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梅戏进校园中小学探究

2017-07-04韦京东韦明家杨元懿

黄梅戏艺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黄梅戏进校园戏曲

○ 韦京东 韦明家 杨元懿

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学习文化课很重要,这本身就是对古今中外文化的一种传承。对于传承什么,如何传承,我们想到了我们安徽的优秀传统文化、安徽标志性的艺术文化——黄梅戏。黄梅戏要在我们中小学学生观众层继续传承下去,如果断层,那么跻身世界艺术之林的中国戏剧,安徽唯一的一类剧种就难以为继,难以传承。

合肥市第48 中学学生韦明家(右)走进央视CCTV11 频道

2016年11月6日晚,王凤枝老师应邀在上海科技大学举办“艺术之光”讲座:浅谈黄梅戏严派艺术。

一、探究背景

1942年5月,毛泽东主席作了《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通过文艺整风,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时隔72年,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了一次重要讲话,吹响了复兴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号角。随之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文件通知。2016年,安徽省委宣传部于9月21日转发了皖宣字【2016】18号关于印发《安徽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文件,各地市县也随之相继制定和印发了戏曲进校园的工作方案,开展了一系列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同年11月8日,合肥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在第三十五中正式启动。

与此同时,我们在想:黄梅戏如何进校园,如何走进我们的中小学校?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大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等地普及和传承着我们安徽标志性的特色文化,我们曾N次走进央视,将黄梅戏唱进了中央电视台以及上海、浙江、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地。但是,如何真正将黄梅戏唱进中小学,这是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始终在我们心头萦绕,唤醒我们,催促我们。我们开始观察和调研中小学校园和身边周围。我们发现:小学生中会唱整段戏曲的有5%,但到了初一就只有3%的同学,而初二只有2%,可到了初三就不到1%了……。“这是个问题”。戏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标志,黄梅戏是安徽文化的标志,不能在中小学这一代断了层。我们从中小学的角度来看待和探究黄梅戏进校园,以便引起各界对中小学层面传承戏曲文化的重视。这样,“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就不仅仅是句口号了,而这句口号是1998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确立并提出的安徽全省文化发展战略。

黄梅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其优秀的传统舞台艺术借助电影艺术使得黄梅戏“一度梅开”,它的附加值是使安徽文化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黄梅戏又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其借助电视艺术使得黄梅戏“梅开二度”,它的附加值是把安徽文化带进了二十一世纪,带进了数字年代、自媒体当下;今天,我们进行戏曲进校园,探究黄梅戏进校园,特别是中小学校园,是探究黄梅戏当今的“土壤”问题,有此戏曲土壤,黄梅戏何愁“三度梅开”,它的“附加值”还在于使青少年传承了本土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增强了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力。

二、探究源流

黄梅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南戏。据史料记载,在江南一带盛行的民间南戏形成了明代的四大声腔,而四大声腔的昆山腔和弋阳腔流布地域最广,流行时间最长,对清代兴起的地方戏,包括黄梅戏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受四大声腔影响,特别是昆山腔和弋阳腔的融入而形成的徽班,其徽调、演员及其表演等对后来民间黄梅调的成型成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道光八年(1828年),《宿松县志》载:“立冬后,农功寝息,报赛渐兴,吹豳(bīn)击鼓,近或杂以新声,溺情惑志,号曰‘采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黄梅戏以“采茶”名第一次见诸文献的记录。到了1879年,黄梅戏已称为“黄梅调”了。光绪五年,上海《申报》记载:“皖省(时省会安庆)北关外,每年有演唱黄梅调小戏者……”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黄梅戏以“黄梅调”名第一次见诸文献的历史记录。

