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活追问,数学课堂精彩纷呈

2017-06-20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第一初级中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23期
关键词:双曲线思维数学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第一初级中学 刘 蔓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主判断难免有疏漏,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有效地引导,追问就是实现这种提升的最佳途径。追问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后续动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可以最及时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锻造思维的强度。下面,笔者结合实例,浅谈数学课堂上常用的几种追问形式:

一、“逗趣式”追问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因为遗漏某些条件,考虑不够全面而得出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答案或结论。学生回答错误,便会产生畏难的情绪,大大降低学习的效果。这时,如果老师能用“逗趣”的语言,继续进行探问、转问或重新设问,让学生找出出错的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让学生“体面”地坐下。那么,我相信这个错误定能引起该生,乃至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把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认识得更深入、更透彻。

二、“设疑式”追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课堂中恰当设疑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刨根式”追问

教学活动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教师能及时地抓住师生间对话时出现的问题,对症出击,且紧扣不放,穷追到底。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点拨和有效的控制,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揭示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

如:教授《确定位置》时,师生进行游戏,规则为:老师说出数对(a,b),处在课室a排b列的学生要迅速站起来,否则为输。

老师:(2,5)。(学生A和学生B都站起来了。)

老师故弄玄虚问:“怎么有两个同学站起来呢?”

学生:“有一个同学输了。”

老师问学生A:“你的位置是什么?”

学生A:“2排5列。”

老师问学生B:“你的位置是什么?”

学生B:“5排2列。”

老师追问学生B:“你的位置该用哪个数对表示?”

学生B:“(5,2)”

老师:“可见,(2,5)、(5,2)表示的是同一个点的位置吗?”

学生:“不是。”

老师 :“为什么?”

学生:“数对中的两个数字顺序不同。”

老师:“数字顺序不同会怎样?”

学生:“换了数字顺序,就不是同一个位置了。”

追问到此,学生们由某个同学输了游戏的表象,逐步认识到有序数对的“有序性”的本质。教师刨根问底,不但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而且把学生的思考由表象不断引向深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而且能够使探究活动一直进行下去,直到问题解决。

四、“辐射式”追问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发展。而在数学课堂中,多是注重学生集中式思维的培养,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定向思维,缺乏变通能力。因此,发展发散思维对发展学生智力显得更为重要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培养那种不拘常法、不守常规、努力走出思维定式、善于开拓变异、多种途径解题的发散思维方式,它有助于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也有利于知识化为技能。

如: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多数学生会连接AC,利用EF、HG是三角形中位线,证明 EF与HG平行且相等,从而命题得证。老师不妨继续引导:“由此可见,三角形中位线是证明线段相等和平行的常用方法,你们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学生很快想到:连接BD,证明 EF=HG,EH=FG,也能使命题得证。老师再乘胜追击:“这是从四边形两组对边的数量关系可以判定,能否从位置关系证明呢?”学生就能举一反三了。最后,老师还需启发学生比较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

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进行“辐射式”追问,鼓励学生多联想,多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中的迁移变化,促进智力灵活性的提高;还要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选择灵活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五、“层递式”追问

“层递式”追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追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最终让学生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如大部分学生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总是“记漏”最关键的“在每一象限内”。究其根本,是学生不理解它内在的含义,这也是我们的教学难点。因此,我会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步步推进。

(1)若点(2,y1)、(3,y2)在双曲线上,则y1__y2。

(2)若点(-2,y1)、(-3,y2)在双曲线上,则y1__y2。

(3)若点(-2,y1)、(3,y2)在双曲线上,则y1__y2。

(4)若点(x1,y1)、(x2,y2)在双曲线上,且x1>x2,请你比较y1与y2的大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重难点内容做出适当强化。这种强化不仅仅是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进一步提供线索,进一步进行启发追问,进一步引导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而且能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促使学生多重角度思考问题,加强思维深广度的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

总之,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展示,是锻造学生思维的手段,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追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对话”精彩而深刻;能实现课堂“预设与生成”,使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成效。

猜你喜欢

双曲线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把握准考纲,吃透双曲线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双曲线的若干优美性质及其应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