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事实和数据的阅读教学课堂观察研究

2017-06-23于志强王越许蓓李海山宋月娥陈伟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月光曲贝多芬旋律

于志强+王越+许蓓+李海山+宋月娥+陈伟+杨广荣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哈尔滨市工农兵小学 哈尔滨市群力实验小学 哈尔滨市泰山小学 哈尔滨市香安小学 哈尔滨市群力兆麟小学 哈尔滨市道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针对以往的观课议课存在的听评失衡、缺乏实证、避重就轻、空泛表面、忽视全程、缺少合作等问题,为了发挥观课议课应有的诊断、激励、促进、改进教学的功能,我们以提升观课议课专业性、学术性,探索从“听课评课”转变到“观察研究”,实现小学语文观课议课教研范式的专业化转换为目的,在学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基于大量、客观、可靠的事实和数据,运用科学方法,使用科学工具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研究包括四个阶段:

一、课前会议

1.执教者说课(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教学流程)。

2.确定观察点与分工。(观察者与执教者共同商议确定本节课的具体观察点;根据观察点明确观察人员的具体任务。)

二、课中观察

1.编制观察表(根据崔允漷教授提出的LICC框架,拟定包括“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的观察量表);2.摄像机2台(全程录制课中观察、课后研讨过程);3.观察者根据量表记录数据。

三、课后研讨

1.执教者教学反思;2.观察者初步汇报与建议。(观察者根据观察分工,结合课中的记录,对选定的观察点的观察统计结果进行初步汇报,并对执教者如何改进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四、课后专题分析报告

观察者按四个维度撰写专题分析报告。要求:基于数据与事实,详细具体分析,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及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月光曲》教学纪实

教学内容: 教科版《语文》五年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和借助画面,理解“纯熟 ”“霎时间” “微波粼粼”“波涛汹涌”等词语的意思。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以及内容,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3.通过抓住关键语句,借助旋律和画面,联系上文体会人物心情等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9自然段,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4.在读写结合练习中,学会运用实在事物与联想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并读出《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画面变化、乐曲的意境和人物的心境”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提起贝多芬这个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描写他的课文,是——

生:《倔强的贝多芬》。

师:对于贝多芬,你有哪些了解?(生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师: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美的钢琴曲,《月光曲》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首。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8课《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自由读课文,指名概括主要内容。)

师:这篇课文中有两个词我们一定要读准。谁来领读一下?

(出示词:入场券、似的,学生齐读。)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分析画面、曲调、情感,指导朗读(以第9自然段为主)。

(1)指名读(抓主要事物)

师: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贝多芬的脚步一起走进这首《月光曲》,这到底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它的节奏和旋律有着怎样的变化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

生:第9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在这一段中作者都描写了哪些事物来表现乐曲节奏和旋律的变化?

(读第9自然段。)

师:作者都描写了哪些事物来表现乐曲节奏和旋律的变化,你听出来了吗?

生:主要写了大海、月亮、大风和巨浪。

师:作者主要通过写月亮的升起和海面的变化来表现《月光曲》节奏和旋律的变化。

(2)默读(抓关键词)

师:同学们,这段中有哪些关键词语让你体会出乐曲节奏和旋律的变化?请同学们默读第9自然段,画出这些關键词。

(默读,圈画关键词。)

师:你来汇报一下。

生:我画的是“水天相接、微波粼粼和波涛汹涌”。

师:“微波粼粼”这个词找得很好,老师把它记在黑板上。(板书:微波粼粼。)

(3)指导学第一个画面(微波粼粼)

师:“微波粼粼”是什么样的画面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想象。)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你想到的是不是这样的呢?(出示图片。)想象一下走在这样的景色之中,你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呢?

生:看着这样的景色,我的心情很平静。

师:是啊,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内心也是非常平静的。(板书:平静。)平静的心情应该用一种什么旋律的乐曲来表达呢?

生:我认为应该用平缓、舒柔的音乐来表达。

师:嗯,是舒缓的感觉,老师把它记在黑板上。(板书:舒缓。)此时乐曲的旋律是舒缓的、轻柔的,你能读出这种舒缓的感觉吗?你来试一试。

生: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你读得很流利,如果语速和语调再有一点变化,关键的词读得再重一点就更好了,谁再来试试?

