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对复杂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2017-06-26李春阳

黑龙江医药 2017年9期
关键词:复杂性胆囊炎胆囊

李春阳

(厦门市第五医院普外科, 福建 厦门 361101)

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是因胆囊管发生阻塞或者遭致病菌侵入等原因引起的急性症状,主要症状为阵发性绞痛、腹肌强直及右上腹触痛等,是肝胆外科常见的急性胆囊炎病症,且大部分患者同时伴有结石发作,在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中占95%,这为治疗增加了一定难度[1-3]。随着国外腹腔镜胆囊次全切术的广泛应用,近些年我国开始引入并得到医生及患者的青睐。笔者对本院49例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并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2014-09—2016-09间收治的98例经临床检查确诊是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右上腹触痛,并伴有巩膜黄染、右上腹肌紧张等症状,所有患者均采取腹腔镜手术方式,行B超检查,部分患者探及胆囊肿大。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男21例,女28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70.5±3.6)岁。其中,23例患者合并非结石性胆囊炎,26例患者合并急性结石胆囊炎。术前行病史询问,合并糖尿病患者9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5例,合并冠心病患者20例。观察组,男22例,女27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71.0±3.8)岁。其中,21例患者合并非结石性胆囊炎,28例患者合并急性结石胆囊炎。术前行病史询问,合并糖尿病患者7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6例,合并冠心病患者22例。两组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合并症等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恶性肿瘤患者;(2)全麻耐受性差者;(3)胆总管明显梗阻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要求禁食,给予患者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行血气检查或肺功能检查等术前常规治疗及检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实施腹腔镜下逆行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全麻,平卧位,利用腹腔镜对胆囊以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确定后,为胆囊实施穿刺减压处理,再将胆囊剥离至三角区,使用钝性分离法找到胆囊动脉并行超声刀凝断电钩灼凝,然后游离胆囊管,寻找胆总管,对各管间关系进行确认后,将胆囊管切断并移除胆囊,最后清洗及缝合切口。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实施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取平卧位,经四孔法进行逆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将标本袋置入腹腔内,在壶腹部或在胆囊底部开胆囊壁切口,胆汁吸净,将胆囊内结石取出置于标本袋中,然后切除胆囊前壁,拿起胆囊壶腹部,使用手术钳切断胆囊动脉,剥离到近壶腹部时切断胆囊管。对患者中伴有严重粘连或者水肿者采用钝性分离,并利用超声刀辅助对胆囊三角区进行解剖,然后行胆囊切除。手术完成后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术野,根据手术情况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放置引流管,最后缝合切口。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比较,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胆漏、结石残留、胆管损伤和切口感染),记录患者中转开腹率和急诊率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对照组83.67%,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2.3 两组患者中转开腹率和急诊率比较

观察组中转开腹率和急诊率分别为0(0例)和32.65%(16例),对照组6.12%(3例)和53.06%(26例),观察组中转开腹率及急诊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复杂性胆囊炎以老年患者为主,该病具有病理改变复杂的特点,这一特点致使患者治愈后复发率高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4-6]。再者老年患者的机体生理功能、各脏器功能随之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衰退,使患者手术耐受性明显降低,延缓术后恢复[7]。传统开放性手术存在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等缺点,并易造成胆总管和肝总管损伤,对患者的疗效及术后恢复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临床采用国外引进的腹腔镜切除胆囊术,对上述缺陷进行弥补,但使用腹腔镜手术方式有很多种,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8-9]。

本文对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与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种腹腔镜手术方式治疗复杂性胆囊炎的疗效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采用腹腔镜次全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无论是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同样显著降低,仅14.29%,观察组还具有低急诊率和0中转开腹率,以上优点均是医生及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这说明对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具有操作灵活、创伤小等优点,这可有效避免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渗血过多,为预后提供保障。同时,因患者年龄较大,机体功能衰退及胆囊通常伴有肿大、水肿、充血、与周围组织粘连等症状,因此,在为老年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选择操作灵活、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且治疗效果好的手术方式,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

对于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而言,手术时间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说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发病<48h,但有些患者因本身机体条件差而不适合马上手术,针对这类患者也应争取在其发病72 h内手术。把握好患者的手术时间,有利于进一步增加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对复杂性胆囊炎疗效显著,促使腹腔镜手术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且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广泛应用及推广。但要依据患者病情选定合适的手术方式,并把握最佳手术时机。

[1] 白英奎.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6):68-69.

[2] 梁琦.残留部分胆囊后壁的胆囊切除术对复杂性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疗效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5,39(10):1146-1147.

[3] 朱小俊,孙亚伟.观察腔镜胆囊次全切术治疗急性复杂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0):68-69.

[4] 张洪彦.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96 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5):115.

[5] 李辉军.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急性复杂性胆囊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36-37.

[6] 孙立杰.残留部分胆囊后壁胆囊切除治疗复杂性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10):1209-1211.

[7] 宋文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J].吉林医学,2015(10):2043-2044.

[8] 杨霖.复杂性胆囊腹腔镜切除术的体会[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24(19):21-23.

[9] 吴宝强,江勇,朱峰,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老年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体会[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4,26(5):368-371.

猜你喜欢

复杂性胆囊炎胆囊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胆囊底缝线牵引两孔免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体会
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疗效观察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