黄梅戏,它是始于十九世纪前后,在安徽西南地区和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皖江、皖河为发展区域,以安庆地区为发展中心,在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劳作中吟唱的一种曲调形式,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小戏。黄梅戏原名“采茶”、“采茶调”、“花鼓调”、“采茶戏”、“花鼓戏”、“府调”、“皖剧”、“黄梅调”和“黄梅小戏”等。“无石不成班”,在“徽调”的直接影响下,以安庆怀宁县(石牌镇)为中心,形成了“府调”和“怀腔”。民国时期安庆地区的各种腔调进入安庆府,又几度“徽黄合演”、“京黄合流”,曾闯过“上海滩”,最终于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进入安庆,1953年在合肥成立了第一家全民国有黄梅戏剧团——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这就是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是在“二小戏”、“三小戏”和“三打七唱”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全面进行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的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其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能演出的本戏(大戏、连台本戏)和小戏有200多种,俗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三、探究历程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2015年,黄梅戏共有14人(次)荣膺我国戏剧最高奖项“戏剧梅花奖”;2016年,黄梅戏被列为我省唯一的一类剧种;在央视戏曲频道,黄梅戏的播放率和收视率一直是居高不下,名列前茅。这么一个深受全国观众欢迎和喜爱的戏曲剧种,这么一个响亮的黄梅戏,怎么在我们的中小学校园里知道和会唱的青少年越来越少呢?我们开始了探询、走访、调查和研究。

在此次黄梅戏进校园中小学探究的调查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调研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分析法与总结归纳法相结合,先期全面、后期重点地进行了实地深入的调查研究。在黄梅戏形成和发展地区安庆以及怀宁、望江、潜山县等地,发现这里的人们张口就能唱黄梅戏,让我们领略到了“字正腔圆”的真正含义及其戏曲声腔和剧种的关系,也让我们感觉到黄梅戏的故乡在这里,这里才是黄梅戏的老家,也是徽戏之源,戏曲之乡。

显然,安庆地区较之合肥和全国喜爱黄梅戏的人众多。合肥位于江淮之间,南北文化汇聚,虽然知道、了解和喜欢黄梅戏的人不少,但深入了解和喜爱的人次于安庆地区。从年龄阶段上不难发现,年长的多知道严凤英、王少舫和黄新德等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年轻的多知道马兰、吴琼等黄梅戏“五朵金花”和韩再芬等表演艺术家,而青少年多知道的是黄梅戏经典代表唱腔和一些黄梅歌等。层次的喜好不同显而易见。

在采访黄梅戏专家学者中,我们在合肥和安庆等地专程拜访了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严派”弟子王凤枝、黄梅戏戏改专家郑立松、黄梅戏史论学者王秋贵和黄梅戏音乐家时白林及其夫人丁俊美老师,还有彭玉兰老师等。他们几乎都提到黄梅戏需要传承与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校园的传承。“黄梅戏,是国家的非遗,一定要保护好,还要传承下去,不能断!”老艺术家们都是这样的要求和期盼,让我们受益匪浅并感触良多。在访谈过程中,王凤枝老师语重心长地跟我们说:“现在正缺乏新一代的黄梅戏艺术家。我希望你们这一代今后能继续把黄梅戏传承下去!”老师的话铿锵有力,使我们铭记在心。“现在的黄梅戏有的把它当作普通的歌和‘秀’来演唱,既无韵味,又无感情。真希望黄梅戏能回归民间,唱出田园的歌,山野的风,唱出人物的心声……”王秋贵老师如是说。

经过调查采访,我们得知安庆人民路上的工人文化宫,那里有很多的黄梅戏戏迷,经常聚集演唱。当我们在双休日赶过去调研时,那里有着浓郁的黄梅戏气氛,仿佛 “黄梅戏大家庭”,尽显着黄梅戏的风采。调查得知,大部分戏迷朋友都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分享给家人与朋友,让大家一起来参与这项活动,既可以愉悦身心,又弘扬了黄梅戏文化。当然,调查中还遗憾地发现,来文化宫的中老年人较多,青年人很少,没有发现中小学生。

