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共青团员身份认同途径研究

2017-06-20陆广峰齐航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7期
关键词:基层团组织共青团员身份认同

陆广峰 齐航

摘 要 调查高校共青团员身份认同,发现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组织了解不足,对自身团员身份认识浅薄,对团员和非团员的区别认识模糊。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基层团组织自转能力不足,团员青年内生动力不足和团员身份认同教育吸引力不足。应建立基层团组织发展长效机制,发挥组织育人作用;构建校园文化活动格局,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健全服务学生工作机制,发挥服务育人作用,提升高校共青团员身份认同感。

关键词 高校 共青团员 身份认同 基层团组织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课题“高校共青团员身份认同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课题批号:SDYSB1601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陆广峰,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齐航,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43

共青团员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共青团的先进性要靠全体团员的模范作用来体现。共青团员对自身身份是否认同,不仅影响着共青团事业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大学生几乎人人皆是共青团员的背景下,充分了解高校共青团员的身份认同状况,对于增强团的凝聚力、促进共青团组织建设及为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以山东某省属高校共青团员为样本开展了“共青团员身份认同”抽样调查。本次调研采取书面问卷形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8份,问卷有效率为98.8%。参与调查的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分别为250人,其中文科生为160人,占16%,理科生为840人,占84%,调查对象的文理科人数比与该省属高校文理科在校生比基本一致。

一、高校共青团员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

身份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归属哪个群体的认知。 高校共青团员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情况,应包含对团组织的认知、对自身身份的认知以及对非组织成员的认知。

(一)对共青团组织了解不足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团员青年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了解程度不尽人意,表示“基本了解”的占18.72%,表示“了解一部分”的占43.83%,表示“不了解”的占25.91%。對于团歌的名称,有一半以上的团员表示“不知道”,更不用说会唱了。问及“团徽由哪些元素组成时”,仅有10.73%的团员表示“非常了解”,表示“了解一部分”和“不了解”的占到了64.27%。由此可见,当前大量团员青年对团的基本知识了解不足,对团组织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二)对自身团员身份认识浅薄

调查团员青年“什么时间能感受到是名团员时”,35.22%的团员认为是“参加团组织活动时”,24.9%的团员认为是“填报有关材料时”,16.6%的团员认为是“交团费时”,16.5%的团员认为是“团内评优时”,仅有6.78%的团员表示“随时都能”。问及“作为团员的感受时”,43.02%的团员认为“一般,没有感觉”,12.95%的团员认为“有些失望”,8.4%的团员认为“特别失望”。并且,还有17.81%的团员觉得“团员身份意味着可有可无”,有过退团想法的占到4.76%。由此可见,多数团员青年对自身团员身份认识浅薄,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忽略了团员身份,甚至有的对自身团员身份持无所谓态度,有主动退团的倾向。

(三)对团员和非团员的区别认识模糊

在调查“团员和非团员的差别时”,23.58%的团员认为“有差别,团员更先进,能入党”,37.04%的团员认为“有差别,但不明显”,15.69%的团员认为“没差别”,23.68%的团员认为“有的团员不如非团员优秀”。问及“你觉得非团员不想加入团组织的原因时”,28.14%的团员认为“加不加入无所谓,一样可以表现的好”,22.37%的团员认为“加入团组织没什么用处”,10.52%的团员认为“要缴纳团费、参加活动,不自由”。通过数据,我们看到有少部分团员青年认识到团员和非团员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先进性,多数团员青年对团员和非团员的区别认识模糊,有的甚至认为没有区别。

综上,在高校几乎全员团员的特殊背景下,多数团员青年对自身团员身份有所忽略,团员意识不强,团员身份认同不足。

二、高校共青团员身份认同不足的原因

(一)高校基层团组织自转能力不足

高校基层团组织担负着引导、教育、培养青年的重要任务,其自转能力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对团员身份认同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调查中,我们发现基层团组织开展支部活动的次数存在很大差别,25.61%的团支部半个月举办一次,59.82%的团支部一个月举办一次,14.57%的团支部开展活动随意性很大,经常不开。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团支部活动开展次数呈递减趋势,尤其是在大学四年级团支部活动几乎不开展。可见,高校基层团组织自转能力不足削弱了团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团支部活力逐渐失去的同时团员的自身身份认同也越来越弱。

(二)高校共青团员内生动力不足

激发团员青年的内生动力有助于保持和增强团员意识,提升团员身份认同。调查显示,有51.21%的团员对学习团的基本理论知识持消极态度,认为“比较枯燥,不愿意去了解和学习”。另外,他们在参加组织活动时积极性也不够,组织观念缺乏,48.48%的团员将个人事情凌驾于集体之上,表示“如果团组织开展活动与个人事情不冲突才愿意参加”。可见,内生动力不足影响了团员青年了解、学习共青团理论知识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弱化了团员身份认同感。

