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齐哈尔日军“忠灵塔”探析

2017-06-21刘锐

理论观察 2017年5期
关键词:关东军军国主义

刘锐

摘 要:“忠灵塔”是日本在中国战死的军人合祭墓所。日本为彰显军国主义的侵略,在所占据的东北各大城市中心要地,建筑纪念性建筑,作为宣扬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圣战英灵”工具。在忠灵塔广场定期举行慰灵祭,欺骗日本军人继续为侵略战争卖命,还强迫东北人民祭拜,实行思想麻醉和精神奴役。本文就日本关东军存留至今的相关著述、记念写真贴资料及档案,对齐齐哈尔日军“忠灵塔”进行深入的探析。

关键词:关东军;忠灵塔;忠灵显彰会;慰灵祭;军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K2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5 — 0008 — 04

“忠灵塔”是近代日本在中国建筑的纪念性的军人合祭墓所,用以纪念在战场上死亡的官兵。近代的日本在军国主义扩张政策下,在其侵略的国家和地区都建有“忠灵塔”。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筑的一系列忠灵塔,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铁证。

一、日本军人在中国墓地的演变

1894年7月17日,日本陆军省发布《战时陆军埋葬规则》规定:“战争期间,战死者临时葬于战地。”〔1〕据统计,甲午战争中,日军战死1132人、伤死285人、病死11894人,总数达1.3万余人。在辽东半岛及山东,日军先将战死日军火化,埋于战场,树立简易墓标。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留守辽宁的日军开始发掘战地坟墓,将火葬后的遗骨、遗发运回日本,葬于各部队的指定墓域。〔2〕许多亲属将遗骨移至家庭墓地,导致“民间墓标杂乱不堪,并有颓废不修之虞”,严重影响了“军威”。〔3〕1897年7月30日,陆军省颁布《陆军埋葬规则》,将原来的“指定埋葬地”改为“陆军埋葬地”。规定:“不论和平还是战争时期,除非死者留有遗言,遗骨、遗发均须葬于该处”。

1896年,陆军省又颁布《驻屯台湾澎湖岛军人、军属之埋葬规程》,规定:“死于台湾的官兵遗体不再运回国内,就地安葬,将校及准士官除外,一般葬后十年须行合葬,合葬之处,设置墓标,标明姓名、官位等。葬法依据信仰自由,不限神葬和佛葬”。〔4〕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日本取得在我国京津地区的驻兵权,后又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在上海、汉口等地派驻海军陆战队。日本开始在中国攫取军人专用墓地。1900年镇压义和团时,日军第五师团以北京朝阳门外空地为临时墓地。1902年2月8日,驻清公使内田康哉致函天津驻屯军司令官秋山好古称:“近来本邦人以永驻北京为目的,渡来者渐次增加,因该地并无本邦人墓地,殊感不便。现朝阳门外王爷坟为驻屯军墓地,面积约700余坪,希望在墓地内辟出一块,作为本邦人的共同墓地。”2月23日,秋山好古将此事函报陆军大臣儿玉源太郎,3月29日,又将居留侨民墓地设定情形函报陆军总务长官中村雄次郎,得到应允。此后,北京居留侨民会在得到驻屯军司令官石光真臣的同意后,1916年7月,在墓地内建造了能容纳100-120人的斋场祭坛。〔5〕

日俄战争历时19个月,據日方史载,日军死亡达8万余人。〔6〕1904年5月30日,陆军省颁布《打扫战场及战死者埋葬规则》,关于遗骨的处理规定:“战死者分别火化,将遗骨送葬于陆海军埋葬地,但依实情,可将遗骨临时葬于战地,仅将遗发送还;遗骨临时葬于战地时,可竖木牌,或立石碑,记载某某之墓、何时战死、何日立碑”等。其做法与甲午战争一致,仅有少量尸骸被掘送还国内,大部分尸骨则仍埋于战地。

日俄战争后,根据日本陆军省颁布的《打扫战场及战死者埋葬规则》规定:为追悼战死者,可在旅顺等地建造收纳遗骨的“忠灵塔”。

1906年,日本天津驻屯军在大和公园立“北清事变忠魂碑”,这是日本为日军在中国大陆建立的第一座纪念碑。

日俄战争后,指挥旅顺会战的日本第三军司令官乃木希典大将把他与俄军争夺最惨烈的战场203高地改名为尔灵山,在尔灵山上建造一座纳骨祠,用于存放旅顺会战2万余名日军的骨灰。乃木希典又用家乡山口县的石料在纳骨祠对面白玉山顶上建造了一座形如蜡烛的“表忠塔”。这是日本最早在中国建筑的“忠灵塔”。

