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蓬莱阁苏轼《海市诗》文学及书法研究

2017-06-19范惠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翁方纲苏轼

范惠泉

(蓬莱阁管理处,山东 蓬莱 265600)

蓬莱阁苏轼《海市诗》文学及书法研究

范惠泉

(蓬莱阁管理处,山东 蓬莱 265600)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临别登州之际,在蓬莱阁上有幸遇到百年一见的海市,提笔写下《海市诗》一文,成为千古绝唱。文章从诗文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手法及蓬莱阁苏轼碑刻的考证、书法特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论述。

苏轼;海市诗;文学;书法

登州之有海市,自昔记之[1]。坐落于山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古称登州,是中国古代最早港口——登州港的所在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海市景观出现最频繁的地区。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宋朝以前,海市就被赋予浓厚的神话色彩,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了长生,都曾多次到蓬莱求仙。秦始皇五次出巡,三次到过蓬莱;汉武帝八次东巡,七次到过蓬莱,其中第五次出巡时筑城并命名蓬莱。嘉祐六年(1061年),登州郡守朱处约首建蓬莱阁,将虚无飘渺的仙山蓬莱变为现实可见的人间仙境,也为海市的观赏和歌咏提供了一处绝佳之地。元丰八年(1085年),谪居黄州五年的苏轼被朝廷重新起用,调至登州知军州事。十月十五日到任,二十日又接到朝廷诏书,召其回京任礼部郎中。苏轼在登州任职虽短,却写下了《蓬莱阁记所见》《海市诗》《留别登州举人》《乞罢登莱榷盐状》《登州召还议水军状》等诗文21篇。其中《海市诗》一文节奏铿锵,文采飞扬,空前绝后,独领风骚。引领蓬莱诗文之首,唤来无数文人唱和,古往今来成为蓬莱文化一大奇观。蓬莱阁至今珍藏的三方《海市诗》碑刻,将苏轼的书法艺术世界呈现给世人,更成为一代文豪留给蓬莱的不朽文化财富。

图1 登州港与蓬莱阁

一、苏轼《海市诗》的文学研究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苏轼一生写下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卷帙浩繁的散文作品,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宝库。苏轼的诗歌和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广阔。他前学杜、韩,近效欧、梅,晚年更爱陶诗。这些诗清新豪健、语言畅达,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受,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和艺术见解。

(一)苏轼《海市诗》的创作背景

元丰八年(1085年),年近五十岁的苏轼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转折。这时朝廷内宋神宗已病死,年仅十岁的哲宗赵煦继位,神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新法推行期间被贬斥的人物重受重用,苏轼亦在此列。这年五月,苏轼结束了政治上长达六年的流放生涯,被朝廷任命为朝奉郎知登州军州事。六月,苏轼赶赴登州上任,途中写诗送友人穆珣去越州赴任,抒发自己的喜悦情怀:“樽前俱是蓬莱守(越州、登州皆有蓬莱阁,故云),莫放高楼雪月闲。”[2]八月底,苏轼经过扬州石塔寺,与无择长老相遇于竹西、石塔之间,临别有《余将赴文登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相送竹西亭下留诗为别》,在诗中更加突出地流露隐居登州的想法:“我亦化身东海去,姓名莫遣世人知。”[3]十月十五日,苏轼到达登州所在地蓬莱。在《登州谢两府启》一文中,他用意蕴丰富而旋律曼妙的语言,由衷地赞赏了登州的山川形胜:榷盐,依旧令灶户卖与百姓,官收盐税”[5]的建议。不久,登、莱百姓获准得到了不食官盐的优惠,一直持续到清朝。由此可见,苏轼为官善始善终,为政一任,造福一方。二是针对登州“地近北虏,号为极边,虏中山川隐约可见,便风一帆,奄至城下”[6]的险要形势,建议整顿登州水军,加强海防,反对当时轻易抽调兵力,差往别处屯驻的麻痹轻敌作法。展示了苏轼军事战略思想,奠定了明朝登州海防建设的理论基础。

公务之余,苏轼几次登游蓬莱阁,“眷恋山水之胜,与同僚饮酒蓬莱阁宾日楼上”[7],尽情欣赏蓬莱阁上的风光,还写下了别有情味的《蓬莱阁记所见》:

