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合作视角下中三角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比较优势格局研究

2017-06-24张有望宋长鸣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市州三省禀赋

张有望,宋长鸣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 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

区域合作视角下中三角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比较优势格局研究

张有望,宋长鸣*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 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

利用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和资源禀赋系数法,考察中三角地区主要农作物水稻、柑橘和油菜的比较优势格局。结果表明:1)湖南、江西和湖北三省的综合比较优势存在差异。江西省水稻和柑橘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湖北省油菜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2)三种农作物在市州层面的比较优势分布格局存在差异。大部分市州的水稻生产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张家界、湘西、怀化、赣州和宜昌的柑橘生产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张家界、常德、九江和仙桃的油菜生产具有较强比较优势;3)三种农作物比较优势格局的变迁特征存在差异。水稻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范围扩大,柑橘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演变,油菜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呈相对集中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构建农业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等对策建议。

区域合作;农作物;比较优势;中三角地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资源禀赋系数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是该地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科学技术、种植制度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同一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可能会表现出一定差异[1]。中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是构建中三角的主要目标,而农业方面的合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江西和湖北三省地理位置相近、自然条件相似,主要分布的农作物大致相同,因而推动在相同作物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各地间进行合作是中三角地区农业合作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制约,区域内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联系机制,三省之间的农业合作范围较小。因此,研究区域内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格局,有助于理清区域内主要农作物的生产优势区分布状况,从而为三省从宏观上打破行政束缚,共建区域农业协同发展机制提供重要依据和新的方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区域农作物比较优势的理论基础本质上仍来源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体系,用来反映不同地区间同一农作物的比较优势[2]。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农作物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了大量研究,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以国家级层面为参考,考察内部各省区的比较优势。李岳云等[3]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考察我国各省区蔬菜生产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山东、河北等13个省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山世英和姜爱萍[4]通过资源禀赋系数考察我国各省区水产品生产比较优势,发现海南、福建等7个省区海水产品生产具有资源禀赋优势,湖北、江西等6个省区淡水产品生产具有资源禀赋优势;汪希成[5]运用区位熵指数和相对增长速度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差异较大,优势产区逐渐北移。二是以省级层面为参考,考察内部各市州的比较优势。向云和祁春节[6]运用资源禀赋系数考察新疆水果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东疆地区的葡萄和红枣、北疆地区的苹果和桃及南疆地区的苹果、梨、葡萄、桃、杏、红枣和石榴具有资源禀赋优势;肖池伟等[7]通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江西省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发现省内各地区之间的综合比较优势差距正逐渐缩小;向云等[8]基于资源禀赋系数考察湖北省柑橘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发现鄂西地区的柑橘生产具有较强比较优势,而鄂东和江汉平原地区的柑橘生产缺乏比较优势。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关于农作物生产比较优势的研究主要以国家级或省级层面为参考,研究其所辖范围内各部分的比较优势,鲜有文献关注处于国家与省级层面之间的区域层面。在区域合作、区域一体化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从农业视角切入研究区域内部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格局既能对现有研究进行有益的补充,同时更能够为区域内部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合作提供新的思路。此外,从现有文献来看,要素比率分析法是该类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方法,包括综合比较优势指数[3,7,9-10]、资源禀赋系数[4,6,8]、区位熵[5]、国内资源成本系数[11]、比较优势指数[12-13]等,但现有研究大多采用较为单一的指标从个别侧面进行研究,难以全面反映出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而在一个框架中选取不同指标将农作物产量、播种面积、单产和产值同时纳入其中,能够更加全面科学地反映农作物在生产层面的比较优势。基于此,本文拟从区域合作视角出发,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全面考察中三角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格局,以期扩展和丰富现有研究,并为促进中三角地区的深入合作提供新的契机与方向。