师:读得真好!此时的贝多芬和你是一样的状态,一样的心境。女孩们,让我们跟随着贝多芬的脚步一起走在幽静的小路上,把我们的感受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女生齐读。)

(4)自学第二、三个画面(狂风巨浪 波涛汹涌)

师:同学们,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的内心是平静的,所以创作的旋律是舒缓的,让我们看到了微波粼粼的画面,那么情感在变、旋律在变、画面也在变,接下来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默读第9自然段剩下的部分,边读边想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旋律,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

生:我通过“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句话感受到了狂风巨浪的感觉。

师:好,我们就用这个词给这幅画面命名。(板书:狂风巨浪。)继续汇报。

生:我认为贝多芬现在开始有点激动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看到了狂风和巨浪,所以开始变得激动。

师:这是你的理解,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生:因为贝多芬遇到了一个非常热爱音乐的盲姑娘,可以说是遇到了一位知音,所以有点激动了。

师:你从哪句话看出他有点激动了?可以联系上文说说。

生:贝多芬说还要再给盲姑娘弹奏一首,说明他知道盲姑娘喜欢他的音乐,所以有点激动了。

师:那贝多芬听到了什么样的话让他决定再弹一首呢?

生: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听到这样的话,贝多芬能不激动吗。贝多芬的心情由最初的平静变得有一点点激动了,可以说他的心情发生了起伏。那么此时乐曲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变得高昂一些了。

师:是的,乐曲旋律也发生了变化,曲调开始升高了,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生: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这可是一幅狂风巨浪的画面呀!“一个连一个”可以读得再快一点,“涌”字可以读得再重一些,谁再来试试?

生: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男同学,把你们体会到的画面、旋律以及贝多芬心情的变化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一起读!

(男生齐读。)

师:他们小组看到了狂风巨浪的画面,其他小组,你们还看到什么画面了?

生:我们还看到了波涛汹涌的画面。

师:好,老师把这个词记在黑板上。(板书:波涛汹涌。)继续说。

生:海面上波涛汹涌,就是特别……

师:你们小组想不想给他补充?

生:现在的乐曲已经有起伏了。

师:其他小组再来补充。

生:我觉得不仅仅是起伏,贝多芬已经开始激动了。

师:为什么这么激动?

生:我是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到的,我觉得贝多芬激动是因为他找到了知音。盲姑娘都已经看不见东西了,而且家境还那么贫穷,但她还依然热爱音乐,所以让贝多芬很感动,也很激动。

师:是啊,盲姑娘和她的哥哥那么贫穷,却依然热爱着贝多芬的音乐,看到这一切,贝多芬怎能不激动呢?(板书:激动。)同学们,激动的背后,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还读出来贝多芬看到了美景,突然有了思路,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师:是的,看到这么清幽的景色,贝多芬触景生情了,所以他非常激动。这激动的背后,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贝多芬小时候,家境非常贫穷,他爸爸让他学习了音乐。他12岁时妈妈去世了,爸爸就把他送到了维也纳跟莫扎特学习音乐。没过多久,他爸爸生病了,他不得不回到德国照顾爸爸。在他爸爸去世后,当他返回维也纳时才得知他的老师莫扎特也去世了。他的人生没有了依靠,特别坎坷。

师:你知道的真多,贝多芬看到了贫苦的兄妹,或许也想到了自己苦难的人生,所以他能不激动吗?此时,音乐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高昂。

师:(板书:高昂。)谁能读出这种高昂的感觉?

生: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師:听出来了,你此时也非常激动。谁再来读一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读,一起感受贝多芬此时的激动。

生:(齐读)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2.总结写法。

师:原来画面的变化、月曲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心情的变化是一致的,这就叫曲为心生。那我们刚刚所看到的这些画面真的就发生在茅屋外吗?这些画面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是兄妹听到乐曲后联想出来的。

师:你看作者运用联想这种写作手法让我们身临其境,和课文中的人物一起有了那么美妙的体验,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多借鉴这样的写作手法。

3.集中朗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月光曲》的旋律和它带给我们的画面以及人物的心情都在发生着变化,接下来我们就小组合作练习读出这些变化。

(生练习,小组合作朗读,学生评价,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4.指导背诵。

师:同学们,这么美的曲子真的令我们陶醉了,你们想不想把这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曲子定格在自己心中?

