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我们如何做教师?

2017-06-22赵勇

中国德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园丁机器个性化

赵勇,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基金会杰出教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约翰·杜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活在过去。”这就是今天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思考“未来教育”,对话“未来教育”。近几年,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带来了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正在相互联结与融合,当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未来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未来教师的工作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

我们谈论的未来教育、未来教师指的是多久以后的未来?五年时间太短,而我们也很难想象十年以后的情况,所以我们讨论的是未来五到十年的教育。“未来会发生什么”和“未来应该发生什么”是不一样的。“未来会发生什么”,这是未来学家做的事情,就像天气预报员,预测明天会有多云转晴的情况。“未来应该发生什么”指的是设计式的未来,是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所期望的未来,即未来应该是怎么样的,而不是未来会怎么样。我们现在谈的是未来的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

教育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看学生缺什么,另外一种是看学生有什么。看学生缺什么的思维方式,指的是按照外部标准,每个人应该掌握多少知识,学生缺什么就给他补充什么。比如学生缺乏英语知识,教师就教给他英语知识;缺乏数学知识,教师就教给他数学知识,这是一种缺陷式的教育模式。你要成为一个人你就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要不然你就不是人,这是现在教育的模式。看学生有什么的思维方式,首先承认你是一个人,看你现在有什么东西,然后教师帮忙发掘出来。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第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作为园丁,如果目的是建牡丹园,凡是牡丹以外的全剪掉,对牡丹而言园丁是好人,而对其他植物来说,园丁就是坏人。另外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承认每个孩子本身都是值得保护的,每一种人才都有价值,就像自然保护区里面的每一种生物都值得保护一样。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率非常低,不是因为大学的扩招,也不是因为教育的投入不够,而是因为我们教师是在做过去的教育,而不是未来的教育。传统教育压抑学生的个性,在智能机器时代,我们要转变教育方式,解放学生个性,让每个人都可以发挥潜力。

每一个孩子自我的天赋、自我的激情都是有价值的。学校的目的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指引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激情,扬长避短,帮助他把激情和天赋转换成对别人有价值的东西和事业。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多的是追求心理需求,人类心理需求最高的一点就是为别人服务,真实的幸福感一定来自于你对他人、对世界的价值。教师的责任一定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帮助每个学生成长。今后教师的工作形态一定不以教书为重。我认为教师不是园丁,而应当是学习博物馆的构造人,是项目管理员,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项目;是人生导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未来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未来教育推崇的是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本身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学习结果的个性化。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指的是,学生自定步调地学习,可以学得快一点或者学得慢一点,但是,最终每一位学生都要学到统一的标准。真正的个性化学习,是结果的个性化。在机器时代的差异竞争下,你越独特、越个性化,就越有价值。

传统的教学,不可能一对一,教师一个人要教30—50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分班教学最有效果,如果班里面的学生差异化太大,集体統一的教学效率是很低的。如果每个学生都可以掌握信息、掌握知识,我们就要重新考虑班级是否有必要存在。我们的一堂课是不是非得要40—50分钟?初中一年级的英语课、数学课必须要按照课程标准来讲吗?传统的教学叫做预备性的学习,学习是为了未来,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在个性化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教师要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有价值的人。人才本身的多元化对社会长期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教师如果要保护原始生态多元化,教师队伍就必须要多元化。教师是一个人,不是传递知识的机器。教师要回归人性,教师的天赋是什么、教师的追求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概念。在教师的多元社区中,我们要能够包容、支持、理解别人的优缺点,真正的合作一定是相互之间的互补。

教师本身是一个社区的建设者,能不能建设成一个社区关键在于有没有让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不应该局限于教学本身。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是不一样的,教学是短期的、临时的,效果可以评估,而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无法评估。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不允许学生失败,教师希望每个学生的成绩都能得到提升。实际上,教师有责任去帮助学生学会失败,成功与失败,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经历的。

教师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学会与学生沟通,并树立领导意识。让学生印象深刻的一定不是那个教会他乘法表的老师,而是曾经严重打击过他们自信心或者帮助他们改变了人生的老师。一个学生本来可以成为一个非常优秀、非常有价值的人,但是园丁把玫瑰给摘了,只关照牡丹。教师就是残酷的园丁,我现在特别不想当园丁。

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教师吗?