1 研究区域与对象

中三角又名长江中游城市群,2015年4月正式得到国务院批复实施,涵盖湖南(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株洲、湘潭、衡阳、娄底)、江西(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抚州、宜春、萍乡、吉安)和湖北(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襄阳、宜昌、荆州、荆门)三省共31个市州。本文主要从农业视角对中三角展开研究,为保证研究的整体性和数据的有效性,因而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涵盖湖南、江西和湖北三省全部共42个省辖市州,称为中三角地区。

中三角地区地处长江中游,华中腹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水稻、柑橘和油菜是区域内主要的三种农作物,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中三角地区油菜籽、柑橘和水稻产量分别达到532万t、1 258万t和6 389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36.02%、36.01%和30.94%,在中三角地区各类农作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的排名中分列第1、2、3位。此外,区域内涉及1个国家水稻生产优势区(长江流域)、3个国家柑橘生产优势区(长江中上游、赣南-湘南-桂北、鄂西-湘西)和1个国家油菜生产优势区(长江中游)。基于此,本文选取了水稻、柑橘和油菜三种农作物,研究其在中三角地区的比较优势格局。

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2.1 研究方法

2.1.1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由效率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组成,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某种作物在规模和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本文拟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考察中三角地区省级层面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类型,借鉴向云等[8]的做法,构建本文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如下:

式中:AAIijt为t时期i地区农作物j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EAIijt为t时期i地区农作物j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SAIijt为t时期i地区农作物j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其中:

式中:APijt为t时期i地区农作物j的单产,APit为t时期i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平均单产,APjt为t时期i地区的高一级区域农作物j的单产,APt为t时期i地区的高一级区域主要的农作物平均单产;GSijt为t时期i地区农作物j的播种面积,GSit为t时期i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GSjt为t时期i地区的高一级区域农作物j的播种面积,GSt为t时期i地区的高一级区域主要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EAIijt通过对比t时期i地区农作物j的单产占同区主要的农作物平均单产的比率与i地区的高一级区域农作物j的单产占同区主要的农作物平均单产的比率,反映i地区农作物j在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SAIijt通过对比t时期i地区农作物j的播种面积占同区主要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率与i地区的高一级区域农作物j的播种面积占同区主要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率,反映i地区农作物j在生产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方面的优势。

EAIijt>1表明t时期i地区农作物j具有效率优势,反之EAIijt<1则不具有效率优势,EAIijt值越大,效率优势越明显;SAIijt>1表明t时期i地区农作物j具有规模优势,反之SAIijt<1则不具有规模优势,SAIijt值越大,规模优势越明显;而由EAIijt和SAIijt相乘取几何平均数得到的AAIijt,能够全面反应出农作物在生产方面比较优势的程度,AAIijt>1表明t时期i地区农作物j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反之AAIijt<1则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AAIijt值越大,综合比较优势越明显。

2.1.2 资源禀赋系数 资源禀赋系数通过区域某种作物的产量占上级区域总产量份额与该区域农业总产值占上级区域农业总产值份额之比,能够反映该作物的相对丰裕程度。本文拟运用资源禀赋系数考察中三角地区市州层面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格局及变迁特征,借鉴山世英和姜爱萍[4]的做法,构建本文的资源禀赋系数如下:

式中:EFijt为t时期i地区农作物j的资源禀赋系数,Vijt为t时期i地区农作物j的产量,Vjt为t时期i地区的高一级区域农作物j的总产量,Yit为t时期i地区的农业产值,Yt为t时期i地区的高一级区域的农业产值。

一般认为,0≤EFijt<1表明t时期i地区农作物j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较弱,1≤EFijt<2表明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EFijt≥2表明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2.2 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包括湖南、江西、湖北三省及全国的水稻、柑橘、油菜籽及粮食、棉花、油料、麻类、糖料、烟叶、茶叶、水果和蔬菜9类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产数据,湖南、江西、湖北三省及所辖市州的水稻、柑橘、油菜籽产量和农业产值数据。其中,播种面积和单产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5年),产量和农业产值数据来源于《湖南统计年鉴》(2001-2015年)、《江西统计年鉴》(2001-2015年)、《湖北统计年鉴》(2001-2015年)及江西省各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2014年),或基于上述数据计算得到,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0-2014年。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省比较优势类型

