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我对京剧武丑武打的一点感想

2017-07-04李志亮

黄梅戏艺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武戏单刀把子

○ 李志亮

京剧武丑,不仅仅是在剧中插科打诨,逗人发笑,还要有很高的武功。在这里我说的武功,主要指“基本功”、“毯子功”和“把子功”。一名武丑演员“唱”、“念”、“做”固然重要,但如果“把子”不好,“基本功”、 “毯子功”不行,则肯定是不能胜任武丑这个行当的。在此,我仅就武丑的武打谈一点个人的感想。

京剧武丑的武打风格主要表现为:“稳准脆快”、“轻盈灵活”、“紧凑利落”。在器械上多选用“单刀”、“双刀”、“单刀拐”、“棍”、“匕首”、“峨眉刺”等兵器,以求与其表演风格相统一。从拓宽武丑器械使用范畴的角度讲,十八般兵器皆可使用,但这必须以武丑特有的形神驾驭之。否则,使用大刀像花脸,使用宝剑像武生,这肯定是不行的。

武丑常用的器械把子有:“夺刀”、“小萍”(又叫“劈杆子”)、“十八下”、“铺地景”、“大锁喉”、“杂拌”、“勾枪”、“单刀拐”、“夺双刀”、“三十二刀”、“双刀棍”、“棍对刀”、“匕首枪”、“峨眉刺对枪”等等。“十八下”、“铺地景”传自著名京剧武打设计家张福通先生。“十八下”因其只有十八个动作而得名,短小精干。“铺地景”是源自武术对练的把子,由“缠头裹脑”、“反飞脚”、“蹦子过人”、“翻身抓枪”等主要动作所组成。我在《逼上梁山》饰“店小二”使用过。因其快捷、火爆,受到观众的欢迎。“勾枪”是一套创新的“单刀枪把子”。因其中有单腿“勾枪”变“钓鱼”传给“下把”的动作而得名。该套把子在以武丑表演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短打武生舒展、飘逸的风格。在节奏上,有快慢相间、动静相连的变化。锣鼓伴奏开头用“丝鞭”,然后用“开荡”顺转“马腿”,再转“急急风”催起来,“切住”,静场、起“夺头”收尾,用“四击头”亮相。一改传统把子用一种锣鼓节奏从头打到尾的单调的伴奏方式。在对打中,加入“三连蹦”打“拉蓬头”、“锁枪”、“扫蹦子”,“滚背”单腿落地接“绕脖翻身”变“卧鱼”。“勾枪”接“铁门槛”,“扛蛮子”接“蹦子削头”,最后“360旋子”接整“掖花”、“掖刀弓箭步亮相”。使得整套对打变化多端、跌宕起伏。我在《郑成功》一剧的武打中使用过,每打至中途便听喝彩声此起彼伏,及至结尾,观众必报以热烈的掌声。

