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重构未来

2017-06-23金艳陈丹张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重构学科融合

金艳+陈丹+张生

未来学校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它将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未来的教育将是无边界的、互联共享的、个性化的。为了满足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未来学校的要素应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开放灵动的学习空间、多元灵活的学习方式、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开放融合的管理形态。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而学

我国的核心素养框架包括三块,第一是文化基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是未来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第二是自主发展,重点在于学生要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要具有批判思维、勤于反思的能力;第三是社会参与,强调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美国6C素养主要是创造力与想象力、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沟通、合作、品质教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将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和美国6C素养对照,我们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特别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认知能力的培养,因此未来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合作、沟通能力。

1. 未来学校框架

未来学校的构架,离不开课程重构、学习工具的设计、学习空间的变革,以及技术与环境的融合。其中,课程重构是基础,主要包括核心重构、理念重构、路径重构、学习流程重构和评价重构。

2. 未来学校课程的特征

第一,未来学校的课程要契合学生个体的认知与性格特征、情绪等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和性格特征,学生的课程一定是个性化的课程。未来学校的课程也要契合区情和校情,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理念。未来的课程会变成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只有一种课程,所以需要不同层面的整合和融合,最终形成适合学生发展、满足国家需求,具有学校理念的课程体系。未来学校课程还要契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社会各界所需人才,所以学校的课程一定是可选择的、多样性的。第二,未来学校的课程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要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学校课程构成的要素除了知识之外,还有技能、品格和元认知、元学习。因此,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应增加学科之间的融合,增加跨学科的课程,增加直接经验的学习机会。第三,未来课程要实现校内外资源的联合。大多数探究类、体验类、实践类课程需要与社会资源结合,未来课程的开发者也要更加多元化。未来学校课程实现知识与生活、知識与社会实践的联合,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3. 未来学校课程的内涵

首先,是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指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应聚焦于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科之间知识的关联,开展有意义的深度学习。其次,是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指课程中形态的变革,力图从程序性课程向项目性课程发展,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推进整合课程的学习。最后,是技术支撑。技术支撑指技术与学习的直接连接和深度融合,技术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

未来学校课程开发需聚焦内容、变革路径、创新机制

1. 聚焦内容,转变视角

未来学校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应该转变学科视角和主题视角。在学科视角方面,以语文学科中的“芽—花—果”拓展课程为例。在课程开发中,先让学生读,然后感受和仿创,再转化成美术语言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最后到创客空间将自己的作品打印出来,配文陈列在学校艺术馆。这个“认真读—细细品—深度创—美美绘—智慧做—认真展”的过程,融合了感官、学科、技术,分年龄阶段阶梯进行,帮助孩子建立了对事物完整的概念。

在主题视角方面,学校可以确定主题,融合职业体验、创业拍卖、爱心公益等元素。以年级组为单位,学校层面主导完成,从学科出发进行研究,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

2. 自上而下,变革路径

在课程开发时,需对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每位教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要激活每位教师的创新力,营造开放、尊重、平等、创新的工作氛围。以开发“芽—花—果”语文拓展课程为例,语文组在开发交融式课程的同时,英语组在开发英语绘本课程,阿福童课题组在开发儿童财商课程“阿福童悦读”。

3. 创新机制,提倡教师合作制

教师在项目研修的过程中,可以从学校课程规划中自选主题进行研修。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合作,组成项目团队进行研修,调动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研修的力度和深度,同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未来学校课程实施及理念

1. 课程实施策略

未来学校课程实施策略涉及三方面,第一是技术支撑,是指运用简单的技术实现丰富的学习过程。我们看到的是课程和人,技术应浸润其中,不可见但又不可缺。第二是阅读奠基,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学校的特色项目应是多元化的跨学科、多主题的阅读;第三是STEAM理念,课程应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打破学科和课堂的边界,进行跨界融合与合作,使得教育真正发生在学科的交叉地带和融合区域。

2. 课程重构理念

未来的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重在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不再是传统课程中所关注的记忆、理解、应用等低级能力。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学习,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未来学校的课堂,实际上应尽量运用信息技术把低层的东西教给学生自学,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占据主导地位的活动,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完成高阶能力的培养。

未来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围绕课程重构建设教科研平台,进一步深化课程的主题研发与儿童核心素养关联,聚焦路径与实施策略的顶层设计。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取决于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机投小学 四川成都市机投小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猜你喜欢

重构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长城叙事的重构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