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种植不同行距对甘蔗农艺与经济性状的影响

2017-07-01李纪潮董永威韦杰权韦方志阮春芳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7年3期
关键词:行距农艺性状甘蔗

李纪潮+董永威+韦杰权+韦方志+阮春芳+韦承坤+农宏臻

摘 要:为了探寻机械种植下甘蔗对行距适应性的最佳模式,使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为促进甘蔗高产提供科学依据,以柳城05/136为供试甘蔗品种,于2015年1月开始下种,采用机械种植作业,设4个不同行距(1.1、1.3、1.5、1.7 m)处理,调查甘蔗农艺性状、产量指标及品质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机械种植下不同行距处理,在出苗数、株高、伸长量、根系活力指标中,1.1 m处理均高于其他处理,且随行距加宽呈现递减的趋势,而叶绿素含量1.7 m处理在生长前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产量品质指标方面,各处理茎长及茎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而有效茎数及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1.1 m产量最高,且品质较好。对于甘蔗品种柳城05/136,在1.1 m行距种植表现出较大优势,可应用到甘蔗机械化生产中。

关键词:甘蔗 行距 农艺性状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甘蔗是广西的支柱产业,全区糖蔗种植面积约为100万hm2,列全国首位。在蔗区,蔗农劳动力的紧缺、植蔗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和生产效益降低的局面,对蔗糖产业造成极大的冲击[1]。甘蔗机械化种植包括了开沟、施肥、斩种、排种、覆土、施药、地膜覆盖等多道作业程序,是保证甘蔗高产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近年广泛推广的地膜覆盖技术,促进甘蔗增产增收的同时也降低了甘蔗种植的成本和劳动强度[2]。

而我国现行的甘蔗种植行距多为 60~90 cm,難以适应未来机械化发展的需要[3-4]。而对于宽行距种植甘蔗,可以改善蔗地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还方便甘蔗机械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谭显平研究认为1.2 m行距是甘蔗表现最好的行距,其甘蔗产量和含糖量都有明显增长[5]。陈桂芬研究表明,不同的甘蔗品种对宽行距种植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行距为1.3~1.4 m时,甘蔗产量略有提高[6]。裴铁雄研究表明,适应大中型机械耕作的1.4 m行距处理有利于桂糖97-69蔗茎的伸长和增粗[7]。韦日阵的研究指出1.2 m、1.3 m行距的种植规格,较适宜在甘蔗机械化生产上推广应用[8]。罗亚伟等研究指出,在1.4 m行距下种植甘蔗,其农艺性状、蔗茎产量、甘蔗糖分和经济效益各方面综合表现优于常规行距[9]。农浩智等也认为,在1.1~1.4 m行距范围内,行距越宽,甘蔗产量越高[10]。然而,由于甘蔗的机械种植是下种、施肥、盖膜等作业一次性完成,在土壤含水量、发芽速度、出苗数等方面均与传统人工种植的甘蔗有较大的差别,因而也会导致与传统模式不同,而目前关于适宜机械种植的行距模式研究少有报道。笔者结合实地经验,采取机械化种植下不同种植行距的处理方法,对甘蔗出苗率、株高、产量性状、品质性状等进行研究,旨在了解适宜机械化种植在不同行距下品种的适应性,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促进甘蔗高产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状况及材料

试验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西武鸣区进行。供试土壤为粘质壤土,耕作层0~15 cm,土壤pH值为6.09,有机质含量22.12 g/kg,碱解氮295.26 mg/kg,速效磷43.87 mg/kg,速效钾154.23 mg/kg。

供试甘蔗品种选用广西主栽品种柳城05/136,大豆品种为广西品种桂春104 号,属南方春大豆早熟品种,春植生育期。多功能甘蔗种植机,型号为2CZ-2,由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单因素测试,机械种植下设T1:1.1 m、T2:1.3 m、T3:1.5 m、T4:1.7 m 4个不同行距处理,每个处理种植5行,行长10 m,重复3次。于2015年1月下种,下种量约为600 kg/667m2, 12月23日砍收甘蔗。各处理之间除种植行距差异外,其余的栽培措施除草、培土、施肥等管理均按常规。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农艺性状调查