登州蓬莱阁上,望海如镜面,与天相际。忽有如黑豆数点者,郡人云:“海舶至矣”。不一炊久,已至阁下。[8]

十月二十日,朝廷召苏轼还京。苏轼在临别登州之际更加渴望亲眼目睹海市奇观,不留人生遗憾。无奈时值冬季,海市难现,为了实现夙愿,苏轼向海神祈祷。不可思议的是,第二天海上竟真的出现了海市。苏轼惊喜之余,联想到自己与韩愈的人生际遇何其相似,进而依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的韵律,提笔写下《海市诗》一诗。

海市诗并引

眷此东州,下临北徼。俗习齐鲁之厚,迹皆秦汉之陈。宾出日于丽谯,山川炳焕;传夕烽于海峤,鼓角清闲。欲静乐之难名,笑妄庸之窃据。[4]

总之,苏轼对登州之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乐观心情。上任期间,苏轼深入地了解民情、地情,回京后向朝廷连上《乞罢登莱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两道奏折。一是鉴于登州及邻地近海偏僻、地瘠民贫的特殊情况,实行一律的榷盐政策,不但加重了百姓贫苦,对国家财政收入有害无益,因此提出“先罢登、莱之

余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常见于春夏,今岁晚不复出也。”余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祠,明日见焉,乃作是诗。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

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

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

自言正直动山鬼,不知造物哀龙钟。

信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

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

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元丰八年十月晦书呈全叔承议[9]

(二)苏轼《海市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手法

《海市诗》属于咏物写景记游之作,这类作品的写作原则大多是真实情感的创作。全诗共二十四句,起手四句,描绘海市所在的神仙世界和诗人对当时人们认知海市“蛟蜃吐气”看法的质疑。在东方空明云海中,有群仙或现或隐。这不过是云海摇荡浮世生出幻象而已,哪有什么贝阙珠宫?接下来六句,写诗人祈祷海市的出现和初遇海市时的场景。大意是:我明知海市虚无缥缈,为一饱眼福还是劳烦神灵的力量。天寒水冷时节,东海龙王破例为我把本已蛰伏的蛇虫唤起并鞭打鱼龙,当重楼翠阜于霜晨呈现时,连百岁老翁都惊倒了。紧接着四句,写由海市引发的议论:人世间所有的东西经过努力可以得到,世外一切皆空,又有谁能主宰呢?我冒昧地向东海龙王发出请求,它竟然慷慨满足我的愿望,这使我相信自己过去遭受的困厄,并不是上天对我的惩罚,而是人为所致。这段感情的抒发来自于元丰二年(1079年)诗人被陷害入狱的“乌台诗案”和元丰三年(1080年)的“谪贬黄州”之事。随后六句,以韩愈作陪衬,进一步抒发诗人的感受:我认为自己求东海龙王而看到海市,如同韩愈求神看到众峰一样,是天在哀怜自己,可以说神的报答够丰厚的了。最后四句是结语,视觉场景又拉回到登州海面上,写海市的消失和对人事的感悟。云散日出,孤鸟没于远天,海面澄澈平静,犹如新磨的青铜镜。我看到海市而作奇文佳诗,又有何用?让它跟海市一起随风消失吧!

《海市诗》在艺术上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归功于其在创作时运用多种诗歌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使用宽洪和畅的韵律,达到阔大非凡的境界

《海市诗》全诗起手以“东”韵的基调,一韵到底,隔句押韵,衔接一连串“空、中、宫、工、龙、翁、雄、穷、融、钟、丰、铜、风”等平声韵部。萧涤非先生指出:“平声韵东、冬、江、阳等比较适合于表达欢乐、开朗的情绪,而尤、幽、侵、覃等则较适合于表达忧愁。”[10]王易在《词曲史·构律篇》中则较详细地论述了具体韵部与情感的关系:“韵与文情关系至切。平韵和畅,上去韵缠绵,入韵迫切,此四声之别也;东董宽洪,江讲爽朗,支纸缜密,鱼语幽咽,佳蟹开展,真轸凝重,元阮清新,萧筱飘洒,歌哿端庄,麻马放纵,庚梗振厉,尤有盘旋,侵寝沉静,覃感萧瑟,屋沃突兀,觉药活泼,质术急骤,勿月跳脱,合盍顿落,此韵部之别也。此虽未必切定,然韵近者情亦相近,其大较可审辨得之。”[11]该诗采用的韵律,其字尾音余长,而于鼻间有回响,将苏轼穷理达观的处世观点发挥至巅峰。