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考察湖南、江西和湖北三种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表1通过计算2000-2014年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均值,反映出三省水稻、柑橘和油菜生产总体的比较优势类型。

第一,效率比较优势方面。EAI的测算结果显示,三省的水稻生产均具有效率比较优势,但湖北大于湖南和江西,湖北的柑橘和油菜生产具有效率比较优势,而湖南和江西两省不具有。湖北水稻、柑橘和油菜生产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均值分别为1.26、1.22和1.13,大于湖南的1.10、0.87和0.93,江西的1.18、0.85和0.81。分析发现,造成上述效率比较优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单产的差异,2000-2014年,湖南、江西、湖北和全国水稻年均单产分别为6.24 t/hm2、5.59 t/hm2、7.67 t/hm2和6.45 t/hm2,柑橘年均单产分别为8.72 t/hm2、7.99 t/hm2、13.04 t/hm2和11.26 t/hm2,油菜年均单产分别为1.46 t/hm2、1.06 t/hm2、1.88 t/hm2和1.77 t/hm2,粮食、棉花、油料、麻类、糖料、烟叶、茶叶、水果、蔬菜9类农作物平均单产分别为8.03 t/hm2、6.67 t/hm2、8.55 t/hm2和9.13 t/hm2。单产水平上,在三省9类农作物平均单产低于全国水平的情况下,湖北水稻、柑橘和油菜单产全部高于全国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效率优势;湖南和江西水稻、柑橘、油菜单产均低于全国水平,但水稻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小于9类农作物与全国水平的差距,故两省的水稻相对于省内9类农作物平均水平而言具有效率比较优势,柑橘和油菜无论是相对于全国同种作物而言,还是相对于省内9类农作物平均水平而言,均不具有效率比较优势。

表1 2000-2014年中三角地区三种农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指数Table 1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ices of three crops in the central delta area from 2000 to 2014

第二,规模比较优势方面。SAI的测算结果显示,三省的水稻、柑橘和油菜生产均具有规模比较优势,水稻和柑橘生产规模比较优势由强到弱依次为江西、湖南和湖北,油菜依次为湖北、湖南和江西。江西水稻、柑橘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值分别为3.14、3.86,大于湖南的2.62、3.46和湖北的1.44、1.91;湖北油菜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值为3.38,大于湖南的2.49和江西的2.06。分析发现,造成上述规模比较优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播种面积的差异,2000-2014年,湖南、江西和湖北水稻年均播种面积分别为388万hm2、313万hm2和201万hm2,分别占本省粮食、棉花、油料、麻类、糖料、烟叶、茶叶、水果、蔬菜9类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8.49%、58.03%和26.62%;柑橘年均播种面积分别为33万hm2、25万hm2和18万hm2,分别占本省9类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12%、4.66% 和2.35%;油菜年均播种面积分别为90万hm2、49 万hm2和114万hm2,分别占本省9类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28%、9.08%和15.13%。而同期全国水稻、柑橘和油菜年均播种面积分别仅占9类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8.50%、1.20%和4.49%,均远低于三省的同期水平,故三省的水稻、柑橘和油菜在生产规模上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均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综合比较优势方面。AAI的测算结果显示,三省的水稻、柑橘和油菜生产均具有综合比较优势,水稻和柑橘生产综合比较优势由强到弱依次为江西、湖南和湖北,油菜依次为湖北、湖南和江西。湖南、江西和湖北水稻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值分别为1.70、1.92和1.35,柑橘分别为1.74、1.79和1.52,油菜分别为1.51、1.29和1.95。综合比较优势是在效率比较优势和规模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得到,反映出三省水稻、柑橘和油菜生产的综合优势。由于三省水稻、柑橘和油菜生产的EAI均小于SAI,即在AAI中EAI的权重要低于SAI,AAI的大小更多的取决于SAI。因此,三省之间三种农作物综合比较优势的相对强弱程度排名与规模比较优势排名基本一致。