1907年以后,日军在辽东挖掘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战场上的遗骨。1907年10月,在辽阳建筑纳骨祠收纳日军14364具骨灰。1908年9月,在大连建筑的纳骨祠收纳日军6029具骨灰。1910年3月,在沈阳建筑的纳骨祠收纳日军34875具骨灰。1910年6月,在安东建筑的纳骨祠收纳日军3129具骨灰,加上旅顺尔灵山上的纳骨祠,共安纳日军8万余具骨灰。1923年10月,日本在大连成立“南满洲纳骨祠保存会”,接替关东军管理各处纳骨祠。〔7〕

二、日本关东军在东北设置的“忠灵显彰会”

九一八后,高大的“忠灵塔”遍及东北主要都市,由“忠灵显彰会”统管,选址完全自定,严重侵害了中国领土主权。在军国主义支配下,军人生前所在部队归葬于一处,不属于自己,不属于家庭,成为日本侵略扩张的牺牲品。

江桥抗战打响了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被击毙的日军人数不断上升。1932年后,日本在东北的统治渐趋稳固,关东军鉴于“英勇之先烈,或战死敌人炮火之下,或逢不虑之灾厄,致尸体暴露旷野”,〔8〕决定建造纳骨与参拜于一体的忠灵塔,既要彰显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又要使之成为合祭“圣战英灵”纪念性建筑。

1934年11月21日,在日本关东军司令菱刈隆的亲自主持下,伪满首都新京占地3万余平方米的广场上矗立起东北第一座纳骨与参拜于一体的纪念性“忠灵塔”。新京“忠灵塔”采自日本横滨的建筑师雪野元吉设计的获奖方案,以中国传统建筑的城门楼形式,塔身上刻着菱刈隆题写的“忠灵塔”,塔内部存放有亡者的骨灰,供奉着亡者灵牌及代表日本战神的日本刀。

1935年4月,日本关东军设立财团法人性质的“忠灵显彰会”, 统一负责各地忠灵塔的建造、维护管理、祭祀和保存重要战绩地等事宜。忠灵显彰会以关东军副参谋长板垣征四郎为理事长,设理事8名、监事2名、评议员10名。另设旅顺、大连、辽阳、奉天、安东、新京(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承德等9个地方委员会和事务所,具体负责筹建忠灵塔,合祭附近的战死者。

忠灵显彰会合祭规定:死者所属长官或民间团体代表向理事长提出申请,理事长迅速将决定通知申请者,并将死者名单送达地方委员会,申请人再将遗骨装于标准的容器内,交付归葬的“忠灵塔”(若遗骨搜集困难,则以遗物或牌位代替)。

在忠灵显彰会指导下,1935年11月30日,哈尔滨“忠灵塔”竣工。该塔东西约400米,南北517米,内设拜殿、祭坛、纳骨堂、休憩所、看守屋、仓库、庭院等。1936年7月31日,齐齐哈尔“忠灵塔”竣工。截止到1942年,日本关东军在所占据的东北各大城市中心要地共建10座大型 “忠灵塔”,按建设时间顺序分别为旅顺、大连、辽阳、奉天、安东、新京、哈尔滨、齐齐哈尔、承德、海拉尔。这些场所合计的收纳骨灰数11.3万。

在忠灵显彰会的整合下,日军墓地及葬仪实现了内外一体化。从日本国内到中国战地,从家庭墓地到陆海军墓地,从忠灵塔到护国神社,以靖国神社为中心的军祭体系正式形成。

三、齐齐哈尔日军“忠灵塔”史料挖掘

有关齐齐哈尔“忠灵塔”资料最早见于齐齐哈尔政协编印的《文史通讯》1985年第3期常立人撰写的《“忠灵塔”·工人文化宫》。

2007年8月,在瑞士白冷传教会(BMS)档案馆《伯利恒》(Bethlehem)月刊1936年第3期,黑龙江专栏发现一篇附有照片P. J·ger Oskar撰写的短文《日本在齐齐哈尔市兴建的纪念碑》:“继即将竣工的齐齐哈尔火车站后,日本在齐齐哈尔兴建的又一座大型建筑也即将竣工,它位于日本满铁公司(今市第一幼儿园址)对面西约200米处。据齐齐哈尔日本官员讲:这个建筑叫忠灵塔,旅顺、新京(长春)都有这样的建筑,是收纳日本在黑龙江战死军人骨灰的地方,之后还要定期举行祭拜活动。这个忠灵塔和我曾见过的新京庙宇式纪念碑不同,更像中国传统墓地中坟前的墓碑……”BMS档案馆3482号档案箱中还有文中的原始照片和一张齐齐哈尔日军忠灵塔的彩色明信片。这是中立的瑞士人对忠灵塔的认识。

