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遵守“家规”到主动“守则”

2017-06-21米妈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7年5期
关键词:家规姥爷规矩

米妈

姥爷的家规

说起家规,很多人会联想到大宅门,不错,自古就有“大户人家规矩多”的说法。我家不是“大户”,父母都是普通人,但是从小我就知道家里有着很严厉的“家规”。

那个年代,生活还不是很富裕。

姥爷家有两张桌子,大桌是给家里男人们的,稍微小一点的桌是给女人和孩子们的(当然也有一点歧视女性的意思)。那时候,饭菜是要先端到男人桌上,吃一轮,才能端到我们桌上。妈妈和姨们总是先让我们五个孩子吃饱,然后再吃剩下的。

而且那会儿,男人桌上,座次和吃饭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姥爷永远坐在桌子东边的那个位置,饭菜来了,姥爷先吃,然后是父亲,接着是大姨夫、小姨夫、大舅、小舅,显然一副长幼有序的样子。

姥爷家有很多规矩,比如筷子不能叉在碗里、吃饭不能吧唧嘴、吃饭的时候不能批评孩子、平辈间无论年龄相差多少,都要以兄弟姐妹相称;不能和长辈顶嘴;不能直呼長辈名讳;兄弟姐妹要互相帮衬......

慢慢地,生活条件好一些了,家里的女人们也上了大桌,后来,姥爷去世了,姥爷的位置传给了父亲,这些规矩依然在。我那时只有十来岁,但也知道只有大人们动了筷子,孩子们才能动筷子的规矩。

姥爷的家规虽略带点封建色彩,但也适合当时的那个年代。这些看似古老的“规矩”,也许就是我对家规的启蒙认知吧,但这些规规条条在我后来的成长路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我受益匪浅。

母亲是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都尊称母亲大姐,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是他们称父亲为“大哥”,这个我就不理解了,按说应该叫姐夫。后来,母亲告诉我,姥爷第一眼见到父亲,就觉得他是个实在人,让母亲跟着他好好过日子,让家里的孩子叫他“大哥”,这一叫就叫了几十年。在母亲家,从没有听见过他们兄弟姐妹直呼姓名,这导致我上了小学,还不知道舅、姨们的名字。

我是小字辈的老大,自然下面的堂弟、表妹都叫我姐姐,即使表妹和小堂弟只差了三个月,小堂弟依然喊表妹为姐姐。后来我结了婚,有了女儿和儿子。儿子到了学话的年纪,经常学着我的样子,冲着女儿喊:“米儿,米儿。”每到这时,我总是会耐心地跟他说:“那是姐姐。”如今,他俩一直都是姐弟相称。

有些人觉得这样太刻意了,我不这么认为。正是这种小时候姥爷就告诉我们的规矩,让我从心里种下了“长幼有序”的种子。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让路,老人摔了敢于扶起来,这些已经不需要父母或是老师再去传授了。

父亲的榜样

父亲也是一个对规矩要求很严的人。

我上小学那会,班主任拿了一张试卷给我,让我到父亲的单位去复印。那时候,我年龄小,只是单纯地认为这个活对于父亲来说太简单不过了,因为那会他单位刚上了一台复印机,很多同事的孩子都去印试卷。没想到,父亲拒绝了我,还带着我去了学校。不知道父亲给老师说了些什么,但是从那以后,老师再也没有让我去印试卷了。晚上,父亲严厉地对我说:“爸爸单位的复印机是公家的。”

还有一件让我记忆很深刻的事情。大学期间,我在法院实习。那时候,签字笔是很实用的东西,带我的老师看我喜欢,就给了我几盒,让我回去分给同学。这事让父亲知道了,从不轻易发火的父亲,把我骂了一顿,让我把笔退了回去。

那次,我委屈地哭了。父亲软了下来,告诉我:“不要随便用或是拿别人的东西!不然,会出大问题的。”果不其然,我实习结束的时候,带我的那个老师因为贪污问题,被单位开除了。这似乎是一个巧合,也好像是一个因果。

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口袋里多了几个“雪花片(拼插玩具)”。我没有像父亲那样极端,但也是连哄带骗地问出了“雪花片”的来历。我跟四岁的女儿说了同样的话:“不要随便用或是拿别人的东西!”并要求女儿第二天一早送回去。女儿隐约知道自己错了,请求我说:“妈妈,我能偷偷地放回去吗?下次一定不这样了。”原本想着让女儿去给老师承认错误,那一刻,我动摇了。也许是出于自私,其实更多的是不想拒绝女儿,想去呵护她的那份自尊心。我点了点头,说:“仅此一次。”从那以后,女儿再也没有出现乱拿别人东西的现象。

