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切口引流联合中药外用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2017-06-28汪唐顺滕占庆陈晓晓陈晓珩丁治国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化脓性乳腺炎引流术

汪唐顺,滕占庆,陈晓晓,陈晓珩,丁治国

小切口引流联合中药外用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汪唐顺1,滕占庆1,陈晓晓2,陈晓珩1,丁治国1

目的:探讨小切口基底切开引流联合中药外敷及手法通乳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82例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分为3组:A组采用传统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配合回乳,B组采用小切口乳腺脓肿基底引流联合手法排乳,C组采用小切口乳腺脓肿基底引流术联合手法排乳及中药外敷,以炎症消退时间、伤口愈合时间、病程长短、并发症作为观察指标,观察3组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患者均全部治愈;切口愈合时间A组平均7.5 d,B组平均7.3 d,C组平均7.2 d;A组病程平均15.6 d,B组平均12.7 d,C组平均10.0 d;炎症消退时间:A组平均12.0 d,B组平均10.1 d,C组平均8.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组治疗方式都能达到疾病痊愈,小切口乳腺脓肿基底引流联合手法排乳及中药外敷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病程、降低病人术后换药痛苦、切口美观、保留母乳喂养等优点,能使患者及婴幼儿最大程度获益。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小切口基底引流;手法排乳;中药外敷;疗效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腺红、肿、热、痛。哺乳期女性对急性乳腺炎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多数患者就诊时乳腺局部已经成脓,发展至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影响哺乳。本研究通过收集2008年4月—2014年10月于东直门医院外科门急诊和病房就诊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通过分析临床上不同的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为今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治疗寻找一种创伤小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2008年4月—2014年10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外科门急诊和病房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患者(除外糖尿病者)共8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3组,3组患者均在知情下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在年龄、发病时间、脓肿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分组及各组治疗 82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26例,采用传统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配合回乳(己烯雌酚2 mg,3次/d);B组28例,采用乳房下皱襞、乳房外侧缘小切口经后间隙脓肿引流术(以下简称小切口乳腺脓肿基底引流)联合手法排乳;C组28例,采用小切口乳腺脓肿基底引流术联合手法排乳、中药外敷。3组患者除上述治疗外均静滴注射用头孢他啶,至患者血象恢复正常。

表1 3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3组一般资料比较(±s)

基本情况指标年龄(岁)发病时间(d)脓肿大小(cm3)A组(n=26)29.9±2.2 3.9±1.2 38.7±2.6 B组(n=28)30.0±2.5 3.3±1.0 39.4±1.3 C组(n=28)30.8±3.1 4.2±1.7 40.1±1.7 P值0.367 0.095 0.105

1.2.1 实验用药 (1)药物组成:麝香、牛黄、乳香、没药、蒲公英、野菊花、青黛各100 g研粉外用。(2)中药溶剂:醋。(3)抗生素:注射用头孢他啶0.5 g/瓶(海南海灵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505261)。

1.2.2 手术方法 (1)传统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1%或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在脓肿周围环状浸润,并在切口周围行局部麻醉。局麻成功后,选取乳房脓肿波动最明显处,放射状切口切开,切口不伤及乳晕,避免损伤乳导管,探查脓腔,分开脓腔间的间隔,充分引流,必要时可作对口或多口引流,脓液排空后,用温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彻底清理脓腔,凡士林纱布条填塞、压迫止血、引流,无菌纱布切口包扎。(2)小切口乳腺脓肿基底引流术:根据脓肿位置,位于乳房上象限的脓肿,于腋前线与乳腺外侧缘交界处,选切口长约0.5~1.5 cm弧形切口,乳房下象限的脓肿,选择乳腺下皱襞处弧形切口,向乳房后间隙注射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使乳房后间隙与胸肌筋膜充分膨胀,避免损伤乳导管,血管钳分离直达脓腔,探查脓腔,将负压引流管由乳房后间隙置入脓腔,温盐水反复冲洗至引流液澄清,以其达到利于引流,固定引流管,切口无菌纱布包扎。

1.2.3 排乳手法 患者取卧位,左手四指并拢,托患乳下方,右手三指并拢,由乳房四周向乳头方向沿乳导管按摩,拇指、食指推挤、提拉乳头,促进乳汁排出,手法排乳时间30 min左右。

1.2.4 中药外敷方法 调和好的中药外敷于乳房红肿处,厚约2 mm,范围超过红肿处1 cm,避开切口处。2次/d。

1.2.5 治疗方案 A组:入院时即开始应用抗生素,采用上述传统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当天口服回乳药物,术后常规伤口换药;B组:入院即开始应用抗生素,小切口脓肿引流术,术后第1 d开始伤口换药前手法排乳,伤口盐水冲洗,负压吸引。C组:入院即开始应用抗生素,小切口脓肿引流术,术后第1 d开始伤口换药前手法排乳,伤口盐水冲洗,负压吸引,术后第1 d开始中药外敷。