3.2 各市州比较优势格局与变迁特征

采用资源禀赋系数测算2000-2014年中三角地区各市州三种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通过资源禀赋系数均值反映总体的比较优势等级和分布格局。此外,进一步通过比较2000年与2014年中三角地区各市州三种农作物资源禀赋系数的变化情况,揭示出中三角地区三种农作物生产比较优势格局的变迁特征。

3.2.1 各市州总体比较优势格局 首先,通过测算2000-2014年中三角地区各市州水稻生产的资源禀赋系数均值,考察中三角地区水稻生产总体的比较优势分布格局及各市州的比较优势等级(表2)。

表2 2000-2014年中三角地区各市州水稻资源禀赋系数Table 2 Rice resource endowment coeff cients of the cities in the central delta area from 2000 to 2014

区域内各市州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呈现一般和较弱两个等级,没有市州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由表2可知,具有一般比较优势的市州有25个,约占市州总数的60%,主要分布在湖南的大部分地区(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常德、益阳、永州、怀化、娄底)、江西的中北部地区(南昌、鹰潭、吉安、宜春、上饶)和湖北的中东部地区(黄石、荆州、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仙桃、天门),其余17个市州的比较优势较弱。

其次,通过测算2000-2014年中三角地区各市州柑橘生产的资源禀赋系数均值,考察中三角地区柑橘生产总体的比较优势分布格局及各市州的比较优势等级(表3)。区域内各市州柑橘生产的比较优势呈现较强、一般和较弱三个等级,大部分市州的比较优势较弱。由表3可知,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市州有5个(张家界、怀化、湘西、赣州、宜昌),一般比较优势的市州有6个(邵阳、常德、郴州、永州、抚州、十堰),二者数量相加仅占市州总数的26.19%,其余31个市州的比较优势均较弱。

表3 2000-2014年中三角地区各市州柑橘资源禀赋系数Table 3 Citrus resource endowment coeff cients of the cities in the central delta area from 2000 to 2014

最后,通过测算2000-2014年中三角地区各市州油菜生产的资源禀赋系数均值,考察中三角地区油菜生产总体的比较优势分布格局及各市州的比较优势等级(表4)。区域内各市州油菜生产的比较优势同样呈现较强、一般和较弱三个等级。由表4可知,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市州有4个(常德、张家界、九江、仙桃),一般比较优势的市州有15个(衡阳、岳阳、益阳、怀化、湘西、南昌、吉安、上饶、黄石、荆州、鄂州、荆门、黄冈、天门、潜江),二者数量之和占市州总数的45.24%,其余23个市州的比较优势较弱。

表4 2000-2014年中三角地区各市州油菜资源禀赋系数Table 4 Rape seed resource endowment coeff cients of the cities in the central delta area from 2000 to 2014

3.2.2 各市州比较优势格局的变迁特征 首先,通过比较2000年与2014年中三角地区各市州水稻生产资源禀赋系数的变化情况,考察各市州水稻生产比较优势格局变动的时间趋势特征(图1)。图1显示,中三角地区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总体上呈现增强趋势,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范围扩大,资源禀赋系数大于1的市州数量由2000年的17个增加到2014年的25个。其中,比较优势等级上升的市州主要分布在湘北地区(常德、岳阳)、湘中地区(益阳、邵阳)、湘南地区(郴州、永州)、鄂东地区(鄂州)和江汉平原地区(荆州、天门、仙桃、潜江),比较优势等级下降的市州主要分布在赣北地区(景德镇)和赣东地区(萍乡),其余市州的比较优势等级没有明显变化。

图1 中三角地区水稻资源禀赋系数变迁(2000、2014年)Fig. 1 Change of rice resource endowment coeff cient in the central delta area (2000, 2014)