(三)高校共青团员身份认同教育吸引力不足

团员身份认同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增强团员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团员对自身身份的认识。调查显示,63.26%的团员认为团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的不足之处是“形式单调,内容较空,不能充分吸引人”;56.38%的团员认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要与社会变化、时代特色相结合”。可见,团员青年对团员身份认同教育开展充满了期望。高校团组织应结合团员青年的主体需要不断增强团员身份认同教育的吸引力,使团员在参与中有收获、有成长,进而增强其身份认同感。

三、提升高校共青团员身份认同的途径

(一)建立基层团组织发展长效机制,发挥组织育人作用,提升团员身份认同感

基层团组织是做好团员意识教育最基本最直接的平台载体。高校共青团应发挥组织育人优势,探索建立基层团组织发展长效机制,全面激发大学生团员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其组织身份荣誉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其组织归属感。

第一,要着力构建目标管理模式。以“班子建设好、主题活动好、阵地建设好、团员发展好” 为主要内容,开展“优秀团支部”创建活动。要制定与团支部建设目标管理相关的制度,对团支部建设进行目标管理,为“优秀团支部”创建有序开展、持续推进提供依据和保证。其中,团支部建设目标既要有以学年为单位的短期目标管理,也要有以大学四年为单位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管理。本着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效果明显的原则,团支部要做到层层落实、步步推进。

第二,要着力构建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制定系统有效的考核、评估、激励办法,指导督促基层团组织开展“优秀团支部”创建活动。一方面要对“三会两制一课”、团费收缴、团员推优等常规内容进行检查,达到从严治团的目的。另一方面要结合创建目标,对“班子建设效果、支部活动特色、团员成长质量、阵地创建成效”等创建内容进行量化考核,激发团支部活力。通过“半年一汇报、一年一评估”的方式,促使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发挥,从而让团组织更像团组织,让团员更像团员。

(二)构建校园文化活动格局,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提升团员身份认同感

校园文化对培养和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养起到重要作用,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力军的高校共青团组织应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切实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构建“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学院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品牌活动班级化、普及化” 的校园文化活動格局,全面活跃共青团工作,进一步增强团员青年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进而增强对团组织的认同感。

第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高校团组织应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方式方法,以团员青年成长发展需要为前提,开展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寓意深刻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第二,要坚持以主题团日活动为载体。主题团日活动是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的根本。高校基层团组织应立足团员共同设计、共同参与、共同评价,开展富有理论性、趣味性、实践性的主题团日活动,使团员青年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进而增强他们的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

第三,要坚持以网络平台为阵地。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团员青年主要的信息来源地和思想集散地。可以说,赢得互联网就是赢得学生。高校共青团组织应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应用微信、QQ等移动网络新媒体开展文化宣传,用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网络空间,营造富有正能量的舆论氛围,引领团员青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健全服务学生工作机制,发挥服务育人的作用,提升团员身份认同感

共青团是服务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主角。 服务的成效决定着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校共青团要着力建立健全服务学生工作机制,指导和帮助青年团员在学习生活、成长发展、权益维护等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全面提升团组织在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第一,要着力构建“校团委-团总支-团支部”三位一体服务体系。高校各级团组织要坚持服务青年学生和维护青年学生合法权益的工作生命线,根据团员青年的年级特点和成长规律,明确工作职责,理顺服务内容,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着眼于服务共青团员的制度和措施。

第二,要建立调动团干部主观能动性的配套制度。团干部是服务团员青年的基本力量,担负着立德树人的崇高职责。高校团组织要建立团干部选拔、培养、举荐机制,做到选拔有度、培养有效、举荐有力,从而吸引更多热爱共青团事业的青年加入到团学干部队伍中来,不断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的自转能力。另外,高校团组织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以学生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来衡量团干部的服务水平,并以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办法,从而不断提升团干部服务团员青年的能力。

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是一个整体,它们相辅相成、各有侧重。高校共青团要充分运用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手段,综合发挥它们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共青团员的身份认同感。

注释:

Deaux K.Reconstructing social identity.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3(19).4-12.

朴丽娟.大学生共青团员团员意识研究.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

郑彩莲.高校团员意识教育的生长点内化点群集凝聚点.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12(3).18-20.

李倩茹.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78- 79.

曹佳音.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软传播研究.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基层团组织共青团员身份认同
香格里拉栽树的女共青团员(外一首)
“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名单(共五百〇五人)
追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名单(共15人)
大学生村官在江苏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层团组织建设方法探究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