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琅琊神迹

2017-07-03

画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画刊格调王羲之

郁 俊

琅琊神迹

郁 俊

写在前面:《画刊》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本特别有影响的杂志。30多年前,也就是我刚开始启蒙的时候,《江苏画刊》就给出了当时很难得的资料呈现和审美标准,精美得都有一些异样。记得当时我死盯着梅清、萧云从和王原祁的山水画,目光贪婪得都不愿意挪开。我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江苏画刊》的创刊号和第2期。第一次啊,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精美的印刷品。当时这些图像的惊艳程度,不是今天看惯了真假二玄、眼高于顶的美院学生可以体会的。

风水轮流转,纸媒风光不再。我揣摩,靳卫红主编和她的团队,也经历了一些辛苦,才能够让这本杂志保持了一贯水准和格调。南京,是令我百感交集的美丽古城,也是让我的职业生涯开始步入正轨的福地。不仅仅大丰先师,几乎所有一线的南京前辈,都或多或少对我本人产生过影响。所以如果这个专栏能够为此地诞生的艺术杂志贡献一点绵薄之力,实在也是很荣幸的事。

看一个人的格调,现在大家都有经验了,也是拜互联网的鸡汤所赐,都懂的。不看他有什么样的朋友,要看他挑选什么样的对手。得势均力敌,才打得下去。你比如说,国民党和共产党,袁世凯和孙中山,崔永元和方舟子,德拉克洛瓦和安格尔,都是这道理,对吧?否则一个要打,一个要逃,好比当年瑛姑打周伯通,就打不起来。

所以最好呢,提升格调的办法,就是追打死人。这个明清两朝人做得特别赞。内行,都抢着追打赵孟頫。为啥呢?第一他技术好,好到天上去,追打他,这个对手,你能长经验值啊,格调很高。第二师出有名,你不是宋朝的宗亲吗?给元朝人办事呢,德行有亏,不打白不打。打得最凶、最有技术含量的,是董其昌。他本人就是书画一代宗师,但是我猜,他自己也懂,技术眼界上,甚至格局上、基因上,他可能和人家比有点够不着,都有局限,所以对赵孟頫打得特别狠,也特别切中要害。

但是诸君发现没有?米芾,哪怕颜真卿,都有人敢叫板,象征性打一打。苏东坡技术不好,挨打也在情理之中,从来没有一个理智的书法家敢打王羲之。一个都没有。

这就叫神迹。

很多朋友会问我,今天还有朋友大早来聊这个,为什么王羲之无法超越?我只好故作神秘地给一句:说来话长。这说起来,真的很长,要从很多方面说,得用八扇屏的手势,我说说,你听听,那是在“想当初”。

王羲之《姨母帖》(《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王羲之《兰亭序》([唐]冯承素摹本)

门阀这个东西,西汉开始流行,起因复杂,反正混大了的家族,手都不可能完全清白。请自己参看各类文献。那么到了东汉末年,建安的时候,曹氏父子,是想变一变的。曹丕有一点接近后来科举的尝试,因为他和他爸爸,虽然皮子还行,种水不太好,是宦官之后,不是官宦之后。司马集团和曹魏的争斗,包括那些在《世说新语》里面鲜龙活跳的人物,种种做派,归根结底,往往和这种门阀贵族的纠缠有关。比如说我是世家,我可以看不起你平民;那换过来,我是个平民,也可以看不起你世家。就这么着,青眼白眼都来了。

总之,在隋唐科举制度兴盛之前,一个人的门第出身,对读书人来说,太要紧了。这也就是王羲之无法超越的原因。产生王羲之的土壤,门阀制度带来的巨大自信力和优越感,没有了,所以后来的人,无论多么巧夺天工,对“二王”这样的高端玩家,只能仰望一下。书法真正的魅力,就在于线条的无所畏惧,差一点都不行。那么除了五六岁的孩子,王羲之,可能是成年人里,极少数在线条上真正没有拘束的人。

说点实在的,干货,怎么着就可以没有拘束呢?首先呢,恕我俗气,就是物质条件。张芝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大家听听,用功的,不容易。唉,你有点傻,这根本不是用功的事儿啊,这是钱和地位的事儿。汉朝,可能是五品以上的官,我记性不好不查书了,大概意思对就行了,某一个品级以上的官,才有资格从宫里领到定量的墨。墨是一线奢侈品,因为实在制作非常烦、难。那么家里的池子,“池水尽墨”什么概念?得多大官、多少钱?请想想。另外,顺便问一句,请问您看到过,今天的书法家,几个人家里有园子池子的?

王羲之家里,还是不缺池子和墨这两样东西的,对吧?下来就是技术。还是那个时候,钟太傅钟繇,为了找笔法秘籍,直接做摸金校尉,盗墓去。说明当时真正的书法技术,所谓笔法,也是一线奢侈品,不是随便哪一个拿着竹简记流水账的小吏有资格了解,和有闲情逸致能熟练掌握的本领。书法的高端社会属性一目了然。最近有个风气,很多人拿魏晋的残纸说事,这个可能就是“二王”的原貌,我对这思路有保留。因为同样是在纸上写字,小吏的公文,和金字塔顶端人物的尺牍,就算用的工具,甚至运笔发力的方式有相同处,味道上,应该还是相差很远的。何况我们今天说的是无法超越的书圣。

王羲之的天赋、性格和阅历,最终必然会成为一个书法传奇。他含着金钥匙出生,带着巨大的自信,和对书法狂热的迷恋。他都不需要什么进入书法圈,所谓书法圈,也就是他们亲眷的朋友圈。于是他得以从容地把每一个书写动作打磨到完美,带来的是至今令人惊叹的效果。这家伙真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看了王羲之的书法以后,你看所有前后人的书法,包括钟繇,后继的褚遂良、颜真卿、米芾你都会失望。因为他们的细节是可以预期的,一笔下去,你知道下一笔它在哪里、怎么动。只有大王,完全无法揣摩,更了不起的是,他每一个字都还看起来很平正。

写出这样的字,除了上述两个理由,还有就是心态了。又要较劲,又要不在乎。那个较劲和较劲,不一样的。董其昌也较劲,是因为年轻时,字写得不好影响了科举,他那个较劲,是拿书法当敲门砖。王羲之的字上较劲,那就是为了一个声誉。高下太容易判别了。在魏晋时期,书法,是一种高端的社交工具,有一点接近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的:我写作,是为了让别人更爱我。这么来理解王羲之,会贴切一点。

前一阵子,我经历了一个饭局,都是老派的上海人,说起谁谁谁、哪条路第几幢洋房的住家,彼此唏嘘,嗯,也是好人家出来的孩子。我心里一动,对,好人家出来的孩子,这就是我对王羲之的全部评价。

王羲之《初月帖》(《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猜你喜欢

画刊格调王羲之
王羲之送字
小猕猴学习画刊
小猕猴智力画刊
小猕猴学习画刊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
过大寿,不高调也能有格调
出租屋捣鼓计划低成本拗出新格调
法式新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