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东传统村落祠堂史及建筑形制研究

2017-07-01邱耀沈巧云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浙东研究

邱耀++沈巧云

摘 要: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本文分析传统村落消失与祠堂消亡的原因,沿着历史的脉络寻找传统村落祠堂发展史,总结浙东传统村落祠堂的类型,研究浙东祠堂建筑形制。

关键词:浙东;祠堂史;建筑形制;研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的热点问题。2012年我国正式启动了传统村落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10年,总数为271万个,平均每天消失约200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千姿万态的古老村落何去何从?以古祠堂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何去何从?笔者试图从浙东村落祠堂史及建筑形制的研究中寻找答案。

1 传统村落消失与祠堂消亡

当代作家、民间艺术工作者冯骥才先生在《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分析了传统村落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城市扩张迅速、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集聚,传统村落空巢化严重。二是新生代农民向往并追求城市优越生活,定居城市,传统村落必然消失。三是城镇化建立在大拆大建基础上,传统村落及古建筑湮灭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之间,是传统村落消亡最主要原因[1]。不可否认,城镇化是社会发展方向,村落的减少与消亡实属正常,世界各国也经历类似过程。

一般而言,伴随着传统村落消失,各种农耕文明创造的物质见证:祠堂及民居等乡土建筑、文化景观遭遇泯灭,民间文化随之消亡。国务院先后于2006、2008、2011、2014年共批准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藝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凡1372项,其中26项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国非遗保护实行的是“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等31个,市级非遗名录有334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853个,这些文化遗产大部分鲜活地保存在各地的传统村落里。必需“扎根于有关社区的传统和文化史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评定的标准之一。如果非遗赖以生存的土壤——传统村落消失了,这笔刚整理出来的文化财富将连根拔起式的灭绝。

2 传统村落祠堂发展史

欲研究村落祠堂的发展史须从《礼记》始,《礼记》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我国祖庙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的后期,是古人供奉祖先神位的屋舍。《诗经·大雅·思齐》:“雍雍在宫,肃肃在庙。”据考证,最早的祠堂见于战国。祠堂是一个综合体,但祠和堂的含义又有不同。祠是指祭祀场所的整体,初指对祖先的一种祭祀的名称,《诗·小雅·天保》:“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堂是指在祠中央最重要部位,是供奉祖先神位祭拜的地方,初期的祠堂多建于墓所,故为“堂”,“堂”是先秦时就有的(“兆域图”铭文可证)。到了汉代,祠与堂合用,演变成专指祭祀的庙堂。祠有祠名,安于祠门或牌楼的正上方;堂有堂名,制作成木匾,悬挂在大堂的正梁中央,如宁波湖塘乐氏宗祠堂名为“惇叙堂”。祠堂是西汉时才发达起来的,皇家的祠堂叫太庙,百姓的祠堂还有称宗庙、家庙、宗祠、公祠。

民间祠堂在魏晋以后发展缓慢。虽然朝廷多次命令官僚士大夫建祠堂,但因此时期尚无迫切需要,“违慢相仗”、“安故习常”。

至北宋时,曾出现过如“荆国王文公祠堂”(纪念范仲淹)等一些特殊的祠堂,但普通家族并没有普遍建立家族祠堂。由于理学的兴起,宋代民间家族才逐渐建立起家族祠堂。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理学盛行,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得到加强,理学家视“孝为百行之首”,认为“生民之德莫大于孝”,所以,朱熹“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报本反始之心,尊宗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守,所以开业传世之本”。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关乎家庭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名宦巨贾、强姓望族均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血缘观念由此得以强化。

南宋以后,官僚士大夫普遍依朱熹《家礼》的规定,在正寝的左边建有祭祀高、曾、祖、祢等四世的祠堂,以借血缘关系约束族众,此种祠堂至元、明益多。所以顾炎武《华阴王氏宗祠记》:“至宋程朱诸子,卓然有见于遗经,而金元之代…”顾炎武的说法大致符合实际情况。但其将“家庙”和“祠堂”混为一谈,则未为妥当。因为自南宋到明初的“祠堂”,是指设在正寝左边的祠堂。从明中期以后,人们逐渐普遍将这种依附于正寝左边的祠堂迁建到居室外面,成为独立的“家庙”[3]。

明初规定:官家祠堂沿《家礼》旧制,普通百姓则可以祭祀祖父母、父母。明朝政府采纳胡秉中(时任唐县知县)之建议,左昭右穆。成化十一年,国子监祭酒周洪谟建议整顿祠堂之制。“令臣祠堂之制悉本《家礼》”。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一些名商巨贾更是凭借其雄厚财务,广置祭田,大修祠堂,因而,明清时期如徽商、山西商、陕西商、江右商、闽商等商人集团之乡,均为祠堂建筑兴盛之地。