其次,通过比较2000年与2014年中三角地区各市州柑橘生产资源禀赋系数的变化情况,考察各市州柑橘生产比较优势格局变动的时间趋势特征(图2)。图2显示,中三角地区柑橘生产呈现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资源禀赋系数大于2的市州数量由2000年的2个增加到2014年的6个。同时,比较优势格局由“零星分散”演变为“集中连片”,形成了一个连接中三角地区西北部(十堰)、西部(宜昌、常德、张家界、湘西、怀化)、南部(邵阳、永州、郴州)和东南部(赣州、抚州)的“半环形”优势生产带,柑橘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趋势逐渐增强。

图2 中三角地区柑橘资源禀赋系数变迁(2000、2014年)Fig. 2 Change of citrus resource endowment coeff cient in the central delta area (2000, 2014)

最后,通过比较2000年与2014年中三角地区各市州油菜生产资源禀赋系数的变化情况,考察各市州油菜生产比较优势格局变动的时间趋势特征(图3)。图3显示,中三角地区油菜生产同样呈现出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生产资源禀赋系数大于2的市州数量由2000年的4个增加到2014年的7个,随着湖北江汉平原地区油菜生产比较优势等级的进一步提高,中三角地区大致形成了一条从湖南张家界、常德,经湖北江汉平原地区(荆州、荆门、仙桃、潜江),再到江西九江的中北部油菜生产优势带,油菜生产同样正逐渐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图3 中三角地区油菜资源禀赋系数变迁(2000、2014年)Fig. 3 Change of rape seed resource endowment coeff cient in the central delta area (2000, 2014)

3.2.3 各市州比较优势格局形成与变迁原因分析 本文认为中三角地区各市州水稻、柑橘和油菜生产比较优势格局的形成与变迁主要是自然因素、市场因素、科技因素和政府行为四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1)自然因素是比较优势格局形成与变迁的基础条件。土地、水、气候等自然因素是农作物生产发展的基础,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地域分工,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例如,中三角地区水稻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州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江汉平原等适宜水稻生长的平原地区,柑橘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赣南和鄂西等低山丘陵地区,油菜主要分布在土质肥沃、冬闲田资源丰富的长江、汉江、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平原地区。

2)市场因素对比较优势格局形成与变迁起引导作用。农产品的价值要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实现,农户本质上是经济人,其行为必然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通常会种植那些具有市场需求并能带来收益的作物。例如,湖北宜昌毗邻华中地区最大的消费市场武汉,同时也是与北方消费市场相距最近的柑橘主产区,随着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及京广、沪汉蓉高铁的贯通,更加方便了宜昌柑橘到达主要消费市场,为宜昌柑橘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宜昌柑橘生产的快速发展除自然因素外,市场因素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4]。

3)科技因素对比较优势格局形成与变迁起支撑作用。科技因素主要能够从两个方面对区域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产生影响:一是通过不断引进并采用新技术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二是通过生物技术等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2]。例如,隆平高科为湖南水稻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品种选育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华中农业大学在油菜种子研发、生产培训等方面与湖北仙桃有着密切合作,华中农业大学选育的双低饲料油菜品种“华油杂62”等在仙桃进行试点成效显著,为当地油菜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政府行为对比较优势格局形成与变迁起推动作用。区域农作物生产比较优势的变化往往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出台、信息发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例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的水稻生产受此影响不断发展壮大;江西省赣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脐橙产业,先后实施了“山上再造”、“兴果富民”、“建设世界著名脐橙主产区”、“培植超百亿元产业集群”等措施,逐渐将赣州打造成了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脐橙优势产区。

4 结论

1)湖南、江西和湖北三种农作物的比较优势类型存在差异。湖北省的水稻、柑橘和油菜均具有效率比较优势,湖南和江西两省仅水稻具有效率比较优势,柑橘和油菜不具有效率比较优势;三个省的水稻、柑橘、油菜均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水稻、柑橘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由强到弱依次为江西、湖南、湖北,油菜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由强到弱依次为湖北、湖南、江西。