如果人工智能真有这么好的话,就没有必要办教育了,教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全让机器干活就行了。至少在短期之内,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比如训练人工智能识别一张图,要输入大量的信息进去,但是人一下就看明白了。人和机器之间有几大差异:第一,人发现问题,机器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教机器做一些事情,但是,机器不知道自己会干什么。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发现问题,从过分的强调解决问题,到发现有什么问题值得解决,这是很重要的过程。第二,机器不具备社会属性。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编程实现机器与人聊天,但都是虚构的、提前预备好的。第三,机器不具备心理属性。比如,某些名企为什么有很多机器在干活,因为机器不会郁闷,机器不会跳楼。

有些专家认为未来教师会出现精细化的分工,有些老师在某一方面会做到极致,有些老师则会利用人工智能变成一个全能的教师。我并不完全认同。我前面所说的,教师在某一个学科上的知识不重要,因为学生可以从多种方式获取知识,但并不等于教师不再需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未来教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会变得更强,每个教师必须是一个卓越的教师。其次,人工智能可以批改主观题,但人工智能不能够判断学生小说写得好不好。人工智能做判断的前提是有一个预先设定的标准,而充满创造力的产品都是没有标准的。目前的人工智能所解决的问题有很大局限性,就像现在考试一样,任何一场考试都不可能考察学生有多卓越,只可能考察学生有多平庸,即使考到100分也是平庸。我经常开玩笑,爱因斯坦和高中学生去参加物理考试,都得了100分,难道我们就可以认为爱因斯坦跟这名高中生是一个水平吗?肯定不是。

今后,教育转型是要培养每一个学生在兴趣点和激情之间达到卓越的水平,这一点人工智能达不到。我们现在的教育都跟过去有关,教师教的是过去的知识、过去的解决方法。如果明天和过去一样,过去的知识肯定有价值,一旦发生突变,过去的知识就毫无意义。人工智能是按照过去的经验做出来的东西,它不可能创造未来。人只能根据过去推测未来,不可能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那么基于对于未来的畅想,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未来的教师?教师不是单一性的角色,他要承担很多社会职责。同时,教师本身应该承担传统的教师职责,铁肩担道义。我们讲教育改革的时候,总得有一个人开始干,那个人为什么不是我们自己呢?我在美国倡导,教师本身的社会属性是参与改革的一员,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一员。教师不是培养学生进入未来,是培养学生创造未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教育会有非常大的改变。第一,建立教师选拔的多元化机制。我们现在选拔教师,基本上按照几个简单的标准,依据教师的分数来挑选。我们要多元化地选拔培养教师,注重教师差异性的价值,而不是同质性的价值。第二,培育教师与人打交道的技巧。教师有社会属性、心理属性、心理价值,不能避开这些把我们当成机器来看待。第三,培养教师利用资源的能力。利用不同的资源,不仅仅是人工智能,教师要善于利用全球化的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定是一个营养丰富、孩子乐于从中成长的大环境。我认为机器与人的分工应该存在一个道德判断的问题,我们应该对机器本身带来的价值有一些反思。应不应该让学生和机器打交道,应不应该把自身责任交给机器,这值得每一位老师深思。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高思整理)

责任编辑︱郭文佳

读者热线:010-62027829

欄目投稿信箱:zgdy_jiangtang@163.com

猜你喜欢

园丁机器个性化
机器狗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机器狗
螃蟹当园丁
我是小园丁
亨利园丁和小怪物
神奇的独眼机器
同桌宝贝
园丁vs采花大盗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