2.巧用典故,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的艺术效果

诗文中“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之句,运用韩愈衡山祈愿之典故。唐朝永贞元年(805年)韩愈移官江陵,路过衡山,正值阴雨连绵的天气,韩愈参拜衡山神,并向山神祷告,希望能开云见日,好一睹衡山诸峰风采,果然天气转晴,得遂所愿。苏轼认为韩愈是精诚所至,感动神明得见海市,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希望拨开朝廷阴云,得展平生志向的强烈愿望和感情。“不知造物哀龙钟”之句,运用裴度的历史典故。按《剧谈录》:唐中书令晋公裴度微时,羁寓洛中。常乘蹇驴,入皇城,方上天津桥。时淮西不庭,已数年矣。有二老人倚桥柱而立,语云:“蔡州用兵日久,征发甚困于人,未知何时平定。”忽睹度,惊愕而退。有仆者携书囊后行,相去稍远,闻老人云:“适忧蔡州未平,须待此人为将。”既归,仆者具述其事。度曰:“见我龙钟相戏耳![12]”隐射出原来是上苍哀怜我这个老人家,才得见海市。“信眉一笑岂易得”之句,运用薛宣“密以手书相晓”杨湛,欲君自图进退,可复伸眉于后的历史典故[13]。在此苏轼道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今日得见海市,即使被贬至登州又有何不满足呢?一再强化得见海市已是天大的神恩。

3.运用简洁精练的结尾,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一句收束全诗,结得甚妙,除了指海市的消失外,还指自己的“人厄”也跟着消失了。如此结语,既呼应了开头,又紧扣了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同时唤起读者心理上一种首尾圆合的美感。

(三)后代文人诠释苏轼《海市诗》

苏轼《海市诗》一出,数百年来成为登州海市不可或缺的主题,引得后人无限的推崇与敬仰,其中不乏历代诗家文人对此诗的诠释。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进而体味诗人当时的思想情感大有裨益。

1.元朝文学家柳贯诠释苏轼《海市诗》

柳贯(1270—1342年),字道传,自号乌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属兰溪横溪)人,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柳贯在当时文坛上影响不小,被称为“文场之帅,士林之雄”。他的诗写得古硬奇逸,意味隽永,受到广泛尊崇。著有《金石竹帛遗文》10卷、《近思录广辑》3卷、《字系》2卷、《柳待制文集》20卷等。

柳贯在《苏长公书登州海市诗后题》中,对苏轼创作《海市诗》的过程作了考证:

右长公书自作登州海市七言古体诗一章,凡十二韵。集有小序,而此不著。登州岸东大海,每春夏之交,于波涛晻暧间见城郭邑屋、楼台观阙,参差隐见,而人物车舆、骑从裨贩之类,往来杂还,不啻通要区之突出乎。前里俗夸言海市以为异,余时莫之睹也。长公以元丰八年八月自阳羡起知登州,十月十五日至登,二十日召为礼部员外郎。 念奇观之非时,而兹游之莫再,乃沥诚致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所谓海市如春夏焉。因作诗纪异,视昌黎公谒于衡岳,不亦异体而同符哉!儒者语常不语怪,海市之云,涉于奇诡。佛言幻境,岂近是耶?然则盈天地间一气耳,其屈伸消息,固有忽然而成形,亦有窅然而莫知其终始者矣。海为归墟,鱼龙物怪何所不有。则夫翕是百物之精,而使光景变化,随感随应,为城邑、楼观,为人物、车骑,尚皆神之所为而造化之迹也。黄太史云:“东坡乞得海市,不时见,神物亦爱魁磊之士乎?”此足以明长公之心矣夫!奚疑哉![14]

文中提到的辩证思想、佛学观点都与柳贯本身擅长的哲学、释道背景有关,其中也提到登州海市的形成为“盈天地间一气”,说的就是万物由一气化生,大千世界的升降沉浮等同于气之聚散盈虚,人的自然生命和存在方式也与之相互感应的唯物主义思想认识。

2.清朝文人诠释苏轼《海市诗》

(1)清朝诗人查慎行诠释苏轼《海市诗》

查慎行(1650—1727年),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浙江海宁袁花人。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苏诗补注》等。