于甘蔗苗期(2015年3月14日)开始,每隔7 d统计各处理的出苗数。每隔20 d统计各处理的株高指标,每个小区定点测量30株取平均值,分析甘蔗的生长动态。于甘蔗砍收前(2015年12月23日)统计各试验小区茎长、茎径、有效茎数,以及在收获时将各处理小区收获的甘蔗称重,并折算各处理原料蔗产量。

1.3.2 叶绿素及根系活力

于整个生长时期,每隔1个月测各处理的叶片(+1叶)叶绿素含量及根尖根系活力。其中,叶绿素含量采用丙酮乙醇混合液浸泡法,根系活力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法(TTC法)测定。

1.3.3 原料蔗品质分析

每个处理取6条有效茎送当地糖厂化验室分析甘蔗品质,包括甘蔗蔗糖分、蔗汁锤度、糖度和视纯度。

1.3.4 产量及经济效益测算

甘蔗砍收时分别对各小区甘蔗进行实收测产和常规考种,实际称重计算产量,蔗糖理论产量= 原料蔗理论产量×平均甘蔗蔗糖含量;产品收益按当年( 榨季) 甘蔗的市场价格计算经济效益: 2015~2016年原料蔗500 元/t,蔗糖7000元/t 。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作图,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械种植下不同行距对甘蔗出苗数的影响

出苗率是整个生育时期的开始,是全苗和齐苗是生长发育的基础,也是高产的重要保障。由表1所示,各处理出苗数随行距加宽呈现降低的趋势,整个苗期1.1 m处理出苗数均高于其他处理,且在3月14日和3月20日的调查中,与1.7 m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2个测量日1.1 m处理较1.7 m处理增幅分别为42.31 %、17.05 %,而1.3 m与1.5 m处理间并无明显差异。最后的定苗期,4个处理的出苗数排序为1.1 m>1.3 m>1.5 m>1.7 m,以1.1 m的出苗数最多,但各处理出苗数呈平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表明,机械种植下甘蔗出苗数随着间作行距的增大,呈现降低趋势。

2.2 机械种植下不同行距对甘蔗株高的影响

甘蔗株高是构成甘蔗产量的主要因子之一,受光照、水分和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分别于4月4日、4月24日、5月15日、6月5日、6月25日整个生长时期,每隔20 d定株调查各处理的株高(结果见表1),计算蔗株伸长量。由表1结果可知,在整个生长时期,伸长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各处理生长前期株高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1.1 m处理株高在整个生长期均高于其它处理,伸长量也略高于其它处理,在生长期末期1.1 m處理株高与1.7 m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在5月15日、6月5日、6月25日指标中,1.1 m处理的株高指标较1.7 m处理分别增幅22 %、17 %、18.6 %。在生长后期1.7 m处理与其它处理均呈显著性差异,株高较低。

2.3 机械种植下不同行距对甘蔗叶绿素的影响

叶绿素作为光合色素参与光合作用中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在植物光合作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含量的高低与光合作用强弱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叶绿素含量越高,植物的光合能力越强。如表2所示,整个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生育后期各处理叶绿素含量较低,数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而1.7 m处理在生长期前期与1.1 m处理呈显著性差异,随着行距的加宽呈增加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宽行距种植甘蔗可获得更充足的光照,光合作用增强,叶绿素含量增高。但到生长期后期叶绿素含量下降,各处理之间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差异。

2.4 机械种植下不同行距对甘蔗根系活力的影响

根系活力为根系新陈代谢的活动能力,是反映植株生长和根系吸收功能的重要指标。根系活力越大,其代谢吸收矿物营养和水分的能力越强。如表3所示,4月24日和5月27日,各处理之间根系活力均表现为1.1 m>1.3 m>1.5 m>1.7 m处理,随行距的加宽呈降低趋势。整个生育期,1.1 m处理的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在4月24日,1.1 m处理的根系活力分别比1.3 m、1.5 m、1.7 m增幅18.5 %、35.9 %、39.7 %;在5月27日,1.1 m处理的根系活力分别比1.3 m、1.5 m、1.7 m增幅14.2 %、17.4 %、27.2 %;在6月25日,1.1 m处理的根系活力分别比1.3 m、1.5 m、1.7 m增幅10 %、9.6 %、21.6 %。结果可知,根系活力随行距的增加而减弱,这可能是因为机械化种植盖膜的效应,行距越窄土壤温度较高,土壤水分肥力较集中,根系随之发达。

