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伦奖惩理念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及思考

2017-06-23卢瑞玲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爱伦中小学班级管理

摘 要 奖励与惩罚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必要保障,是促进学生成长进步的有效手段。奖惩手段使用得当,既可以引领和促进学生的适宜行为,也能减少或杜绝不宜行为发生的频率;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或制约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本文重点介绍了美国当代教育改革家爱伦博士班级管理的理念及其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奖惩策略,希望能抛砖引玉,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恰当运用奖惩手段、成功实施班级管理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爱伦 奖惩策略 班级管理 中小学

德怀特·爱伦(Dwight Allen)是美国当代杰出教育改革家、欧道明大学的终身教授、国际知名的教育专家,曾任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和第37任总统尼克松的教育顾问。爱伦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教师教育、课程研发、教育实践、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有重要贡献。早年在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任师资培训部主任期间,爱伦创立了举世闻名的微格教学;在任麻省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期间,启动了一系列颠覆性的改革举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开创特招生先河、允许学生自主研发课程、废除不及格的学业评价标准、吸收博士生参与学院管理工作,以及轰动全美的教育机构改革。在欧道明大学30年的教育生涯中,爱伦积极活跃在国内外教育舞台上,领导和主持了几十项国际、国家教改项目,兼任20多个国内外教育机构的专家和顾问,足迹遍及五大洲80多个国家。爱伦非常关注中国的教育事业,1991年以来,作为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中国教育项目首席技术顾问和中国教育部国际交流项目总顾问,爱伦先后50多次来到中国,在我国27个省级行政区的近150个地区讲学、培训、考察、调研、做项目,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和信息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奖惩机制是爱伦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奖惩机制指的是教师通过鼓励良好行为和鞭策不良行为来激励学生学习、培养期待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手段。爱伦认为,成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有效的班级管理,而有效的班级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奖惩手段的恰当运用[1]。笔者跟随爱伦求学多年,耳濡目染了他的許多班级管理“奖惩小窍门”[2],现摘选一些分享于此,希望能抛砖引玉,对我们探索奖惩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实施有一定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一、让学生“离教室门远点儿”

这里所说的“离教室门远点儿”不是一个方位上的概念,而是一个比喻义。爱伦在他6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观察到,不少教师在维持课堂纪律方面力不从心。他们经常在开学的时候,向全班郑重宣布,“在我的班里,决不允许在课堂上乱说乱动,谁若不遵守纪律,我就把你请出教室,情节严重的就交给校长处理”。这样一来,就把学生与教室门置于“零距离”关系,学生每触犯一次纪律,就被赶出教室。设想一下,如果教师把三两个学生赶出教室或送交校长,那倒霉的是这三两个学生;如果教师不断地把学生赶出教室或送交校长,那有麻烦的恐怕就是教师自己了。任何一个校长都不希望在教室门外或自己的办公室以这种方式看见学生,因为在校长看来,一个好老师,他的学生是不应该有太多纪律问题的,他也不会在纪律问题面前束手无策。教师们必须清楚,每一次惩罚学生“跨出教室门槛”,不仅给学生制造了麻烦,而且也会给校长带来不便,同时也意味着教师的无能。所以,为了“皆大欢喜”,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离教室门远点儿”。这样既可避免伤害学生的尊严、耽误校长的工作,又可保全教师在校长眼里的“光辉形象”。

二、此处“无声”胜“有声”

课堂上如遇到学习不专心、做小动作甚至干扰同学学习的学生,有些教师可能会停止授课,在全班点名批评甚至严厉斥责这个学生,每当这样的情形出现时,其他学生自然会中断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而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学生身上,不难想象此刻这位学生的感受。爱伦极力反对这种以伤害学生自尊心为代价换来所谓的“良好教学秩序”。遇到这种情况,爱伦的做法是:一面继续教学活动,一面不露声色地走到这个学生面前,示意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不经意间完成师生间的“无声沟通”。这样,既没有干扰正常的教学程序,也没有耽误其他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保全”违纪学生面子的前提下实施对该生的纪律约束。