可喜的是,在黄梅戏基地安庆的调查中发现,尤其在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严凤英的故乡黄梅村,这里的小学非常重视黄梅戏,让黄梅戏成为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做到了“戏曲进课堂”。这不仅增添了校园的文化氛围,更为学生提高文艺综合素养创造了良好条件。据了解,在安庆怀宁县中小学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穿着戏装的师生一起学唱黄梅戏的情景。作为素质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怀宁县已经把黄梅戏编入中小学课程。安庆市区也在进一步推广此项活动。同样在安徽合肥的第一中学(高中),也经常举办关于黄梅戏讲座和排演等活动,让“一中”的同学们零距离地了解、感受并体验安徽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的神奇魅力与民族精神所在。

黄梅戏在中小学校园的现状从整体上看,安庆地区特别是怀宁、宿松、潜山等县进校园的程度较广、较深,合肥地区进了一些,其它地区进的较少或没有;进的学校又以小学偏多,如合肥的逍遥津小学、包河外国语小学、安居苑小学、海棠小学、青年路小学、曙光小学、西园小学和海顿小学等等,但是中学进的较少,虽然合肥一中常年在做黄梅戏进校园工作,第四十八中学也进了一些,但其它中学大多进度较缓或没有动静;中小学总以小学偏多,初中有一点,高中少有或没有。

黄梅戏在中小学校园音乐教材的现状,以合肥中学初中音乐教材为例:整个看七、八、九年级即初一、初二初三的音乐教材共5本:七年级分上、下册,八年级有上、下册,九年级有一册;教学内容:七上戏曲选段0;七下戏曲选段1(演唱京剧“小放牛”);八上戏曲选段0;八下戏曲选段5(京剧3段、昆曲1段、京歌1段,其中欣赏曲3段、演唱曲2段,真正意义上的戏曲演唱只有一段京剧“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九年级戏曲选段4(京剧、徽剧、庐剧、泗州戏各1段,其中欣赏曲3段、歌唱曲京歌1段“天地大舞台”)。初中三年六个学期戏曲选段10曲,含京歌一曲,除欣赏曲外,真正戏曲演唱曲3首,均为京剧;从实际情况来看,仅有的能进行演唱教学的3段京剧也只是停留在三年的教科书中。然而奇怪的是,在这整个三年六个学期的初中仅有的几曲戏曲选段中,却没有一段安徽标志性的黄梅戏选段……

这次黄梅戏进校园中小学探究的调查研究过程,一是首先做好“预习功课”,二是进行问卷式调查研究,三是进行访谈式调查研究,四是问卷、访谈和交流交叉式调研,五是从行程线上是从合肥到安庆到怀宁、望江等地;六是从行动线上是先做实地调查,再做分析研究;七是在反复调查研究中不断求证,不断调整调研思路与方法。

四、探究结果

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已是“互联网+”时代,大都是“e生活”和自媒体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考虑的是如何追求时尚,追求现代,追求当下。如网络文化,已经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带来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待传统文化的隔膜与缺失,不解与冷漠。同样戏曲,渐渐地也被人们所忽视,甚至淡忘。于是这个传统的艺术形式就只能在步履艰难地行走,有的定格在那里,艰难地存活着,有的却已是“被遗忘的角落”。黄梅戏也是有戏的时候“火”一阵子,没戏的时候也就无人问津;活动来了搞一下子,活动完了也就了无声息了。导致这种现状的根本,还在于戏曲观众这块“土壤”上。黄梅戏观众群中老年人多是因为有这片土壤;年轻人少是因为少了这块土壤,而这块土壤的缺失从他的中小学时代直到大学时代就已经慢慢缺失。

近些年来,小学校园开始重视戏曲的文化传承,慢慢培育了一些土壤,但到了中学又慢慢丢失和放弃了这块土壤。因此黄梅戏土壤在中小学校园的培植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前后传承的纽带和桥梁,是戏曲文化的丰养期。传承“从娃娃抓起”。戏曲专业演员“童子功”的培养始于此关键期,而戏曲受众这片“土壤”的培养也是从此关键期开始。土壤是需要培养的。黄梅戏只要有了中小学这片土壤,它能将戏曲文化带到大学时代,带到青年和中年直至老年时代,即便是日异月新的高科技时代,因为有了这块土壤,黄梅戏同样能够通过高科技及其网络走进千家万户,走到五湖四海。这样,我们具有安徽特色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就赋予了它民族意义和时代意义。这也正是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们和我们中小学生所期待和努力的。