2.5 机械种植下不同行距对甘蔗产量的影响

甘蔗产量是指收获时的单位面积蔗茎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的有效茎数和平均单茎重构成,而单茎重是由蔗茎的茎长和茎径等因素决定。如表4所示,机械种植不同行距对甘蔗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

茎长在不同行距处理的表现为1.1 m>1.3 m>1.5 m>1.7 m,其中1.1 m处理的甘蔗平均茎长为297 cm,1.3 m、1.5 m、1.7 m处理的平均茎长较1.1 m处理分别减幅1.01 %、1.35 %、3.03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茎径在不同行距处理的表现为1.5 m>1.7 m>1.3 m>1.1 m,其中1.1 m处理的甘蔗平均茎径大小为27.2 mm,1.3 m、1.5 m、1.7 m比1.1 m处理增幅0.74 %、4.78 %、4.04 %,在茎径指标方面,宽行距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说明宽行距种植有助于促进蔗茎增粗。

有效茎数在不同行距处理的表现为1.1 m>1.5 m>1.3 m>1.7 m,随着行距的加宽而降低,但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其中1.1 m处理最高,甘蔗每667 m2有效茎数为4220条,而1.7 m处理有效茎数最低,分别与1.1 m、1.5 m、1.3 m处理呈显著性差异,1.1 m处理较1.7 m有效茎数增幅26.7 %,说明行距越宽有效茎数随之减少,且1.7 m降幅较大。

产量在不同行距处理的表现为1.1 m>1.5 m>1.7 m>1.3 m处理,1.1 m处理的产量值为6091.34 kg/667 m2,以1.1 m处理为对照,1.3 m处理每667 m2减产526.38 kg,减幅为8.64 %;1.5 m处理减产218.57 kg,减幅为3.6 %;1.7 m处理减产1110.14 kg,减幅为18.2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1 m、1.3 m、1.5 m处理分别与1.7 m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1.5 m处理产量略高于1.3 m产量,有效茎数及茎长2处理间并无较大差异,而1.5 m处理的茎径较粗,可能因为行距加宽,光合作用增强,糖分积累物质较多,单茎重增加,但超出一定范围随之减弱。1.7 m处理产量最低,产值按2015~2016年当季原料蔗500 元/ t计算,1.1 m处理甘蔗比1.7 m处理产值高出8350元/hm2。

2.6 机械种植下不同行距对甘蔗品质性状的影响

甘蔗是制糖的原料,糖厂对甘蔗的产量有要求,同时对蔗茎的蔗糖分和非糖分及纤维分有一定规范。甘蔗糖分是甘蔗品质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甘蔗蔗糖产值是产量与糖分的综合体现,是甘蔗高糖高产栽培的最重要的目标。由表5品质性状所示,各处理甘蔗的蔗糖分含量表现为1.7 m>1.5 m>1.1 m>1.3 m,其中1.7 m处理蔗糖分含量最高为15.58 %,与1.7 m处理相比,1.1 m、1.3 m、1.5 m分別减幅2.3 %、5.5 %、1.1 %。不同行距处理甘蔗的蔗汁锤度表现为1.7 m>1.5 m>1.1 m>1.3 m处理。其中1.7 m处理蔗汁锤度为21.02 %;各处理甘蔗的蔗汁糖度表现为1.7 m>1.5 m>1.1 m>1.3 m处理;各处理甘蔗的蔗汁视纯度表现为1.3 m>1.1 m>1.7 m>1.5 m处理。

而蔗糖产量表现为1.1 m处理最大,达到13.91 t/hm2,1.7 m处理最低为11.64 t/hm2,按当年蔗糖7000元/t 计算,1.1 m处理较1.7 m处理收益高出1.58万元。不同行距处理就蔗汁品质而言,1.7 m处理占优势,但因1.1 m处理产量最大,因此1.1 m蔗糖产量最高。

