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利主义、制度建设与教育改革研究

2017-06-29欧阳金琼刘春风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功利主义制度建设教育改革

欧阳金琼+刘春风

摘要:功利主义在激发人的潜能,提高教育的效率等方面存在合理性,但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与之相适应,功利主义就很容易走向极端。因而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实现功利主义效率目标与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有机融合,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功利主义;制度建设;教育改革

自党的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功利主义思潮也席卷了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教育领域同样受到了功利主义的影响与冲击。因此,正确认识功利主义的本质特征,合理利用功利主义手段促进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最大可能地消除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功利主义教育存在的必然性

人们习惯于将功利主义等同于急功近利、利己主义与拜金主义等思想,认为其是导致各种教育问题的总根源。事实上,这种理解极为片面。以杰瑞米·边沁(Jeremy Bentham)与约翰·密尔(John Mill)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哲学的终极目标,把“功利”作为行为评价的唯一和最终标准。认为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地实现了个人幸福最大化的同时,也就实现了全社会的幸福最大化。这种理论与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极为类似,亚当·斯密认为,虽然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奔波忙碌,但会有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所有人朝向有利于整个社会进步的方向前进。但亚当·斯密同时认为,在承认人的自利的同时,美德与合作同样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就很难实现。边沁同样赋予了私人伦理以特定的含义,履行慎重和正直的伦理义务是个人幸福最大化的必要条件,私人在追求自身幸福最大化的同时是以不伤害他人的幸福为边界的,否则个体的幸福也无法实现最大化,因而个体幸福最大化与社会幸福最大化两个目标是可以共存的。

功利主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优先原则的现实反映,同时也是保证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客观要求。功利主义的本质实际上相当于“人盡其才,物尽其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提升人们发挥潜能的能力,因而边沁与密尔都将教育视为实现个人幸福的重要工具。教育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对于专业教育来说,实用性与服务经济社会是其最大特点,因而本身就具有功利性;人文教育虽然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与文化素养为目的,但其实现过程也可以通过功利主义手段实现。如当前大学教育的学分制,虽然大多数学生关心的是学分,但必须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而这个学习过程则是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最终体现人文精神的必由之路,两者并不存在必然冲突。大学教育中的理性主义追求大学的独立自主和学术自由,不屑于社会发展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功利主义则相反,追求为社会服务这一实用价值,因而倡导按社会需求调整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现实的困境迫使理性主义大学教育思想不再远离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不得不融入功利主义大学教育思想,反而推动了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二、完善制度建设是矫正功利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

功利主义教育虽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导向作用,但这种积极作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制度基础之上,否则就会把功利主义推向一种极端状态。从而导致个人自我实现与社会普遍利益受损,以及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受到来自物质生产及其成果的遮蔽、挤压、控制甚至戕害。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本身就起源于功利主义,效率也是评判制度优劣的最优标准,制度还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各种交易成本,因而制度的完善可以促进功利主义效率目标的实现。当然,制度作为全体社会成员一致接受的行为规则(David Lewis,1969),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其基本功能是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因而更重要的作用是对功利主义的限制与纠正。

制度缺失或不完善,就容易导致功利主义教育偏离人们预期。比如目前饱受诟病的高考制度,由于学校、家长、考生都是以取得高分为最终目标,从而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导向。高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尽其才,在大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竞争让更聪明、更努力、更有兴趣及更有能力的人优先获得这些稀缺资源,更大幅度地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做出最大的贡献。或者在做出同样的贡献时,损耗的教育资源最少。虽然高考制度导致了应试教育主流地位无法动摇,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改革举步维艰,但这一制度至少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机会,因此,高考制度的功利主义并没有问题,关键的是制度本身出了问题,比如录取工作中的暗箱操作,以及高分低能现象。前者是因为招生录取工作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从而让有钱者或有权者有可乘之机。后者是能力考核指标过于单一,试卷分数成了择优录取的唯一标准。

再如当前高校教师的职称考核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激励高校教师努力钻研学问,提高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并出现了雇人写论文,花钱买专利的乱象,同样导致了较为极端的功利主义。与高考制度一样,职称考核制度之所以走向了极端功利主义,主要原因依然是制度本身设计的不合理。如果在职称考核制度设计方面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必要的监督惩罚机制,极端功利主义就会得到有效遏制。比如淡化不容易识别其真伪、明显可以造假的论文、著作等条件,增加能体现实际能力的发明、专利等创新性工作成果;淡化专家评审制度,注重社会效益评价标准,打破职称终身制,实行能上能下的绩效考核制度等。

三、功利主义效率目标与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融合

教育人本主义与理想主义认为,教育应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人的价值实现过程即是人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生产力较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全球化趋势导致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阶段我们不得不把生产力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因而功利主义价值导向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功利主义思想对教育的渗透与影响也就成为必然。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与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教育功利主义在激发人的潜能,提高经济效率方面的作用值得肯定,但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导向作用,并把这一功能推向一种极端状态,对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同时也背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

解决两者矛盾的基本思路是将功利主义效率目标与全面发展终极目标有机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立足于人民现实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又要促进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功利主义效率目标是当前教育的现实目标,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理想目标,否定或抛弃教育的任何一项功能都有失偏颇。否认教育服务社会的功利目的,就会陷入空想主义;否认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就会迷失最终方向。因而必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这两者之间寻找到契合点,当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时,理想目标服从现实目标就成为必然。当现实目标偏离理想目标较远,甚至功利主义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可能造成危害时,就要对现实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功利主义进行控制。因此,教育的功能除了传授实用技能,提高生产力外,还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建设,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倡导先进文化、高雅艺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有效遏止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特别是在今天,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的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宗旨的改革与探索,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徐生.教育的功利主义与终极价值追求[J].理论前沿,2009,04:17-19.

[2]袁小鹏.论建立教育功利主义的矫正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05:7-11.

[3]吴遵民.基础教育如何走出功利主义的怪圈[J].上海教育科研,2012,08:1.

[4]王连伟.密尔功利主义政府思想析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5):1-3.

猜你喜欢

功利主义制度建设教育改革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法律解释的功利主义倾向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