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小说中的蒙太奇艺术

2017-07-04张学玲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6期

张学玲

扬州大学

摘要:蒙太奇艺术是电影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艺术手法,鲁迅小说中就运用到蒙太奇艺术手法,如根据镜头长短控制快慢的节奏蒙太奇,突出人物思想的思维蒙太奇,采用倒叙、闪回的叙事蒙太奇等。

关键词:鲁迅小说;节奏蒙太奇;思维蒙太奇;叙事蒙太奇

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第一人,率先开启了白话短篇小说的新路子,是伟大的文学家与思想家。作为一代大家,时至今日对鲁迅相关的研究,已层出不穷,但对于电影与鲁迅方面却研究甚少,只有张晓英的《简论鲁迅小说<示众>的电影化手法》、陈卫平《论鲁迅的电影眼光》、余新明《论鲁迅小说的电影式技巧》等。而鲁迅艺术趣味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使得我们从电影技巧的角度来考察鲁迅小说,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有益性的,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角度去审视鲁迅小说,去发现一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

东西。”

鲁迅对电影是极为关注的。早在左翼作家涉入电影界之前,他就翻译过日本电影学家岩崎超的《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同时,鲁迅非常喜欢电影。在他的日记中,曾写道,一个好的电影有时会看上两遍,而遇到不好的电影时,他会中途退出又去看另一个电影。在他重病期间还看了苏联电影《复仇艳遇》后,情不自禁地给两位朋友写信,极力称赞,并推荐他们“快去看一看”。电影作为舶来品,宣称“拿来主义”的鲁迅,对电影艺术技巧有所借鉴。而蒙太奇艺术又是电影艺术手法中最为重要的创作手法,在他的小说中他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蒙太奇式技巧。本文以鲁迅小说中的三种蒙太奇手法:节奏蒙太奇、思维蒙太奇、叙事蒙太奇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鲁迅小说中的蒙太奇艺术。

一、鲁迅小说与节奏蒙太奇

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是由法语音译而来,发展成为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蒙太奇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展现电影艺术,导演可能按照剧本分别拍摄很多镜头,然后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剪接在一起。蒙太奇主要分为节奏蒙太奇、思维蒙太奇与叙事蒙太奇。鲁迅小说中运用蒙太奇手法,而使他的小说更具电影艺术与文学融合的魅力。

节奏蒙太奇,是蒙太奇手法中最原始、最简单的一种技巧形式,它根据镜头内容所激发的心理兴趣程度来涉及镜头的长度,营造一种影片节奏感。通常节奏缓慢,会使人感到一种压抑感,而节奏越来越短促,则会给人带来不断增长的紧张感。鲁迅的小说中大多是中短篇,因为中短篇的短时高效,感染力强,给人以紧张感、震撼感。如在《狂人日记》中,借助“狂人”的口吻记录了他没有时间没有地点的十三则日记,日记长短不一,都是在向读者传达狂人的内心思想,这篇小说中的整体叙事节奏短促急切,十三则日记围绕“吃人”的主题,涵盖了很多内容,如赵家咬人的狗、赵贵翁想谋害“狂人”、狼子村的佃户吃尸体……透过这样的叙事节奏,作者传达出狂人内心的恐惧,也使读者震撼于狂人的“吃人世界”。

在节奏蒙太奇中,缓慢感则可以加重小说的压抑感、滞留感,在《示众》之中,情节故事很简单都是围绕着砍头的一个场景,在这个事件下,每一个看客的反映都不尽相同。在整个故事下,节奏变化并不大,初读这篇小说时,不免觉得无聊备至,但细想起来,却惊叹鲁迅的笔法,觉察中国国民的麻木不仁。一个杀头的场景,同样的节奏氛围,在此却描述了不同人物的表情,一个狭小的场景,缓慢的节奏,容纳了许许多多身份不同、动作不同的人群,人与人的时间在凝视犯人与被别人凝视中静止,从而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麻木的绝望感,无聊之至的“看客感”。

二、鲁迅小说与思维蒙太奇

鲁迅小说中也常通过小说中主人公的思维,来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这也就是电影中的思维蒙太奇。“思维蒙太奇的技巧表现的目的是在美学范围内,从心理出发,它意味着将许多旨在向观众传达一种多少是明确而普遍的观点或思想感情的镜头接在一起。”

在《药》中,夏瑜作为革命者妄死,华小栓因痨病而死,他们都葬于西关外的一块土地,清明时节,夏四奶奶为夏瑜上坟,可忽然见到“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鲁迅用夏四奶奶惨白的脸色,传达出夏瑜的妄死并不被世人,包括自己的母亲的理解,他的死并不能让唤醒世人战斗精神,反而让母亲感到羞愧。而到文章后面,她们看到了花环,“花也不是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华大妈的神态传达了另一种羞愧,为自己的儿子坟头一无所有感到无聊惶恐,鲁迅用两位母亲先后不同的神态,表现了内在的思想,即革命者的牺牲并不是妄死,革命的希望仍在,前赴后继的重任仍在。

