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和谐的初中语文新课堂

2017-06-27吴昌飞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行为新课标

吴昌飞

摘要: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开启学生智慧、展示学生个性的核心场所。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课应该如何进行,教师应该如何调整教学行为呢?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试从课堂预设、师生互动、人文熏陶三方面提出一些做法。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阅读课;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70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开启学生智慧、展示学生个性的核心场所。它是新课程的一个窗口,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教学行为,了解教学动态,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是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是课堂人际关系与课堂结构形态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视野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其实,教师是实现新课程的希望。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试从三方面谈谈新课标下语文阅读课的新型教学行为。

一、追求动态预设,演绎生成之美

符合时代的需要,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亟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归,以相机诱导为手段的优化的设计。而且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富于变化的、立体多边的群体活动,极富创造机制。基于此,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预设,预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学生,展现课堂生命的自由,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必须胸中有书,心中有人,手中有法,灵活机智地调控课堂。一位优秀教师在执教《皇帝的新装》时,没有迫使学生顺着“常规”设计一小步一小步解析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复述情节的基础上作课堂交流:我来做做评论家——评其中的一个人物,说出你的好恶及其理由。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探究发现,从自己的感悟出发,各展所长,群体参与。(这样探讨也可以涵盖课文的全部)。在交流时,有一位学生认为:文中的那两个骗子很聪明,因为他们善于利用皇帝和大臣们的心理弱点来赚取很多的钱财。那位教师没有作出像很多公开课上常说的“你说得真不错”“你的观点很有新意”这类评析,他没有认同,因为学生的理解已经明显地发生了错误,他马上进行了引导式地提问:“那个骗子真的很聪明吗?”并且有意识地把“聪明”二字读了重音,有学生马上体会到了这叫“狡猾”。这个处理,及时扭转了学生价值观上的误区,把混沌中的学生领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无疑是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应当对教材有独特的处理和整合,在尊重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设计灵活的板块,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尔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二、倡导师生互动,共享和谐之美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建构,真诚对话,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境界和精神氛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师生互动”、“对话交流”,新课标主要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说的既是理念,又是对教师讲析行为的限制。)第三,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平等始终是一种介入对话的姿态。当教师作为平等对话者,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时候,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召是巨大的,具体来说:

1. 教师先要用心浸润文本

教师首先是文本的读者,是阅读的主体,要反复不断地触摸文本,深度参与,去思考、质疑、查阅、创造,而决不停留在抄写教参、教案集上已设计好的内容,做“传声筒”。如读了《散步》,“我”的尊老爱幼会令人深深感动,“我”的行为又促使我们每个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现代人反思;读了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直跌宕在内心深处的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那么多温情脉脉的细节,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我们自身的行为去爱身边需要关爱的弱小者、不幸者。教师要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形成独特的教学视野,以独到的阅读见解带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更好地预测学生阅读的立体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易于互动的进行。

2. 师生平等介入与文本的对话

师生平等对话,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这种“平等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你问我答,它更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围绕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碰撞,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

教师要学会倾听,以欣赏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表达,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不吝惜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没有师生的互动沟通,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学不单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师生互动,情感共鸣,思维共振,这不仅是知识创生的过程,更是精神生产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师生共享动态和谐的美,保证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三、唤醒生命情感,共享人性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列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并指出通过阅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初中生尤其如此。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出发,有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从而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就语文教学而言,《语文课程标准》是目前最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性文件。走进新课程,必须学习、研究、内化其中的理念和思想,更必须有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这将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困惑和痛感。但我们必须坚定而热情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风卧镇中学 325400)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