2)中三角地区三种农作物在市州层面的比较优势分布格局存在差异。水稻种植范围较广,大部分市州的水稻生产均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尤其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适宜柑橘生产的空间比较有限,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州主要分布在湘西(张家界、湘西、怀化)、赣南(赣州)和鄂西(宜昌)等低山丘陵地区;油菜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州集中分布在中三角地区的中北部,主要包括湖南张家界、常德,江西九江,湖北仙桃等市州。

3)中三角地区三种农作物比较优势格局的变迁特征存在差异。水稻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范围逐步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州数量不断增多;柑橘和油菜生产则呈现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柑橘生产的比较优势格局由“零星分散”演变为“集中连片”,形成了一个连接中三角地区西北部、西部、南部和东南部的“半环形”优势生产带,油菜生产在中三角地区中北部大致形成了一条从湖南张家界经湖北江汉平原地区到江西九江的优势生产带。

5 对策建议

目前,中三角地区水稻、柑橘和油菜生产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速度的加快,三种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会越来越困难,如何提高单产水平将成为关键所在,而区域合作便是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中三角地区逐渐演变形成水稻生产优势区、柑橘和油菜生产优势带,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间的地理距离进一步拉近,为区域内部开展相关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来,三省在涉农领域的相关合作已经开始起步。例如,2011年武汉大学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隆平高科在湖北建立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华中农业大学在江西建设“农作物品种研究试验站”等。但由于受行政管理边界等的束缚,跨省的深层次合作不多,各省农作物生产比较优势的互补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基于上述结论和分析,为进一步加强中三角地区在农业领域的深入合作,尤其在优势农作物生产方面,本文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充分发挥三省在农作物生产方面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积极促进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相关地区之间在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创立、流通模式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三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农业科研方面,可以借鉴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相关经验,利用三省各自的优势资源搭建中三角虚拟农业科研平台,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资源的跨省配置与优化。

2)进一步打破行政管理的边界约束,构建三省农业协同发展机制。行政管理的边界限制是区域合作难以克服的矛盾,必须设置区域合作协调机构,通过跨区域的协调来破解这一矛盾[15]。因此,中三角地区在农业合作方面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在三省之间进行统筹协调,例如,建立由三省农业厅组成的中三角农业发展厅际联系会议制度,并将中三角农业发展厅际联席会议作为协调机构统筹三省在主要农作物生产等方面的合作与协同发展。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三省农业合作的法律保障体系。三省需针对区域农业合作建立一套包括激励与约束机制、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政府考核机制等在内的法律保障机制,为中三角地区的农业合作提供法律保障。例如,在三省农业部门已经签订的《湘鄂赣三省农业合作协议》基础上,制定和出台《湘赣鄂三省农业合作条例》等,对三省农业合作进一步做出具体规定,为区域农业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1] 于法稳. 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2(2): 99-103. Yu F W.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study on agricultur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uizhou Province[J].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2(2): 99-103.

[2] 马惠兰. 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 25(4): 246-250. Ma H L.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bout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4, 25(4): 246-250.

[3] 李岳云, 卢中华, 凌振春. 中国蔬菜生产区域化的演化与优化——基于31个省区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 2007, 27(2): 191-195. Li Y Y, Lu Z H, Ling Z C. The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vegetable productiv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Positive analysis based on 31 provinces of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27(2): 191-195.

[4] 山世英, 姜爱萍. 中国水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5(5): 20-24. Shang S Y, Jiang A P. Analysis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export competity of China’s aquatic produc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05(5): 20-24.

[5] 汪希成.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J]. 财经科学, 2014(7): 102-113. Wang X C. Analysis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production of major grain varieties in different areas of China[J].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4(7): 102-113.

[6] 向云, 祁春节. 新疆水果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10): 152-158. Xiang Y, Qi C J. The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fruit production in Xinjiang[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9(10): 152-158.

[7] 肖池伟, 刘影, 李鹏. 近20年江西省水稻生产优势与时空变化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36(5): 727-735. Xiao C W, Liu Y, Li P.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ts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rice produc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in past 20 year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5, 36(5): 727-735.

