有拟人化的丰富的情感和行为活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动物还会有固定的设定,比如狼总代表着坏的、邪恶的势力,而羊、兔、都是善良、友好的化身,猴子、老鼠都较为聪慧敏捷等。总之,动物形象在儿童文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往往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或决定性作用。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与价值

儿童文学从概念上而言,是区别于成年文学的一种文字,单从其文字风格和行文内容及特点来看,其主要特点是纯真、质朴、简单以及充满童趣,而从其作品内涵和作用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教育性,儿童处于低年龄阶段,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尚不健全,思想和意识很容易受周围环境所影响,因此儿童文学的作用之一就体现在其教育性上,通常在儿童文学作品中都会有较强烈的教育意义;二是形象性,单纯的理论说教难以让儿童群体所接受,因此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会以人物、动物形象的语言、动作来打造角色的性格,体现角色心理活动的同时也能够利用这些形象展现出作者的意图;三是趣味性,儿童的注意力会较容易被外界所干扰和吸引,因此儿童文学会以简单易懂、风趣活泼的故事情节吸引儿童的注意;四是故事性,儿童文学通常以故事的形式出现,虽然当中会有较多的具有丰富人格的人、动物、植物或其他物品作为主人公出现,但这些角色组成了一个个紧凑、有趣的故事情节;五是知识性,以教育为目的之一的儿童文学,必然少不了知识性,故事当中所包含的色彩、动植物、地理等知识都能够帮助儿童增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熟悉程度。

二、中日儿童文学动物形象对比

在中国关于儿童文学的形式较多,包括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童谣以及诗歌、戏曲当中都包含有儿童文学的内容。而日本在江户时期出现了草子文学,草双子就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故事和童话。中国与日本儿童文学共同的地方在于都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气息,其中包含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也与儒家有很大关系,并且这种思想与形式也一直保存至今。与中国儿童文学一样,日本儿童文学也會大量运用到动物形象并进行拟人化,但由于历史发展过程、文化环境、政治背景等都不太相同,两国人民对于一些动物的普遍形象认知也不尽相同。我们主要通过狐狸、狗、猫、青蛙几种儿童文学中常见的动物形象作为代表进行分析。

(一)中日儿童文学中的“狐狸”

在中国,由于狐狸经常损害人类的利益,例如偷食鸡鸭等,因而在文学作品中常被塑造成反面形象,如《封神演义》中的妲己、《西游记》中的狐狸精等,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狐狸貌美、魅惑、狡猾奸诈、祸国殃民,而在中国儿童文学中,类似于《狐狸打猎人》、《狐狸和仙鹤》等作品中,狐狸也是以“坏的”、“伪善”的形象出现,及时在一些作品中,如《再被狐狸骗一次》中赋予了狐狸有爱的一面,但仍然没有完全去除对于狐狸狡猾、偷盗等特性的描写。

在日本儿童文学中,狐狸的形象则与在中国大相径庭,因为其多被塑造为正面的形象出现,即使是在今天,日本国中也有很多人供奉“荷稻神”,而“荷稻神”的本体形象就是狐狸,日本人将其看作是神的使者。被誉为“日本安徒生”的新美南吉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动物作为主体塑造对象,而其中对狐狸的刻画与描写更是非常到位和传神,不仅仅是新美南吉的作品,日本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中,都将狐狸看作纯真、善良、可爱、聪慧、乐于助人的形象。

(二)中日儿童文学中的“狗(犬)”

纵观中国历史,对于“狗”的客观形象描述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元代之前,人们会以“犬马喻君子”、“狡兔死,良狗烹”等美好的语句来将狗拟人化,甚至在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还普遍存在着犬图腾崇拜,而元代之后,狗的形象开始发生改变,如“狼心狗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词语中就包含了对狗的贬义和轻视,相应的,在中国儿童文学中,狗的形象也在发生着转变,例如二郎神身边的哮天犬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被塑造成为了为虎作伥、奸诈可恶的负面形象。而也有将狗塑造为忠义救主的形象,在一则民间故事中,主人旅途劳累偶遇一瀑布,盛水喝时却被自己的狗将杯子打翻在地,主人一怒之下将狗打死,最后探查却发现瀑布上方有一条毒蛇腐烂在水中。现今社会对狗的喜爱也是众所周知,狗开始以“人类的朋友”身份出现,儿童文学中狗也被塑造成为忠厚、正义的形象。

在日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狗有看家护院的身份,因此日本人对于狗的喜爱和尊崇也是由来已久,《桃太郎》、《让枯树开花的爷爷》等民间故事中狗也担任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包括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中的“八公”引得无数大人小孩的喜爱,也感动了所有人,可以说,“狗(犬)”可爱、忠实的形象占据了日本人的生活和情感,也随之决定了其在日本儿童文学中的形象与地位。

(三)中日儿童文学中的“猫”与“青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猫是一种亦正亦邪的动物,一些民间传说和话本中的猫妖可以是危害四方、扰乱民生的恶妖,也可以是为民除害、聪明机智的善妖,因此体现在儿童文学中也经常分为善恶两派。据史料记载,日本的猫是在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因此根据捕鼠保粮、报告时刻、预测暴风雨等特性,日本儿童文学中的猫与中国儿童文学中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存在家猫报恩(如《猫媳妇》)、野猫杀人(如《猫与南瓜》)、老猫恩将仇报(如《猫唱歌》)三种类型。青蛙在中国被视为吉祥之物,寓意“四通八达,财源广进”,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也多为可爱、善良,其在日本儿童文学中分强者、弱者两类,或精明凶狠,或勤劳、善良却懦弱,或机智而冷漠,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当时劳动者这一弱势群体受欺压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其对创建平等社会的期待。

三、结语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日儿童文学中很多动物形象存在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如纯洁善良的兔、羊,朴实勤劳的牛、马等,但民间信仰、社会活动以及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日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差异化,如狐狸、狗等。以动物喻人这种方式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该动物的某种习性的赞美或抵制,这对于我们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发展、经历文化差异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思路,中日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对比研究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更深入了了解和研究两国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为两国的艺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张婷婷.文化视角下的中日狐狸形象研究——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中心[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03):69-73.

[2]林岗.由启蒙期儿童文学所想到的——《自娱与承担:中日儿童文学比较研究》序[J].粤海风,2015(04):104-107.

猜你喜欢

中日儿童文学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刊首语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日冷链物流发展状况对比研究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
中日动漫对比下探析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空间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