1.3 观察指标 (1)炎症消退时间。(2)伤口愈合时间。(3)病程长短。(4)并发症情况。

1.4 疗评价标准 (1)治愈:红、肿、热、痛消失,体温正常,肿块消散,排乳正常,血液化验白细胞正常,脓腔消失,引流口愈合。(2)好转:红、肿、热、痛减轻,体温正常,肿块消散60%以上,排乳基本通畅,血液化验白细胞正常,引流口久不愈合,需要回乳。(3)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不减轻,脓腔不缩小。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作为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标准。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愈合时间 3组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时间:A组(7.5±0.5)d,B组(7.3±0.6)d,C组(7.2± 0.6)d,P<0.05,3组病人切口愈合时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组病人的切口愈合时间少于A、B两组,见表2。

2.2 炎症消退时间 3组病人的炎症时间:A组(12.0±0.7)d,B组(10.1±0.9)d,C组(8.0±0.6)d,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还不能认为3组治疗对术后炎症消退时间不同,见表2。

2.3 病程长短 3组病人病程时间:A组(15.6± 0.9)d,B组(12.7±0.5)d,C组(10.0±0.7)d,P<0.05。3组病人病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组病人病程愈合时间明显少于A、B两组,见表2。

表2 3组观察指标对比(±s)

表2 3组观察指标对比(±s)

疗效指标炎症消退时间(d)切口愈合时间(d)病程长短(d)A组(n=26)7.5±0.5 12.0±0.7 15.6±0.9 B组(n=28)7.3±0.6 10.1±0.9 12.7±0.5 C组(n=28)7.2±0.6 8.0±0.6 10.0±0.7 P值0.153 0.000 0.000

2.4 并发症 (1)硬性包块:卡方检验结果:χ2= 12.33,P=0.006<0.05,“小切口乳腺脓肿基底引流+手法排乳”组与“传统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配合回乳”组及“小切口乳腺脓肿基底引流术联合手法排乳及中药外敷”组在术后是否形成硬性包块上无明显差异,“小切口乳腺脓肿基底引流术联合手法排乳及中药外敷”组较“传统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配合回乳”组相比,可以减少患者术后硬性包块的形成(见表3)。(2)乳瘘:BC组没有发生,A组3例,比率3/26,均经换药保守治疗获得愈合。(3)哺乳情况:A组患者停止哺乳,B、C两组患者术后均可以正常哺乳。

2.5 治愈率 3组患者经过3种不同治疗方式全部治愈。

表3 3组并发症情况比较(n,%)

3 讨论

急性乳腺炎,是发生于乳房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是哺乳期妇常见的疾病,其中80%发生在产后3~4周,可单侧或双侧发病,临床症状为患侧乳房红肿、疼痛、或伴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可能会使急性乳腺炎的发病率翻倍上升。由于现代女性对哺乳知识的缺乏或者不重视,使转归为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例数越来越多。急性乳腺炎占乳腺感染性疾病的75%,产后妇女急性乳腺炎发病率达9.5%~16%[1],而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患者中5%~11%发展为急性化脓性乳腺炎[2-3]。

西医学认为急性乳腺炎的主要病因为乳汁淤积及细菌感染。患者乳头结构先天发育缺陷、哺乳期婴幼儿吸吮不当致乳头破溃、哺乳期护理不当、或者产妇外感,均可导致急性乳腺炎的发生。中医学将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称为“乳痈”,中医认为病机系“不通”所致,饮食不节、肝气郁滞或感受外邪,致乳汁淤阻,郁而化热发病,治疗以通为顺[4]。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治疗原则是尽早切开引流并抗感染,脓肿切开引流强调充分切开、充分引流,而且由于乳汁是细菌优良的培养基,必须要早期口服回乳药物,排空乳汁,停止哺乳[5],术后乳房局部易形成结块、变硬,迁延难消[6]。虽然治疗效果比较可靠,但手术切口大、愈合慢、术后换药时间长、痛感明显、遗留瘢痕,影响美观,而且术后无法继续母乳喂养,随着女性对于美观及母乳喂养的要求,许多患者早期不愿接受手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所以,就需要一种新的治疗方式,既能有效治愈疾病又能满足患者对于美观及母乳喂养的要求。

