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小课程,做好育人大文章

2017-06-17赵庭

中国德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日照市德育课程

赵庭

2016年5月25日,教育部破例在山东济南召开现场新闻发布会,解读《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标志着山东省全面开启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行动。

其实,早在一年之前,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滨海城市日照市就已经在全市全面实施德育“三化”改革工作,此改革与一年之后山东省教育厅在全省推行的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思路相当契合。

日照市所谓的德育“三化”改革,据教育局局长朱先亮解释,是指德育的序列化、课程化、生活化三重改革,“序列化旨在形成序列化的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系统性;课程化重在优化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德育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专题化、学校课程特色化;生活化解决的是德育融入学生生活的问题,目的是让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增强德育的效果。”

可以说,在山东省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之前,日照市已经意识到多年来学校德育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探索出了一套有益的解决方案。正是有了这些前期积淀,如今,在推动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中,日照方能在更深层次上领悟德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涵,有效指导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支撑,没有德育课程的规划、设置和开发,就无法开展德育工作。但是,每一所学校的德育课程如何规划和开设、应基于什么样的原则和条件来设置,这是影响德育课程有效落地的根本问题。记者在日照市中小学采访的过程中发现,这里的每一所学校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这些丰富多彩的校本德育課程又有着深厚的孕育土壤。正是这些学校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校本德育课程,从而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效果。

一、因时制宜:根据德育政策开发德育课程

德育政策是上级教育部门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形势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在特定时期制定,要求广大中小学校予以重视并落实的德育纲领性文件。及时关注德育政策的出台和调整,积极贯彻落实德育政策的要求,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开设德育课程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总书记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包括教育人士的肯定和推崇。教育部于2014年4月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就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推进方式作了详细说明。

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日照市教育局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四大体系”之中,制定和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并以“传承传统文化,筑牢人生根基”为主题,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以“传统文化·浸润人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这一活动得到了区域内广大中小学的积极响应,许多学校根据文件精神和要求,立足本校实际,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学校德育,探索出了别具一格的德育课程体系。

这条路

这条路的尽头,会有广阔的田野吧,

沙漠里的小草啊,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这条路的尽头,会有清澈的小溪吧,

焦渴的动物们啊,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这条路的尽头,会有高大的山峦吧,

寂寞的石子啊,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这条路的尽头,一定会有什么吧,

大伙儿快起程吧,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这是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路小学雏鹰中队的成员李佳洪小朋友创作的一首儿童诗,像这样的诗歌在学校的晨诵写诗活动中会经常“闪现”出来。为延续和传承我国的经典诗词文化,将优秀的国学诗词文化作为哺育儿童心灵世界的精神养料,桂林路小学自2009年以来,一直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学校德育的特色,建构出了独特的诗词德育课程。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如何将其整合到学校德育课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促进作用,一直是孙成良校长思考和设法解决的问题。偶然一次机会,孙校长与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国学教材不期而遇。这不就是自己一直想寻找的学生传统文化读本吗?在孙成良校长的引领下,学校将北师大版的国学教材作为蓝本,在借鉴、比较和融合的基础上,创编出了适合桂林路小学实际的国学教材,共计12册。

学校将每周二和周四的早读时间定为国学诵读时间,老师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和生动的画面,充分展现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背诵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在轻松愉悦中带领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交流古诗词中阐发的道理,并在不断的诵读和品味中让学生做到识记和背诵。

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基础上,桂林路小学还创造性地开展了“诗词仿写”和“乐读诗词”的延伸课程。不仅如此,学校依据“德育重在践行”的原则,将学生在国学经典课程中体验和学习到的孝顺、勤学、诚实、节约等美德,通过“每月一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最终内化到自己的心中。

同样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日照市实验小学采取的则是另一路径。作为一所处于老城区的学校,学生来源复杂,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教育理念不足,对学校“绿色、尊重”的办学理念认识不深,不支持甚至阻止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针对这种局面,学校认识到需要以培育优良家风家训建设为突破口,以优良家风家训建设带动家长素质提升,进而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日照市实验小学的家风家训创建活动自2015年实施以来,逐渐将家风家训的创建由活动层面上升到德育课程建设的高度,并总结探索出“136”家风家训课程模式。对于家风家训活动的开展,学生家长由刚开始的疑惑不解到逐步领悟,学校做了充分的引导工作。就像三年级悦冉同学的爸爸所言:“以前整天工作,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家庭中还要有家训,还要形成家风,学校开展的活动,及时为我补上了这一课。”

家风家训课程的实施,犹如一块撬板,撬起了立德树人和家校合作这块巨石。通过家风家训课程的实施,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显著增强,学校拓宽了德育渠道,增强了德育效果。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10个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如何将文件要求有效落地,探索研学旅行的新途径、新做法,发挥研学旅行对学生品德成长的促进作用,青岛路中学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青岛路中学秉持“有形德育”的理念,将德育过程总结为“创设情境、自主体验、交流感悟、内化提升”四个阶段,并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按照德育规划,系统开展了法治研学、国防教育研学、亲近自然研学、清明祭扫研学和公益研学等五种研学形式,将研学旅行和学科学习、主题探究相结合,育人效果十分显著。