“无声沟通”的另一种形式是“个别接触”。我们知道,几乎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话篓子”。他们并非成心捣乱,只是自制力差,常常“不能自已”。对这些学生而言,任何形式的纪律约束都起不了多大作用,因为他们也是“身不由己”。爱伦认为应对这种学生的最好办法是个别接触。比如,你们班的汤姆是个“话篓子”,你可以私下这样跟他谈判:“汤姆,老师知道要求你上课安静很难,但老师不想为了制止你说话而干扰其他同学学习。咱俩可否达成一个默契,每次经过你身边时,如果我用手指轻敲你的课桌,那意思就是让你停止讲话了”。师生间的这种约定通常很有效,因为学生不仅明白老师期望的行为,而且感受到老师很关注他、理解他、想帮助他。这种情感上的认可会变成学生改错的内在动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个别学生总爱在课堂上捣乱的另一个原因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在中小学生的心里分量很重,人人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班里的好学生总能受到老师的表扬,而其他学生就很难得到这样的“厚爱”了。课堂上捣乱可能是一些学生吸引老师眼球最简单有效的“计策”。对于这些学生,课堂上公开批评或惩罚根本无济于事,因为这样做恰恰满足了学生对个人关注的需求。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实施教师不喜欢的行为而得到了自己期待的东西,这会给课堂管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类型学生,教师最好跟他们进行私下交流,通过师生间的真诚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于他们的关心,使他们的“被关注需求”得到满足,实现“双赢”的目的。

三、“滞后反应”营造神秘感

“滞后反应”在此的意思是,当教师发现某个学生的纪律问题时,不要立刻批评指正,而是选择另一个适当的时间或场合指出或暗示。比如,某一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教师可以假装没看见,按部就班上课。下课后,若无其事地走到这个学生跟前,悄悄地在他的耳边说:“老师希望你今天在课堂上的那个行为以后不再发生”。学生会立刻意识到,他在课堂上的表现老师一清二楚,只是顾及他的情面,才没有当场揭发。按照中小学生的特点,这个学生肯定会把这件事情告诉其他同学。传来传去,学生们便知道,他们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老师的“火眼金睛”,老师只是策略性地选择“当场批评”或“秋后算账”。这无疑会给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披上神秘的色彩,对约束学生的违纪行为很有作用。但是,如果教师“见火就着”,一看到学生的过错就予以批评,如果哪次教师因种种原因没有对某个纪律问题当场做出反应,学生们便会认定老师也有“打盹的时候”,这样他们便会心存侥幸,不时地去挑战班纪班规,给班级管理制造种种障碍。所以,与其让学生跟你“玩捉迷藏”,教师不如主动给自己制造点神秘感,别让学生一眼望穿你。“滞后反应”便是实现神秘感、控制课堂纪律的良方妙药。

四、“选择性失明”

爱伦常常讲,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一定要学会“选择性失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爱伦认为许多教师班级管理不力的原因之一就是“视力太好”。他们眼里容不得沙子,对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不放过,每天都会浪费大量时间唠叨这不对,指责那不妥。久而久之,教师诲人不倦,学生麻木不仁,根本起不到减少或避免不良行为的作用。爱伦反对这种班级管理方法,他建议面对学生的违纪现象,教师在做出任何反应前首先要问自己,“对这个学生的问题,我是选择‘睁眼还是‘闭眼?如果选择‘睁眼的话,我是帮助了这个学生还是妨碍了他的学习?我是维护了全班同学的利益还是影响了同学们的正常学习活动?”这一问,就会发现有许多情况教师能够选择“闭眼”。爱伦认为,有效班级管理的部分诀窍就在于教师善于选择性地视而不见。如果教师不懂得使用这个秘密武器,那就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陷入被动甚至尴尬的班级管理局面。