以前,武丑在戏中很少用“单刀拐对枪”、“双匕首对枪”、“峨眉刺对枪”的把子。将这三种器械用于戏中,源自张春华先生。他在《时迁盗鸡》的开打中,将过去的“双刀棍”开打改为“单刀拐对枪”。我认为这一改动非常好。从人物上讲,时迁未投梁山之前是一个以偷盗为生的飞贼,而非杀人越货的强盗。因此,在作案时携带的兵器也应该是防身为主;并且最好还能够帮助作案。而拐由于拐身附一横把,可以协助翻墙攀树,又便于隐藏携带,在遇敌时,又能攻防兼具;因此,自应是时迁首选防身利器。“单刀拐"在打法上与双刀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拐的主要功能是防守,可挡刀砍枪刺。拐的两端是尖刺,可作短枪戳刺使用,当需要击打时,拐与右刀配合,可按双刀使用(其实应是短棍更确切)。又因拐可自由旋转,故而在开打中可以耍出立花、平花,也可与刀配合耍出劈花、翻花等多种花,这样,就使得单刀拐在和枪的对打中变化出多种不同的打法。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改动,不仅符合时迁这一人物形象,也使得对打更有色彩。“峨眉刺”、“匕首枪”分别用于他和张云溪先生共同编创的大型剧目《大破铜网阵》和《三盗令》。我们知道,“峨眉刺”是一种近身格斗的兵器。因为短小、轻便,多为女子携带防身使用。张春华先生根据《大破铜网阵》剧中主要人物蒋平使用“峨眉刺”这一规定情景,借鉴了武术“峨眉刺”的使用方法,在传统把子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编排,由开始的右手握双“峨眉刺”的单“峨眉刺”对打,过渡到双手执“峨眉刺”对打,使得该套把子在打法上富有变化,尤其是“峨眉刺”在对敌时,突然做出掌中旋转的动作,不仅有效地突出了“峨眉刺”的特点,也很好地表现了蒋平这一人物机智的性格。“双匕首对枪”更是张春华先生的得意之作,该套把子打起来快捷火爆、节奏分明,"扎九枪"枪枪贴肉,"五飞腿"如空中转灯,因而极受观众欢迎。同时也为塑造蔡庆这一武艺高强又性格急躁的人物形象抹上了浓浓的一笔。现在几乎所有的青年武丑演员没有不会这套把子的。上述三套把子在设计上可以说既各有特色,又符合人物特征。因此,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拓宽了武丑对器械使用的范畴,赋予了武丑单对开打新的色彩,极大提升了武丑在剧中的作用。这种根据人物特征、舞台形象设计武打的方法,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并且应该将之发扬光大。

2013年CCTV空中剧院录播了由九大院团荟萃的十大武丑演员、露演了封箱戏《十演九龙杯》。在武打中采用“把子打连环”的方式,上了八位武丑参与开打。这种把子打连环的表现方式纯粹是演员个人的舞台炫技,与剧情无关。这种卖弄把子技巧的做法源自上海。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上海滩南派京剧黄金时期,仅大舞台一部南派武戏坛主盖叫天长子张翼鹏领衔的“西游记”就在上海连演连卖数年之久,前后冶炼锻打出一群江南菊坛挑梁武生;那时“西游记”排一出演一个月,每出必有武戏荡子“单对连环”,所谓连环者:十几组武生与下把轮流上场打一套把子。所谓单对者:台上每一组把子套路或出手招数不可雷同,凡在戏中有事的武生与下把,每天下后台看水牌子(后台工作告示),每日由武行头(武戏总管)临时编排单对出场先后。当年上海各路武戏精英均都私下研究武打套路与把子出手;天天上台竞技花招尽出,当场比武不让人后,哪一组次次出新招,出场秩序必向后挪,压阵者多拿戏份涨包银!哪一组变不出新套路招数,出场秩序必向前挪,内行说:便是栽啦!

当年江南菊坛武戏群英在这般激烈竞争情势之下,郭玉昆相逢同期南派武生世家小王桂卿兄弟仨人,同在“西游记”中同场对台竞技,每逢“单对连环”开荡子,这边厢:小王桂卿兄弟三人分工盯住台上郭玉昆,不出一个星期准能把郭玉昆的招数看个明白、照样练成,上台去照方抓药把郭玉昆的招数抢先“跑”了!那边厢:郭玉昆见小王哥儿仨冲我而来,早有成竹在胸,临时变阵换一套新招数,反败为胜!别的武生琢磨一套玩意应对则可,而郭玉昆却要每一星期要变一套玩艺,应对小王桂卿三兄弟台上“偷”与“跑”,每月一出“西游记”硬要琢磨四套玩艺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当年上海滩“西游记”连演三十出长达数年,硬碰硬是小王桂卿兄弟仨逼出郭玉昆一身“刀枪棍棒”出手绝艺。"