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曾对苏轼此诗作过如此评论:“只‘重楼翠阜出霜晓’一句着题,此外全用议论,亦避实击虚法也。若将幻影写作真境,纵摹拟尽情,终属拙手。”这段评论对苏轼此诗的创作手法和创作心态,揭示得十分准确。这个特色表现在全文以议论为主。如开头“岂有贝阙藏珠宫”这个议论,是结合“东方云海”“群仙出没”“浮世万象”来的,又是结合“贝阙珠宫”来的。再像“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这个议论跟上文密切结合。如“世外无物”,即就“心知所见皆幻影”来的,幻影是“无物”。在“谁为雄”里又别出新意,这个新意跟下文讲韩愈诗有关。这样就不同于抽象议论,只是诗意的转折,转到“谁为雄”上。接下去又是把韩愈跟自己相比,韩愈“自言正直动山鬼”,使阴云散去,能看到衡山山峰;自己求东海龙王,能在“岁寒天冷”时出现海市。这里妙在跟“谁为雄”若即若离。韩愈自认为靠他的正直能感动山神,有以他为雄的意思。但“谁为雄”是否定有人为雄,又跟下文否定韩愈感动山神,只是“造物哀龙钟”相应了。再像“自言正直”两句,说明天在可怜韩愈,也是议论。这个议论是把自己和韩愈两件相似的事相比而来的,也不是抽象议论。结句“相与变灭随东风”,也是议论,又是同上文讲海市的消失相结合的。

(2)清朝文人王士俊诠释苏轼《海市诗》

王士俊(1683—1750年),字灼三,号犀川,贵州平越(今福泉)牛场渚浒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入翰林院任检讨。后升许州知州、琼州知府、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湖北巡抚、河东总督兼河南巡抚。著有《河南山东古吏治行》《河东从政录》《困之录》《闲家编》。

王士俊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登州巡海,在蓬莱阁上没有见到海市,但通过品读苏轼的《海市诗》,写下《读东坡先生海市诗追和原韵》一诗:

读东坡先生海市诗追和原韵小序

癸丑夏,余以巡海之役登蓬莱阁,问所谓海市者,未及见也。读坡公诗,有“心知所见皆幻影”之句,则不见亦可矣。公之诗多深于禅,此亦其一斑耳,因次和之。

空即是色色即空,海边楼阁现空中。

自从题诗为说法,冯夷往往闭幽宫。

云诡波谲皆泡影,何事费手夺化工。

桑田沧海凡几易,又况伎俩嘘乖龙。

无生无灭罢诸相,谁其棒喝有髯翁。

我来不祷亦不见,未必彼此分雌雄。

见其幻者失真意,见其真者无终穷。

幻中有真真中幻,造物元理水乳融。

髯公此游颇超妙,较胜赤壁与石钟。

作诗亦极拏攫势,后来此事推元丰。

搜索枯肠拟学步,漫用频催击钵铜。

诗成未抉前人奥,有愧传灯山宗风。

黔南王士俊草[15]

王士俊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对禅学相当精通。他深刻体会苏轼诗文的禅学思想,产生了独特的见解,认为自然界从无生有、有归于无,幻象多端不可预料,海市便是其中之一,而将海市的意境与禅学相联系并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出来当首推苏轼,他自愧没有超越前人的风格和思想。

(3)清朝文学家纪昀诠释苏轼《海市诗》

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朝文学家,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纪昀从1766年5月至1771年5月,5次对苏诗进行评点,1834年刊刻出版。

纪昀在《苏文忠公诗集》中评论了此诗的文学技法:“海市只是‘重楼翠阜’,此固不尽形容,亦正不能形容也。从未见之前,既见之后,与岁晚得见之异,结撰至思,炜炜精光,欲夺人目。”纪昀认为,苏轼写看到的海市,只有“重楼翠阜出霜晓”一句;他写未见海市前的想象、见到海市后的感想、海市消失后的景象,反而写得更多。原来海市常见于春夏,景象最美,到岁晚时出现的海市大为逊色,所看到的只有“重楼翠阜”,所以只用一句来写,这正是写实,并不是不能形容。他开头写想象中的海市写得多,有“群仙出没”,有“浮世万象”,有“贝阙珠宫”,这是听别人讲春夏的海市,比他看到的富丽多了,所以写得也多。到看了海市后的感想,结合“信我人厄非天穷”来写,话自然也多了。到海市消失后,描写海上景象,有碧海似青铜镜,有海市的“变灭随东风”,也就写得多了。假如苏轼在春夏时看到海市,他所看到的比他听到别人讲的更为富丽,那他就会加意描绘,并非“不能形容”。他只用一句话来写他看到的海市,应该是从写实角度来考虑的。

