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内生性成长性研究

2017-07-03沈达勇

当代经济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小企业

沈达勇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成长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的85家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2009-2014年企业技术创新及成长能力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技术研发投入越多、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数量越多,并且拥有专利数量越多的中小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就越强;②技术创新能力与中小企业成长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区间效应。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的中小企业,其成长性不一定越好;只有在特定的范围内,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会提高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能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生性成长性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7(03)-0116-08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众多,具有活力,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正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然而,由于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管理欠佳、运营资金不足、所处环境不佳等因素,中小企业往往表现出低成长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因此,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企业赖以生存、保持竞争优势和成长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其特征之一就是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十三五规划也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中,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由于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那么如何在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促进企业成长,这一问题也就有了关注的价值。本文将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技术创新能力与其成长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现有研究往往采用截面数据,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也较为单一,本文拟对其进行改进,采用面板数据,并结合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检验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体现了本文的边际贡献。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为中小企业的经营者采取措施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长性提供了参考,对破解中小企业困境、持续推动其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及理论假设的提出,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分析,最后为本文的结论与建议。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技术创新”的概念是由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即技术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99——包括新产品、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来源、工业新组织等——引入生产体系。1957年,索洛(R.Sdow)在《技术进步和总生产函数》一文中提出著名的索洛模型,认为从劳动力和资本上获得的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是稳定的,只有技术进步才是增长的重要来源。1974年弗里曼(C.Freeman)提供了关于产业创新的趋势和动力学分析,强调将技术创新与商业化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者对技术创新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清华大学教授傅家骥认为,技术创新是以获取利益为目标,抓住市场潜在机会,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织,推出新方法或新工艺、新产品或者开辟新市场的过程。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判,人均研发支出可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研销比(研发支出与销售额的比值)可以用来度量技术创新。魏江等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金投入能力和组织能力5个方面。孟庆伟等多数学者主张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能力含义及其结构的界定為基点,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度量和评价,建立了各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指标体系构建出相应的评价模型。

(二)企业成长理论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取决于分工的发展和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忽视了管理、技术和市场等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则从市场的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关系指出企业成长的边界;后凯恩斯主义的企业成长论将企业成长归因于投资决策和投资资金的来源,忽视了管理、技术、市场、规模等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企业成长是追求成长经济,而不是追求规模经济的新的企业成长观点。

关于企业成长阶段,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视作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和一个生命有机体,有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斯坦梅茨最早构建了一个典型小企业成长模型——S型成长曲线;葛雷纳从企业成长过程中演变与变革关系的角度建立了五阶段生命模型,分析每个阶段的危机,提出相应的成长对策;丘吉尔和刘易斯从规模和管理特征的角度建立了一个由创业、生存、摆脱束缚和成功发展、起飞和成熟的五阶段生命模型;伊查克·爱迪思从成长危机或陷阱的角度,建立了一个三阶段十个时期生命模型。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技术、知识与企业成长被联系在了一起。Keld Laursen等人从人力资本、企业及其部门层面对知识结构和知识流进行了考察分析,并将知识结构纳入企业成长模型,突出了一般人力资本和特殊人力资本对促进企业成长的意义;Michael A.Hitt等人的研究认为,不确定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在不断改变着竞争基础,技术学习在企业取得竞争胜利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相比于西方学者,我国学者对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比较滞后,且只限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综合。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云峰和贾建在《高技术企业成长制约因素分析》中从成长资源和成长过程两方面分析了高技术企业成长的一般机制,他们认为企业成长机制包括影响企业成长的基本要素及其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关系。endprint

(三)研究假设

1.技术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

一般来说,技术研发投入包括技术人员投入和研发经费投入两部分。对于技术人员投入的影响,支军、王忠辉认为,企业科技人员占全部员工的比例,企业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企业员工的比例是衡量企业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中南大学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2008)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排名前30公司的技术人员均值(393)远高于后30名公司的技术人员均值(95),说明技术人员投入越多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

对于研发经费投入的影响,杨智勇、覃锋的实证研究表明,投入能力和研发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吴运建等介绍Scheirer和Mansfield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小企业R&D投入X与中小企业发明P之间存在P=a+bX+cx的明显关系;Bound、Aes等人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得到R&D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关系数取值。中南大学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前30名公司的研发费用均值(2059万元)是后30名公司均值的近7倍,技改费用均值(1.37亿元)是后30名公司均值的近5倍。可见,必要的研发技改费用投入对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1。

假设1: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与其技术创新能力正相关。

2.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与技术创新能力

高管团队中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直接的影响。Finkelstein指出,具有生产、技术或研发经历的高层管理者更乐于关注和了解技术方面的内容,更愿意加强产品和技术创新投入。Porter的实证研究表明,具有创新性的CEO或高层管理者往往具备科研人员和技术专家的特征,产品创新战略与有技术背景(专业的科学工作者、工程师)的高层管理者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李华晶、张玉利的研究表明,高管团队成员专业背景与企业创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基于此,提出假设2。

