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时那张书桌

2017-06-28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17年19期
关键词:泥球小木冯骥才

【阅读提示】

童年总是值得回忆的,每个人的童年都绽放着独一无二的光芒。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像作家冯骥才一样,有一张伴你成长的书桌?作者在他儿时的书桌上“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在小木板上钉钉子”,还在桌上写下自己的愤怒……这张书桌承载了作者多少回忆啊!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一次例外”,“我”捉弄女同学被老师责打,就在桌上刻下“李老师是狗”几个字!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使劲把这几个字抹去”,这与前文的刻字、“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形成了对比,这张书桌见证了作者的成长,是作者童年里的闪光点。

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暗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在表的滴答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真奇怪!字兒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节选自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题目为编者加)

猜你喜欢

泥球小木冯骥才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捕风者
多一份关注,多一株花开
甲基葡萄糖苷在泥页岩地层的膜效率规律研究
冯骥才称赞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神秘的玛雅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