[8] 向云, 祁春节, 陆倩. 湖北省柑橘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 34(11): 134-139, 192. Xiang Y, Qi C J, Lu Q.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itrus production in Hubei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11): 134-139, 192.

[9] 赵辉, 乔光华, 祁晓慧, 等. 内蒙古马铃薯生产的比较优势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2): 128-132. Zhao H, Qiao G H, Qi X H, et al. The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potato production in Inner Mongolia[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 30(2): 128-132.

[10] 王学强, 贾志宽, 李轶冰.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11): 48-52. Wang X Q, Jia Z K, Li Y B.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ma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e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7, 35(11): 48-52.

[11] 徐志刚, 封进, 钟甫宁. 江苏省农业比较优势格局及与周边省市比较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 10(4): 341-346. Xu Z G, Feng J, Zhong F N.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Jiangsu Province vs nearby Provinces[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1, 10(4): 341-346.

[12] 于爱芝, 裴少峰, 李崇光. 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1(6): 4-9. Yu A Z, Pei S F, Li C G. The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1(6): 4-9.

[13] 李崇光, 赵晓飞, 孙剑, 等. 中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研究[M].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6. Li C G, Zhao X F, Sun J, et al. A Study of the Circulation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China[M]. Beijing: Xuexi Press, 2016.

[14] 张有望, 章胜勇. 中三角地区柑橘生产的空间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4): 687-693. Zhang Y W,Zhang S Y. Study on citrus production’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ng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entral delta area[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4): 687-693.

[15] 龚胜生, 张涛, 丁明磊, 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4(1): 96-104. Gong S S, Zhang T, Ding M L, et al. A study on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J]. China Soft Science, 2014(1): 96-104.

(责任编辑:王育花)

Study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major crops in central delta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ZHANG You-wang, SONG Chang-ming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2. Hubei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from 2000 to 2014 and applying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d the resource endowment index,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rice, citrus and rape seed in the central delta area, including Hunan, Jiangxi and Hubei Provinces. Main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main crops in Hunan, Jiangxi and Hubei Provinces are different. Rice and citrus in Jiangxi have the strongest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while rape seed in Hubei has the strongest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2)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for three crops in city and state levels are different, with rice have higher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most cities. Citrus in Zhangjiajie, Xiangxi, Huaihua, Ganzhou and Yichang has stronger comparative advantage whereas rape seed in Zhangjiajie, Changde, Jiujiang, and Xiantao have stronger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3)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haracteristics for three crops are differen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area with rice production expanded and the area with citrus production changed from “dispersed” to “concentrated”, and the area with rape seed production presented a trend of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results,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ully utilizing the individual crop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promote regional cooperation, breaking down the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barriers to establish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creating and improving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 and perfecting the legal executing performance.

regional cooperation; crops; comparative advantage; central delta area;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esource endowment index

F304.5

A

1000-0275(2017)03-0502-08

10.13872/j.1000-0275.2017.0036

张有望, 宋长鸣. 区域合作视角下中三角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比较优势格局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3): 502-509.

Zhang Y W, Song C M. Study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major crops in central delta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7, 38(3): 502-5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73103,71503093)。

张有望(1990-),男,黑龙江双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产品流通研究,E-mail: zhyouwang@webmail.hzau.edu.cn;通讯作者:宋长鸣(1986-),男,湖北公安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农产品价格研究,E-mail: scm@mail.hzau.edu.cn。

2016-09-03,接受日期:2017-01-16

Foundation itteemm::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71673103, 71503093).

Corresponding authoorr:: SONG Chang-ming, E-mail: scm@mail.hzau.edu.cn.

Receiivveedd 3 September, 2016; Acceepptteedd 16 January, 2017

猜你喜欢

市州三省禀赋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区域联动护流域
豪华的龙舟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禀赋的概念、内涵及其与体质的关系
2017:市州报社长在谋划什么?
湘鄂赣三省开展新闻出版广电战略合作
初始商业文化禀赋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