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可持续的四会地方城市景观环境

2017-06-21李景成李学伟

建筑科技与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环境

李景成+李学伟

摘 要:当前人们在不断享受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各种益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它带来的许多负面效应。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其生存环境越来越有危机感,因此在城市之中营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化城市景观环境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文分析,探讨未来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景观; 地方环境; 持续发展

四会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珠江三角洲的西北边缘,西、北、绥三江下游。四会市从属于肇庆市,是肇庆市的东部并与佛山三水区邻接,西北与广宁县比邻,西南与鼎湖区相接,经济方面在肇庆市相对较发达。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四会面临的问题是城市建设不断扩大,使城市的生态环境、资源配置、地域空间以及城市人文景观等与日益发展不相适应,有待在经济大环境下,认清城市发展中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并实现城市可持续的发展。

走进我们的城市,相当部分城区映入你眼中的是一幅幅的画面:一群人拥挤着坐在铁质的栅栏上歇息,神情疲惫;城市中到处充斥着同样的一根根拔地而起的混凝土“桩子”或一个个玻璃“盒子”、污浊的空气以及各种生活垃圾,一棵乘凉的小树都是一种奢侈,人们难得找到一块休息、交流和活动的地方。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

因此,建造一个可持续的、“绿色的”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也是保持城市环境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1.城市景观设计的“绿色”化

城市景观的“绿色”化表现为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盖率和乔木、灌木、草皮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等,如四会飞鹅岭森林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提供回归大自然的感觉的活动场所(图1、2、3)。

1.1自然景观要素的引入

人类与自然长期共存,其生命活动本能地与自然相互联通。人们一旦失去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的自律性就会丧失,生物钟就会失调,新陈代谢会不平衡。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当前的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脹,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许多生态资源、环境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大量土地资源、风景资源为工业化的负作用所破坏和浪费,市民的健康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植物、水体、岩石、土壤等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要素,它们在自然界的能量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城市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针对目前城市的绿地和植被覆盖面少、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和噪声等现状,把自然界之中的景观要素引入到城市之中,适当的配置建筑小品,以改善城市整体的人文环境质量,使自然离人们更近。并通过对当地植物和材料的使用,也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

以自然的花、自然的叶营造自然的园艺景观,一种模仿自然生态,各自宿根、观花、观叶植物错落有致,相互映衬的园林艺术新形式——花境(图4、5、6、7)。

1.2景观设计中的观念

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以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以节约资源、再利用资源和回收资源的设计理念和出发点,就是所谓的设计观念。

1.2.1 节约资源

节约资源,可以理解为通过量的减少而实现生产与流通、消费过程中的节能化。由于我们的资源和能量是有限的,有的甚至是一次性的,无法再生的,因此应该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设计中如要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城市景观设计中尽可能多的采用新技术来减少资源的浪费。四会六祖寺就是选址在荒凉的山丘,不占用良田基地,充分利用可开发的资源,发挥了山地效益,建成了旅游观光基地,是四会一个重要的城市景观亮点(图8、9、10、11)。

1.2.2 资源再利用

再利用是指城市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随时进行着新旧更替和能量的转换,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或者废弃地,重新再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可以在生态恢复后成为市民休闲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这已成为一个不小的潮流。在我国目前也在形成一股改建的潮流,把原有的建筑改做他用,增加城市活动场所。

1.2.3 回收

回收是指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能源——消费——能源”构成的,头尾相撞的闭合循环体系。因此在人们消费和生产的同时,产生了垃圾和废物,造成了对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在我们的城市中必须建立起一个相对闭合的“循环系统”,对一些废物进行利用和回收,或者在景观设计和建筑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能够回收或者比较利于回收的材料,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构建成使自循环的系统,如把小区或建筑的水系统分成为两个。一个是可饮用水,另一个是洗涤用水,这样可以利用中水处理系统,可直接处理生活水后供给到建筑或小区中作为洗涤用水和浇灌植物用水(图12、13)。

2.城市景观设计的“双重价值”

城市的价值取向是人本身,更确切地说是每个普通的城市居民用他们本身的日常工作、生活、休闲和娱乐的需求来衡量、评价和缔造城市景观,这样的城市景观是战略性的,而绝不是眼前的、投其所好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一个记忆当中的“景观”,其次是现实景观。目前城市环境的延续性正在逐步消失,忽略了人们对旧时环境的需求。市民记忆中的地标性建筑,如四会市交警大队大楼、四会市财政大楼已被“三旧改造”中拆除建为商住楼。endprint

2.1城市景观所面临的问题

城市景观是一座城市在其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環境的氛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记忆”,使城市的文脉受到破坏和人为的割裂。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使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由于不注重传统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继承,使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遭到破坏,并被一些低级和赶时髦的东西所替代,使人们对所居住的城市和环境产生了一种陌生感,丧失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在它发展中,正在丧失它的形态、地标、可识别性和历史特征(图14、15、16、17)。

2.2营造城市环境的“双重意义”

城市本身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它记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的文化、经济、社会以及风俗习惯的特征,只有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和传统才能体现它的延续性。因此,在城市景观的更新和改造中要特别强调被保护设施的利用问题,处理好更新、保护、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合理的,适度的利用是最好的、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在城市景观的更新和建设中要延续和发展城市景观文化和历史意义,新与旧、现代与传统要有机结合,一脉相承,要有所发展和创新。把历史的、传统的与当代的、时尚的特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给现代城市景观注入新的内容,建立新的城市景观环境形象,给后人留下高品位的、有生命力的景观作品(图18、19、20、21)。

2.2.1 尊重传统和乡土文化

每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习惯和生活传统,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服饰以及建筑等,从而形成了自己对自然的理解,与自然建立了特有的“情感”,这些都是当地人的经验,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所、能源以及精神寄托。他们的生活空间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有他们的含意的,是被赋予灵魂和情感的。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设计。

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于传统的形式。生态设计告诉我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

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域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图22、23、24、25)。

2.2.2 建造现代与传统文化共存的城市环境

城市景观应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城市景观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传统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景观环境。文化环境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在设计中可以表达自己的特定的意境(图26、27、28、29)。

景观文化的延续性就是于把它放入整个大环境之中去理解,应该从人的角度去考虑,注重人对它的感悟和体验,只有人在其中它才能具有意义,否则,它不具有任何价值。只限于这样它才能体现出了景观的地方性特征,同时,新的地方主义的出现有效的反对了各种形式的艺术流派和文化的“大统一”。

景观设计的生态化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它需要众多的学科和技术进行参与。包括:艺术、技术、文化和经济等,不仅仅单纯的表现为植树、草地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环境,同时,它还包括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和传统意义的延续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有机协调,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韩强.绿色城市.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2]孙清华.城市·建筑·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景观环境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环境清洁工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漫观环境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