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古典绣艺的新生之道

2017-06-19何影

纺织服装周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手艺刺绣研究院

何影 /文

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古典绣艺的新生之道

何影 /文

编者按:

作为对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3月2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广东省潮州市举办了“首届中国刺绣传统工艺振兴论坛暨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成立仪式”活动。

对此,《纺织服装周刊》已于3月13日开设专栏实施系列报道。本期是第三期,继续与读者分享成立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背后的故事。

“十年间,绣娘招招走走,来来回回,留下来的就两个。”名瑞集团总经理蔡中涵和我说道,“目前北京故宫的刺绣研究员也就一个了。老师傅没有了,新徒弟自然起得慢。技艺传承也就遭遇了大问题。”

作家王安忆的小说《天香》,以江南“顾绣”的源流为线索,说的是晚明上海县申家“天香园绣”的世事兴衰。

这本描绘世事浮沉的小说,表达出中国古典之“绣”的清巧与笃实。《天香》 的封面,是“顾绣董书昼锦堂记”和“顾绣东山图卷”。文字里的绣画,用绣针引彩线,丝细如发,劈丝配色,别有秘传,点染成文。

在小说里,描绘了这样一副画面:

“闵绣的是一幅萱草,米白缎底,只一色靛蓝,却有无数层深浅,交替过渡;茎叶或长或短,或舒或卷,或剪或连,上下应和,左右勾连,迂回转折,像是有无穷尽的繁衍生息,铺陈足有七尺宽,丈二长……又看花绷上方竹架,垂挂千丝万缕,不像是从线里辟开,而是蝉翼、竹衣、花瓣覆的一层膜,远山上的烟波。分开看,千差万别;合起来,分明是一色蓝;迎着光,透明无色;影地里,一重雾,渐次浓上来,又渐次散下去……她们所用绣线是一根丝劈好几次,能轻盈如光影。”

“错针绣、乱针绣、 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 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对于绣,知之疏浅,再查各种绣的手法,行话术语筑起了高墙,有秘艳之气,却也自然勾连了画面——绣之劲险,明利,静好,皆在这“渐次浓上来,又渐次散下去”的分与合,起与落,疏与密之中。

刺绣原为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苏绣、 粤绣、湘绣、 蜀绣,并称为“四大名绣”。单就针法,就有齐针、套针、扎针、 长短针、打子针、 平金、戳沙等几十种,闻其名,揣测着,大概因腕力不同,针的迂回开合不同,借色补色,绣绘并用,日积月累,游走成画,就是那一份浩瀚的细密、讷言而又深邃的意境了。

成立的缘起: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初心

如今,中国刺绣,依然是需要气闲笃静的手艺,更像是在夕阳下渐次遁隐的手艺了。

这,大概也是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成立的一个缘起——

原清华美院院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原主席李当岐任该院院长,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民强任执行院长。分设中国刺绣历史与技艺研究所、中国刺绣艺术产品开发研究所、中国刺绣文化传播中心。

有艺术家的气力,也有资本愿意扶持的实力,有文化部非遗司的支持与重视,也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实践。

做好了,就是功在万代,利在千秋的事。

此行去了名瑞集团的刺绣博物馆,观后,五分失落,五分佩服,一半一半。

失望的是,博物馆里,从建筑风格到内景陈列,老老实实的本色出演,好像类型化了的电影,好人与坏人的标签,明明白白地标记在了脸上,不用费心思猜,也不逗引你有猜的情致。

博物馆要的,是一个气息吐纳的“情境”,博物的乐趣也在于,于绰约的光影与节奏的编排之间,不经意地往来那一脉时间流徙的温度。藏品与情境的相遇,是暗伏的心机,更是风情的濡染——大概也是因为起步早,显然,它过于老实了。期盼着,随着刺绣艺术研究院的成立,更能多几分解得风情的活泼俏皮,现代与规矩融合之下的巧颜心机。

佩服的是,毕竟是一个企业,做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多少要仰仗一些情怀。其中许多作品也都是馆藏的主人所成,一个企业家,能保持一颗匠心,投入到一针一线当中去,想必是真的热爱这门手艺。

潮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是关键。而要保护非遗文化,则要将其提升到文化自信高度上来认识。

博物馆里有间特别的绣坊,让人印象深刻。

“希昭看闵姨娘用针:接、滚、齐、旋、抢、套、掺、施、断、网、编、盖、扎、平、直、钉线、冰纹、打子、结子、环子、借色、锦纹、刻麟、斜缠、反抢、平套、集套——比用笔有过之无不及。虽无六技六法,却自有路数定规;无一字一句,却也有理有节;无文章大义,却是心境意境情境。”《天香》里有这么一幕,写得极美。