(一)黄梅戏知识熟悉程度

表1 黄梅戏常识熟悉程度比较

在上表中,我们按照三个年龄段各进行100份问卷调查统计,可以看到年轻人、中学生和小学生喜欢黄梅戏的人数比例是:47、21、56;了解黄梅戏的人数是:52、18、37;知道严凤英的是:38、12、28;知道王少舫是:14、0、9;知道黄梅戏剧目:82、51、77;会唱一点黄梅戏:46、29、52。从这些数字分析中,我们发现喜欢和会唱黄梅戏较多的是小学生,了解黄梅戏和知道黄梅戏剧目较多的是年轻人,较少的都是中学生;最让我们感到有危机意识的就是我们中学的初中生,知道和会唱的太少。如果任其发展,黄梅戏所依赖的土壤将越来越少。这让我们醒悟,黄梅戏真的需要重视,需要传承,需要弘扬,特别是在我们的中小学阶段不能断层。

(二)黄梅戏唱腔熟悉程度

表2 黄梅戏唱腔熟悉程度比较

由具体分析的表2我们得知,年轻人、中学生和小学生对黄梅戏著名的“经典三腔”选段1“谁料皇榜中状元”熟悉程度的人数比例是:61、18、53;选段2“对花”的比例是:53、14、62;选段3“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是:81、25、4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年轻人会一些黄梅戏唱腔,小学生也会唱一些,中学生较弱。其实,在我们初中生的调查了解中发现,很多的同学很愿意了解戏曲艺术,愿意学唱一些黄梅戏,乐意演唱它。在调查中,有的同学说“黄梅戏很好听,很甜,也很有意思。黄梅戏不会像陨石那样‘摔(衰)落’!”的确,在学校的音乐教室调查时,很多同学哼着黄梅戏,还煞有介事地做了几个黄梅戏表演动作,真是“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样子,可是,学校里很难有专业黄梅戏传授,就连教材里仅有的几段京剧等剧种演唱曲目也无法进行教学。

(三)黄梅戏喜爱程度

表3 黄梅戏喜爱程度比较

此表不难发现,比较年轻人、中学生和小学生喜爱黄梅戏程度,比例分别为:37.9%、16.9%、45.2%。显然,近几年的“戏曲进校园”在小学产生了一定的效应;年轻人从中学过来时戏曲基础减弱,但在大学社团和工作生活中还是能够理解和接触一些戏曲文化;但是,中小学的初中生从小学来时有一点戏曲兴趣,虽然也愿意了解戏曲文化,愿意学唱黄梅戏,但是现实环境给予我们中小学生越来越少,所以中小学生成了小众戏曲的“小众”,黄梅戏走到中小学这个阶段也成了戏曲的“低谷”。

在中小学校园进行的采访和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小学,有的早年就已经开展了“黄梅戏兴趣班”,有的在校内开办的“少年宫”中举办了戏曲艺术辅导课程,有的是在“国学”和“非遗”等项目里开展了黄梅戏艺术的辅导活动,一些学生表示知道和喜爱黄梅戏,并且参加过黄梅戏节目的排练和演出;中学校园开展较少,但也在慢慢重视,有的举办一些戏曲活动,有的也会临时排练黄梅戏节目参加比赛等。调查还发现,合肥、安庆等地的试点中小学都有一些相关的普及活动。