生:想!

师:接下来让我们试着背诵一下这一自然段,先看着画面试着背诵,咱们男女生比比赛,好吗?第一部分女生背,第二部分男生背,第三部分我们一起来背。

四、读写结合

师:同学们,音乐能让人产生许多奇妙的联想,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贝多芬”,伴随着《月光曲》的旋律,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幽静的夜晚。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我望了望站在我身旁的兄妹俩,我想……我会想到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把你想到的写在书上。

师:谁愿意来把你所想到的分享给大家?

生:我想,这兄妹俩多么渴望音乐啊,家里如此贫穷,却如此爱我的音乐,我不也是如此吗?

师:是啊,贝多芬从兄妹身上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多么勇敢執着的兄妹俩啊!他们这么喜欢我的音乐,我想我找到了知音,以后我要多多帮助像这样的穷苦人民。

师:是啊,贝多芬曾说过:“我的艺术应当为贫苦的人造福。”

生:我想这位姑娘虽然失明了,但是她非常热爱音乐;兄妹俩虽然贫穷,但是他们依然热爱生活。他们的身世和我一样啊,我应该多去帮助这样的人。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听到的,看到的,都能让我们产生许多奇妙的联想,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平时所听、所见、所想及时记录下来,用文字来表达我们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月光曲》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学生学习”维度)

一、观察量表设计说明

此表的设计以关注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尽量客观地描述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语文学习的情况。

二、观察结果说明与分析

1.倾听部分。

本节课共用时45分43秒,有超时现象。倾听时长的确定是由总时长减去学生自由读课文时长、小组合作学习时长和学生独立写话练习的时长最终得出的,本节课的倾听时长为33分25秒,占课堂总时间的73.19%;课堂上共有2人溜号,占全体样本的6.25%。

从以上数据来看,本节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倾听中度过的,学生或者听老师的教授,或者倾听同学们的发言。整堂课下来,全班仅有2名同学短暂溜号,说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倾听能力较强,专注力比较集中。

2.阅读部分。

本节课教师采用了6种读书方式,分别是自由读、指名读、默读、对读、合作读、齐读。因读书共提问17次,前后共有27名学生举手参与了指名读书的环节(不包括齐读,齐读共进行了4次),读书的总时长约为14分32秒,占学习时间的31.52%。

从以上数据来看,教师充分保证了学生的读书时间,而且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

3.交流部分。

课堂上的交流主要分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主要形式也是师问生答。教师主动提问25次,生生交流1次。其中导入课文师生交流4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问答1次,词语教学共进行了2次问答,针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与朗读效果问答15次,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汇报反馈问答3次。

从数据上来看,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问答的课堂,提问的主体仍然是教师,学生在回答、评价与感悟表达中完成了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生生之间仅进行了1次交流,明显次数很少,未能形成发现问题互动解决的氛围。

4.小组合作。

本节课共开展了2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用时为2分05秒,第二次为3分45秒,小组合作学习总用时5分50秒,占整个学习时间的12.11%。第一次小组学习时,第二组和第八组有学生在进行观望;第二次小组学习中第二组、第四组、第八组有学生未进行练习,个别小组中没有分工,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进行了倾听,并没有进行参与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了愉悦的情感体验,思想上更放松,课堂气氛更活跃。但是,合作的内容也仅是分角色或者分区域朗读课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小,合作的形式大于内容。

5.表达练习。

这个环节侧重于拓展想象的表达以及围绕课文内容的写话练习,共用时3分26秒,占总学习的时长的7.15%,学生全员参与,完成度较高。同时,通过学生的汇报我们看到,学生的表达有针对性,练习了“联想”这种手法,学生大部分有情而发,表达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改进教学建议

综观整节课,陈老师的施教策略是有针对性的,充分指导了学生朗读,帮助学生找到了情感表达的突破口,同时通过写话练习,练习了从阅读中习得的习作技巧,做到了学以致用。不过我们也看到了本节课在时间分配上还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小组学习时间仅占学习时间的12.11%,而且合作的内容也相对较简单;课堂的主导权仍然把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逻辑表达体现不够明显,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月光曲》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教师教学”维度)

