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红楼梦》中有关诗歌创作的观点

2017-06-29鲁彩苹杜永仁

丝绸之路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诗歌创作红楼梦

鲁彩苹+杜永仁

[摘要]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红楼梦》在很多方面都有值得后人借鉴的理论和观点。其中关于诗歌的创作观点,更是见解独到。在小说中,作者或直抒胸臆,或借作品中的人物之口,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关于诗歌创作的观点和见解。

[关键词]《红楼梦》;诗歌创作;美学观点

冰心先生在其《红楼梦写作技巧一斑》中说:“作为一个喜爱《红楼梦》的读者,作为从事写作、希望从祖国的古典名著里得到教益的人,若是光从《红楼梦》的写作技巧着眼,光挑《红楼梦》许多技巧中的一种手法,来略谈一下,那么,在百花齐放的许多纪念文章之中,做一朵墙角的蒲公英,也许会衬托得花圃里的异卉名花,更加明艳,更加芬芳吧!”1作为一名大学写作教师,笔者愿意步冰心先生后尘,本文拟从《红楼梦》的诗歌创作观点谈起。

一、有破有立,重视阅读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虚借不同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下创作出了一系列的诗词歌赋。其中作者最直接、最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诗文创作观点的,是在第48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节当中。话说香菱拜黛玉为师,向黛玉学习作诗的技巧。首先,黛玉认为,写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可见,曹雪芹认为虽然格律诗讲究平仄虚实对仗,但这些毕竟是诗歌形式方面的要素,诗歌的词句终究是为其内容所服务的。既然诗歌形式服从于内容的表现,那么首先就要遵从“词以意为先”的创作原则。然后,在诗歌的内容得以表达的前提下,诗人还应该追求诗歌形式的独创性和新颖性,而不必拘泥于寻常的平仄虚实之规则。这说明曹雪芹主张作诗要有破有立。同时,黛玉还向香菱强调:“断不可”读陆游“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浅近、质实而缺乏意境的诗歌。可见,在曹雪芹看来,诗歌重在意境,这符合前面他所坚持的“词以意为先”的创作原则。那么,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获得诗歌创作的技巧和灵感呢?方法之一就是多读书,因此,黛玉要求香菱多读王维、杜甫、李白的律诗绝句。此处,曹雪芹也是借林黛玉之口,向广大的写作爱好者强调了一个写好诗歌的不二法则,就是多读书,而且要读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才能培养纯正的文学审美品位。

二、追求意境,无理而妙

小说第48回中,香菱依黛玉指导,将王维的诗歌读了数日,黛玉让她讲讲读诗后的感受,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读诗的这段体会说明了以下几个写作方面的问题:第一,创作诗歌要讲究意境,然而,意境从何而来?这不仅需要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还需要艺术的想象和创造。要充分地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第二,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2中国传统诗词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时,有一个有趣的特征,就是追求语句精炼和诗意含蓄之时会采用一种非逻辑结构的表达方式。这种非逻辑结构及有悖于常识事理的表述,就是历代诗评家们所津津乐道的“无理而妙”的情形。那么,“无理而妙”是用了什么法宝使“无理”的表述可以进入“妙”境的呢?曹雪芹的贡献就在于,通过香菱学诗的体会涉及到了“无理而妙”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创作规律,同时曹雪芹借香菱学诗之体会把这一抽象的文学创作规律演绎得比较形象生动,而有助于广大的诗歌创作者体会揣摩。

三、勤学苦练,厚积薄发

除了上述写作观点,曹雪芹通过香菱得黛玉指点后,整日读诗、学诗、写诗,以至废寝忘食,几近魔怔,而最终在梦中得佳句,得到大家的赞赏的情节。说明了以下关于诗歌创作的观点和规律:首先,前面说到学诗的第一步应该是读诗,而且要多读一流的诸如王维、杜甫、李白等文质兼美的作品,以确保学诗者能够形成高雅的文学审美品位。但是,诗歌的写作毕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想要把学到的经典范文之意境、平仄对仗等内容和形式加以体会和表现,真正熔铸为自己的诗歌作品,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写作实践。如,香菱一开始的写作也是不得要领。但是,香菱并未灰心,继续努力,写出了她的第二稿,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即是说香菱的诗歌为写诗而写诗,缺乏情感、意境,更加缺乏创造和想象。香菱听到否的评价,并不放弃,继续苦学苦练。终于梦中得到佳句,使她的第三稿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依靠的不仅仅是聪敏和悟性,更重要的是她学诗过程中的虚心求教和持之以恒。香菱学诗的过程,说明要想在写作方面有所建树,写作主体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多读勤写,持之以恒。