进入21世纪,有关齐齐哈尔“忠灵塔”的文章、图片不时出现、传播,但多人云亦云。然而,收藏界有识之士张树明先生回购的《齐齐哈尔忠灵塔新筑工事竣工纪念写真帖》为揭示齐齐哈尔忠灵塔背后的秘密提供了非常完整、详实、弥足珍贵历史资料。

《齐齐哈尔忠灵塔新筑工事竣工纪念写真帖》序,由负责“忠灵塔”设计、监督的关东军经理部陆军技师原田米藏撰写,介绍了建筑齐齐哈尔“忠灵塔”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负责“忠灵塔”建筑施工的满洲大仓土木株式会社工程技师长牛岛蒸对能够承接齐齐哈尔忠灵塔建筑撰写了极尽感激、赞誉的“卷首之辞”。

《齐齐哈尔忠灵塔新筑工事竣工纪念写真帖》最为珍贵的部分是“工事概要”和“平面地图”及“设计图”。“工事概要”将整个工程的位置、占地面积、忠灵塔及附属建筑、建筑材料及使用数量、忠灵塔内部结构、施工人数、费用及工时等都加以详尽记述。“平面地图”及“设计图”为探究忠灵塔地下工程建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齐齐哈尔忠灵塔新筑工事竣工纪念写真帖》后附建筑过程及竣工、拜祭的照片,为我们展现了建筑及其功能的全貌,折射出国耻的风雨沧桑。

1934年,日本《每日新闻》发行了一幅日文《齐齐哈尔市街案内地图》,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忠灵塔建成前,向北200米处建有齐齐哈尔日本神社,向东200米处面对着的是日本驻龙江省满铁公所和领事馆,东南约150米处区域是日本满铁公所和领事馆官员等人员的高级日式住宅区,东北100多米处的正、厢两栋二层楼房是先进、规范的日本小学校。“忠灵塔”建成后,附近方圆300米内是日本宪兵严守的重要控制区。

齐齐哈尔解放后,民间一直流传:日伪时期,以“忠灵塔”为起点,向东通到火车站、日军东大营,向南通到日军飞机场、南大营,地面直线距离约15公里,有可以容纳数十万军队和物资的庞大地下军事工程。

三、初探齐齐哈尔日军“忠灵塔”

齐齐哈尔“忠灵塔”,日本昭和10年4月15日(1935年4月15日)开始施工建造,昭和11年7月30日(1936年7月30日)峻工,用工35000人,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由日本关东军经理部陆军技师原田米藏负責设计、监督,满洲(奉天)大仓土木株式会社承接建筑,工程技师长牛岛蒸负责施工,整个工程建筑共耗资19万伪币”。〔9〕

齐齐哈尔日军忠灵塔坐西向东,覆地面积150000平方米,塔体总高45米,塔身为方柱形,高37米,顶部呈雉堞状,“塔体内外壁、台阶均由抚顺石川制砖场专为建筑忠灵塔烧制的灰黑色砖砌筑而成。5180平方米的基台外壁是来自碾子山产的褐色粗石,东、西前后门台阶上铺筑的是碾子山产的花岗岩石板”,〔10〕基台是高4米的方形底座,边长44米。塔基四面矩形矮墙围栏是用灰黑色砖砌成的覆斗形垛子状矮墙,正面边长70米,侧面边长74米。忠灵塔东、西各有一个入口处,塔台东门楣上书“忠灵塔”3字,是时任关东军司令官、驻满特命全权大使南次郎题写。门南、北边置有一对石灯,门前方南、北侧筑长方形四足两耳巨鼎。

“塔内分为三层,每层都用钢筋架构,钢筋架上搭载木板。塔内使用的11立方米木料均来自台湾阿里山上的桧木”。〔11〕“塔内中央是拜殿设有祭坛,左部是纳骨堂,右部纪念品陈列室,纳骨堂内斜坡状的木制架子上存放骨灰箱及牌位。塔内有两条地下通道:一条向东通向日本驻龙江省满铁公所和领事馆,另一条向北通向齐齐哈尔日本神社”。〔12〕

“忠灵塔”东南百米之处附建一栋房舍为轮班值岗宪兵休息处和边长9米的方形亭子为“洗手亭”,“洗手亭”是祭拜礼仪前净手之所,亭内中心是用碾子山产的花岗岩石板砌筑的水池,净手水是由值班休息室地下管道直通到水池上。“洗手亭”现今存留,花岗岩水池早已拆除。

1936年9月18日,齐齐哈尔“忠灵塔”前广场举行首次544名战死者纳骨式,19日,举行祭拜大礼即慰灵祭,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派人送来祭幛。齐齐哈尔日军的河村部队、在乡军人分会、国防妇人分会,日本小学校、留居齐齐哈尔的日本侨民,伪满洲国各级官员代表、协和会,省市立中、小学生等8000余人参加了祭拜仪式。〔13〕

