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兰·昆德拉作品译本中的“译者隐形”与“作者抵抗”

2017-07-04张苧月文星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归化异化

张苧月+文星

成都东软学院

摘要: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 )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他的诸多作品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玩笑》曾先后出现多个译本,但都先后被昆德拉本人否决了[8]。本文拟从“译者隐形”“作者抵抗”两个方面分析阐述和分析米兰·昆德拉作品譯本背后的深层文化冲突。通过研究,本文的结论是:在“译本完美主义”的驱使下,昆德拉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完全一致性,否定翻译过程中“译者隐形”条件下的创造性权利并以“作者抵抗(源自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的方式追求绝对的忠实,这其实是一种文学翻译的乌托邦狂想。在“译者隐形”与“作者抵抗”的斗争中,昆德拉从对翻译质量的必要警惕开始,最后发展成对已经进入目的语文化传播和接受流程的文本之权力欲的无限膨胀,甚至对翻译主体之创造性的无条件褫夺,其实是一个来自弱势民族的流散作家在作品或译作中构建属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渴望,是一种在民族文化身份摇摆状态中的跨文化飘泊焦虑。

关键词:归化;异化;译者隐形;作者抵抗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因此翻译的目的就是要译出原文话语的所指意义;但在后结构主义的视阈里,翻译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它还是一种文化政治实践,是社会精英层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而这一目的本身往往会超越技术层面上的所指意义传递。面对着充满异国情调的他者,译者面临着自己角色的选择:是站在原作的立场上,尽可能如实地再现其对世界的认识和美的塑造,还是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上,对原作进行改写,以迎合译文读者的审美理想?两种不同的立场会让译者选择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生成两种不同的言语表达,建构两种不同的文化身份[9]。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 )就是一位有着双重文化身份的流散作家,正是这种异质文化下的生存经历使得米兰·昆德拉不断地去面对其作品译本中的“译者隐形”与“作者抵抗”斗争。

一、译者的隐形

(一)译者隐形的定义

随着美国著名翻译研究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译者的隐形-一部翻译史》的出版,译者的“隐形”( invisibility)这一概念也成为国际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部翻译史》一书中开篇即引用了诺曼·夏皮罗(Norman Shapiro)的话:“我认为,翻译的目标就在于生产出透明的译文,最好就像没有翻译过的译语原文一样。好的翻译就像一块玻璃。只有在玻璃上出现一些小小的瑕疵-擦痕和气泡的时候,你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当然,理想的情况是:任何瑕疵也不该有。译文应该永远不会引起读者感到他们是在读译作[1]。”夏皮罗所说的“透明”(transparent),就是韦努蒂所指的“隐形”,即译文看不见译者的存在,读者就像在读原文意义。韦努蒂指出,这种使译文透明的幻想,就是要求译者努力保证译文通顺易懂-使用当代的用语,保持句法的连贯性,并确定一种确切的意义。在通顺易懂的翻译策略下,抹杀了译者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翻译的这一事实,其中包括译者对原文的干预。译文越透明,就越看不见译者的存在,原文作者和意义就被认为越可见。造成译者隐形的原因有两个:译者英译时喜欢使用可读性很强的译语;译语文化的读者总是把译作当作原作看待。韦努蒂认为,欧美翻译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归化”策略蕴藏着一种透明、流利和“隐形”的翻译风格,其目的就是尽量减少译语的外来成分。

(二)“归化”与“隐形”

所谓的“透明”只是“归化”翻译带来的一种错觉,“归化”翻译似乎才是译者“隐形”的深层原因。在韦努蒂看来,“归化”翻译就是一种“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使译文读者的陌生感最小化的翻译策略”[2]。通俗的来说,“归化”翻译也就是尽量减少外来文本中的民族文化特性从而适应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让文本被目的语文化的读者读起来通俗易懂。它之所以能使译者“隐形”,是因为它使译作沦为了千篇一律的翻译腔:译者不用仔细琢磨原作的语言特色,也不用考虑原作的独特风格[10]。“归化”翻译产生“通顺”的译文,而“通顺”的译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易于为出版商、评论家和读者所接受,因而“归化”翻译在欧美翻译界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在实践中,“归化”翻译大行其道,成为绝大部分译者的首选翻译策略;而在理论上,“归化”翻译目前又饱受诟病,被视为译者“隐形”的罪魁祸首。“归化”翻译是译者自觉的选择,而“隐形”似乎也就成了译者的“自我消亡”行为[5]。

(三)“隐形”的译者与原作者

在“原作者—原作—译者—译作—读者”这一关系链条上,最复杂的关系纠葛恐怕还是在原作者与译者之间-尤其如果原作者是一位在世作家的话。因为译者可以不在乎读者的反映,这倒不是说他们往往被限制在接受语之内,或者对翻译至多发表一些非专业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读者往往是一个不确定的人群;而原作者则是唯一的原文本创造者和法律权益所有者;这两方面同时造就了传统翻译观念中的原作者权威观念。这样我们不妨问一句:原作者的认可,真可以作为译本忠实性的担保吗?