在《十演九龙杯》“把子打连环”的安排是:头两对是“单刀枪”;第三对“对单刀”续“五梅花”;将武打推向高潮。第四对“匕首枪”;第五对“单刀枪”续“单刀、二杆枪”;第六对“单刀拐”;第七对“单刀枪”接“乱档子”再次将开打推向高潮;第八对“徒手对双刀”接“走跤”。原剧中的“摔跤躜”没有用。可能是考虑到和“乱档子”的翻扑有所重复。第一对是李丹打的“大锁喉”。“大锁喉”是一套传统把子,因有三个锁喉动作而得名。在动作编排上多有不必要的重复,如两次片腿,三次锁喉。在三削头后再走两个搭兜也显得坠。这些地方应该改编。结尾李丹加走五飞脚也把后面的活刨了,如果是竞技表演当然可以,否则就是加的不是地方。第二套是范玉打的新编单刀枪,不过该套把子出自《大破铜网阵》白玉堂的“单刀枪”,虽然略有变动,其中精彩部分仍然出自《铜》剧的“单刀枪",因此,不能说是原创。这种套用的做法虽然允许,但并非自创,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对观众而言是重复观看,没有新意。第三套是毕佳旺打的对单刀接五梅花。该套对打之五梅花编排的不错,四个下手在开打中没有闲着的,这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前面对单刀在调度上再多点变化,对打动作增加一些;五梅花下手由站四角开打加上穿插变化应该更好些。在现有的基础上,两下手各走窜毛,可以改为对窜上下毛。后面结尾处四下手齐走软抢背改走肘棒子就更好了。第四套是李鹤打的“双匕首枪”,这套把子源自于张春华先生《三盗令》中蔡庆打的“双匕首枪",在这里增加了开头。在对打中由原来前半段打两二番改为打一番,这是对的。但最后结尾仍走五飞脚又是不明智的。原因是和第一套结尾重了。另外我想问问天底下就这一套“双匕首枪"了吗?什么戏都拿来用?第五对是韩岩松的单刀枪接“打二杆枪”,但头里仍打“大锁喉”,虽然简化了,但还是与第一对重复了,我很奇怪,我虽然不了解韩岩松这位青年武丑演员,但我觉得以他现在的水平,不至于连杂拌、劈杆子(又名小萍)、单刀二套(又名单刀摘豆角)这些传统把子都不会吧?随便摘哪一套把子重新组合一下,不就避开重复了。况且也有前面打劈杆子接“打二杆枪”的,何至于非要打“大锁喉”,也不怕观众审美疲劳!“打二杆枪”是较有名气的传统对打,但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刀、枪的对打动作、调度都很单一,是其不足之处。第六对是时增帅的“单刀拐”,以前没见过,不知是传统把子,还是新编的。不过“拐”的特点表现不突出,从头到尾拿“拐”当刀用,这还用拐干什么?另外中间重复二番打也不必要。第七套是王鹏飞用真刀打的单刀枪接档子。京剧武打在接受武术对打的基础上,一直保留了真刀真枪的对打。但真刀真枪,还有大梢子棍、双梢子棍、三节棍这些把子在对打中,不仅要有一把力气,最主要的是要有准确度,这需要演员平时就要保持训练。如果在演出需要时才临时练习是不行的。以我对京剧武戏的了解,平时用真刀真枪打把子练习是没有的。所以,用真刀真枪上台,效果并不好。当然,在这里王鹏飞也并非是露真刀真枪这一手,主要还是看“群档子”。而这个“群档子”配合得比较严。最后是郝杰的“走跤”,几乎将传统组合技巧都用上了,也很不错。如能加上一些新兴的技巧,那就锦上添花了。

客观地说,上述几位武丑演员手里、技巧都不错。可惜的是没有创新把子。不是组合把子、就是套用别人的把子。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没有新意。这充分暴露了京剧武打设计人才,尤其是优秀人才的极度缺乏。已经和京剧武戏鼎盛时期相去甚远,更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京剧武戏发展的需求。由此,我就更加敬佩像张云溪、张春华、郭玉昆那样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们不仅有突破传统的勇气,更有创新的本领。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猜你喜欢

武戏单刀把子
晚清宫廷与民间武戏的交流融合
扛把子的小绿车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红旗汽车:国产品牌“扛把子”能否再度崛起?
“把子肉”的传说
单刀双掷开关在初中物理电学中的重要作用
我的一份议案
武术在武戏演进中的作用——对昆曲武行名角王芝泉、张铭荣的采访及对其弟子娄云啸、钱瑜婷武戏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