二、苏轼《海市诗》的书法研究

苏轼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也是很卓越的,名列宋朝“书法四大家”之首。其真迹遗墨,已成为世界性的艺术瑰宝。蓬莱阁上现珍藏三方苏轼《海市诗》碑刻,是后人们出于对苏轼诗文书法的喜爱和重视,在金朝皇统年间(1141-1149年)、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道光七年(1827年)重新进行镌刻。而原碑刻成后,却在宋朝崇宁二年(1103年)遭“元祐党禁”毁损。如今,这三方古代碑刻静静地藏在蓬莱阁卧碑亭与苏公祠内,被人们所欣赏和传诵。

(一)金朝皇统年间苏轼《海市诗》碑刻

图2 清朝收藏家章钰的《吴道子画跋》拓片

该碑位于蓬莱阁卧碑亭内,俗称“卧碑”,为汉白玉质地,长2.17米,高0.92米,厚0.23米,正面为行书《书吴道子画后》,背面为楷书《海市诗》。

清朝学者翁方纲认为刻石的年代为金朝,因此他在《海市诗》刻石右下端的落款旁镌刻隶书题刻小字二行:“此皇统间重勒原迹 翁方纲记。”至于该碑出自何人之手,刻碑者并未署名。

在2011年8月召开的“蓬莱阁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国家图书馆徐自强老师《国家图书馆藏蓬莱阁金石述要》一文中收录有清朝收藏家章钰的《吴道子画跋》拓片,尾有跋文三行。

图3 蓬莱阁卧碑亭“卧碑”《书吴道子画后》

东坡海市诗、吴生画跋尾,亦在元丰末中遭毁于(下泐)

□□余每嗟惜。使臣杨子□以元丰拓本来献,而从(下泐)

□□深刻之,与故璧并传。览者当自明之。皇统(下泐)

由此可知,卧碑为金朝皇统年间登州地方官根据南宋使臣赠送的元丰年间的旧拓本重新勒石。

现在卧碑背面《海市诗》因世人的捶拓、海风的侵蚀,字迹漫漶严重,正面《书吴道子画后》经多次剔挖,字口转而清晰,左侧的三行小字跋语已模糊难辨。

(二)翁方纲临摹的苏轼《海市诗》碑刻

该碑位于苏公祠内西墙下部,高0.95米,宽1.84米,楷书字体,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翁方纲任职山东学政时镌刻。

图4 翁方纲临摹的苏轼《海市诗》碑刻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顺天大兴人(今北京)。少有才思,十四岁乡试中举,二十岁中进士,任职于翰林院,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纂修《四库全书》时,翁方纲以见多识广,奉命充当编修,为各书撰作提要,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湖北乡试正考官、广东提督学政、山东提督学政等职。翁方纲生平精于金石学,不怕烦劳,残幢断碣,必多方物色,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书。书法上与刘墉、铁保、永瑆并称“清四大书家”。

