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的有效尝试

2017-06-27杨玉玲

教师·上 2017年6期
关键词:天然材料新型材料人造

杨玉玲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各学科需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展示小学三年级科学课《身边的材料》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以共同探讨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设计

(一)整体设计意图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先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录像中班长对老师家里的沙发产生兴趣及疑问——“是不是真皮沙发?”自然引入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探讨。之后,我力求把主动权主动归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节课中我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在本课各环节中,我有机地把学科学习、技能训练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观看现代新科技的一些新型材料在生活中运用的影片和观看宣传不能过度使用天然材料的图片与文字,采用贴切的音乐熏染,让学生了解制造新型材料是科技的进步,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教育学生不要过度使用天然材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各环节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情境导入

(1)齐读课题,观看录像(录像内容:两位学生在杨老师家,通过镜头向同学们问好)。

学生1:大家好。你们知道我们在哪里吗?

学生2:我们在杨老师家喔。沙发好舒服,是不是真皮的呢?

学生2:我也不知道啊!问一下杨老师吧!

(2)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说出真皮沙发的皮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设计意图:由班长到杨老师家探访所产生的疑问来导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新课程理念。由于观看的是本班学生及老师的真人摄录,全班学生兴趣浓郁,对班长所提出的疑问,更是一下子就“炸开了锅”,有效激发学习的原动力,使本节课一开始就充满积极探索的气氛。

2.探究天然材料

(1)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观察课本第40页的图,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整理、记录并汇报发现的信息。讨论古人用了哪些材料,制作了哪些生活用品。

(2)学生概括什么是天然材料。除了课本上所提到的,还知道哪些?

(3)现代人用天然材料做了什么生活用品?

(4)用天然材料还可以做成什么物品?

(5)出示课件,讲述古代人与现代人在使用天然材料上有技术含量的区别。人类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会造成不良后果。

设计意图:通过分配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和交流汇总后,由于已有所得,学生会积极举手把组内所得分享给全班。这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引导者,给学生创造探讨知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课件的图像、音频、文字,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课堂,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保護生态平衡的情感态度。

3.探究人造材料

(1)引出人类出于主观的需要和在科学技术的掌握基础上进行人造材料。

(2)概括什么是人造材料。

(3)观看有关人造材料的视频。

(4)动手实践,感知人造材料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前后材料的变化,知道实验后材料发生变化,巩固人造材料的概念。

(5)引导要合理使用人造材料。

设计意图:播放关于人造材料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新型材料用处很大,已广泛使用在许多领域,但不能过度使用人造材料。创设第二次四人小组的合作机会——实验操作,其难度和要求是本课的重难点之一。但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人造材料的概念,必须让学生亲自展开做“塑料”的实践,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4.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以科学实验室的门、窗、桌、椅等身边的物体为小组探究对象,分析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小组需记录、汇报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创设第三次四人小组的合作机会——布置小组以科学实验室里的物品为探索对象,区分它们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整理、记录和汇报能力,加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意识,加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善于思考、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5.课堂总结

(1)学生说说这节课自己有何收获。

(2)要求学生向学校所有的少先队员进行宣传,号召大家要合理使用材料;课后阅读有关新型材料的知识。

设计意图:学习时间不只限于课堂时间,课堂上所获以及重新产生的问题都很多,学生的好奇心也没能满足。所以教师向课后延伸,让学生课后阅读有关新型材料的知识,也更好地进入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师向队员们宣传环保,促使品德教育得到升华。

二、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是我在科学课堂中长期坚持渗透德育的其中一个课例,其产生的德育效果不只源于单一的课例。因为只有在长期的每课时教学中教师才能清楚要达到哪些德育要求,而且采用既定而又灵活变化的环节予以实践,师生的德育交流才能和谐,德育效果也就更强,所以坚实有效的德育效果是来自长期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本课例已达到的德育要求如下:

(1)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体现环节: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动手做实验前,先开展文明协作和环境卫生教育。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地看问题、想问题。

体现环节:观看人造材料的视频后,引导学生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新型材料用处很大,已广泛使用在许多领域,但也不能过度使用人造材料。

(3)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新发展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提供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形成爱学习的品质。

体现环节:布置学生向学校所有的少先队员进行宣传,号召大家要合理使用材料,并在课后阅读有关新型材料的知识。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诚实守信,对自己的探究结果持谦虚开放而又自信的态度,欢迎质疑、乐于与别人交流、讨论、合作。

体现环节:创设三次四人小组研究,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和小组的实践与思考,作出解释或结论,并在班上分享,接受别人的质疑和验证。

(5)培养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护好生态平衡。

体现环节:引导学生明白人类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会造成不良后果时,教师的语言以及课件穿插的图像、音频、文字起到震撼心灵效果。

小学科学教师为能更好地实现科学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取得学科教学与德育双丰收,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要重视备课,必须深入钻研课时教学内容,只要善于思考,就能从教材中挖掘到大量的德育因素;其次,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德育为先的意识,设计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或活动环节。

例如,本课例采取小学生喜欢的小组动手操作实验,同时实验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方式,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课外德育的延伸;最后,结合各环节的教学情境,适当通过师生的语言交流、课件中的文字、音频和视频熏陶,渗透一些德育观点,能让学生在获得生动具体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品德素质,落实科学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

三、结语

国家需要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希望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都能好好地在课堂中通过德育的渗透,走正确的人才培养之路,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广东省鹤山市沙坪街道第四小学)

猜你喜欢

天然材料新型材料人造
无中生有人造木
人造太原
那些令人捧腹的雷人造句
天然材料在包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从符号学原理上阐释天然材料包装设计的优长
疯狂编辑部之人造惊魂夜
传统民居中的新型材料应用研究
黄河流域麦草编的工艺与创生设计
基于新型材料的短波馈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