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大碧溪冲积土栽植石竹林的母竹质量分析

2017-06-23张爱芳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组合石竹造林

张爱芳

摘 要:该文研究分析了石竹母竹移栽造林中不同因素对石竹造林成活率和成竹数(造林前2年)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应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试验结果。结果表明:无论是造林成活率,还是成竹数均以去鞭长20cm,竹龄2年生、地径2cm组合为好。竹龄、鞭长对石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地径对石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竹龄、鞭长对石竹成竹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地径对石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存在一定影响。

关键词:石竹;母竹移栽;造林;母竹质量;组合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119-03

竹子资源是福建省的一大优势资源,无论是面积还是种类都位列全国前茅[1],现有竹类植物19属190多种,是我国竹类植物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的地区。但竹林的开发利用及竹种单一,福建省竹林总面积106.7万hm2,其中毛竹林面积99.7万hm2,占95.86%,除毛竹得到开发利用外,其他竹类植物,包括许多具有较高价值并具有地方特色的竹种发展较少,经营面积较小,很多处于野生状态。经营技术研究也以毛竹林为主,形成了系列配套的经营技术,毛竹林低产林改造和丰产培育技术,包括母竹移栽技术都比较完善,已经形成系列配套的技术措施[2],而其他竹种较少得到发展,甚至有许多珍贵乡土竹种还处于天然野生状态,较少出现单优群落,竹林生产力低下。进入21世纪,竹类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的主流日益趋向并集中于中小径型竹种[3]。

石竹(Phyllostachys nuda Mcclure)是优良的笋竹两用经济竹种,也是福建省珍贵乡土经济竹种之一,开发利用石竹林能够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石竹培育有一些报道[4-13],但有关石竹母竹移栽造林母竹质量尚见详细报道。石竹与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一样,均为多年生单子叶竹类植物,且地下茎的分生繁殖特点和形态特征相似,具地下横向生长竹鞭,地上竹子稀疏散生,其竹鞭既是养分贮藏和输导的主要器官,也具有强大的分生繁殖能力。竹类植物个体寿命短,开花周期长,竹种的扩大繁殖和延伸发展主要采取母竹移栽方式。

1 试验地概况

石竹不同母竹质量人工栽植试验,于2012年建立在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26°14′~26°25′N,117°30′~117°47′)陈大镇碧溪村上元冲积土。梅列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19.5℃,1月份平均气温7.1℃,7月份平均气温29.5℃,极端最高温40.2℃,极端最低温-6.9℃,年日均温≥10℃活动积温6550℃,降霜期在12月,实际霜日15~21d。年降水量1726mm,平均空氣相对湿度79%。冲积土试验地植被主要有斑茅、长梗柳、水杨梅、白花银背藤等。试验地地势平坦、开阔,2011年秋季进行林地清理,进行块状整地,穴规格6cm×60cm×40cm。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建立9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10m×10m,株行距2.5m×2.5m,标准地内种植石竹16株。造林后每年除草松土2次,第一次在5月中下旬,第二次在9月中旬,第3年结合除草松土进行1次施肥,每次沟施450kg/hm2复合肥。全部保留生长健壮的竹笋,挖除并清理退笋和病虫害笋。

2 试验方法

2012年进行不同质量母竹造林试验。为了研究不同石竹质量对造林成活率和成竹数影响,选择L9(34)正交表,设计三因素,每个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试验设保留母竹鞭长、竹龄、地径三个因素。每个因素分3个水平,保留鞭长分去鞭长10、20cm和40cm3个水平;竹龄分2、3和4年生3个水平;地径分1、2和3cm 3个水平。标准地共9块,每块标准地配置见表1。每块标准地15m×20m,标准地内株行距3m×4m,每块标准地25株。标准地之间采用水泥隔板隔离。第二列设为空白列。调查造林成活率,第1、2年成竹数。2016年在标准地内进行全林调查,测定现存株数、胸径、竹高,以平均胸径、平均竹高,采用经验公式:W=0.1291D1.5693H0.5694估算现存产材量。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采用SPSS软件分析。

注:鞭长是指去鞭的长度,来鞭除不留鞭外一律取20cm。前2年(2012、2013年)统计数,K、R值括号内为成竹数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石竹造林成活率分析 表2是不同质量母竹栽植造林成活率和成竹数的调查测定结果。从表2中可知:不同处理石竹造林成活率存在差异。2号样地的造林成活率最高。当年造林成活率最好达83%,超过了其他8个样地。造林成活率最低的是9号标准地,造林成活率只有14%。为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就造林成活率而言,以去鞭长20cm,竹龄2年生、地径2cm组合是本次试验筛选出来的较好组合。但要求出最佳配方,还需计算出每个因子的离差K1、K2、K3,离差Ki值是反映各因子相应i水平最佳。经计算,各因素最大的Ki分别是A2(K2=153)、C1(K1=154)、D1(K1=133)。由此得出,对人工石竹林母竹的最优组合是A2C1D1,即去鞭长20cm,2年生,地径2cm的母竹造林成活率最高。