一、观察量表设计说明

这一量化表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要针对教师为达成目标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及所用时间进行记录。第二部分针对教师提问的实效性进行记录分析记录。我们把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最终培养或提升学生某方面能力的语言表达归为有效提问。第三部分记录学生的应答方式,与前面的问题类型相互照应。思考时间则是记录教师提问到学生回答之间的停顿,主要是观察教师是否留给学生思考时间。第四部分记录教师理答方式,理解方式也与学生应答方式相呼应,体现教师的评价机智。

二、观察结果说明分析

第一,关于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从记录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以教师为主体的点拨总结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策略分别占总策略的16.6%和83.4%,由此可见教师能够根据高年段特点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在自读自悟中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教师对学法的总结,对联想写作手法的讲解恰到好处。

第二,关于教师提问。本节课43分钟,教师提出25个问题。除去 “是有点激动吗”“那我们刚刚所看到的这些画面真的就发生在茅屋外吗”这两个无效问题外,其余23个问题清晰地指向教学目标,都从某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原有能力,是有效问题,占了总问题的92%。

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中没有教给学生新的语文知识以及阅读方法,所以23个有效问题100%都是在提升学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其中2个问题需要小组合作解决,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2个关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的问题,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口语表达及学以致用的仿写能力;教师设计了5处朗读训练点,其中一处是需要学生联系画面展开想象,并联系自己对课文的深度理解进行背诵的训练,凸显了对于语用的重视。

第三,关于学生应答方式。从记录表中我们整理出学生应答总次数为41次,其中朗读反馈15次,占总应答次数的38%,集体朗读5次,指名朗读10人。集体齐答7次,占18%,个人回答17人,占43%,小组讨论汇报2次,占4%。而当天班级共32人上课,从数据上看学生参与面广,朗读反馈人数较多。

通过对学生应答形式的数据统计,我们能够进一步分析出教师提出问题的实效性。学生齐答就能解决问题说明这一问题不具备思维的深度,教师提出23个有效问题,其中有7个问题比较简单;个别回答过程中8个问题是一个学生就能直接回答的;剩余4个问题中1个是教师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汇报交流的;只有3个问题(1.“波光粼粼”的海面什么样,想象一下。2.激动背后读出了什么?3.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贝多芬”,伴随着《月光曲》的旋律,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幽静的夜晚,展开我们的联想。请写在书上。)是学生需要经过深度思考才能应答的。可见教师预设问题能够注意难易结合,有一定层次性。

第四,关于教师的理答。学生共回答了41次,教师6次无应答占15%,17次定性鼓励评价占41%,15次启发引导占37%。2次生成追问占4%,还有1次重复学生答案占2%。由此看出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评价,评价形式多样,以鼓励引导为主。

三、改进教学建议

1.教师适时进行教学等待。从量化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读写结合时教师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之外,其余问题提出后教师基本没有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建议教师适时进行教学等待,使学生思考时间增加,回答时间延长,真正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及口语表达能力,增强提问的实效性。

2.设计问题从整体出发,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多元思维的培养;针对高年段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应该多设计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深度的问题。

3.朗读指导更有针对性。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起点高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比如在学生读联想部分应该用轻柔缓慢的语气。

《月光曲》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课程性质”维度)

在设计观察量表时,主要侧重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一致性方面进行观察。观察量表中,设计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二是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实施的一致性、有效性进行观察与记录。

一、行为主体

陈老师制定四个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都是学生。明确表述的比例达到100%。

二、实施条件

这几条教学目标在制定时就把具体的实施条件进行了表述。如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读,在读写结合中去运用联想的写作手法。而第三个教学目标的实施条件就有些模糊,建议修改为:根据贝多芬内心情感的起伏,读出《月光曲》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运用关键词语提示的方法,背诵第9自然段。

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具备了很强的可操作性,既看得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目标,又看得到学生在课堂学习后的发展目标,可以把握与检测。四个教学目标中,有三个对于实施条件做了明确表述,占到目标总数的75%。

三、目标确定的依据

主要考察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标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学情、是否符合文本特点。

本节课的目标制定是比较合宜的,只是第一个目标“读准字音”在教学中并没有遇到障碍。是不是制定的目标要求过低,教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从目标确定依据维度整体分析,陈老师在目标的制定方面,4个目标、12项相关记录中,符合相关要求的达到11项,比例达到91.67%。目标制定充分考虑了课标、学生、文本的要求和特点,目标制定是科学、合理的。