翁方纲一生钟爱苏轼,常以苏轼化身自喻。十九岁时,翁方纲便将自己的书房称为“苏斋”。据《复初斋文集》记载:“予年十九,日诵《汉书》一千字,明海盐陈文学辑本也。文学号苏庵,则愿以‘苏斋’名书室,窃附私淑前贤之意。”[16]三十六岁时,翁方纲用六十金购买苏轼《天际乌云帖》。四十一岁时,翁方纲得到宋朝施元之、顾禧同注的《苏东坡先生诗》残本三十一册,益觉自己与苏轼有缘,并以“宝苏室”自题屋匾。此后,翁方纲便会在每年的12月19日这天,邀集一群文人来为苏轼庆贺生日,并且摆出宋刊《施顾注坡诗》为苏轼祭奠。四十七岁时,翁方纲为“宝苏室”砚台作《宝苏室研铭记》,他在记中说:“癸巳冬,得《苏诗施顾注》宋椠残本,益发奋自勉于苏学。”[17]翁方纲一生刻意收藏苏轼的碑帖、书画、诗文集、东坡图像、年谱等,在翁方纲的诗文集《复斋诗集》《复斋文集》中,收载《梦苏州草堂坡像赞》《东坡居士像赞为周载轩题》《坡公笠屐像赞》《书苏文忠年谱后》《东坡隶书石刻》《跋东坡书金刚经》《跋苏书别功甫帖》等与苏东坡有关诗文,而且对其逐一鉴别,反复考辩,潜心钻研。由翁方纲诸多做法,可知苏轼在他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据《翁方纲年谱》记载:“乾隆五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按临登州府。闰四月十四日,起马,登州府至青州府,五百九十里。”[16]翁方纲在蓬莱时,登上丹崖山巅,沿着苏轼当年走过的足迹,游览了蓬莱阁、天后宫等古建筑,写下《蓬莱阁观日出》七言古诗一首,并为天后宫题匾撰联。据《复初斋文集》记载:“先生为登州蓬莱阁天后宫作匾,匾云:神功普照。又有联云:水汇大东,万国千帆朝列宿;天临碣石,十洲三岛静回澜。”[17]翁方纲还对卧碑石刻做了详细的考证,在其临摹苏轼《海市诗》的碑上刻有“原迹今尚在,非作字也,翁方纲记”的文字,并且用苏轼的《海市诗》韵律,撰写了诗文《东坡海市诗石本》。

东坡海市诗石本

先生一吸大海空,海市原在空光中。

淋漓万象写胸臆,轩辕九奏黄钟宫。

银潢倒泻落苞石,斧凿无物侔神工。

正书结构不草草,更余怪特掀蛟龙。

直疑琅琊访秦篆,谁以偃笔疑破翁?

想见凭栏瞰万里,极天翠扫长虹雄。

沙门五岛忽无际,齐州九点谁能穷。

至今公犹此阁上,香烟軿驭来冲融。

偶惊空山诵前语,遥对大海酹一钟。

市出何区以十月,石痕又浅于元丰。

拓本经秋带积藓,画文生瘦如镌铜。

窃忝蓬莱小阁号,笠屐图侧来秋风。[20]

(三)张輏《海市诗》行书碑刻

该碑位于苏公祠内西墙上部,高0.43米,宽0.98米,行书字体。据清朝光绪版《登州府志》记载:“苏公祠《海市诗》刻石、《坤爻石》碑记,国朝道光七年张輏撰。”[21]可知这方《海市诗》碑刻为张輏43岁时所书。

图5 张輏《海市诗》行书碑刻

张輏,本名张玉麒,字幼轩,乾隆五十年(1785年)出生于河南孟津,13岁时参加洛阳乡试,轻松考中秀才;两年后,他又在会试中顺利中举;16岁那年,张玉麒赴京赶考,嘉庆皇帝对张玉麒的文章《孟子见梁惠王》欣赏有加,殿试时特意让他解苏东坡的诗《纵笔》—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张玉麒侃侃而谈,道出苏轼晚年被贬时身体欠安、生活困窘的处境。开榜后,张玉麒名列二甲第五十一名,赐进士出身,选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嘉庆皇帝爱其才,赐名“张輏”。张輏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吏部考功司主事等职,嘉庆十八年(1813年),他出任湖北乡试大主考,奉敕提督贵州学政,钦差户部坐粮厅监督,道光年间,他任过沂州、登州、天津、曹州、宣化等地知府。后见清廷腐败,屈膝洋人,遂挂印辞官。

张輏在蓬莱期间广泛收集苏轼诗词,挑选其中与蓬莱有关的四首重要诗词镌勒在苏公祠内西墙上部的《海市诗》《观海》《游珠玑崖》三方碑刻上。他对苏轼诗词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上石,将苏轼的《过莱州雪后望三山》与《再和曾子开从驾二首》中的最后一首组合成一首《望海》诗词。因苏轼《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为海浪所战,时有碎裂,淘洒岁久,皆圜熟可爱,土人谓此弹子涡也。取数百枚,以养石菖蒲,且作诗遗垂慈堂老人》原诗题目过长,将其更改为《游珠玑崖》。对苏轼原诗中的个别文字,也进行了改动,使之更符合时代特点。