《阿Q正传》中关于阿Q对革命的幻想,“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鄒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阿Q的思维里认为革命所能获得的金钱、女人等,表明他并没有真正理解革命的意义,而是为自己的利益谋划。在这篇小说最后,阿Q第一次对看他的人们感到了恐惧,就是把周围的人看作是要吃他的狼:“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阿Q临死前,通过现实的情境,而引起的短暂的回忆,让他感到这里的人实际上是吃人的“狼”,从而让他感到了死亡的气息。作为一个靠“精神胜利法”过活的人,在生命最后第一次感到了周遭人的可怕,似乎撕扯他的灵魂,这表现阿Q生平第一次有了清醒的害怕意识。

《兄弟》中沛君零乱的思绪“后事怎么办呢,连买棺木的款子也不够,怎么能够运回家,只好暂时寄顿在义庄里……” 通过沛君一个人的思维,表达了所谓兄弟也离不开利益的纷争,而别人认为“像你们的弟兄,那里有呢”,在这里鲁迅通过沛君的思维讽刺了别人的称赞,揭示了真正的兄弟仍然离不开家长里短。

三、鲁迅小说与叙事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的作用在于叙述一段剧情,主要是借镜头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以引导我们将影片看成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叙事蒙太奇根据事件的连续性,划分为线索蒙太奇、颠倒蒙太奇等。线索蒙太奇就是确定含有一个统一的、按时间或逻辑顺序安排场景去展示影片。这种技巧在鲁迅小说中最为有名的是《药》,明暗两条线索交织而行,用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馆谈药——华大妈上坟与夏瑜就义——夏瑜血被吃——茶客议瑜——夏四奶奶上坟两条线索,表达了广大劳众不顾革命者的牺牲,还愚昧到相信血馒头治病,可是革命者虽被残忍杀害,却能够有人来祭奠,说明革命的星星之火仍在。线索蒙太奇强调故事的发生,尊重时间的连续性,根据剧情需要从这里转到那里。《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就是围绕儿子宝儿的生病去世而展开,在其中受到红鼻子老拱手与蓝皮阿五敲诈,从何医生到请人料理丧事,这里的人们对需要帮助的单四嫂子,并不是真的帮助,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落井下石。为儿子奔波的单四嫂子最终还是失去了宝儿,最后还落得想要梦见儿子都不能得的悲苦命运。

颠倒蒙太奇是为表现一种纯属主观的、富于戏剧性的,自由地从现时转至过去,又从过去转回现在的时间,从而打乱了时间顺序的蒙太奇。在鲁迅小说中,倒叙是常用的方式,如《故乡》中,为了突出三十年前后闰土的变化,先是回忆了少年时闰土的可爱,然后再是现实苍老的闰土,通过闰土前后的变化说明了闰土经历岁月,艰难生活的状态。鲁迅采用先扬后抑的笔法,先是倒叙让我们见到少年闰土,更让人觉得惋惜,痛恨改变泯灭闰土的旧社会。

《祝福》里也同样如此,先是交代了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倒叙,祥林嫂的一生的悲惨遭遇。这里的倒叙讲述了祥林嫂为什么会死去的原因,让人们看到在这个吃人的礼教当中,祥林嫂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妇女。《肥皂》里四铭也是先买回一块肥皂,讲述家里的这一块肥皂,然后再讲了肥皂的来源,说明四铭现实表现与内心潜意识的对比,突出他伪道学家的“风范”。

平行蒙太奇是最细腻、最有力的一种蒙太奇样式。指的是两个或数个戏剧动作通过插入属于各个动作交替出现的片段而得到平列表现,其目的在于从两者的对比中体现出某种涵义。这种蒙太奇的特色是在于它毫不重视时间,因为它将许多时间相距可能是十分遥远的事件并列在一起,而为了说明这种并列,事件之间并不绝对需要严格遵守同时性。这一类是电影中常出现的,同样在鲁迅小说中也有所运用。在《理水》中,一面是大禹的辛苦治水,忍受不能回家的苦痛;一面却是自称学者对大禹的不尊敬,甚至把他看作是一条虫。在这里用平行的手法突出了英雄的寂寞孤独感,与广大群众的卑琐无聊感。《奔月》中同样是这样的手法,一面是后羿辛苦捕猎,对嫦娥的愧疚,与此同时,却是嫦娥的百无聊赖以及对后羿的不耐烦,在彼此矛盾无法调和的情况下,嫦娥选择一拍两散,独吃了灵药升了天。

四、总结

孙郁先生在《鲁迅藏画录》中曾经写道:“看鲁迅,文字上给我们以不小的愉悦,我猜想其中也融下了绘画者的灵魂,似诗,似画,似曲,这就是他的艺术,用一种单体的艺术形态解剖先生,终究是少了点什么。”鲁迅善于多种艺术手法,如绘画、音乐、电影的艺术技巧等,用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艺术去诠释鲁迅,也为我们研究鲁迅提供更为多面的角度。

参考文献:

[1]许祖华,余新明,孙淑芳.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年版.

[2][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高骏千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3]鲁迅.鲁迅小说全集[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4]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5][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語言[M].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