四、教学目标的实施

1.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针对每个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对应的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目标一是读准字音,属于知识目标。本环节所用时间为1分钟,说明难度相对较低,可以进一步设计提高相关要求。

为了达成第二个和第三个教学目标,教师直奔课文的重点段落,采用分析画面—体会曲调、心情—感情朗读这样的教学程序,让学生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由平静到激动,画面由微波粼粼到波涛汹涌,曲调由舒缓到高昂,进而读出《月光曲》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达成了这两个教学目标。本环节所用时间为31分钟,占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的72.09%,是整节课的主体,也与教学重点的安排相契合。

第四个教学目标,属于能力目标。教师讲解了联想的作用,并出示相关提示,让学生展开联想,完成练笔。本环节所用时间为7分,占整个教学时间的16.28%。

2.策略方法。

教師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读出《月光曲》旋律和节奏的变化,教师采用了想象画面、抓主要事物的策略,分析画面、曲调、情感,进而指导朗读。在此基础上,总结学法,让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运用相应学习方法完成对相关段落的学习。

为了完成背诵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师采用了看画面分层背诵、根据提示背诵这两种方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完成了相关教学目标。

建议:联想写作手法的运用,教师采用的是教师点拨的方式,但从学生最终完成练笔的情况来看,学生联想的内容多是对贝多芬人物的评价,而不是联想看到的画面。建议从教学策略方面进行相应调整。

从教学策略维度整体分析这节课,陈老师对应四个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整体分值共20分,陈老师采用的策略有效性分值达到19分,整体得分率达到95%。这也说明整体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扎实有效的。

《月光曲》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课堂文化”维度)

一、 观察量表设计说明

本次观测课堂文化这个维度,力图通过对课堂氛围、学习方式、评价意识、教学策略的观测发现本节课中反映出的课堂文化。

二、观察结果说明与分析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整节课用时45分43秒,其中,教师话语用时14分钟,占整节课用时的31.11%;学生发言、思考、探究占整节课用时的68.89%,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可见,教师在话语权和时间分配上将学生放在了主体位置。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语气柔和,语速适中,学生倾听认真,目光专注,积极参与,气氛十分融洽。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中陈老师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合作,观察发现全班8个小组立即进入了交流状态,略过了自主学习,且从学生表情观察发现学生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小组交流过程中,参与讨论的有24人,占全班总数的75%,没有参加讨论的有8人,占全班总数的25%。老师巡视过程中参与了4个小组的交流讨论,但是貌似只是倾听,没有参与其中或进行指导。在汇报环节有3个小组进行汇报,但是汇报的形式还是一人代表,没有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补充,还是以老师和学生一对一、点对点的交流为主,学生回答,老师追问,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没有得到展现。

第二次合作学生积极性很高,四人小组迅速分工合作,课堂顿时热闹起来,此时,学生参与率为100%。但是在汇报展示环节,教师只给了一个小组合作朗读的展示机会,点评后又请一名学生单独朗读展示,最后进行师生合作读。我认为此处应该再给一两组学生展示合作朗读的机会,而不是个人读。

3.发挥纠错、激励、引导的评价功能。

在本节课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評价共12次,其中激励性评价5次,引导式评价3次,补充式评价2次,也有2次教师只是重复学生的发言内容,还有一次学生发言后教师没有给予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了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后,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的、合理的评价。

4.创设入文、入情、入境的体验情境。

在本节课中通过看图片、听音乐、听教师语言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入情境,展开联想和想象,陶醉其中,身临其境。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入景入境地读,入情入理地说,始终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中。

三、改进教学建议

1.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本节课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面都比较大,但是合作探究时间短,汇报不充分,实效性有待提高。建议教师在小组合作时提供给学生一个载体,可以是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分步提示,也可以是一张学习单或者是思维导图。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并给予指导。在汇报环节,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

2.发挥教师评价的评导功能。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和素质有目共睹,但是,对于学生出色的表现,教师除了充分肯定之外,还应该发挥教师的具体指导作用。比如,本节课学生在朗读时始终保持激昂的语调和声调,其实在读联想部分的时候用虚声或气声会更合理,教师在此处应予以明确指导。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月光曲贝多芬旋律
春天的旋律
亦远亦近贝多芬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月光曲
月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