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病例的诊治体会

2017-06-26周施利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危重症

周施利

【摘要】 目的:探讨和了解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病例的诊治体会。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35例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患儿作为患者组,3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致病危险因素等。对患者组采取积极治疗,收集统计患者组治疗效果等。结果:患者组有病例接触史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EV71、体质差、居住卫生环境差及饭前未洗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治疗,痊愈20例(57.1%),总有效33例(94.3%)。结论:病例接触史、EV71感染、体质差、居住卫生环境差及饭前未洗手均为儿童手足口病重症的致病危险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应予以避免;通过积极有效的诊断及治疗,多数患儿可以治愈,且治疗总有效率接近95%,因此,临床中如何及时诊断重症病例尤为关键,具有临床借鉴意义。

【关键词】 儿童手足口病; 危重症; 传染疾病; 诊疗体会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1.0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1-0132-03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于儿童。最常见致病病毒为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1]。儿童手足口病多为轻症病例,但部分患者也会发展为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为探讨和了解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病例的诊治体会,为今后针对性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对笔者所在医院70例儿童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35例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患儿作为患者组,3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患者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1~12岁,平均(4.8±2.5)岁;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1~13岁,平均(4.9±2.6)岁。本研究拟案已经医学伦理部门审阅并批准,并在患者及其监护人知晓并同意情况下行回顾性研究。35例患儿均满足手足口病危重症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均需行相应对症对因治疗,同时排除:(1)其他系统传染疾病患者;(2)先天疾病患者等。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感染情况与诊断方法

1.2.1 感染情况 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5~8月份,占80%,初期轻症较多,9~10月份,患儿总数明显回落,但重症患儿比率明显增加。普遍易感。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但以1~2岁患儿居多,约50%,且此年龄段重患死亡率较高。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可反复感染。

1.2.2 临床诊断 (1)典型的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手部、足部及臀部均出现皮疹、疱疹、斑丘疹等,且病灶部位周围可见炎性红晕,存在发热现象。(2)常有皮疹不典型重症病例:因有神经系统受累情况存在,如头痛呕吐、精神萎靡、嗜睡、肢体无力、肢体阵挛等体征而误诊[2]。

1.3 临床治疗

1.3.1 一般治疗 (1)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 g/kg,分2~3 d滴完。(2)使用甲基泼尼龙,重症患者采用8~10 mg/(kg·d),危重症患者可考虑采取冲击治疗20~30 mg/(kg·d)。连用3 d,短时间内停用。

1.3.2 扩容 (1)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下,采用生理盐水对休克患者进行治疗,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首剂为20 ml/kg,必须在20 min内完成给药,若患者的症状仍然无任何改善,则给予其第2次、第3次生理盐水,其用法用量与首剂相同。(2)经生理盐水扩容后循环不良患者,使用5%白蛋白,10~20 ml/kg快速注射。

1.3.3 血管活性药物 (1)东莨菪碱:皮肤湿冷、皮肤温度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的患者使用该药物治疗,通常药物剂量为0.05 mg/(kg·次)。(2)米力农:心功能不良患者使用,剂量为0.5 μg/(kg·min)。

1.3.4 其他 (1)出现急性脑水肿者应积极予降低颅内高压。(2)控制血糖。(3)发热患儿予以物理及药物降温。(4)采用机械通气的患儿,待其病情稳定且无禁忌证发生后,应采用经鼻胃管推注泵注入的方式对其进行肠内营养。

1.4 指标分析

(1)致病危险因素:试验人员对70例儿童是否EV71感染、流动人口、早产、体质差(看病>5次/年)、居室通风差、居住环境卫生差、病例接触史及饭前洗手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数据后绘制成表。(2)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分4型。痊愈: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均已恢复正常且相关症状均已消失;显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且疾病無复发;有效:患者症状部分消失,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且无复发;无效:患者病情无好转甚至恶化,疾病反复发作[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SPSS 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致病危险因素

患者组有病例接触史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EV71、体质差、居住卫生环境差及饭前未洗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患者治疗效果情况

经过治疗,痊愈20例(57.1%),显效7例(20.0%),有效6例(17.1%),无效2例(5.7%),总有效33例(94.3%)。

3 讨论

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对于疾病的治疗手段及方向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以儿童手足口病的诊疗较为显著[4]。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病例为手足口病发展的危重阶段,危重病例通常存在以下情况:(1)有高凝或出血倾向,符合DIC临床诊断标准等。(2)心率加快,脉搏浅弱,血压变化幅度较大,尿量减少,面色苍白、发灰,皮肤出现花纹,且四肢发凉,指趾发绀。(3)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脑水肿或频繁抽搐的现象;(4)胸片表现为点片状渗出,呼吸节律发生改变,存在呼吸困难的情况,咳出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根据以上诊断指标,可对手足口病危重患者做出诊断[5]。

对于上述患者往往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只有在病情得到良好控制的前提下才能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首先,责任医生需对患者进行准确诊断,才能为后期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依据。同时在对患者采取治疗的过程中,责任医生对患者行针对性治疗的效果较为明显。针对治疗就是对患者所存在的病症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此确保治疗的有效性。针对治疗具有针对性与个体性,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家属的负担,同时,对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6-9]。为探讨和了解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病例的诊治体会,现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儿童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统计学数据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有病例接触史者比例明显较高,且差异显著;患者组EV71、体质差、居住卫生环境差及饭前未洗手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痊愈人数20例(57.1%),总有效人数33例(94.3%)。可以看出,相比较正常儿童,手足口病危重患者在诸多致病危险因素如EV17感染、体质差、所处环境卫生差等上所占比例都较高。通过系统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痊愈,绝大多数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综上所述,病例接触史、EV71感染、体质差、居住卫生环境差及饭前未洗手均为儿童手足口病重症的致病危险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应予以避免;通过积极有效的诊断及治疗,多数患儿可以治愈,且治疗总有效率接近95%,因此,临床中及时诊断病例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尤为关键,具有临床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海岳,徐龙,熊启泰,等.儿童手足口病重症50例临床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4,10(3):87-89.

[2]毛欣.儿童手足口病135例临床诊治及流行病学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12(5):551-552.

[3]钟锡杨.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0(1):106-107.

[4]胡红艳.儿童手足口病214例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9):70-71.

[5]施灵敏,贺孝良,李昌崇,等.兒童手足口病499例回顾性分析[J].浙江医学,2009,31(10):11-12.

[6]戴凤波.小儿手足口病60例的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44.

[7]潘宝池.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及预防对策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13):52-53.

[8]成芳芳,严文华,田健美.儿童危重症手足口病诊治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4,12(1):12.

[9]刘伟东.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病例的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115-116.

(收稿日期:2016-12-30)

猜你喜欢

危重症
ECASH模式在预防危重症患者ICU后综合征中的效果评价
分析PDCA循环管理在ICU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危重症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实施效果观察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ICU危重症患者压疮的预防效果观察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危重症患者肠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血小板减少对心内科危重症患者预后影响
陈镜合教授现代中医的学术思想在危重症中的应用举隅
小剂量多巴胺在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危重症患者行一次性动脉采血兼做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的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