3 浙东传统村落祠堂

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血脉崇拜的圣殿——祠堂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浙江省目前保存完好的祠堂概分两类:宗族祠堂、历史名人纪念祠,其中以宗族祠堂居多,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尤其在传统村落。宗族祠堂又分总祠、支祠。宗族的内部结构如右图所示;联宗则为:始居地——徙居地——房派——支派。宗族建立祠堂则与宗族结构相应,会依房分建不同层次的祠堂(大小宗法观念),顾名思义,总祠(大祠堂)为全族祠堂。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西山祠堂是叶氏总祠,新叶村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玉华叶氏总祠始建于元代,经两次迁址,清康熙九年(1670年),叶溥主持将祠堂移建现址(西山之阳)。新叶村现保存完好的古祠堂、古塔、古寺共16座,古民居建筑200多幢。西姜祠堂(姜氏总祠)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水亭畲族乡西姜村西端,坐东朝西,占地近3000平方米,建筑格式采用前进开间11间,后进采用“明五暗十一”的皇家规格,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全国罕见。兰溪长乐金氏大宗祠则为金氏宗族的总祠。温州芙蓉古村落陈氏大宗祠也为总祠。支祠是祭祀本支派始祖以下历代祖先的祠堂。兰溪长乐嘉会堂(俗称象贤厅)就是支祠——长乐金氏嘉会派的祠堂。永嘉县陈虞之纪念馆由原二房祠堂改建的,也是支祠。

名人纪念祠是纪念性建筑,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其目的是纪念名人,性质与宗祠不一样。浙江有许多名人纪念祠,如戚公祠位于临海北固山北固门南边,北靠古长城,西邻城隍庙。为纪念民族英雄、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和1561年(嘉靖四十年)在临海及浙东沿海一带,组织大规模抗击倭寇战斗的“心在国家,身先士卒,勇不畏难,谋善料敌”的丰功伟绩。弘扬戚继光抗倭的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临海市政府出资修建了戚公祠。三忠祠是为纪念1841年鸦片战争中与英国侵略军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而建,位于竹山公园晓峰岭南岗墩。此外,温州江心峙的文天祥祠堂、杭州的于谦祠堂、宁波慈城大宝山的朱贵祠堂,均为名人纪念祠,数量上虽无法与宗祠相比,但历史意义却远在一般宗祠之上。

4 浙东祠堂建筑形制

宗族都建有自己的宗祠——供奉列祖列宗。《礼记·仙礼》:“君子将营宫室,家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表明宗祠、家庙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理论上讲,家庙的建筑是有具体要求的。明代《鲁班经》记载:“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但是,祠堂营建受到家族经济状况的制约。贫寒之家无力建造祠堂,只能在家里设置祖宗牌位以祭祀;而大宗族大姓氏则非常讲究。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描写道:“且说宝琴是初到,一面细细留神打量这宗祠”。

浙东祠堂的建筑形制为合院式,一般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这类独立于居室之外的祠堂,其中轴线上的一般布局为:大门-享堂-寝堂。在有些情况下,祠堂有一特定的附属建筑--牌坊。浙东祠堂的空间构成多为三进或四进,三进即祠门、享堂、寝堂,四进即大门、仪门、享堂、寝堂,单进和两进的少见,有些祠堂后部设置了庭园。不少祠堂附设有戏台,充分体现了祠堂的公共建筑性质。享堂(又称祭堂)是祠堂的正厅,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场所,因此规模最大、用材考究、装饰华丽;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的地方,后部均设有神龛。

兰溪长乐嘉会堂(俗称象贤厅),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是村中仍然保存完整的最大的古建筑,三开间,门阔30米。“象贤” 题字出自明代进士金盛手笔,寓意子孙万代如先人一样贤德。由金氏二十世祖金濂主持建造,为取名一事请教于宋濂,宋濂建议取为嘉会堂,以纪念他与刘伯温在长乐与朱元璋相会,故又称嘉会堂,是一支祠(长乐金氏嘉会派)。嘉会堂坐南朝北,建筑形制为四进,即门厅、前厅、正厅(过厅)、后寝。第一进门厅内雕刻精美的雀替和书法题字,立面效果丰富,正立面为牌楼状,明间抬高屋面,比明间略低的两次间为重檐形式,檐下三翘七踩斗拱,歇山式屋面,翼角翘起。门两侧青石抱鼓半人高有余,过门厅为天井,天井两侧为过厢,经两厢进前厅。前厅为楼房,其间设有戏台,两边次间楼面比戏台面略高,两次间一为乐队用,一为演员换妆用。前厅与正厅之间有一天井,面宽近7米,进深余5米。前厅与正厅有厢廊相连,正厅再往后就是后寝,两者之间由过厅连接,呈工字形。后寝存放祖宗牌位,正中设神龛以供奉始祖,两侧设龛以供奉历代祖先。如有些房派没有建支祠,则在家中设灵位以祭祀。[明]宋濂《金华张氏先祠记》:“栋宇之必葺也,毋使之震凌;黍稷之必获也,毋使之秽荒。”兰溪诸葛八卦村丞相祠始建于明初,为国家重点文明保护单位,呈三进“口”字形,外阔五间进深三间,布局神秘、建筑奇特、结构严谨,诸葛孔明的神像供奉于最后方的寝堂中。东阳卢氏宗祠始建于明景泰七年,呈“工”字形,三开间进深十檩,堂名“肃雍堂”。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青年重點项目(课题立项编号:2014QN033)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贵州民族报,2014-2-18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OL].baike.baidu.com/item/2490096?fr=Aladdin

[3]刘黎明.血脉——祠堂·灵牌·家谱的传承血亲习俗[M].台北: 书泉出版社,2007: 126-127.

猜你喜欢

浙东研究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浙东沿海地区台风脉动风速时程模拟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