3 讨论

甘蔗种植机械化是能1次性完成开沟、施肥、切种、摆种、施药、覆土、盖膜、镇压等全套工序,是提高甘蔗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也因此会与传统人工种植模式不同。广西因特殊的丘陵地势,山多坡大,日常种植行距在60~90 cm,种植行距过窄。而机械化对于人工短缺,节省成本且势在必行,按目前的标准和正常作业效率计算,机械种植成本为567元/hm2,人工种植成本最少需要1350元/hm2,机械种植成本比人工种植减少774元/hm2 [11],而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一直是全程机械化解决的瓶颈。甘蔗宽行种植,一方面可以改善蔗地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另一方面方便甘蔗机械使用,减少机械对甘蔗根系损伤和对蔗田土壤的破坏,此外还具有涵养水土,促进甘蔗生长和糖分积累,进而增加甘蔗产量,提高甘蔗糖分和公顷产糖量的作用[12-13]。

3.1 机械种植不同行距对甘蔗农艺性状的影响

农艺性状和产量有密切关联,出苗数的高低决定着蔗田幼苗群体的大小,对后期有效茎数影响很大,有效茎数是决定甘蔗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试验农艺性状指出,整个苗期1.1 m处理的出苗数均高于其它处理,且在前期与1.7 m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呈现行距越宽出苗数越低的趋势。对株高指标方面,各行距处理的株高情况在4月份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别,5月份后表现为1.1 m处理株高指标均高于其它处理,且伸长量也略高于其它处理。此时株高和行距宽窄情况呈负相关,与冯奕玺[13]等人的实验论据相似,可能由于在同等宽度地膜覆盖下,窄行距的地膜覆盖率比宽行距更高,保水、保温、保肥效果更好,加之窄行距的通风透光率也比宽行距低,行间土壤水分的损失也较低,从而形成保水、保温、保肥的小生态环境,改善甘蔗土壤微环境促动各芽萌动发株并加速生长。

3.2 机械种植不同行距对甘蔗叶绿素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而不同行距处理对叶绿素含量方面的影响,整个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在4个处理间,1.7 m处理在生长期叶绿色含量均略高于其他处理,且与在前期与1.1 m处理呈显著性差异,叶绿素含量随着行距的加宽呈增加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宽行距种植甘蔗可获得更充足的光照,光合作用增强,叶绿素含量高。且不同行距处理中,甘蔗蔗汁糖分含量也表现为1.7 m>1.5 m>1.1 m>1.3 m处理,说明在一定范围内行距加宽,光合能力越强,光合产物越多。

对根系活力方面,不同行距处理下,1.1 m处理各时期的根系活力均高于1.3 m、1.5 m、1.7 m处理,在3次取样实验中,1.1 m处理的根系活力分别比1.7处理高出39.7 %、27.2 %、21.6 %,可知,1.1 m行距处理根系活力旺盛,根部吸收养分能力强,可能与1.1 m处理株高伸长速度快呈正相关。这可能由于机械作业种植覆膜一体化,行距越小,覆膜所产生的提高土壤温度、保水保湿保肥的作用更明显,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根系随之发达,且在试验地中1.1 m处理甘蔗表现出倒伏量相对较小。

3.3 机械种植不同行距对甘蔗产量品质的影响

在收获时产量性状方面,不同行距处理甘蔗茎长的表现为1.1 m>1.3 m>1.5 m>1.7 m,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甘蔗有效茎数一般随着甘蔗行距的加宽而有所减少,有效茎数是对蔗茎产量影响最大的产量因子[13]。不同行距处理对甘蔗有效茎数的表现为1.1 m>1.5 m>1.3 m>1.7 m,这与人工种植情况下有效茎数随行距的增加而减少的结果有差别。可能与甘蔗种植机的性能尚不稳定,操作人员的也不够熟练,导致了机械下种不够均匀,下种量也不稳定。

在茎径指标方面,宽行距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说明宽行距种植有助于促进蔗茎增粗,且与株高指标呈负相关关系。可能因为同化物分配原理,糖分同化物物质向上运输分配和横向分配,行距的增加使甘蔗横向生长空间增大,行间光、热等资源分配改变,促进了成茎和茎粗的增加。而也可能是因为受到光强的影响,随甘蔗行距的增加甘蔗受到的光照增强,甘蔗植株的株高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却有利于促进甘蔗分蘖和茎径的增粗。