小时候,一家人去逛商场,眼看着红灯了,母亲赶紧小跑,往往被困在马路中央。父亲带着我站在人行道的止步线外,等绿灯了,才缓慢走过去。母亲嫌我们慢腾,父亲让母亲改了这个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母亲不以为然,直到一次骑自行车逆行,被迎面来的车刮倒。

如今,就算马路上没有人或是一大堆人一起闯红灯,我依然带着孩子等候在止步线,等绿灯之后再走。

父亲就是这么一个人,从来都是规规矩矩的,我也是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知道严守规则,能够做到严守规则,我希望我能像姥爷和父亲一样,把这种从小的“耳濡目染”传递下去,传给我的孩子们。

让孩子从心底主动去遵守规则

丈夫出身于部队之家,过于严格的家教让他教育起孩子来,就是“一言令”,他说一句话,孩子们必须马上听。女儿一旦不遵守规矩,紧接着就是一顿训斥,这方法还真管用,女儿乖乖顺从了。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丈夫都会带着女儿洗漱,时间长了,女儿看似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有一次,丈夫出差。我拿过牙缸,说:“咱们一起刷牙吧!”谁知,女儿一推,皱着眉头说:“我要先洗脸!”接着我发现,女儿严格按照程序,洗脸、刷牙、洗脚、尿尿、喝水,顺序不能变。最后完成任务了,女儿像小大人一样,叹了口气,说:“终于完了,睡觉去!”

第二天晚上,我告诉女儿,其实是可以先洗脸,或是先洗脚,再刷牙的,顺序是可以改变的。

女儿脸又变了,说:“不行!爸爸说必须这样!不然他会生气!”我想了想,之前的晚上,丈夫确实会为了女儿不按要求做而训斥她。于是,我说:“爸爸不在,我放你一天假,可以不干这些事了,直接睡觉!”女儿想了想,说:“太好了!”飞奔到床上,那一刻,女儿是那么的轻松。从那以后,只要丈夫出差,女儿就推三阻四,不再认真洗漱了。我想,我的这种做法也不对。

这件事,后来我和丈夫是这样解决的。

丈夫不再那么严格地要求女儿必须按照五步走的程序洗漱了;当女儿晚上玩累了,也可以省去几个环节,比如可以不洗脚了,不想喝水的时候就不喝了,没必要每天都这样;我陪着女儿洗漱的时候,会给她讲一些绘本上的小知识,告诉她每天洗脸和刷牙的益处。总之,不再用训斥和吓唬的方式去让女儿来遵守规则。

过了一阵,女儿能主动自己去洗漱,不用我们陪了。我们偷着观察,发现女儿做得很认真。我想,孩子是从心底接受了这个规则,并且主动去遵守了。这才是我和丈夫真正想达到的目的。

后来,丈夫做了很多改变。在教育女儿上,他不再采取硬性措施,而是在以身作则的同时,给女儿一个宽松的适应环境。我们发现,女儿随之有了很多改变。尤其是在一些事情上,无论我和丈夫在不在跟前,女儿的表现都一样。比如,看电视的时候,她不仅记得坐在最远处的椅子上,还会监督弟弟;吃饭的时候,会带着弟弟一起去洗手......以前需要我们面面俱到的这些规则,如今不需要我们开口,俩娃儿都会主动去做了。遵守规则已经成为他们心里的一部分。

丈夫开车有路怒症,每次发作,都会骂骂咧咧,这个不好的习惯他总是难以改正,女儿总是跟着他学,“菜鸟”这个词就是这么跟他学来的。有次一起出去,丈夫又犯了毛病。女儿竟然说:“爸爸,开车要文明,遵守交通规则。要知道先来后到!”后来,女儿经常在丈夫“发作”时提醒他。慢慢地,丈夫的这个“顽固病”竟然改了!

规则的建立,实质的意义是用来保护人类,而非惩罚。所以在孩子小时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规则观”特别重要。

至于如何树立,对于我来说,也许就是老一辈留下来的那些传统的“家规”和他们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再就是我们年轻家长要给孩子创建一个相对灵活的环境,不要用自己认为的那点家长的“威严”去威逼孩子遵守规则!

猜你喜欢

家规姥爷规矩
立下这7条家规,孩子必有出息
“按规矩办”
鸭子的家规
家风家规我来说
姥爷牌饺子
姥爷爱泡澡
我的超人姥爷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外孙啊,姥爷想念你
粤人吃饭讲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