二、因校制宜:根据校情校史开发德育课程

学校的德育课程不仅需要围绕德育政策来开设,也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来进行综合规划和设置。

在学校德育课程的规划建设上,日照市教育局自2015年以来在全市中小学推行的德育“三化”改革对此有明确要求。“三化”改革中的课程化,其宗旨就是要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专题化、学校课程特色化。对于学校来说,德育课程需要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实现校本化和特色化。日照市广大中小学在理解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依据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发了诸多富含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走进五莲县莲溪学校的校园,一股清香悠远、品性高洁的莲文化扑面而来。校园内根据班级数放置了18个莲花盆,直径有1米多宽,里面栽培着不同品种的莲花;教学楼一层大厅以莲花形象为背景,攫取莲花的内涵,醒目地将“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香远益清”等词语凸显出来;教学楼每层都围绕莲文化作主题布置,四个楼层的展示主题分别为:识莲知、赏莲魂、品莲德、禅莲意。在这种精心营造的校园文化中,莲溪学校把正直、清廉、德馨、高雅的莲文化与君子品格合二为一,通过构建以“君淑教育”为主题的德育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莲”品格的君淑少年。“丹土文化”“茶道人生”“绘声绘色”“我形我塑”“楚汉争霸”“足下生辉”这些素养课程,从名称来看就和君淑品质紧密相连,多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了学生的内在品性和综合素养。

莒县第一实验小学历史悠久,在多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莒县实小不为过去的成绩所喜悦,而是一直专注于思考学校如何促进孩子的终身发展。随着学校硬件设施日益现代化,实小人逐渐意识到物质条件并不是学校发展的唯一条件,学校教育的品质在于软实力。“我们这所学校,能带给孩子们什么?孩子们将背着怎样的行囊从这所学校奔向更高的目标?”这个问题是董世芹校长接手学校以来一直为之思考的问题。在董校长的带领下,学校逐渐对这一问题有了清晰的思路和答案。“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的赤子之心成就他们一生的好品行,成为真善美的人呢?”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莒县第一实验小学启动了“尚美教育工程”。

在实小看来,“尚美”不仅是人的天性,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是全校师生对环境、语言、行为和心灵之美的崇尚与追求。在“尚美教育”的办学思想引领下,莒县第一实验小学开展了以“践行尚美,激励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的德育改革。学校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三个维度入手,把身心健康、品行修养、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审美素养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入其中,确立了“六美”德育工程:居美地、养美德、启美智、健美体、话美言、践美行。学校依据这六个方面,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年级制定出多级渐进式评价目标,六美德育中的每个方面都包含A、B、C三級指标。在确定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学校创新评价方式,采取多主体评价的办法,包括自评、家长评和教师评,以便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实践证明,“尚美德育”评价体系,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动力,实现了学校的德育特色化。

“让孩子拥有更多的阳光和色彩”是岚山区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如何让办学理念落地,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规划学校的德育课程,是学校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紧紧抓住“阳光”和“色彩”二字做文章,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彩虹行动”德育课程体系。正如彩虹有七种颜色一样,学校以彩虹的七种颜色为基础,赋予其不同的德育内涵,设置为不同的德育课程。具体来说,“彩虹行动”课程体系共分为七大部分:橙色——仪式教育,红色——革命传统教育,黄色——安全教育,绿色——社团活动,蓝色——传统节日教育,青色——创新实践活动,紫色——学生自主管理。从内容构成来看,彩虹课程既有传统的德育内容,又有与时俱进的德育新内容;既有能体现教师主导的德育课程,又有突出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课程;既注重历史经验,又兼具时尚元素。各种课程互为补充、融为一体,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丰富的载体。

三、因地制宜:利用地域资源开发德育课程

学校德育课程不仅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来综合规划、精心设计,也要立足学校实际,建基于现有的物质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之上。如果能够留心关注并利用好学校拥有的德育资源,将这些零散、分散的德育资源加以整合,使之具备系统性、丰富性,这样的德育课程必定因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和道德根基,因而更加贴合实际、贴近生活,具有更好的德育效果。在记者的走访和交流中发现,在日照的不少中小学,学校都能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自身和周边的德育资源,建立具有浓郁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这是值得肯定的。

走进莒县小店镇中心初级中学,沿着中间的水泥道路,两边各有数排整齐、风格相同的瓦房校舍,典型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中学的建筑特色。记者走访时,正逢学校大课间活动,只听着学校广播里播放着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学生们身着红黑相间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高呼着“我是横山学子,我以青春的名义宣誓,继承和发扬横山革命精神”的口号,沿着操场的跑道振臂跑操。有那么一瞬间,记者在红色歌曲、红色校服、红色口号的交互渲染中,恍惚置身于那个火红的革命年代……

