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自尊自重,方可赢得尊严

2017-06-22霍庆

中国德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师生家长教育

近些年屡屡发生教师被打、被辱、被弑的事件,虽然原因不一,但多与教师法治观念淡漠、不能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有意无意的冒犯耿耿于怀进而将一些小事无限扩大化所致。笔者认为,教师只有自尊自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方可在学生和家长面前维护自身的尊严。

第一,以尊重学生为自尊自重的底线要求。

自尊自重的教师总会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好的方法,既要能保护学生,也要能保护教师自己。谩骂和体罚等暴力行为可以让部分学生有所收敛,但是极易引起师生冲突。从新闻报道来看,那些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的现象基本上都是由严重的师生冲突而造成的,而那些被学生及家长谩骂、围殴及告状的老师,多数也是师生冲突的制造者。作为教师,时刻都应该思量:我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这也是避免发生教育事故、维护教师尊严的最好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别人的美德,还可以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教师尊重学生,表明教师具有优秀的人格和良好的美德。相反,如果教师肆无忌惮地挖苦、讽刺、侮辱学生,将会导致学生在公开场合和教师针锋相对、恶语相向,那么教师就会威信扫地。

第二,增强对教师职业的反思意识。

虽然新课程理念反复强调师生平等、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地位、经验、能力甚至包括体力上的天然不平衡,使得教师无形中具有比学生更加强大、权威的形象和话语权。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思想对教师价值取向的深层次影响,使得教师很难甚至不可能实现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的状态,且极易让教师犯一种毛病——习惯于将所有问题的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卸到学生身上。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可以称之为陈腐恶劣的习惯和行为观念,使得教师对于学生所做出的任何不符合自己个人意志的行为举动都会“生气”,甚至对学生发泼、动粗,恣意践踏他们的人格,将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抛之脑后。真正有智慧的教师应该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在温和中透着严厉,看上去威严但并不凶猛,容貌谦恭而且安详,才能达到为人之师所能修炼的最高境界:中庸静穆、不怒自威。

第三,加强专业学习。

许多教师不读书、不看报,跟着感觉走,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还错误地认为学生是靠厉害“管”出来的。于是在工作中不顾学生的特点,不考虑学生的需要,逼着学生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其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读书学习,是教师的思想之源,也是教师的智慧之源。无论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一是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将课上得精彩,字写得工整,站得稳讲台,这才是赢得学生尊重的第一法宝;二是一定要履行好自己教育管理的责任,惟有敢于管理、严格要求、课堂秩序井然的教师,学生才会认同他,这是教师赢得学生尊重的另一法宝。如若教师以不负责任的敷衍态度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学生必然也忽视他的存在,何有职业尊严可谈?

第四,樹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强调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大家也一致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服务。既然教育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教师是在帮助学生成长,那么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就要摒弃传统的站在教师立场来处理问题学生的做法,代之以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保持这样一个基本态度:学生犯了错误,不是不听话的表现,更不是故意在给教师增添麻烦。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正是帮助他从错误事件中吸取教训、学会生活、获得成长的良好契机,那他就会按照教育的规律,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处理问题。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出现问题是他故意在给教师个人制造麻烦,他就会以教师的立场来对待和处理问题,就会以简单粗暴的责怪和批评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学生,就会对学生施以严厉的责罚,甚至迁怒到整个班级,把整个班级的气氛搞得一塌糊涂。如果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处理问题,往往能够体会学生的难处,给学生更多的期待和宽容,同时也能够通过教育行为启发学生省思自己的错误,获得生命成长的经验。

第五,强化法律意识。

有些教师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往往对学生采取一些不合乎法律要求的做法。如果碰上一些自我愧疚感较强的学生或家长,教师往往是这种措施较量下的胜利者,对自己狠狠地教训了某学生或训斥了某家长,甚至将某学生顺利地请出学校或班级而沾沾自喜。然而,如果碰上一些自身权益意识很强的学生和家长,当他们要求诉诸法律或向上级部门投诉时,教师会因为违背了法律的规定而理屈词穷,只好道歉说好话去求得家长和学生的谅解,事情最后可能得以妥善解决,然而却严重挫伤了教师自身的教育权威和做好教育工作的信心,又何谈教师尊严呢?专业的行为首先是规范的行为。新的时代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教师应当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新的理解。从人类道德的产生来看,只有更有利于人的发展的规范才配作为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不是为了束缚教师,而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发展自己。只有教师沿着规范要求的道路前进,才能赢得自身的尊严,增强教书育人的价值感,获得教师职业幸福感。

【霍庆,河北省宣化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导主任】

责任编辑︱赵 庭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zgdy_guancha@163.com

猜你喜欢

师生家长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家长错了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麻辣师生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