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写油菜历史的“老农”

2017-06-26董莎莎

当代党员 2017年12期
关键词:甘蓝型老农油菜

董莎莎

2017年,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教授李加纳迈入了花甲之年。

或许你并不知道李加纳是谁,但在你的餐桌上,却悄然进行着一场由他主导的“革命”——他成功培育了高含油量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改写了世界油菜历史。

1997年,李加纳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如今,整整20年过去了,李加纳研发的“渝黄”系列油菜种遍了长江两岸。

“这些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研究能实实在在地改变中国人的餐桌。”李加纳说。

立志

2017年5月4日,青年节。

“投身油菜研究,正是我年轻时立下的志向。”李加纳说。

1977年,李加纳考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第一次接触到油菜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植物油的需求量激增。

李加纳发现,我国每年要进口几百万吨菜籽或菜油。

于是,这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决定发动一场“油菜革命”。

1982年,李加纳留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接触甘蓝型油菜研究。

以前,国外进口油菜籽均属黑籽,其压榨油呈黑色,须经过工业脱色变为色拉油。

“工业脱色增加了成本,而且还破坏了菜油的营养和天然香味。”李加纳说。

当时,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虽有出油率较高、成色较好的黄色籽粒品种,但产量低;甘蓝型油菜虽然产量较高,却只有黑色籽粒,压榨油的商品性差。

科学家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两个优势结合在一起。

1960年,瑞典科学家从甘蓝型油菜中首次找到黄籽单株,但终因遗传复杂、稳定性差放弃了研究。

当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此项研究没有前景时,李加纳却反其道而行之。

“甘蓝型油菜籽研究存在三大难题。”李加纳说,首先是缺乏遗传稳定的黄籽材料,其次是粒色形成机理不明,最后是黄籽与高产、抗性结合不好。

接下来的30多年,李加纳团队向这三个难题发起了持续攻关。

攻坚

“针对三大难题,我们确定了三大技术路线。”李加纳说,一是广泛搜寻和创造黄籽突变基因;二是聚合黄籽基因,创造出遗传稳定的甘蓝型黄籽品系;三是利用现代育种手段,聚合多个优良性状,选育新品种,同时促进产业化应用。

说起容易,做起来难。

“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大,见效缓慢。”李加纳说。

当时,李加纳的同事唐泽静、李崇辉也正在研究甘蓝型黄籽材料,但由于材料的产量、品质、抗性及遗传稳定性较差而未获突破性进展。

于是,李加纳接手了这批材料,带着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始年复一年地劳作,重复着耕地、播种、栽苗、施肥、观察记载和配制杂交组合等工作。

收获后,他们还要进行分析,挑选出株型好、抗病丰产的单株或材料。

李加纳团队成了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但又比农民操心更多。

这一干就是十年。

1997年,重庆直辖。同年,李加纳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团队首次得到了显性甘蓝型黄籽油菜材料GH01与隐性甘蓝型黄籽油菜材料GH03。

第二年,經国内专家认定,甘蓝型黄籽材料多方面优于国内其他品种(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深耕

初战告捷,李加纳深知,科研无止境。

“我们要做深耕田间的老农。”李加纳说。

初战告捷后,李加纳课题组又以GH01为亲本,研究出了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组合“渝黄1号”。

“‘渝黄1号籽去壳后的蛋白质含量达到58%。 ”李加纳说。

此后,李加纳团队建立了黄籽油菜聚合育种技术体系,“渝黄2号”“渝黄4号”和“渝油28”等陆续通过国家审定。

“其中,‘渝黄1号是国内外第一个具有生产利用价值的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新品种,‘渝黄4号由于优质高产多抗和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优良特性,被农业部推介为主导油菜品种。 ”李加纳说。

李加纳及其团队种下希望,收获了喜悦。

2004年,重庆市科委批准李加纳团队建立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重庆市首批建设的工程中心,也是重庆市第一个农业领域的工程中心。

2007年,李加纳团队又被重庆市教委批准为首批高校创新团队。

…………

由于研究的突破,李加纳团队在国际学术界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2007年3月27日,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在武汉召开。

李加纳受邀,与国际黄籽油菜研究权威专家一起,主持了甘蓝型黄籽油菜专题研讨会,并作了题为《黄籽油菜育种策略》的特邀报告。

在随后的13届和14届国际油菜大会上,李加纳又作了多次报告。

推广

“科技成果不能放在档案柜里,而必须要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作贡献。”李加纳说。

2001年,重庆利农一把手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李加纳出任常务副董事长。

新公司的核心项目即是“渝黄1号”的产业化开发。

公司成立后,很快就与垫江县委、县政府合作建立农业科技实验园区。

建设杂交油菜制种基地2万亩,建设种子低温库和种子库房及科研培训基地2万平方米,建设年加工优质油菜4万吨的加工厂……一个现代化农业高科技园区拔地而起。

此外,李加纳带领团队撰写出《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标准化生产实用技术手册》等供农户和企业使用。

为探索丘陵地区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李加纳每年都会频频到基层乡镇指导生产,足迹遍及西南五省市上千个乡镇,培训农民上万人次,建立高产示范片上百个点次。

…………

如今,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在油菜市场炙手可热。

“油菜的油和饼质量均优于进口菜籽,显著提高了我国油菜竞争力。”李加纳自豪地说。

2017年4月,垫江县沙坪镇油菜种植示范点。

穿梭于金黄色的油菜花海,李加纳心里是甜蜜的。

这份甜蜜不仅来自于田野美景,更重要的是,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到处都种植着由他培育的油菜新品种。

截至目前,4个甘蓝型黄籽油菜国审品种推广面积近亿亩,累计为农民和农业加工企业增收增效上百亿元。

【采访札记】

耐得住寂寞是创新的必备品质。

李加纳就是这样一个人。

为改善中国人的餐桌,李加纳一生都在努力。

和大多数“理工男”一样,60岁的李加纳稍显木讷,长期“隐居”实验室和田间地头,让他对人群略感疏远。

但一说到油菜研发,李加纳却总是滔滔不绝。

深耕希望,收获喜悦——李加纳的成功,离不开重庆创新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建设西部创新中心……

在日益优越的创新环境下,重庆各行各业涌现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在赋予这座城市前行动力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惠及人民。

猜你喜欢

甘蓝型老农油菜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打猎误伤老农肇事逃逸被公诉
老龙和老农
早熟甘蓝型春油菜‘年河18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6-2017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京华165”选育和栽培技术
油菜烩豆腐
种油菜
老农答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