莒县小店镇位于莒县南部,虽是一座不起眼的小镇,但是一直延续着令人肃然起敬的红色血脉,徐向前、罗荣桓、肖华等一大批开国元勋曾在此建立了鲁东南抗日根据地,很多仁人志士在此走向了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革命道路。小店镇中心初级中学就地处这片绵延起伏、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丘陵地带。学校周边遍布红色文化遗址:东边三公里是著名的横山抗日根据地,南边一公里岳家沟村是当初中共莒县县委成立旧址,南边七公里处坐落着山东省政府旧址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遗址,西北两公里的蟠龙山上建有莒县革命烈士陵园。

如此丰厚的红色资源,如何才能转化为学校德育的课程和资源,小店镇中心初级中学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学校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教育资源,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内含的教育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德育课程。“横山励志远足”“寻访烈士家属”“清明祭扫先烈”“红色故事宣讲”“爱心志愿活动”……学生在学校精心规划和设计的红色德育课程中深受感染,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和艰苦奋斗、磨练意志的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珍惜时光、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小店镇中心初级中学一样,日照市新营小学和五莲县实验学校也积极利用学校自身拥有的德育资源,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开发一系列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比如,新营小学地处城区中心,硬件设施设备精良,教师专业素质强,家长层次高,因此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待较高,综合这些因素,学校精心规划和实施了儿童仪式课程,将零散、无序的德育课程有机整合,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仪式课程。课程分为三类:常规仪式课程,如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大队委授标仪式等;节日仪式课程,如清明祭扫、校园四大节日仪式等;成长仪式课程,包括入学礼、入队礼、成童礼等。这种把握时间节点,以仪式的庄重和神圣来开启心灵成长的方式,对于唤醒孩子内心的责任感、激发孩子求真向善的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因生制宜:根据学生需要开发德育课程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是提升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德育课程的开发必须做到以生为本,这样才能充分照顾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德育课程改革要想取得实效,最重要的突破口在于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设计德育课程。不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仅仅从成人的视角来为儿童设计课程,这样的课程往往得不到儿童的内在认同,其效果大打折扣。

日照市教育局在德育课程改革中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此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解决思路。日照市教育局在全市推进的德育“三化”改革中这样提到:要使德育工作更加精准高效,要使德育工作回归生活。所谓“精准高效”和“贴近实际”,实际上就是要求广大中小学在德育课程建设中,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创新德育课程的内容、方式和途径,让德育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充分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在这方面,日照市中小学根据德育课程改革的原则和精神,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莒县安庄镇中心小学地处偏僻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因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群体。据今年2月份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安庄镇中心小学共有721名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一般都交由其祖父母来照顾,这种隔代教育难以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身心发展问题。祖父母一般只管孩子的衣食,以溺爱为主,缺少家庭教育,因而不少孩子面临成绩不佳、情感缺失、志向模糊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安庄镇中心小學以“若水”精神搭建“留守港湾”,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面临的特殊问题。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在为留守儿童建设更加良好的学习、生活等硬件环境的同时,致力于为儿童创建一个温馨、关爱、包容的软环境。学校建立了“双岗双责”的教师制度,要求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的责任,还要担起守护留守儿童的责任。学校为每一名学生印制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卡,开通了“亲子热线”,让儿童在学校定期和家长通话、交流感情。学校配备了四名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定期邀请法律专业工作者为孩子们作法律咨询服务。“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年度读书节”“蒲公英家庭读书俱乐部”“留守儿童社团活动”……一系列务实、精准的帮扶措施,有效化解了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身心障碍,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单纯的教学评价,很难满足孩子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他们量身定制课程,促进孩子们的和谐发展,学校一直在探索。”洪凝小学德育主任李霞老师向采访的记者坦言。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最精致的教育,学校大胆开启了社团课程的建设。

在社团课程的创设阶段,老师分头走进班级,与孩子们座谈,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并开展“我最喜欢的学校——给校长的一封信”活动,以此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心声。结合学生兴趣,根据学校实际,经过反复论证和探讨,学校逐步构建出涵盖文学、艺术、体育、技能四大类社团课程。为避免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制定出“目标导航、过程自主、责任落实”的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关键在于拥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学校在这方面集思广益,探索出“内挖外联三沟通”的用人模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体制下,洪凝小学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宽阔的舞台,为拓宽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兴趣、培育孩子的个性提供了自由飞翔的舞台。

总的来说,在日照市教育局的精心规划和科学引领下,日照市广大中小学紧密跟进德育政策,积极利用育人资源,创造性开发德育课程,探索出了一条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有效路径。愿这条路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日照市德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古村街景
村居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1986—2015年日照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山东