有研究[7-9]报道小切口、乳晕切口或者乳房下皱襞切口切开引流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小手术瘢痕,降低乳房变形的发生率,但切开引流效果不佳,复发率较高。Banapurmath等[10]认为保留泌乳功能可以加速乳房脓肿的康复,并有研究报道,手法推乳可增加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乳房血液和淋巴循坏,散结消肿,消除乳腺内炎症。基于上述报道,我院采取的“小切口脓肿基底引流联合手法排乳及中药外敷”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法排乳及中药外敷的优势弥补了上述小切口引流出现的缺点。我们采用改良后的手术方式,选择隐蔽切口通过乳房后间隙打开乳房脓肿区域,准确置入引流管,接入负压引流装置。利用负压原理使病灶脓液轻松排出,弥补了小切口引流欠通畅的缺点,并且联合手法排乳,促进乳汁排出及产生,维持泌乳功能正常[11],保证停药后可以恢复哺乳;术后应用清活血止痛、解毒散瘀类中药外敷,使中药有效成分可以经皮肤快速吸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有效控制感染,促进炎症消退。

中药是治疗乳痈的一线治疗方案[12]。乳痈外敷药以活血止痛,解毒散瘀之品为好[13-14],我院辅助应用的院内自制外敷药物具体组成如下:牛黄,性苦凉,归心肝经,取其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之效,可行血中之瘀滞;麝香,味辛,性温,效能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外用消肿、止痛效果尤佳;乳香、没药外用效能解毒,消肿、生肌、止疼;青黛,性寒,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蒲公英,性清凉,为治乳痈要药,清热解毒,行气通络,消痈肿。麝香辛窜,可促进皮肤对药效的吸收;《五十二病方》认为血逆热壅则生痈肿,酸能敛壅热,温能行逆血,故主消痈肿[15],中医认为醋性味酸苦、微温,具有收敛、解毒、散瘀止痛,消积聚之功效,外用中药溶剂选用醋,以醋制药材,一方面可缓和中药毒副作用及直接作用于皮肤产生的刺激,另一方面,能协同中药增强药效,并引药入肝经,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种不同治疗方式均可以治愈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小切口脓肿基底引流联合手法排乳及中药外敷”小切口脓肿基底引流利用乳房后间隙路径,有效减少了对乳腺及乳导管的破坏,能够较大程度的保留泌乳功能及避免乳瘘的发生,通过负压原理回吸,利于脓液的排出,弥补了小切口可能引流不充分的缺点,结合中药外用及手法排乳,能够积极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缩短病程,可以满足广大女性对美观及母乳喂养的要求,易于患者早期接受手术治疗。此治疗方式可以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上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此治疗方式可明显使患者及婴儿获益。

[1]Schoenfeld EM,Mckay MP.Mastitis and Methicilli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the Calm before the storm[J].J EmergMed,2010,38(4):31-34.

[2]Karstrup JP.Management of mastitis in breastfeeding women[J].Am Fam Physician,2008,78(6):727-731.

[3]Christensen AF,Al-Suliman N,Nielsen KR,et al.Ultrasound-guid⁃ed drainage of breast abscesses:results in 151 patients[J].Br J Rs⁃diol,2005,78(927):186-188.

[4]顾乃强,顾乃芬.外科名家顾伯华学术经验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26.

[5]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152-1153.

[6]张董晓,赵立娜.手法排乳治疗产后哺乳期乳腺疾病101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29(7):550-551.

[7]郭林.小切口基底部引流治疗乳腺脓肿[J].中国医师杂志,2004,5 (z1):73.

[8]孙刚,明佳.美容切口在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中的应用[J/CD].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2,6(2):213-217.

[9]张宏,李定文.乳晕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疗效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2,12(2):121-122.

[10]Banapurmath CR,Banapurmath SC,Mallikarjuna HB,et al.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breast abscess with ongoing breastfeeding [J].Indian Pediatr,1995,32(4):488-491.

[11]刘义,孙云廷,杨际超,等.推拿合中药治疗急性乳腺炎早期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9):1228-1229.

[12]王永悦,吕钢.吕氏三联疗法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4):693-695.

[13]符保军.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159例临床观[J].中国实用医药,2009,35(4):108-109.

[14]官红霞.中药外敷结合手法按摩治疗急性乳腺炎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23):2126.

[15]杨掌利.浅议中药醋治作用[J].光明中医,2012,27(10):2123.

(收稿:2016-03-28 修回:2017-02-26)

(责任编辑 张 瑾)

R655.8

A

1007-6948(2017)03-0297-04

10.3969/j.issn.1007-6948.2017.03.020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普外科(北京 100700)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700)

滕占庆,E-mail:wangtangshun2009@126.com

猜你喜欢

化脓性乳腺炎引流术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后再出血进展及分析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IL-6,IL-10的临床价值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