这低头的繁复与规矩,生出格外的仪式感。

但绣坊里的情境却是特别,绣娘们多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任你在她身边经过,打量,大部分都不抬看一眼,目光如注,在绣案上伏笔勾绘,坐着的姿态,并非那般的毕恭毕敬,而是脱了鞋子,怎么舒服怎么来,是浸染在其中的张与弛。但细看那游走的针法,却并无一丝一毫的含糊,“自有路数定规,有理有节”。

与文学的唯美气息不同,这些个白发苍苍,正在不断消失的刺绣传承人,沉淀出一幅现实感极强的画面——绣坊里面备着微波炉,电饭煲……随处可见的生活日常。想来,她们的日月星辰,是要在这普通的绣坊里安然闪耀着了。

“十年间,绣娘招招走走,来来回回,留下来的就两个”。名瑞集团总经理蔡中涵和我说道,“目前北京故宫的刺绣研究员也就一个了。老师傅没有了,新徒弟自然起得慢。技艺传承也就遭遇了大问题。”

“反倒是经济越不发达,手工艺就保存得越完好。像是个悖论。不过,我们可以等,人,也可以慢慢养。守得住,不着急。”蔡中涵说。

亦看到,绣坊的边排坐着一些年轻女子,也是默然不语,低头绣衣,大概是这些银发绣娘正在传授的弟子。想来,这奇特的心手相连的手艺,到底要靠技艺与资本的心手相连,开枝,散叶。传承,迭代。

感受潮州,生发手艺的土壤

要感受那些手艺,最好的方式,是去感受这生发手艺的土壤。

此行匆匆。也许匆匆,第一眼看潮州,所以惊艳。

那种山山水水的美,不似江南的金粉玉池,更无北国的帝王将相,如何形容?印象最深的是“潮州西湖”,一枚飞檐的朱红亭子,坐落在彼岸,在平而如镜的水面,盘踞着一角。这边,则是人间烟火里的一碗镇记牛杂汤。古意与现世,两厢应和着。

潮州很慢。因为慢,这里的人可以有时间有心情,变幻着食材与心思烹饪,做出美轮美奂的味道来。因为慢,这里的人还不足以被无穷的使命所驱赶,依然可以走走,停停,绣绣,看看,想想。

所以,也好奇地揣测,如果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以潮州为根据地,会不会也产生出另一番的情致?

此行,也听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孙瑞哲会长提到,技艺本真性与当代性的平衡,保有特色、有底线的“规模化发展”,当成为中国刺绣传统艺术发展的要义。

——概是中国传统技艺在向资本靠近过程中的“度、量、衡”。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以基础研究、产品研发与文化传播三个核心领域为未来蓝图,许是要从无形的心智、有形的开发以及有序的传播为立足点,旨在整合中国刺绣的品牌,将这一门夕阳的技艺,植入新的生命力。

“古老的记忆,必然要与现代生活方式予以融合,否则就是断了层,再也生发不起来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说道。

其实想想,中国刺绣,哪怕被指道为“夕阳”,又何妨夕阳之美?一如廉南湖的名句:“诗思撩人知茗好,夕阳穿树补花红”。这一门民族的技艺,即使身为配角,补的也是,今朝的速成之殇,人心之浮,失落之忆——更何况,既有夕阳,也就有那朝阳。隽永古意与艺术新意若能交相辉映,在朝夕更替之间,在万物轮回之间,古风手法的规矩依然保持,当代艺术的触觉却能有所抵达,何尝不是日久弥新的中国古法之新酿?

要紧的是,术业有专攻。有一群人,有一颗初心,真的在想刺绣之想,做刺绣之作,为刺绣所言,守得住,匠心学问,纵横捭阖。那么,关乎这门古老手艺的商业价值孵化,迟早也是水到渠成之事,古老的中国刺绣之复兴,在保留民艺之粹时,也就有了资本之实——不仅在那有形的货币市场,在那思想流通的精神城池,也就都有了一席之地。

潮绣:垫凸浮雕效果的瑰丽风格

潮绣,粤绣之一,发源并流行于今潮汕地区,自清代以来,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织缍刺绣。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广东男子精于绣功,为其他省市所罕见。刺绣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实用装饰品上。

潮绣属于广东刺绣。传说潮绣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其与黎族织锦同源,潮绣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金银线镶,托地垫高,色彩浓艳,装饰性强,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宜于庙堂会所装饰和喜庆之用。

潮绣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为特色而标异于其他绣种。

题材有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以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气氛鲜明、生动地表现题材,使潮绣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

2006年5月20日,潮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广东省潮州市的林智成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猜你喜欢

手艺刺绣研究院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老手艺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最贵的不是手艺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