假设2:中小企业拥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数量与其技术创新能力正相关。

3.专利与技术创新能力

专利数量是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反映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Basberg给出了发明、专利和创新三者关系示意图,指出研究开发与专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马胜杰认为,专利拥有数量反映的是企业的技术积累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中南大学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前30名公司的专利申请与受理数量均值(24项)远高于排名后30名公司均值(2项)。基于此,提出假设3。

假设3:中小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与其技术创新能力正相关。

4.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性

国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较早,相关理论也较为成熟。Penrose提出必须从企业本质中寻找成长的固有力量,并强调了創新能力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Mansfield发现进行R&D活动的企业销售增长率强于同类企业两倍之多,且R&D在中小企业影响相对于大型企业尤为明显,与Regan等研究结论不谋而合。Yang基于知识基础观,对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长期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相关理论也获得了重大突破。迟宁等构建了中小科技企业的成长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得出技术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吕红等对中国58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的成长呈正相关关系。张玉明等以106家中国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技术创新投入的若干指标对企业成长有明显的直接促进作用。

当然,部分国内外学者得到了不一致的结论,如徐维爽用因子分析研究方法对创业板企业进行研究,却发现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不高。陈晓红等在构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模型和“成长一创新”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126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技术人员投入越多、研发技改费用投入越多、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越高的中小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但技术创新能力与中小企业的成长性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Nunes等以制造业中小企业为样本,运用两阶段估计方法发现高新技术企业R&D投人强度与其成长呈U型关系,而非高新企业R&D投入强度与其成长呈负相关关系。基于此,提出假设4。

假设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性越好。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样本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2009-2014年为研究区间。样本企业的选择满足以下条件:(1)符合2011年6月18日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发改委以及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2)在2009-2014年期间持续上市,并发布较为完整的年报数据;(3)剔除亏损严重的公司;(4)剔除指标数据缺失比例超过50%的公司。经过以上条件的筛选,本文最终得到了85个实证样本。

本文所采用的研发数据来自于样本企业在其指定信息披露媒体上所公布的年报,财务指标数据来自于国泰安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本文假设所有上市公司所公布的年报数据均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的。为消除样本原始数据的影响和方便后续计算分析,本文对原始数据按如下公式进行标准化:标准化指标=(原始指标-该指标最小值)/(该指标最大值-该指标最小值)。

(二)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深证中小板企业的成长性,用growth表示;用技术创新的综合因子得分作为解释变量,衡量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用innovation表示。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只是中小企业成长性的一方面的因素,中小企业的成长性还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因此选取资产对数值(代表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和所属区域作为控制变量,分别用size、level、turnover、ROA、region表示。各变量及其含义描述如表1所示,其中,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endprint

表2中各指标的定义与内容如下:

(1)研发投入总额(R&D1):营业费用或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相关的费用之和,表示研发的绝对资金投入量。

(2)研发投入强度(R&D2):研发投入总额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表示每单位营业收入是由多少研发投入产生的。

(3)技术人员(R&D3):包括研发人员、科技人员等在内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人员,表示技术创新中的绝对人力资源投入量。

(4)技术人员比率(R&IM):技术人员与全体员工的比值,表示技术创新中的相对人力资源投人量。

(5)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数(TT1):高管團队中拥有的工程师、研究员等与技术相关的职称的人员数量,表示高管团队对技术创新的绝对人力资源投入量。

(6)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比(TT2):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与公司高管总人数的比值,表示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在该公司高管人员中的份额。

(7)申请受理专利数(PPl):申请专利数量×0.5+受理专利数量×0.5,表示反映技术创新的专利的绝对数量。

(8)技术人员人均专利数(PP2):申请受理专利数与公司技术人员的比值,表示反映技术创新专利的相对数量。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因子分析

根据学者Gorsuch的观点,因子分析要求样本量与变量数的比例应在5:1以上,且观测值应大于100个。本文样本量为85,对表2中的8个指标变量进行因子分析,观测值共计680个,完全符合因子分析的适用要求。

本文运用Statal4对衡量样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8个指标数据进行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526,大于0.5;Bart-lett球体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为0.000,小于0.05。所以,本文认为原始指标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通常标准,提取3个主因子,分别用F1、F2、F3表示。这三个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度分别为30.02%、23.68%、21.26%,累积解释度达到74.96%,能较好地代表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由结果可知,研发投入总额(R&D1)、研发投入强度(R&D2)、技术人员(R&D3)、技术人员比率(R&D4)这4个指标,在主因子F1上有较大的载荷(在表4中以灰色标示);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数(TT1)、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比(TT2)这2个指标,在主因子砣上有较大的载荷;申请受理专利数(PPI)、技术人员人均专利数(PP2)这2个指标,在主因子乃上有较大的载荷。Stata软件的因子分析结果与本文的指标体系构建基本一致,这也从侧面说明本文选取的指标体系比较适合样本。因此,本文将这3个主因子分别命名为技术研发因子(R&D)、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因子(TT)和专利因子(PP)。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以3个主因子的相对贡献率(见表3)作为系数,得到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innovation)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

innovation=(0.2802×R&D+0.2387×TT+0.2307×PP)÷0.7496 (1)