为了分析何种要素对造林成活率影响最显著,对极差R值进行分析,极差R值是由各该因素之最大Ki减去最小Ki而得,表2中R值的最大值出现在鞭长区栏A栏,R=96,分别比C、D栏中R值分别增加81.1%。R值最小出现在空白列,表明正交试验设计是合理的。因此,可以得出,在石竹母竹造林时,鞭长、竹龄和地径对石竹林造林成活率起着关键作用。进一步对不同处理造林成活率进行方差分析(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因素对石竹造林成活率影响显著性不同。竹龄、鞭长对石竹造林成活率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地径对石竹造林成活率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3.2 不同处理石竹成竹数分析 石竹造林前2年,是整个母竹处于恢复生机和协调器官的时期,是造林成功的关键时期。成竹数是反映母竹移栽在单位时间内再生长发育能力的重要指标,能够用来评价竹林生产力。不同质量母竹移栽前2年的成竹率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2号样地头二年的成竹率最高,成竹数达2010株/hm2,超过了其他8个样地,其次是6号标准地,居第三是3号标准地。2号标准地比6号、3号标准地成竹数增加57.6%和83.6%。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就成竹数而言,以A2C1D2組合是本次试验筛选出来的较好组合。进一步分析每个因子的离差K1、K2和K3,最大值分别是A2(K2=3450),C1(K1=3150),D1(k1=2220),由此可得,对石竹林母竹成竹数最优组合是A2C1D1。即:最优组合去鞭长20cm,2年生,地径2cm的母竹前2年的成竹数最高。极差R值的最大值出现在鞭长这栏,R=3375),分别比C、D栏中R值增加31.6%和212.5%。同样可以得出,在石竹林栽培中鞭长和竹龄对石竹成竹数影响最大。进一步对不同处理成活率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因素对石竹成竹数影响显著性不同。鞭长对石竹成竹数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竹龄和地径对石竹成竹数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存在一定影响。

]

3.3 不同处理石竹林林分生长状况分析 表5是不同处理母竹移栽造林后5年竹林分生长状况测定结果。从表5中可知,不同质量母竹移栽造林的林分状况存在差异。林分生长状况较好的有2号、3号、5号和6号4个标准地。林分已经或基本郁闭成林,其余5个标准地立竹数较少,竹子小,林分尚未成林。2号标准地立竹数11820株/hm2,平均胸径达3.7cm,平均树高4.1m,现存竹材量26554.6kg/hm2;

3号标准地立竹数8170株/hm2,平均胸径达3.4cm,平均树高3.6m,现存竹材量14926.5kg/hm2;5号标准地立竹数9150株/hm2,平均胸径达3.4cm,平均树高3.6m,现存竹材量17347.7kg/hm2;6号标准地立竹数10125株/hm2,平均胸径达3.5cm,平均树高3.8m,现存竹材量20556.0kg/hm2;可见,2、3、5、6含标准地不同质量组合造林是比较成功的。2号标准地与试验林总平均值相比,立竹数、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及现存竹材量分别增加130.6%、37.0%、28.1%和174.9%,表明母竹保留去鞭20cm、2年生、地径2cm的组合造林质量最好。

4 结论

(1)不同组合的母竹质量对石竹人工造林成活率有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造林成活率以去鞭长20cm,2年生,地径2cm的组合为好。经极差分析:鞭长因素对造林成活率影响最大,竹龄和地径次之。经方差分析表明:竹龄、鞭长对石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地径对石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2)不同组合的母竹质量对石竹人工造林成竹数有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成竹数以去鞭长20cm,2年生,地径2cm的组合为好。对石竹林母竹成竹数最优组合则是A2C1D1。经极差分析:鞭长因素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最大,竹龄次之。经方差分析表明:鞭长对石竹成竹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竹龄和地径对石竹成竹数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存在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天干,黄克福,郑清芳,等.福建竹类[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石全太.毛竹丰产技术的新进展[J].林业科技通讯,1986(3):1-3.

[3]熊德礼.戴云山区竹种资源及其区系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1,20(1).

[4]黄克福、张春能、刘春华,等.石竹地下茎生长规律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1994,13(4):14-19.

[5]郑明生.石竹出笋退笋规律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1,28(3):86-88.

[6]张雪芬,陈启椿,朱勇.石竹地上生物量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1999,18(3):59-61.

[7]黄宗安.郑明生、张居文,等.石竹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模型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0,27(3):35-37.

[8]于廷义.新造石竹林施肥试验[J].经济林研究,2007,25(3):58-60.

[9]黄宗安.石竹新造林鞭竹生长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5):163-166.

[10]黄宗安.石竹密度效应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0,19(2):52-55.

[11]郑明生,袁剑平,陈美金,等.不同抚育措施对石竹笋产量和胸径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技开发,2005,19(2):38-39.

[12]陈玉兰.福建省戴云山脉石竹林经营技术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l7:185-186,195.

[13]邹政生.石竹笋生长规律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14,1(2):90-94.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组合石竹造林
北京石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石竹属植物染色体倍性、花粉活力及种间杂交结实率研究
4种不同石竹属植物的抗旱性分析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球类材料的合理利用与组合
遮光处理对杂交石竹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