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春天课程”中的美术校本课程实施观美术“核心素养”的意义和落实

2017-07-03周娇

新课程·小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实施课程

周娇

摘 要:优秀的课程就像一件实用工具,让老师和孩子掌握了使用这一先进实用工具的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教育品质。此时也恰逢中国的课程进入了“核心素养”时期,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为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指向和要求,美术教学应面向全体公民,实用美术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美术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也是生活技能的养成过程。

关键词:美术核心素养;课程;实施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带来了新的希望和萌动的生命力,春天的校园迎来了新一年的开始,孩子们在这生机盎然的春天里享受着大自然的芬芳,获取茁壮成长的雨露。借助这个美好的契机,“春天课程”应运而生。

一、美术开展“春天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自2000年以后,美术教学内容由单一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学习转变为“以视觉文化为代表的,异常丰富的学科教学门类”。我们的课堂日渐从“关注学科”转变为“关注学科与关注人”,我们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界关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全课程等课程词汇大量涌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开始尝试着用课程的眼光看一学期的国定课程,进行梳理,用发展的理念设置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发展的地方、校本课程。优秀的课程就像一件实用工具,让老师和孩子掌握了使用这一先进实用工具的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教育品质。此时也恰逢中国的课程进入了“核心素养”时期,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为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指向和要求,我们从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来纵观美术教学,正如杨向东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个体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的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美术教学应面向全体公民,实用美术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美术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也是生活技能的养成过程。

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对季节概念定势,觉得每个季节有属于它独有的特征,然而说起具体的也都是夸夸其谈,缺乏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认识,“春天课程”让孩子们有了一次奇妙的春天之旅,在诗情画意的环境中与春天亲密接触,寻找春天的蛛丝马迹,感受春天的文化魅力。

二、五大美术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实践

“春天课程”的开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全学科老师的共同研讨中与孩子们相遇了。让孩子们在春天里感受属于春天的更具有人文色彩的美丽。美术在此次课程中担任着带着孩子从各种感官体验中寻找春天、欣赏春天、赞美春天的职责。我们共同设计了5个课时的教学,并将国定教材与此次课程进行整合,在不破坏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对课进行了适当调整,实现了教材的单元化教学。在一系列先行工作结束后,我们展开了围绕五大美术核心素养的实践教学。

1.多感官捕捉春天的美——图像识读

尹少淳老师在《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一文中说:“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立科之本,美术的立科之本自然是‘视觉形象。”人类通过听、看、触、尝、嗅等方式获得感官体验,美术课堂以视觉为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学生画着春天充满生命力的故事,有的制成了绘本,有的做成了头饰,快乐的像小鸟一样歌唱着《春天在哪里》。当然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其他多感官的协同作业,听春天快乐的歌曲,触摸柔软的小草,尝到野菜和竹笋鲜美的味道,嗅到花香和小草的芬芳。

图像识读能力是最基本,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美术能力之一,“春天课程”中,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景物照片,有立体造型,有名家绘画,有同龄伙伴作品,对于图像的识读应该是多方位多角度的,辅助多感官体验,让图像更贴近孩子,让学生在赏、玩的过程中获得认知的提升,更符合低年级孩子们的成长规律。

2.小手绘出春天的“画”——美术表现

说起美术课中的表现形式,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绘画,但是一年级学生有限的绘画水平,而且单纯的绘画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我们在思考表现形式的过程中尝试了多种美术材料,主题花卉展我们选择了颜色鲜艳,而且可以在干固后成型的超轻粘土,利用废旧的杯具、KT版做成了盆景,而《盘子里的春天》我们选择了圆形的有凹凸的盘面适合绘画的纸盘子这一特殊的媒材,让学生兴奋不已,在盘子中表现出具有盘子特色的作品。《寻找春天》我们也根据每个班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我给春天照个相,以照片形式展示在教室里……各种丰富的表现形式,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圆形的、有方形的,让学生体验材料,收获技能,也将春天留下。

3.在色彩中畅游,在评价中成长——审美判断

此次课程设计以色彩为线,以活动为点,让学生感受春天的色彩,多用色彩表达对春天的理解,老师根据一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和观察方式,采用多感探索的授课理念,通过以变化为主题的情景游戏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深度和广度的个性化提问引导式教学,让学生用多种方式互相评价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例如,在《寻找春天》一课中,学生完成作业后戴着自己最喜欢的春天的小植物、小动物头饰围成圈,寻找自己最喜欢的小伙伴表演节目。

“审美”是一种习惯,学生通过美术學习养成整体观看的观念和习惯,以联系、比较的方式观看整体中的各个局部和细节,发现物体之间的异同关系。一年级处于审美养成的初级阶段,学生在不断欣赏名家作品、同龄优秀作品、自我创作、学习尝试对伙伴的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每个人都需要审美享受,不会因为年龄而有所缺失,只是相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审美还停留在具象的事物上。美术教育可以教给学生如何欣赏美的事物,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帮助。

4.丰富的材料让创作更添乐趣——创意实践

美术课堂中创意源于对问题的理解、对生活的认识,而探究性学习以其创造性、丰富性、自主性,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巧妙地“引”,学生主动地“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在活泼和谐的教育气氛和积极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

除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时代的发展也在促使创作材料的革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美术材料除了有常见的油性油画棒、卡纸、水粉、水彩笔等,还有KT版、纸盘、绳子、超轻粘土等不被广泛使用的材料,甚至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废弃的物品都是我们创作的材料,对于造型能力弱的孩子更容易从这些丰富的材料创作过程中获得成功感。能合理再生地利用,同时用主题游戏的形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活用材料,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材料展开创想之旅。

5.学科资源整合让文化更有内涵——文化理解

“春天课程”不但着眼于绘画、手工等艺术感觉,更注重培养孩子思维能力与学科知识,在兴趣和审美中,以主题形式贯穿各学科知识,包括科学、社会、文学等学科系统。这是低年级的创意美术主题课程有别于其他传统美术课程的特色之一。我们结合青花瓷盘、名家春天诗配画,感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意境,让学生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又从科学的角度观察植物从种子到发芽再到长成开花的过程,学生创作植物的生长绘本。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们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随着新时代的变革,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大众需要的美术课程理念,教育本身是从生活的原点出发,让文化传承和积淀让学生拥有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创造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们与孩子们共生共长,我们在鲜活的生命群体中悉心培育,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J].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尹少淳.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6(1).

猜你喜欢

实施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学而时习之”的课程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