化简后即为:innovation=0.3738×R&D+0.3184×TT+0.3078×PP (2)

由式(2)可知,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技术研发投入R&D、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投入TT和专利数量PP对技术创新能力innovation的影响度分别为0.3738,0.3184,0.3078;其中,技术研发投入R&D的影响度相对较大,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投入TT的影响度居中,专利数量PP的影响度相对较小。由此,本文的假设1-3分别得证,即:技术研发投入越多的中小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越强;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投入越多的中小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专利数量越多的中小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越强。

(二)相关性分析

样本企业2009—2014年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大部分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为接下来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回归分析

本文借助Statal4软件对中小企业成长性(growth)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innovation)的关系分别进行一次(innovation)、二次(innovation2)、三次(innovation3)曲线拟合,记为Model1、Model2、ModeB。回归方拟合图如图1所示,相关参数和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表6的拟合结果,3个模型都通过了F检验,解释变量也都通过t检验,说明这3个模型都符合。从拟合情况的优劣来看,模型的解释能力在逐渐增强。由于三次曲线的拟合优度最高,拟合效果最为理想,因此本文认为三次函数更适合刻画中小企业成长性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由此,本文的假设1、2、3得到验证。

从中小企业成长性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回归拟合图来看(见图1),三次曲线方程呈现出了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可见技术创新能力与中小企业成长性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区间效应。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时,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的成长性之间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当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成长性会随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增强;而当技术创新能力到达下一临界点时,企业的成长性又会随着技术创新能力的下降而减弱。因此,在本次实证中,“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的中小企业,其成长性越好”,即假设4,只在一定范围内成立。

三次拟合曲线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特征,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释。在技术创新初始阶段,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会抑制企业的成长性,这可能是由于企业投入技术创新的资源较少,且技术创新风险高,成功率小,不一定能取得有效成果,成果应用又需要一定时间,未必会给企业带来收益。当技术创新到达一定阶段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会促进企业的成长性,这可能是因为这一阶段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够产生一定的成果,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收益,进而促进企业的成长。再到达下个临界点时,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又会导致其成长性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过多,挤压了其他方面的投入,未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总体资源的浪费,反而抑制了企业的成长。这也比较符合现实中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传统的技术创新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存在一个自然边界;当达到这一自然边界之后。再要提高生产效率就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生产成本。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自身局限性,一定数量的技术创新资源未必能带来预期的生产效益,因为企业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企业的成长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只有通过有效配置这些技术创新资源,才能最终实现持续的成长。endprint

为了进一步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接下来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相关控制变量,依然分别记为模型1、模型2、模型3,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研究发现,在加入控制变量之后,3个模型依然都通过了F检验,解释变量也都通过t检验,回归结果与表6一致,说明本文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首先,技术研发投入、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投入和专利能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受到技术研发投入、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投入和专利数量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数量和专利数量越多,其技术创新能力越强。

其次,技术创新能力与中小企业成长性之间存在区间效应。根据对中小企业成长性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回归拟合分析,本文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区间效应,三次曲线方程呈现出了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当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低时,技术创新能力与成长性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当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性开始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当技术创新能力再次提升到某一临界点时,它与企业成长性又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因此,本文的假设4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成立,即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的中小企业,其成长性不一定越好。只有在特定的区间内,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会促进企业的成长。

(二)政策建议

为了中小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技术研发投入、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投入和专利的作用。具体包括一下措施:首先,中小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一方面,企业要加强R&D经费的支出,另一方面,企业要引进并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并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高效的研发团队会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企业创造出高价值的产品;同时,有助于提高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快企业的成长。其次,中小企业要增加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投入。有技术背景的高管人员凭借其专业的技术背景和较高的层级地位,在战略管理的决策制定和施行中,会起到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再次,专利数量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小企业应该充分重视和保护专利的重要性。

2.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性的协调度。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技术创新能力与中小企业成长性之间存在区间效应,企业要想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提升其成长性,需要注意两者的协调度,使其落在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性造成正向影响的区间之内。

技术创新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中小企业受其自身限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如果把过多的资源投入到技术创新,企业的资源就得不到有效配置;同时,若技术创新资源已到了缺乏可开发效率空间的地步,再多的投入也对企业的成长无济于事。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把技术创新能力和成长性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两者相协调。

综上所述,要实現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必须正确处理好技术创新与成长性之间的关系。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极度低下时,企业其他方面的资源再怎么突出,也无法实现其成长目标;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阶段时,一味去增强其技术创新投入,不顾企业其他方面的不足,反而不能带动企业继续成长壮大。只有将技术创新与企业其他资源、能力相结合,关注企业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战略方向,才能真正发挥技术创新能力在企业成长中起到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校对:李再扬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小企业
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对策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探析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探析
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综述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