二、作者的抵抗

(一)作者抵抗的定义

抵抗式翻译这一概念,是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1992年在他主编的《反思翻译》(Rethinking Translation)一书的前言中提出来的。韦努蒂认为,翻译就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冲突中寻找相似点。但并非所有的冲突都能找到相似点,因此,通过抵抗式翻译,可以让译文读者了解翻译过程中的所得与所失以及难以逾越的文化障碍[4]。

如果作者亲自运用这种抵抗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一种陌生感和疏远感,就可以把译文读者和译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咒中解放出来。这种翻译实际上是对英语文化中隐形翻译的霸权地位的抵抗。抵抗式翻译的根本宗旨是引进差异,反对文化自恋、闭关保守。这种抵抗来自目的语内部,使目的语本身解体,并对中心文化的地位提出质疑;这样,抵抗式译文就成为表达英语文化中被排斥的,处于边缘地位的思想和特殊技巧的载体。如果抵抗的策略产生了使译文读者感到生疏的译文,那么,外国文本也从目的语文化中获得了一时的解放,至少在符合英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学规范的透明的译文出现之前获得了这种解放。当译文读者在目的语中领会了文化差异,这就是外国文本得到解放的时刻,“作者抵抗”获得成功的时刻。作为抵抗的手段,韦努蒂主张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3]。

(二)“异化”与“抵抗”

所谓“异化”,就是保留外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生成陌生的和陌生化的(strange and estranging)译本[6],从而标示出目标语言文化主流价值觀的极限,并阻止这些价值观对文化他者实施帝国主义的归化。翻译是一个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在这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霸权主义国家总是想把自身的民族文化特征强加给别人。而“异化”则是对这种民族中心主义的抵抗。

韦努蒂提出的抵抗,就是以异化为特征的抵抗式翻译。而“异化”翻译通过接受外来文本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则可以向欧美文化引进他者的种种差异,重构被翻译文化的文化身份和原型,让异样的差异价值观冲击欧美的文化自恋,进而扼制翻译的种族中心主义暴力,建立真正平等的、民主的文化交流,策略性地颠覆欧美的文化和语言霸权。

(三)“抵抗”的原作者与译者

作为流散作家的昆德拉,特别重视译本的忠实性有其特殊的道理,因为他深知,捷克语读者只占其读者群的极少部分,“我的书是以翻译形式存在的,这些译本被阅读、评论、评价、接受或者拒绝,我怎能不关注翻译呢?”,不过他也曾意识到,任何翻译都无法实现完完全全的对等关系,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差异问题是永远没有办法完全消除的。但后来当他发现自己的“不可实现”之说正好成为那些粗陋译作的托辞时,他被激怒了,进而即便对自己曾经信任的译者也多疑起来,以至于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开始否认他作品的译作,他与他作品的译者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而海默就是这些译者中的一个。

作为原作者,昆德拉追求译本的质量本没什么错,甚至强调作者对旧作的修改权及其创造性也无可指责,但他甚至亲自出马,用不同的语言将原作重写一遍以追求他自己向往的忠实,这其实是一种文学翻译的乌托邦狂想,同时也是一个来自弱势民族的流散作家在作品或译作中构建属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渴望,是一种在民族文化身份摇摆状态中的跨文化飘泊焦虑。这种强势的“异化”手段客观上对目标语主流语言文化价值产生了强烈的“抵抗”效果。

三、结语

流散作家的双重族裔性使他们自身处于一种民族文化身份摇摆的状态中,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双重性也不时地出现在文本中,而双重的文化继承也形成了作品中的文学张力。具有双重性的散居族裔自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不稳定的个体,这就使得其身份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无序性。当一个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身份选择时,他就不得不面临着“隐形”与“抵抗”的抉择[9]。

参考文献:

[1]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2004,1.

[2]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2004,43-44.

[3]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2004,53-54.

[4]陈德鸿.西方翻译理论精选[D].香港城市大学,2006,235.

[5]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

[6]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1.

[7]韩少功的翻译和我们的昆德拉,2008,1.

[8]史瑶瑜,马瑜.米兰·昆德拉小说《无知》的去中心身份认同观解读[J].名作欣赏,2014(15):104-105.

[9]石永浩,论译者的“隐身”[J].山东财政学院,2009,1.

[10]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96.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体育全球化背景下运动员归化的因素分析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过去30年,台籍归化印尼越南人最多
马克思如何阐释异化与非异化的内在关联
归化与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