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航空制造业发展历程(四)

2017-07-01卓跃张涛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空军航空飞机

卓跃++张涛

此外,航空研究院下属理工系在此期间还先后设计出“研教1型”双翼教练机(前后共生产15架)、“研教2型”单翼教练机、“研教3型”单翼V字尾教练机、“研滑运一”型巨型滑翔运输机等四种机型(后三者并未投入生产)。至此,「」运作不到9年的时光,完成了35篇研究报告,轰炸机、驱逐机所用之各种容量油箱生产约9,500个,及如上所述的成果。

1946年6月,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改组为“空军总司令部”。同年9月20日,“航空工业局”在南京成立,航空研究院改隶属其下。1947年,该院奉命从四川成都迁到江西南昌。1948年12月1日,因国民党当局在内战中节节败退,航空研究院再次撤迁到台湾的台中市。

美国援华与陈纳德“飞虎队”

抗战后期,由美国陈纳德将军领导的美国(航空)志愿队,即“飞虎队”(简称A.V.G.),以较精良的飞行技能和战术,协助中国有效遏止了日军对中国的侵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对日宣战,罗斯福总统批准提供中国100架P-40型战机给志愿队(后更名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给日造成重创。至战争结束,美国第14航空队以损失500架飞机的代价,共击落日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日商船223万吨,军舰44艘,日军官兵66,700名。。

1943年11月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在美国主导下,联合国成立善后救济总署(UNRRA),陈纳德担任运送该机构援华物资的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直辖空运空运大队(简称CAT)队长,享有可在中国大多数民用机场降落、设立无线电台、随意载客/货的种种优惠权益。

国民政府在台军事接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国民政府随即于10月6日派遣军队进驻台湾总督府,负责台湾地区的军事接收,其中航空接收范围包括日本陆军第8飞行师团及驻扎在台澎地区的日本海军航空队,以及民用飞机、航空武器、装备、基地、场所、厂库、设备器材物资等。总计共有54座机场,陆、海军军机共983架(战斗机461架、轰炸机105架、侦察机92架、教练机250架、运输机30架),日军在台航空工厂及部队基地遗留下的生产机器设备则超过千余部。

日本海、陆军遗留在台湾的航空工厂、飞机、航空设施、器材及相关人员的接收,统一由国民政府下属“航空工业局”负责。1946年原位于四川成都的“第三飞机制造厂”迁至台湾,由于员工不足,又是以接收日军遗留设备为主,所以招募台籍技工成为首要之需。

台籍技工分台湾岛内与海外两种,岛内应募者主要是以日治时期曾在日本本土或台湾的航空工厂工作过的技术人员,主要是“海军第61航空厂”和“陆军第5野战空修厂”员工。

前文曾经提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共拥有3个飞机制造厂和1个飞机发动机制造厂,以及11个飞机修理工厂,另有8家中外合资民航运输公司等,但1949年跟随国民党当局撤退至台湾的大陆i航空技术人员数量却不多。来台者绝大部分是以“航空工业局”相关机构或空军军事院校内的军事编制人员身份,随军队撤迁而来。据文献记载,从1946年至1949年止,随“航空工业局”迁台者共有400余人,“空军训练司令部”所辖“空军机械学校”来台官兵767人,“空军通信学校”官佐696人,“空军供应司令部”官兵及眷属共20,371人。

此外,只有陈纳德率领的“民航空运大队”(简称CAT,此时已完全成为外资公司)所属部分飞机及空地勤人员随国民党当局来台,随即展开在岛内的营运业务。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C.A.T.更暗地里支援非战斗性的运补工作,如伤兵运送、气象资料搜集、夜间空投游击队员、帮法国运送物资到越南等。此外,还负责维修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各式军机。

1950年,C.A.T.被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收购,1954年改名为亚洲航空公司,其股权数次易手,直到1994年由台湾台翔航空公司买下大部分股份。

美国军援台湾航空业

1948年,美国依据〈美国援外法案〉对中国展开援助计划,其中约有1000万美元被用于援助台湾的战后重建工作。

除了从中国大陆迁台的航空企业及国军接收日军的航空工厂外,上世纪50年代美国军援台湾各型军机、建设机场、训练维修人才等作为,确实将台湾航空工业带入另一个不同的阶段。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宣布“台海中立化”,派遣第七舰队巡防台湾。当时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于同年7月底访台,针对台军能否参战及其防卫能力、后勤补给能力等进行广泛评估。8月17日,麦克阿瑟发表对远东战略的意见,首度提出“新国防第一线”主张,建议美国修正二战后太平洋第一线原则,将台湾加入所谓第一岛链,使太平洋成为“和平湖”的新战略。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后,美国与台湾先后签署《中美共同互助协定》和《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希望利用台湾围堵中国大陆。1951年5月起,美国对台军援正式开始,通过赠予、军售、贷款、易货等方式,向台湾出售军火,28年间总计费用为24.2亿多美元。

其中在改善台湾空军方面,通过美方的军机赠与、人员训练及技术转,让快速提升了臺湾空军对美国军机的熟悉及在战斗飞行、飞机维修等方面的技术提升。

根据1951年美国军事顾问团(简称MAAG)的评估,认为当时台湾空军的持续战力无法超过1天,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零件与飞机,因为维持战斗所需之战斗耗损与维护需要,将使战斗力之持续不受严重限制,所以美军顾问提出,在共同安全法案计划下拨运飞机和零件,对台湾空军作重大改善。1954年,台湾“航空工业局”改组为“空军技术局”,几个飞机制造厂、发动机制造厂及降落伞制造厂都先后改隶属台湾空军供应司令部成为维修部门,以加强美国援台军机的装备保养能力。