1939年5月至9月的诺门坎之战,日本关东军步兵第23师团、第7师团、第8国境守备队、第1独立守备队和第1坦克师团被消灭殆尽,11个特种兵联队彻底丧失了战斗力,日军损失五万多官兵。总指挥小松原切腹自杀,参谋长冈本大佐双腿炸断被伤兵砍死,哈拉哈河畔留下18000多名亡灵。日本报纸哀叹:“大量高级军官如此集中的伤亡是日俄战争后从未有过的”。哈拉哈河畔如此重多的骨灰,海拉尔忠灵塔是安置不下的,从昭和15年1月(1940年1月)起,诺门坎之战战死的日军官兵骨灰一批批地被送到齐齐哈尔“忠灵塔”安置。

四、日本军国主义的“慰灵祭”

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期对东北地区进行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全面殖民日化,手段多种多样,忠灵塔与慰灵祭是政治和文化殖民日化两种特殊形式。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建造忠灵塔举行慰灵祭,把忠灵塔作为宣扬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圣战英灵”工具。纪念、祭奠战死的日军,欺骗日本军人勇敢效忠,继续为侵略战争牺牲,强迫东北各地人民进行祭拜,实行思想麻醉和精神奴役,严重侵害东北各民族人民感情。

日本侵华时期,将战死军人遗骨分成三部分,为激励前线士兵,一部分葬于占领地;为鼓舞国内留守部队,一部分葬于陆海军墓地;为动员后方民众,一部分葬于家庭墓地。日本政府还把死者亡灵作为国家之神,分别祭入靖国神社及护国神社。从1938年开始,在靖国神社举行临时大祭时,日本政府规定全体国民,包括在华日军、留居侨民、学校及各机关团体,在天皇亲拜的上午10时15分,必须向靖国神社默祷一分钟。

齊齐哈尔“忠灵塔”竣工后,每年的清明节,齐齐哈尔日伪政府都组织大型祭扫活动,组织伪职官员和学生,在塔前高唱“忠灵塔之歌”,读祭文。在每月8日的诏书奉戴日,召开大会在塔前宣读。每逢集会,所有人必须面向天皇所在的东方进行遥拜,同时要高唱日本国歌《君之代》。

1940年7月15日,溥仪受命于关东军,颁布了《建国神庙、建国忠灵庙祭祀令》,为了达到强迫人民奉祀新神的目的,溥仪还“裁可”公布了“康德七年第184号敕令”,标题是:“对于建国神庙及其摄庙之不敬罪处罚法”,“摄庙”即指建国神庙的“副庙”建国忠灵庙。每年举行三次定例祭祀,3月1日举行建国节大祭,5月31日和9月19日举行春秋祭祀。随时还进行临时祭祀。

日本侵略者将“忠灵塔”作为向齐齐哈尔人民潜默化地灌输效忠天皇、日满亲善的活动场所,“忠灵塔”成了奴化齐齐哈尔人民精神思想的教育基地。

1946年4月26日,东北民主联军解放齐齐哈尔,8月15日,嫩江省临时参议会决议,将日军树立的“忠灵塔”改为“九·一八 国耻纪念碑”,并在正面塔身上刻下了“‘九·一八 国耻纪念碑”八个白色宋体大字,以警示齐齐哈尔人民勿忘国耻、勿忘九一八。

1956年7月20日,经齐齐哈尔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忠灵塔”塔身爆破拆除,在塔基台上建起了齐齐哈尔市规模最大建筑——工人文化宫,成为全市人民学习和文体活动的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场所。

“忠灵塔”虽倒,但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幽灵依然存在。战后,日本发起释放战犯运动,赴海外搜集战死者遗骨,并将14名甲级战犯供奉于靖国神社。此种美化侵略战争的行径,遭到中国政府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忠灵塔”承载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实行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全方位侵略的图景,也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和警醒。

〔参 考 文 献〕

〔1〕〔2〕〔3〕〔4〕〔5〕〔6〕〔7〕〔8〕〔13〕曹大臣.日本人在中国的墓地(1871-1945)〔J〕.历史研究,2011,(03).

〔9〕〔10〕〔11〕张树明.收藏.齐齐哈尔忠灵塔新筑工事竣工纪念写真帖(工事概要).

〔12〕张树明.收藏.齐齐哈尔忠灵塔新筑工事竣工纪念写真帖(图纸).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关东军军国主义
末代皇帝被俘之谜新解
溥仪沈阳机场被俘之谜新解
溥仪沈阳机场被俘之谜新解
东北伪满时期摄影出版物透视“日化”殖民思想统治
福泽谕吉的亚洲观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使用化学武器探析
关东军的强力干预与郭松龄反奉事件
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中国公众对军国主义的认知度调查
中美对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态度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