在这三方《海市诗》碑刻当中,前两方碑刻采用的是楷书字体,字大五厘米。与苏轼所书丹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表忠观碑》《宸奎阁碑》《南山诗刻》《蜀冈诗刻》和《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楷书碑刻一样,具有共同的书法艺术特色:1)丰腴肥厚的点画。苏轼笔下的点画无论写得如何肥,其中总是有“铁”,即有锋芒的;而这锋芒又不外露,如被重重丝绵裹住,正是“锋藏画中,力出字外”,其力“柔中带刚”,“涵而不露”,从而求得了力的内在效果。2)雄健豪放的体势。他往往将笔画多的字写得大些,笔画少的字写得小些;而在字的造型处理上有一种对角倾斜之态,一般是右上对左下稍长、左伸右扬,其捺脚沉稳有力,其弯钩急促挑出,显得雄姿英发,豪气勃勃。《海市诗》碑中可以看出苏轼书写时的稳健自如,碑文用笔雄健,结字精美,章法自然,丰腴跌宕又有天真古雅之趣,表现出睥睨一切的气概和“人书俱老”的境界。《海市诗》楷书碑刻不仅是世人研究学习苏字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张輏《海市诗》碑刻采用的是行书字体,字高四厘米,字宽三厘米。虽然不是苏轼亲手所书,但是也体现了苏轼行书的艺术特色:用笔畅快淋漓,行款参差错落,行距开阔分明,由于横势与纵势的有机照应,不但没有给人丝毫的松散感觉,反而有一种浑厚、灵动的气势。

图6 《海市诗》楷书碑刻拓片

图7 《海市诗》行书碑刻拓片

三、结语

短短的五日登州之任,在苏轼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浩如烟海的众多古籍、文献中也是以很少的文字一笔带过。苏轼身系登州百姓,受到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以出神入化的如椽巨笔写下《海市诗》一文,展现了其晚年诗词风格的转变与书法艺术的沉稳。《海市诗》所透露出苏轼对人生运物自闲、恬淡豁达的思想境界,随缘适情、心安恬淡的处世哲学,需要我们在细读基础上详加揣摩。

[1]蓬莱阁管理处.蓬莱阁碑刻诗文赏析[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2]苏轼.苏轼诗集[M].王文诰,辑注,孔凡礼,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3]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4]苏轼.苏东坡集[M].南京: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12.

[5]陈小英.“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论苏轼奏议中的平民本色[J].国学研究,2010(8).

[6]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7]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康锦屏,徐秀珊.唐宋8大家名篇赏析与译注:苏轼卷[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2.

[9]蔡启伦.蓬莱阁诗文选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10]黄震云,张英.杜甫绝句的诗学艺术[J].杜甫研究学刊,2005(2).

[11]袁达.从陶渊明诗歌的入声韵看其风格[J].南都学坛,1991(4).

[12]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4]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5]高英.蓬莱阁诗文选粹[M].烟台:出版总社烟台分社,1985.

[16]沈津.翁方纲年谱[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

[17]翁方纲.复初斋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8]张永强.蓬莱金石录[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

[19]施闰章.光绪版登州府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A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and Calligraphy of Su Shi’s“The Mirage Poem”in Penglai Pavilion

FAN Huiquɑn

(Penglai Pavilion Management Office,Penglai Shandong 265600,China)

In the 8th year of the reign of Zhao Xu in Northern Yuanfeng(in 1085),just before Su Shi departed Dengzhou,he occasionally saw the mirage which was blue moon in a thousand year.So he wrote down“The Mirage Poem”,making it a poetic masterpiece through the ages.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from the respects of the writing background,main content,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is poem,and makes a textual research on its calli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 Shi inscription in Penglai Pavilion.

Su Shi;The Mirage Poem;Literature;Calligraphy

G256.1

A

1009-8666(2017)05-0001-09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5.001

[责任编辑、校对:方忠]

2016-06-30

范惠泉(1975—),男,山东蓬莱人。蓬莱阁管理处文博馆员,研究方向:蓬莱阁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翁方纲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吾斋正有兰亭癖”
——翁方纲定武《兰亭》的收藏问题
清代文人的“东坡热”
——以翁方纲“寿苏会”为中心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哪一笔是自己的
清代翁方纲铭圭形端砚赏析
翁方纲《四库提要》稿本的文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