不同行距处理对甘蔗产量表现为1.1 m>1.5 m>1.7 m>1.3 m处理,1.1 m较1.7 m处理每666.67 m2减产1110.14 kg,减幅为18.2 %。在实验中,各处理的甘蔗茎长、茎径没有显著性差异,而有效茎数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各处理产量之间的明显差异。而甘蔗是制糖的原料,糖厂的生产中除了注重蔗茎产量外,还要求蔗茎有足够的蔗糖分和非糖分及纤维分,甘蔗蔗汁锤度越高,甘蔗品质越好。研究结果表明,甘蔗品质在宽行距表现较优,蔗汁锤度、糖度和甘蔗含糖量均为1.7 m处理最高,这与晏祥玉[14]研究结果一致。但蔗糖产量1.1 m处理最高,且是1.7 m处理的1.3倍,增幅21 %。可见,行距的变化主要调控株高、茎径、单位面积有效茎数、以及调控单位面积产量,产量的降低直接导致单位面积产糖量的降低。

4 结论

机械化种植不同行距的4个处理下,1.1 m处理的苗期出苗数均高于其他处理,在株高及伸长量方面,1.1 m处理也显现出优势,且根系活力最为旺盛,蔗糖产量最高。但在产量性状上,在茎长茎径没有优势,但有效茎数上占优势,因此产量居高,由此可见,有效茎数和单茎重对甘蔗产量的影响比茎长和茎径明显。可得,在机械化种植生产中,应根据甘蔗的品种特性、设置合理的种植行距、建立合理的群体密度,使甘蔗个体与群体间相互协调发展、获得较多的有效茎数、较高的单茎重,最终使甘蔗达到高产的要求。由此可得,对于柳城05/136品种在1.1 m行距种植甘蔗在多方面上表现出更大的优势,可应用到甘蔗机械化生产中。

参考文献

[1] 廖平伟. 我国甘蔗机械化生产的技术及经济分析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2] 李杨瑞. 现代甘蔗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 张华,罗俊,廖平伟,等. 我国甘蔗机械化成本分析及机收效益评价模型的建立[J].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0):1669-1673.

[4] 张华,罗俊,陈伟绩,等. 适宜机械化作业寬行种植的甘蔗肥料效应[J]. 中国糖料,2009(4):12-14.

[5] 谭显平,李红梅,周英明. 不同行距对果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J]. 广西蔗糖,2008(4):3-9.

[6] 陈桂芬,谭裕模,邢颖,等. 适应甘蔗机械收获的不同种植行距和品种试验[J]. 甘蔗糖业,2014(4):11-15.

[7] 裴铁雄,罗维钢,刘要鑫,等. 适应甘蔗机械化收获的不同种植行距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3(9):18-22.

[8] 韦日辉,佘锦伟,韦坚,等. 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甘蔗种植规格试验报告[J]. 广西蔗糖,2009(4):6-8.

[9] 罗亚伟,王维赞,朱秋珍,等. 甘蔗机械化种植不同宽窄行行距新植、宿根试验[J]. 广西蔗糖,2011(1):3-6.

[10] 农浩智,农冠松. 不同甘蔗行距对产量的影响[J]. 广西蔗糖,1998(1):10-14.

[11] 唐遵锋,胡国胜,李春友,等. 2CZY-2型甘蔗联合种植机的设计与研究[J]. 农业机械,2007(10):73-75.

[12] 徐建云,陈超君.甘蔗栽培学[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2009.

[13] 冯奕玺,张成家.甘蔗宽窄行种植试验示范初报[J].福建甘蔗,2005(2):2l-24.

[14] 晏祥玉,郭兆建,康宁,等. 甘蔗机械化收获条件下1.3m行距试验表现[J]. 中国糖料,2014(2):21-22,25.

猜你喜欢

行距农艺性状甘蔗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如何修改Word的默认字体和行距
甘蔗的问题
甜甜的甘蔗
渭北旱塬东部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试验
从农艺性状及化学成分测定分析远志药材商品品规和良种选育的合理性
黑熊吃甘蔗
字距与行距:学术期刊版式编排中的细节
逆境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