黄梅戏“走”进了中小学校园,让他们多学一门知识,丰富了同学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对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也得到了帮助和促进,让黄梅戏得到了在中小学校园的弘扬。同学们学习黄梅戏,既培养了兴趣爱好,提高了综合素质,宣传了本土传统文化,又普及和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力,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但目前这种普及传承活动也有一些“送进来”、“打一枪”等困惑。“送进来”是指戏曲剧团送戏进小学,演完就走人;“打一枪”是指剧团演一场就走了,往后如若没有专项经费,“何日君再来”……对于中小学自身的困惑是:戏曲进校园,被动在看戏,云里雾里绕,时间哪去了;而另一种困惑是:上头有文件,校园要方案,一旦要检查,师生排戏忙,展演加竞赛,人人累乏慌……在一些中小学的戏曲进校园,是被动的进,而不是主动的行,没有调动广大的中小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大部分中小学生自己不唱,自己不是“戏曲进校园”的“主角儿”。

今天,在“戏曲进校园”的新形势下,我们尝试着来探究中小学校园黄梅戏的传承发展,希望以此来推动黄梅戏戏曲艺术在我们中小学校园的继续传承,不断传承,培育好我们中小学生最关键的这一层黄梅戏“土壤”。

五、创新与意义

我们在查阅黄梅戏相关文献资料的同时,走访合肥一些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和黄梅戏的故乡安庆以及望江等地,拜访多位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还寻访了黄梅戏社会剧社、民间戏班和众多的街头演唱群体等,更加明晰透彻地了解到黄梅戏的奥妙和神奇,同时也知道了黄梅戏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的“两黄”、文化标志和特色名片的重要性。我们深知黄梅戏在安徽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确实需要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黄梅戏确实需要真正地走进校园,特别是走进我们中小学的校园,走进我们中小学每一位同学的心里,让我们自己能够成为黄梅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角”,成为黄梅戏的“状元”。

我们在对黄梅戏的研学游过程中,发现在许多专家老师的书籍文献中,都提到黄梅戏面临着一种“断档”危机——专业队伍和观众群。其实这种观众危机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和自己的身上。中小学生是黄梅戏的青少年观众群,现在又有多少人,特别是我们的中小学生知道、喜爱和传承黄梅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一步观察、了解、调查和走访我们周围身边的同学和我们中小学校园的同学。我们不光发现知道和会唱黄梅戏的中小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越来越少;还发现中小学里黄梅戏的教学师资是有限的或者说是力量缺乏;我们还惊人地发现现行安徽省中小学音乐教材里没有一段黄梅戏唱腔音乐……我们有切肤之痛,深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黄梅戏是我省的文化标志,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档,断了层。作为安徽的青少年,应该让黄梅戏在中小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并传承下去。

黄梅戏中小学校园的传承要体现在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戏曲教育教学的体制中,及其师生戏曲音乐表演的教材里,黄梅戏中小学教材建设的配套是师资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的配套是黄梅戏中小学课程的“精准落地”,让黄梅戏真正走进中小学校园。

具体做法:一是黄梅戏走进中小学生校园的推动、普及与发展;二是开展和实施中小学黄梅戏师资队伍和系统教材的建设;三是戏曲进入中小学“五四三二一制演唱课程标准”的建立;四是黄梅戏在中小学进入教育教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中小学黄梅戏“戏曲五四三二一制演唱课程标准”:

1、小学一、二年级每人每年测评五段戏曲演唱:京剧(国戏)1、黄梅戏(标志性地方戏)2、纯地方戏(各地方剧种如合肥庐剧等);

2、小学三、四年级每人每年测评四段戏曲演唱:京剧(国戏)1、黄梅戏(标志性地方戏)2、纯地方戏(各地方剧种如合肥庐剧等);

3、小学五年级每人每年测评三段戏曲演唱:京剧(国戏)1、黄梅戏(标志性地方戏)2、纯地方戏(各地方剧种如合肥庐剧等);

4、初一(即七年级)每人每年测评两段戏曲演唱:黄梅戏(标志性地方戏)、纯地方戏(各地方剧种如合肥庐剧等);