为了协助修护美军各型飞机、发动机及地面装备,提高修护人员作业技术,自1955年至1978年间,台当局陆续选送空军飞机修护人员赴美培训,共计军官34员、士官32员。

以飞行训练为例,当时台湾空军喷气式战机换装训练是由台南联队负责各部队种子教官的训练,顾问小组里的飞行作战官要训练从空军官校毕业且战斗机飞行时数超过500小时以上的台军飞行员,有的种子教官则是被直接送到美国空军基地训练。

此时,台美军方还共同策划开展一连窜针对中国大陆的秘密情报搜集活动,由台湾空军提供优秀的飞行与技勤人员,美军则提供先进战机,并负责训练台籍专业人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黑猫中队”与“黑蝙蝠中队”,这也是美国军援台湾时期进行技术转让的途径之一。

美军的技术引进和政策箝制

为了维持台军的所谓优势,美国一方面提供大量军火,强化台军遏止大陆进攻的防务实力,一方面又得严密控制台军方,使其无法建立设计、自制生产先进军事装备的能力。

以下通过美军协助台湾空军改进飞机维修技术的范例,概述美国军援下技术引进的模式,再以台湾“空军技术局”的成立为例,说明美方企图以组织改造,监控台湾技术研发的方略。30

早期台湾空军的战机均是以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的螺旋桨式飞机。1953年6月,美军以F-84G喷气式战斗机援助台湾空军,同时派遣“喷气机机动巡回培训小组”(简称MTD小组)来台协助,由美军顾问凯纳迪(Maj.Keinady)率领美方教官9人,会同空军翻译人员至台南、嘉义基地实施为期5个月的针对1,939名空军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换装训练任务。

开始时,MTT小组驻点于台南空军基地,但因该基地翻译人员专业能力不足,而转向由冈山空军机械学校长期驻点,专门负责岛内各空军基地的修护训练。到上世纪70至80年代,还陆续代为培训约旦和新加坡等空军人员。该小组直至1996年才正式被裁撤。

美军每次赠与台湾各型战机时,都会派遣专业顾问来MTD小组,负责将该机种飞机的一般测试、维修的技术教授给台军方人员,然后由MTD小组的教官再将所学传授给岛内各空军基地的飞行军官、停机线维护人员、一般维护、发动机、电器、仪表、液压、飞操、通信、导航、电战、军械、军雷、逃生、地装等系统专业人员等。为了提高效益,MTD小组通常利用飞机实体与模拟器交互教学的方式,培训飞行与后勤技术人员相关专业技术,实体训练主要针对发动机进行拆解/组装以了解其完整的原理与实际修护,模拟训练则是以模拟器配合投影片、书籍教材、操作技令(T.O.)模拟各种飞机运作状况;模拟器主要是仿效真实存在的一系统及其功能的装置,它可以有效满足该类训练需求,包括电脑辅助模拟器、座舱程序训练模拟器、维修技勤模拟器等。

MTD小组成员多来自台湾空军技术军官及中正理工学院毕业的军士官,所这些军官很多人拥有多种专业的学士学位。一般说来,从准备到训练完成,小组的工作内容有:派员至原厂接受技术转移(约费3个月至1年)、取得及熟读技术命令与教学资料(2个月)、实际演练操作程序(1个月)、培训种子教官或至使用单位施训(3个月至1年)、筹补训练用模拟或实体装备、设计规划训练教室、编撰教材(1个月)、拟定训练计划(1个月等。他们不但英文能力要好,各不同专业者的学识能力也要强,还要会动手拆装复杂的发动机,并且安排持续性的训练课程,负责对来基地的新手实施各项专长维修训练。

但与此同时,美国严格规定台湾空军的一般作业和作战部队飞行训练均须参照美军制度,连飞机用燃油和零附件等补给也由美方供应。在此情况下,技术训练的方式及目标就不得不受供应者主导,美国只希望台湾方面能娴熟如何使用和维修美军淘汰转赠的军机,对研发较高层次的维修技术如喷气式战机的电子仪表系统则不予鼓励。

1952年,即美国军援开始后一年,根据美方要求,台湾“空军总部”将“航空工业局”所属各大飞机制造厂划归“空军供应司令部”管辖,“航空研究所”与“装备修理及实验工厂”分别改编为“航空研究院”和“实验工厂”,“空军航空实验研究团”改隶属“航空工业局”,后又将“航空工业局”改组为“空军技术局”,目的是不希望台湾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而是走向专门维修美军战机的方向。

“空军技术局”成立之初被賦予的任务包括:对台空军所有维修及补给机构进行维护方面的技术辅导;编审、翻译美军技令规范;督导实施品质管制及供给标准等。该局管辖“航空研究院”,“屏东空军试验所”,“航空实验研究团”三个独立机构,一直运作至1969年1月,时间长达15年。据研究台湾航空史的专家认为,这15年是台湾航空工业发展的“停滞期”,因为在“空军技术局”改组之前,台湾“空军飞机制造厂”才组装完成美国波音公司斯德曼(Stearman)PT-17初教一型教练机共104架,同时“航空研究院”也与该厂开始制造引擎的工具和钣金零件,之后,发动机的研发及飞机制造工作皆停顿下来。

猜你喜欢

空军航空飞机
飞机失踪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拼座飞机”迎风飞扬
空军行动
法国空军
乘坐飞机
神奇飞机变变变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一战航空百年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