四、诗如其人,人文合一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除了上述比较直接的、明确的表明其诗歌创作主张的论述,还有许多地方把自己关于诗歌创作的观念渗透在林黛玉诸人的创作过程中。其中有20多章回都有这样的片断,涉及了关于诗歌创作从内容到形式的许多方面。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曹雪芹借林黛玉等人的诗歌创作,侧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即“诗如其人”。话说,“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桃花盛开,林黛玉有感而发,即景创作《桃花行》一首。《桃花行》是继《葬花吟》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痴痴呆呆,竟要滚下泪来”,宝琴让他猜是谁做的,宝玉一猜就中:“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开玩笑地骗他说是自己作的,宝玉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宝琴又用杜工部之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她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但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本有此才,却也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从宝玉的这番话中,我们不难体悟,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学识修养、审美品位、气质胸襟会相互作用,反映到其作品之中。莫泊桑就有“气质就是商标”的名言。他在《爱弥尔·左拉研究》一文中指出:“艺术家的独特气质,会使他对可描绘的事带上某种符合他的思想本质的特殊色彩和独特风格。”中国文学史上,诸多的评论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人格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建构的核心,清人徐增就说:“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3即写作的人格决定文章的风格,简单来说就是“诗如其人”。于是,写作理论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写作是写作者生命状态的一種自觉呈现。4这一理论在本章林黛玉等人的诗作中得到了具体的表现和佐证。探春的《南柯子》之“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南北各分离”的离散之音,黛玉的《唐多令》中所描摹的“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求。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悲伤之音。以及同样的咏柳絮,宝钗的《临江仙》之“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诗句却大气沉稳,并且立意新颖,和寻常咏絮词相比,翻出了新意。对于众人的词作,大家一致认为“自然是这首为尊”。至于“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这是《红楼梦》中典型的风格论,也是“诗如其人”理论的具体表现。

五、立言得体,重视文体

第78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贾政及众幕友皆欲写诗弄词挽吊姽婳将军,贾政命贾宝玉、贾环、贾兰三人“各吊一首”, 先是贾兰写了一首七言绝句。然后贾环也交出了答卷,是一首五言律诗。两人的诗作获得了在场宾客的一致称赞。“因又问宝玉怎样”,宝玉则认为:“这个题目似不称近体,须得古体,或歌或行,长篇一首,方能恳切。”在场众人也觉得宝玉此言有理。究其原因在于“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这便是老手妙法。就如裁衣一般,未下剪时,须度其身量。这题目名曰《姽婳词》,且既有了序,此必是长篇歌行方合体的。或拟白乐天《长恨歌》,或拟咏古词,半叙半咏,流利飘逸,始能近妙。”上述这番关于吊挽姽婳将军的诗作究竟该用何种体式的讨论中就蕴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学原则,即写文章要“立言得体”。“体”的含义之一即文体。各种文章体裁在各自的发展运演过程中,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性,建立了相对稳定而精致的规范结构,李渔说:“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5这些“法脉准绳”——即文体特性与规范结构,对于学习写作,明辨各种文体的特点是非常关键性的一步。古代文章家把辨体作为指导写作的钥匙。贾宝玉正是根据“立言得体”这一美学原则对其要写作的诗歌文体进行选择的。也正是因为贾宝玉很好地遵循了这一写作原则,他的提议才获得众人的一致认可,也才能写出“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傍徨”如此获得众人“妙极,妙极!布置,叙事,词藻,无不尽美”之夸赞的佳作。

[注释]

1冰心:《〈红楼梦〉写作技巧一斑》,《人民文学》,1963年11月27日。

2王国维著,李梦生评释:《〈人间词话〉导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3徐增:《而庵诗话》。

4周淼龙:《别一种询问:写作是什么?》,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5李渔:《明清小品丛刊: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苏轼诗歌创作对陶渊明理念的渗透
偏爱这不息的变幻
卞之琳和穆旦受T.S.艾略特影响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