五、换着花样表扬学生

表扬语言的多样性是奖惩机制中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方面。多数教师能做到表扬学生,但很少去思考如何表扬,他们认为这是无足轻重的事情。日复一日,教师固化了表扬学生的套路,赞扬学生的话永远就那么几个词:“很好、不错、继续努力”。教师给予表扬时不假思索,学生听到表扬时没有感觉,表扬与被表扬好像只是一个日常教学常规,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爱伦指出,要想让表扬发挥其强化良好行为的作用,学生首先必须相信老师的表扬是认真的,而变化表扬用语、丰富表扬措辞是提高老师评价含金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换句话说,表扬措辞的多样性能有效提高表扬的价值。在美国,教师培训其中的一个内容便是“娴熟掌握表扬学生的各种词语”,有上百种之多。教师一定要牢记:赞扬必须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必须准确体现好在哪里。这样,當学生听到表扬时才会知道他为何赢得这个赞赏,也才会继续努力以获得老师更多的好评。

六、让学生享有更多权利

“让学生享有更多权利”是爱伦最喜欢的奖惩策略之一。这里所说的学生权利是指学生作为班级的一员自然所拥有的、不需要额外努力就可获得的权利,但是他们必须履行班级成员的义务、满足对班级成员的要求才能保持这些权利。赋予学生权利是对学生的一种奖励,剥夺学生权利是对学生的一种惩罚,即奖惩理论中所说的“负惩罚”。

为学生营造民主的纪律约束是爱伦一贯的信念。爱伦认为,教师给学生的权利越多,自己的权力就越大。放权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利益,而且也是在帮助教师自己。因为当学生拥有很多权利的时候,教师也就有了更多的方式来制约学生。也就是说,每当学生多拥有一项权利时,教师同时也就多了一个剥夺这个权利的条件。反之,如果学生在这个班集体中没有什么权利,当他们犯错的时候,除了被赶出教室、罚做作业、上交校长这些令学生反感且麻木的老一套惩罚手段外,教师基本上是束手无策、别无他法。因此,如果教师要想让自己在班级管理上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灵活性,就必须先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

在爱伦“赋权清单”中,最有争议的恐怕是“学生享有选择做家庭作业的权利”了。这是一个“条件性权利”,具体做法是:如果学生的某科考试成绩在B以上(80分以上),他(们)就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做这门课的相关家庭作业。爱伦的理由是,家庭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既然考试已经证明了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他们就没有做这类型作业的必要。但是,任何时候学生这门课的考试成绩降到B以下,他们就“被剥夺”了这一选择权。根据爱伦的经验,由于学生们把“不做家庭作业”看成是一个特权,为了能够一直享有这个权利,他们反而会选择做作业,而且会更加用心地做作业以便次次考试都能得B以上,即为了实现“不做”而选择“做”。所以,恰当下放选择权不失为一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合理管理学生的有效策略。

以上简要介绍了爱伦班级管理中的奖惩策略。不难看出,这些策略充分体现了爱伦“尊重、鼓励、民主、赋权、个性化”的教育思想。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经验、行为的塑造或矫正,它的本质就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或削弱,奖励可以增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塑造人们的经验或行为;惩罚可以削弱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矫正人们的经验或行为[3]。因此,奖惩手段的恰当使用,不仅可以引领和促进学生的适宜行为,也能减少或杜绝不宜行为发生的频率,对发展学生良好公民品质发挥积极的作用;相反,如果使用不当,它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或制约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教师在实施奖惩手段时,要首先考虑奖励或赋权策略,因为奖励或赋权遵循的是人性追求快乐与成功的原则,着力于满足人的自尊心和成就感等积极情感的需要。只有在奖励和赋权不起作用时才考虑适度使用惩罚,而且应优先考虑负惩罚的方式。在这方面,爱伦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

参考文献

[1] Allen,D.Soci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American Education. Wikibook[OL],retrieved from:https://en.wikibooks.org/wiki/Social_

and_Cultural_Foundations_of_American_Education

[2] Allen,D.Classroom Management [OL].Retrieved from:http://ww2.odu.edu/educ/dwallen/

[3] 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卢瑞玲(1960-),女,山西偏关人,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教育评价博士后。]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爱伦中小学班级管理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悬疑与死亡:爱伦·坡哥特小说《黑猫》恐怖意象渲染
埃德加·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