5、初二(即八年级)每人每年测评一段戏曲演唱:黄梅戏(标志性地方戏)。

让黄梅戏真正进入中小学课堂,这对黄梅戏的传承将会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将会对今后的黄梅戏发展产生质的影响。当然,在今后的实践与研究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设想一方面强调黄梅戏中小学传承的意义,一方面还要更加注重实践的兴趣和社会的影响,使得黄梅戏真正在中小学校园传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黄梅戏真正得以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让我们广大的中小学生知道和喜爱中华戏曲,传承安徽黄梅戏,戏曲的种类才不会断档,戏曲的土壤才不会断层;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它是我们民族的灵魂,特别是特色民族文化;黄梅戏是我们安徽唯一的一类剧种,文化标志,更需要我们传承,特别是我们中小学生。我们中小学生是青少儿的中间层,是祖国的未来,希望更多的中小学生知道、喜爱或演唱我们的中华戏曲文化,传承黄梅戏,这样,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才有希望。

黄梅戏被列为安徽唯一的一类剧种,引起了广大社会对黄梅戏的关注、重视与保护。黄梅戏从民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它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传承和弘扬黄梅戏艺术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黄梅戏,爱好黄梅戏。更为关键的前提是,要让黄梅戏走进校园,让广大学生特别是我们中小学生都知道和喜爱黄梅戏,让黄梅戏真正得以传承下去。“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不能没有我们中小学生。让我们的中小学生对黄梅戏这个具有安徽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能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喜爱和传承,这既是校园文化,也是全省文化,更是全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

欣喜的是,在新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指引下,近年来,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要求,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了“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的重要讲话,再次指出要担当历史使命,筑就文艺高峰,为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新八条”文件要求,进一步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戏曲文化。同月27日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和财政部为贯彻落实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夯实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基础,加强学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健全学校教育与院团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以加强戏曲艺术的教育传承。

当前“戏曲进校园”成为社会热点,2017年戏曲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风起云涌,此间,我们进行黄梅戏进校园中小学探究,将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小学生校园综合素质的教育,艺术特长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增强我们青少年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的爱国热情。

黄梅戏《当官难》选段,表演者:郭曦霖︵6岁︶推荐单位:安庆市迎江区华中路一小

2017年8月24日,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到安庆市公园小学教唱黄梅戏。

结 语

在黄梅戏中小学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中小学学生对黄梅戏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指标非常重要,这决定着黄梅戏优秀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和持续发展的问题。黄梅戏走进中小学不是“演完了”,不是“一阵风”,不是“走过场”,这是“戏曲进校园”新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新建和加强中小学校园黄梅戏教育教学的传承建设,让黄梅戏真正地“走进校园”,走进中小学,让我们中小学生自己学习、知道、了解、喜爱和演唱好黄梅戏,成为黄梅戏的校园“主角”,校园“好佬”,真正唱响校园黄梅戏,传承校园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学习文化课很重要,这本身就是对古今中外文化的一种传承。对于传承什么,如何传承,我们想到了我们安徽的优秀传统文化、安徽标志性的艺术文化——黄梅戏。据史料记载,黄梅戏有200年左右的形成发展历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草根黄梅戏由民间草台正式走进了安庆城,很快又被请进了省府合肥、华东上海,拍过电影后便走向全国,随之走出国门,在东南亚、澳美洲等海外地区都能听到动人黄梅调,悠悠黄梅声。黄梅戏只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便从一个无名小戏一跃成为了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这是一个文化奇迹,从此成为安徽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如今,在年年提出“唱响黄梅戏”、“戏曲进校园”的今天,还有多少人,特别是我们中小学学生知道、喜爱和传承黄梅戏。我们试着做了这次戏曲“探究”。我们发现,观众才是戏曲的土壤,黄梅戏要在我们中小学学生观众层继续传承下去,如果断层,如此独树世界艺术之林的中国戏剧,安徽唯一的一类剧种就难以为继,难以传承。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优秀的中华地方特色文化更需要代代相传,尤其是我们中小学学生,这也是我们中小学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我们自身的民族灵魂。

猜你喜欢

黄梅戏进校园戏曲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戏曲从哪里来
黄梅戏《中国梦》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黄梅戏《祝福》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舞龙舞狮进校园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